1995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非洲社会主义新论》评介
《非洲社会主义新论》(唐大盾、徐济明、陈公元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把非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范围的宏观视野内加以考察,在广泛引用资料充分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对非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是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在什么是非洲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学术界向来说法不一。本书吸收众说的合理内核,加以新的概括,提出了“两种含义”说:一种是狭义的,系指以非洲传统村社制及其价值观念为基础的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另一种是广义的,系为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国家领导人提倡和奉行的各种社会主义的统称或泛指,即“非洲的民族社会主义”。并指出,非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政治思潮,是当代非洲十分流行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同时也是非洲民族独立国家选择的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在探讨非洲村社社会主义产生根源的问题上,本书对内因的分析,突出强调了三点:一是历史与政治根源;二是社会经济与阶级根源;三是思想与文化传统根源。在分析外因方面,本书着重强调国际环境对非洲社会主义产生的重大影响,民族解放运动潮流的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支持;还有帝国主义压迫的反作用,促使一些非洲国家转向社会主义。
关于非洲社会主义目前的复杂环境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者客观地指出:非洲社会主义虽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但在推动非洲社会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不可磨灭的。目前,非洲社会主义的多数试验虽然遭受到挫折和失败,但是,有的奉行非洲社会主义的国家正在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调整、改革和自我完善,有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并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苏平)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保障经济学》述要
由向东、康天才和赵明著的《社会保障经济学》一书,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一部从经济运行理论角度比较全面阐明社会保障的学术著作,它提出了有关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其主要内容:1.社会保障经济的多元结构体系;2.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制度;3.社会保障基金的双重运行规律;4.社会保障的区域经济与区位经济;5.社会保障经济的层次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三大范围”与“八大领域”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见解。“三大范围”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包括宏观社会保障经济、中观社会保障经济和微观社会保障经济。“八大领域”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包括社会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学、社会伤残保障经济学、社会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学、社会卫生保障经济学、社会居住条件保障经济学、社会文化教育保障经济学、社会科技发展保障经济学、社会其它领域保障经济学。最后,该书还对世界各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历史改革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改革,这种改革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苏文)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若干问题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评介
杨德明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会议以“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为题开展学术讨论。
关于对外国经济学说的研究方针。与会学者认为,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外国经济学说主要是西方经济学说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考和借鉴。现代市场经济有两种形态,即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一是垄断,二是国家干预经济,其理论表现是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即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居西方经济学主流派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即否定其资本主义私有制,继承其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某些科学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时代。陈岱孙教授指出,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应是一分为二,既反对盲目批判,一概否定的倾向,又反对盲目崇拜,全盘肯定的倾向。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学术界主要的倾向是盲目批判,造成不良后果。近年来的主要倾向是盲目崇拜,如不加以克服,后果也是不良的。
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辩证法。与会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是个历史概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过商业垄断资本居统治地位,实行原始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阶段;产业资本居统治地位、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垄断财团居统治地位、实行现代国家干预的垄断和国家垄断阶段。与此相适应,西方经济学亦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主张原始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居主流派地位;第二阶段是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重商主义而居主流派地位;第三阶段是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取代经济自由主义居主流派地位。
现代国家干预主义即凯恩斯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是混合经济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是私有制经济为主,国有经济为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通例是不能自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必须借助于国家干预。60年代下半期凯恩斯主义因无法说明滞涨而陷于困境,但西方国家至今依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即不挂牌的凯恩斯主义。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崛起,成为克林顿政府的官方经济学。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始终保持主流派地位。
西方新自由主义学派在战后时期一直居于非主流派地位。60年代后期以来遇到两次发展机遇:一是凯恩斯主义在60、70年代之交陷于困境,二是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新自由主义学派固守市场经济能自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使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旧自由主义教条,反对国家干预。在西方国家内部,它被视为保守主义,四处碰壁,受到冷落,对西方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为时短暂。
