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致读者
《我身边的故事》这个栏目和您见面好久了。前一段我们编发了较多从身边变化看我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文章,精彩之作颇多,栏目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为了把这个栏目办得更好,今后,我们除继续编发这一类的稿件外,还将扩大报道面,从更多、更广的角度,推出清新可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比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也在变化、在提高,由此出现的感人故事;比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无序与有序、希望与失望、成功与挫折交织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由此而发生的一些警世醒人、具有启迪借鉴意义的故事,等等。
我们殷切希望读者朋友拿起您的笔,把反映丰富多彩的改革年代的故事写下来,共飨读者,同我们一起把这个栏目办得更好。希望您的来稿,一要内容完全真实,二要注意“故事性”。
来稿请署真实姓名和单位地址,注明北京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收,邮编100733。       
                 ——编者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致富路
曾文华摄于江西宜春市新坊乡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黔东南的一些苗族农民妇女走出山寨,自谋生财之道。两年来,他们有组织地在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中心大十字街头为市民缝补衣裤,受到市民的好评。冯继摄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京城傣风酒楼将庆“泼水节”
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的西双版纳傣风大酒楼,将于4月10日至16日举办“泼水节狂欢节庆周”活动,由来自西双版纳的傣族“小普少”、“小普冒”和客人一起联欢,展示傣族泼水节的民族风情。 (蔼琼)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点透视

  安徽、四川、山东等省部分地区重新启用粮本、粮票,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话说粮本现象
张文天周泓洋
自1994年国家提高粮油收购价格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有部分城市恢复使用已经告别历史舞台的“城镇居民粮油供应凭证”。据对20个省调查所掌握的情况表明:湖北、湖南、黑龙江、浙江、辽宁、安徽、内蒙古、吉林、山东、四川、福建等11个省区的大中城市,已分别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陆续使用城市居民粮油供应凭证。其使用范围是大中城市的城镇居民、大专院校、部队等,中小城市则一般比较少或者没有开始实行。
我国使用粮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解放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本、粮票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晚期,随着粮食的逐年丰收,各地不同程度地废弃了粮票。1992年,国务院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宣告了粮食票证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粮食短缺的历史终于画上一个句号。
谁知,刚刚过去两年多时间,粮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粮票又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回到了居民的手里。有人担心:我们是不是绕了个圈子,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再次发放粮本,是少数地方的做法,不是全国性的统一规定。当地政府的本意显然是为了稳定粮价,而绝非想重新背上粮食统销的包袱。在粮价一度上扬较大幅度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稳定粮价呢?发粮本、配票券既熟悉易行又能迅速生效。但定量限价供应粮食,意味着政府不得不拿出巨资来弥补购销差价。所以,有人说小小粮本体现着国家对百姓的一片温馨,要付出一定代价。
国家体改委张军扩认为,重新启用粮油证券的做法只是权宜之计。要看到粮食涨价有其合理性、补偿性。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上涨较快,农业比较效益不佳,这不利于农业发展。北大经济教授刘伟的看法是,重新启用粮本粮票可能对粮食及副食品供应市场有所冲击,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农业部农研中心祝卫东强调,尽管粮本现象的出现是暂时性的,但它也说明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有待推进,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够。
其实,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看得清楚,今天的中国,粮油副食品供求状况及人们的食品构成已远非20年前可比。粮油供应日益市场化。1992年,我国粮食流通改革按市场取向迈出重要一步,实现了粮油购销同价;同时粮油市场体系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当年1—10月份,国家粮油购销差价补贴比上年同期减少138.4亿元,议价粮油亏损也减少11亿元。1993年元月一日起,全国放开粮油市场价格,终止粮票通行,全国粮油供需平衡。应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的大国,在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粮本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原因还是性质都同过去迥然不同,是否可以说它是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出现的一种现象?
目前国家的粮食供给充足,而过去的粮本是在粮食供求紧张的条件下,为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口粮而设置的。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生活质量在提高,“粮本”的作用大大弱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稳定心理的作用,已大过了其“实物”作用。
来自湖南、河北的消息已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湖南衡阳发放“粮票”后,一时间,不少居民挤进粮店,可没多久粮店就又复平静。据统计,当地大约60%的家庭不到粮店买米。有相当一部分优惠券因无人使用而作废。在用券购买者中,除一部分是低收入者外,不少是商贩和从事大米加工的个体户。有的人以3到4元的价钱从一些居民手中收购10公斤一张的优惠券,再到粮店买米,从中牟利。
此外,各地的报道还反映,拿“优惠”证券购买的粮油副食品质量明显不如个体摊上卖的和议价品。许多人宁愿多花点钱去摊上买质量好的。
在一些地方、一定的时间,粮本回来了,有其特殊作用,但也说明,这种老办法重新使用,意味着我们的粮食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济茶座