在某些西方国家和某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支持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演变为市场取向型改革模式,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管理自由化,经济发展外向化,并在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强制推行。其推行的结果,使80年代成为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使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大幅滑坡,社会剧烈动荡,人民蒙受苦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同一性表现在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二重标准:在国内搞国家干预主义,在国外搞新自由主义。同一性根源于其统一的阶级性。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各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策,可视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各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可分为三种类型:以经济立法和间接干预为主的美国式体制、带有社会民主党传统的西欧式体制和带有儒家学说色彩的东亚体制。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体制的特点是集团化。财政体制的特点是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高比率(40—50%)和大部分财权(60—70%)集中在中央政府。金融体制的特点是金融企业的高度组织化,充当金融政策手段的载体。国民经济计划体制的特点是计划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建立在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之上,从而既有一定的可行性,又有一定的严肃性。价格体制的特点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商品的价格进行直接间接的政府管理。普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服从政府宏观调控需要的。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搞私有化和自由放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劳动收入为补充,实行强有力的科学的国家干预,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商品经济体制。
关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与会学者用西方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战后经济发展的确凿资料证明,高通货膨胀意味着低经济增长率甚至负经济增长率,而高经济增长率通常是与低通货膨胀率相伴随,通货膨胀率为零为负而经济高速增长的事例也屡见不鲜。然后,与会学者指出,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农业,迅速克服通货膨胀,为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高速发展创造条件。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商榷

  信息高速公路并非离我国国情太远
冯昭奎
在“学术动态”专栏关于宣传信息高速公路的议论(见本报1月18日),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和关注。为讨论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引用一些亚洲各国或地区积极制定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讨论。
   我国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更有迫切的需求
新加坡计划在15年之内建成将所有家庭、学校、机关、工厂连接起来的高速信息网络。目前,计算机局已在着手8个信息网络的应用项目,其中包括“下一代图书馆计划”,旨在使远离图书馆的读者也能通过信息网络利用图书馆;“下一代教育系统”,使各种教材全部数字化,并构筑使师生可通过信息网络加以利用的“教材宝库”;“全国电子采购系统”,建立贯穿采购、物流到结算的一条龙的电子数据交换网络(EDI);发展公共设施用的可视图文服务,以便广大国民查询所需的图文信息等等。
韩国计划在2015年将光纤铺设到一般家庭。目前,可视图文服务的实际利用者已达65万人,农村及小城镇在发展可视图文服务方面走到了大城市的前头,起到了缩小城乡信息差距的作用。汉城郊区的农民也能得心应手地操作双方向信息传送系统确认汉城蔬菜市场的行情,以便对生产进行调整。有的公司计划制作高密唱盘(CD—ROM)教材和有线电视教育节目以缓解全国各地教育水平不平衡问题,使地方上的学生也能获得与汉城同等水平的教育。
香港计划在3—4年内在所有公寓住宅大楼开通光纤线路,在此基础上开展在家购物、家庭银行、双方向教育等业务。视像自选服务将在今年10月正式营业,比日本还要先走一步。几家大学已于1985年结成统一的计算机网络,进而在1992年与国际上的交互网络相连,使所有师生都可通过入网的个人计算机查阅全世界的科技文献和最新数据。目前,仅香港大学一家就有3000台个人计算机入网。
在个人计算机生产方面,居世界首位的台湾的个人计算机厂家通过利用交互网络和电视会议等先进信息手段,进一步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过去在美国的英特尔公司推出新型半导体芯片以后半年才能推出使用新芯片的个人计算机,现在缩短为只需两个月。
推动亚洲各国或地区积极发展高速信息网络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高效率地利用发达国家的科技信息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迅速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以适应激烈的竞争需要;提高教育水平,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缓解大城市与地方之间教育文化水平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信息化,缩小大城市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差距;推进流通领域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丰富国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等。
众所周知,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是我国长期奋斗的目标,而在交互网络这样的世界性科技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积极创造条件,加入这类世界性网络已成为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我国正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求信息与效率,因此,发展高速信息网络必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又意味着同国际市场经济的接轨,而以电子邮件、销售点信息管理、条形码为代表的国际市场电子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也以一个电子化、信息化的市场去同它接轨。至于我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非常规手段”来加快城乡教育的发展,缓解地区间教育文化水准不平衡问题的需要,恐怕具有更为迫切的意义。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迫切需求,是世界各国所共通的,如果说我国有什么“特殊国情”的话,那只能是我们对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有着更为紧迫的需求。我国的信息通信事业在近年来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通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40%以上;电话普及率在近5年翻了两番;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BP机)从零开始,一下子分别达到70万户和700万户(后者已跃居世界第三位);1993年计算机市场销量比上年增长43%,其中家用电脑连续两年每年增加6—7倍。与此同时,在光纤通信线路、卫星通信、微波通信、数据通信网、计算机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此外,还须指出,我国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使有线电视网覆盖了中等以上的城市。有国家的高度重视,更有人民群众的生气勃勃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我们没有理由为我国的高速信息网络事业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
   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思考
笔者还有几个问题提出来,供有关专家学者思考:
——具有较高的电话普及率固然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先决条件,但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未必需要把70—80%的电话普及率作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提。如果照国际电信联盟的估计,我国在1997年前后达到6.2%的电话普及率的话,我国的电话机数量将达到6500万台,可能超过日本(1993年底为5800万台),如此大数量的电话机的存在完全可能形成对信息高速公路的“巨大需求”和“使一部分地区先信息化起来”的物质条件。
——光纤通信线路固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路面”,但是,就我国国情而言,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可能是由电话网、卫星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这五大网络所组成,这五大网络的相对比重因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而异,而现在需要考虑和着手的事情是,如何将这五大网络连接成“网络的网络”,以便使拥有五大网络中任一网络的终端的用户都能通过所持有的终端与全国性大网络连接,同时,通过加快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和数字化,以便广大终端持有者共享信息资源。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力开展计算机“扫盲”运动,尽快提高全民的“识计算机率”。
——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自上而下的推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也需要重视群众的创造,重视自下而上的推动,特别是随着企业界信息意识的增强,它们就会日益成为推动信息化的极重要力量。信息高速公路的真正动力来自应用它的社会需求,而这种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于市场竞争的需要。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意味着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支路”,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也不例外,鉴于国外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较快,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一项初始工程或许就是尽快实现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目前特别要加快与交互网络的接轨。同时,应认识到“跨越式前进”是后进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有效途径。跨越铜缆搞光缆,跨越模拟通信搞数字通信,跨越“单媒体”搞“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领域正好证明了后进国完全有可能通过“跨越式前进”来赶超发达国家。当然,正如许多其它事情一样,我们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也要注意防止一哄而起,进行正确导向。还要扎扎实实地发展教育,大力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为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我见
张铨
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国内专家正纷纷发表意见,笔者略谈一二,也算“争鸣”。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人类必将全面进入“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这是无疑的,故而中国也不会例外。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以后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响应便是最好的佐证。因此,中国是否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不应当成为讨论(或争论)的焦点。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建设。至于中国应如何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则应根据我国经济、技术的实力和长远的需求(而不是近期需求),实事求是地来确定。笔者认为,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可按高标准全面规划,实事求是分步实施的战略方针来建设。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项涉及技术、经济、管理体制、国际交流等一系列问题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国也刚刚起步或正要起步。我国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此情况下,是亦步亦趋,还是瞄准国际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规划,尽量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别,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战略问题。鉴于信息高速公路是我国与国际信息网络接轨的最为重要的渠道,而且其投资规模巨大,建设时间长,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个世纪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因此要立足于适应下个世纪的发展需求高标准地进行全面规划。反之,如果规划的起点低,将来会像某些城市建设一样,今天挖条线路,明天开条渠道,则损失大矣。
笔者认为,所谓高标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通讯干线的速度与容量。速度要与国际现行标准和可能预见到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容量要尽可能考虑下个世纪初或中期国内的需求;二是功能要先进。如果以“普及电话”为中心,则将来肯定要更新。反之,若从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出发来进行功能规划,则可避免走弯路。三是信息高速公路系统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技术进步的能力。前面说了要尽量考虑未来的需要,但预测未来,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在中国也许要几十年才能建成,预测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系统必须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并能随着技术进步比较方便地逐渐提高水平,完善功能。
信息高速公路技术难度大,投资巨大,系统复杂。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设想十几年或二十年内就建成,客观情况使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步实施。这种分步可能有几种“分割”办法:
(一)、按地区分步实施,即在国家统一全面规划下从经济实力大、技术力量强的地区开始,先建立几个“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例如可先在京、津、沪、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同时也为全国范围的实施取得设计方面较为准确的基础性资料。
(二)、按行业分步实施。有人提出可在科研等单位建立全国电子邮路,并与国际联通的建议,这自然也是一条出路。但此举应是以现有国家通讯设施为基础,而不应重建通讯线路。
综上所述,可否这样设想我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途径:由国家组织有关部门(国家科委、邮电部、电子工业部、国家教委等)高标准地拟定全面规划;选择几个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同时着手全国系统的论证与设计;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实现全国联网。笔者认为,这一工程之浩大可能不亚于三峡工程,在政府决策前应由全国人大做出决定,即使人事之更迭也不会影响工程的进展。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从无偿教育到有偿教育》简介
苗苏菲撰写的《从无偿教育到有偿教育》,是一部探索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著作,日前已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剖析温州的“议价生”现象入手,论述了一系列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的热点问题,包括我国无偿教育体制建立的背景与解体的客观原因,有偿教育体制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联系,有偿教育体制的理想模式与主要内容、如何认识与调节有偿教育条件下公平与效益的关系,等等。该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富有新意,对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兼顾公平与效益的有偿教育体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李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