  多贴近大众
夏珺
一曲《纤夫的爱》唱红了大江南北,有评论认为,因为它大胆地表现了一种“平民的爱”。同样,电视剧《年轮》的轰动,也缘于那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来,满足大众要求,适应大众需要,是一个广阔市场。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商业、服务业,现在与大众贴得还不够近。“精品屋”、“极品店”、高档商厦、豪华饭店、歌厅、发廊随处可见,其价格高得令人咋舌。而普通百姓需要的大众化服务却在萎缩。报载,北京市大众理发店1988年有268家,到去年上半年已减少到190家,不少理发店升格为“美容美发厅”,进去一次不扔下几十元就别想出来,于是花一两元理一次发的街头个体理发摊便出来拾遗补缺,成为“京城一景”。
当然,大众理发店的减少,原因是复杂的。这样的行业无须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应当放开经营;街头理发替代部分市场也是好事。俗话说,赔本的买卖没人做。追逐高档、豪华,说到底是追一个“利”字。做生意为赚钱,无“爱”可讲,也是理所应当。但放开经营不等于放弃大众化经营。
诚然,改革开放16年来,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但腰缠万贯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公职人员还不富裕。且不说我国农村尚有8000万人未解决温饱,就是在城市,仍有一部分企业不景气,仍有不少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目前我国有1200万城市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眼睛只盯着少数“大款”的腰包,经营眼光未免有失偏颇,也未必一定能赚到钱。报载,上海市高档歌厅、酒楼七成亏损。
不少地方的高档服装店、美发厅虽然纷纷开业,但生意并不佳,有的没开张几日便改行了。这说明,做生意追利可以,但不一定非追高档。面向大众服务、坚持薄利多销,同样是生财之道。时下“十点利”、“八点利”、“仓储”式销售的火爆,反映了消费者更迫切的需求。人们的收入水平拉开了档次,消费相应地有高、中、低层次之分。适当发展档次高些的商业服务业,可以适应一部分人的需要,但目前的问题是,面向大众的中低档消费服务是薄弱环节,与高档服务相比,这条“腿”短了些,应当让它粗壮起来。
当然,这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提供更多方便,同时,也需要商家多一点“大众化”经营思想,少一点“嫌贫爱富”。市场的薄弱之处,就是赚钱的缝隙。有眼光、懂竞争的经营者恰恰应当盯住它,钻进去,占领之。多提供一些适合大众化消费水平的商品和服务,商家在大众心目中有了良好信誉,有了广阔市场,从中取利就会有坚实的根基和后劲。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都市众生相

  仙桃有个叶金堂
阿刚
厂子搞砸了看厂长,厂子搞好了呢?也看厂长。您说是这个理不?湖北仙桃市经编毛毯厂的职工对此感受很深。去年,这个厂人均实现利税3.1万元,在全国同行业中,“规模第二,效益第一”。而就在10年前,这个厂人均负债达10万元。
“我们厂能有今天,全靠有个好厂长。”干部工人无不这样说。
好厂长姓叶,名金堂。人如其名,说话干脆,嗓门洪亮,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着真诚而谦逊的目光,有一种恨不能把心掏给您的感觉。
“我不谦虚着点能行么?”叶金堂常说。老叶原先在机关里当太平官,到企业是头一回,还摊上个负债累累的厂子。厂里主产品是拉舍尔毛毯,老叶刚上任时,连“拉舍尔”是啥都整不清。
谦虚的人往往也是钻劲最足的人。老叶上任后,职工们不是从主席台上,而是从生产一线很快认识了他。他采取盯人盯工序战术,谁有本事他跟谁学,哪儿不懂泡哪儿。时隔不久,用工人们的话说,老叶肚里就装了本“拉舍尔经”,从生产工艺、同行状况到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无所不晓。叶金堂却总觉着自己不行。那次带人去日本,他一下飞机就往企业里扎,不管明白的不明白的,一道一道工序跟班学。
全国引进拉舍尔毛毯生产线的企业有20多家,第一个将产品返销到技术转让国日本的,就是仙桃市经编毛毯厂,而且日方主动将每条毛毯的收购价提高4.7元人民币,日本一家著名的商社还主动为他们的产品进行品质担保。当拉舍尔毛毯市场出现疲软,同行中90%以上的企业都亏损时,仙桃市经编毛毯厂仍然保持着年创利税千万元以上的水平。
“著名企业家”、“拉舍尔毛毯大王”……各种各样的荣誉向叶金堂涌来。确实,叶金堂堪称当之无愧,而他仍是那么谦逊。为了把武汉纺织学院美术系的高材生小余挖来厂里,老叶几次三番去学校,小余毕业时他亲自到校接;为了让小余安心工作,老叶还亲自出马协调,为小余解决了一系列家庭困难。
当然,老叶也有不那么谦虚的时候。十年拚搏,老叶使厂子规模扩大了几倍,“湖北仙桃毛毯集团公司”已成为排头兵企业,去年,上交利税3200万元,数得上利税大户。有人劝老叶,见好就收,功成身退。“不!”老叶放出一句狂言:要在他手上,把公司建成能与国外同行抗衡、多业发展、跨国经营的现代企业。
说这话时,叶金堂嗓门洪亮,底气十足。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他山之石

  垃圾也是财富
本报记者江世杰
法国一位哲人说过: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以前我不大理解。
3月初,采访了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四届环保革新技术专业博览和国际交流会,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使我不得不承认:垃圾,确实是人类社会的一笔财富。
   科技,是垃圾变为财富的酵母
我国有城市人口2.6亿,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左右,一年的垃圾总量在8000万吨以上,而且绝大多数未采取科学卫生的办法进行妥善处理。就地焚烧、易地堆放、挖坑填埋,既污染环境又耗费土地、人力。
在莱比锡第四届环保革新技术专业博览和国际交流会上,来自26个国家的878家厂商展示的环境保护新技术、新产品,摆满了数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和露天场地。其中,有关科学处理垃圾的展台,至少有二三十个之多:
有的能将垃圾压制成质地坚硬的建筑骨料或砌块;
有的能将垃圾加工成施于鱼塘的饲料;
有的能把垃圾制成适用于农业生产的颗粒肥料;
有的能将垃圾制成一种类似沥青的流体,用来铺筑公路;
有的用垃圾来作为发电厂的燃料,生产电力、热水、蒸汽。
在距莱比锡市不远的一个地方,记者访问了原为东德国家燃料研究所的罗威尔(NOELL)公司,该公司环保产品的产值占到公司总产值的53%。他们把“煤制气”的技术用于处理家庭垃圾,研制出垃圾“气化”新工艺:经过粉碎的垃圾粉末,泵入特制的火焰燃烧室,最后垃圾粉末被分离成可燃气体、水和残渣。气体作为合成燃料可供给电厂、家庭或装置自用;废水可安全排放;残渣可作建筑骨料;高温蒸汽也是一种可利用的副产品。这种装置已经投入实际应用,每小时可处理垃圾30吨,产出可燃烧气体达80个能量。据介绍,这只是德国三种垃圾“气化”技术中的一种。
在我国,垃圾“围城”正愈演愈烈,科学地处理垃圾——这里主要是指把垃圾当作“财富”来利用,似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至少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可以这样。
    分类,是垃圾变为财富的前提
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中心的每个展厅里,都可以看到一些墙边摆着黄、绿、蓝、灰、咖啡五种颜色的圆柱形塑料桶,和一张图文并茂的“告示”。它提醒参展的外国厂商和参观博览会的外国人,扔垃圾时要守“规矩”:塑料要入黄桶,玻璃要入绿桶,废纸要入蓝桶,生物垃圾要入咖啡色桶,除此之外的那些垃圾要入灰桶。这就是垃圾的分类存放,为的是方便垃圾的分类回收。
在德国,垃圾的分类存放和分类回收已经实行多年了。记者看到,无论是在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在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都放有这五种颜色的垃圾桶。据介绍,居民们早已习惯于将家里的垃圾顺手分放,待积攒到一定数量以后,再分别投入垃圾桶。而负责清运垃圾的汽车(大多是只拉相应品种的专车),则按时开来将垃圾拉走。最终是将塑料、废纸送去再生,将玻璃送去回炉,将生物垃圾送去“制气”或者作别的加工。有资料说,德国目前在生产新品时利用废物的比例是:新闻纸50%—60%,玻璃瓶50%,铝制品35%,铜40%……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呀!
居民们在分类投送垃圾上的自觉配合,是将垃圾变为财富的基本前提。
我国对居民还未提出过垃圾分类投送的要求,城市家庭垃圾还未做到分类回收,废物利用、让垃圾变为财富,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要求居民分类投送垃圾;第二步,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先进技术和装置,用生物垃圾来作饲料、肥料、建材、能源……
对居民来说,将垃圾分类只是举手之劳,却在保护环境和创造财富方面,尽到了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引导是一方面,还可以制定法规进行强制性约束。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为让居民们养成分类投送垃圾的习惯,也是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和立法工作的。前不久,瑞士政府就出版了一本垃圾法律手册。
“真正污染环境的不是垃圾,而是乱丢垃圾的人。”当我们也能自觉地将垃圾分类投送时,“垃圾”与“财富”划等号的日子就不远了。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我身边的故事

  玩龙
江苏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管理局王洪武
过年,在乡村小镇,最热闹、最有声势、最能调动大伙兴趣的,莫过于“玩龙”了。
初一清晨,零星而此起彼伏继而轰轰烈烈的鞭炮声后,由远而近“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就响起来了,孩子们忍不住欢跳起来:“玩龙的来了!”于是穿着一新的人们,孙子搀着爷爷,大嫂抱着女儿,丈夫伴着妻子,一齐拥上小镇最繁华的路段。
“龙”是由附近村子里的十几个身穿彩衣、头扎彩巾的汉子高擎着“游”来的。见到热情的观众,手执“珠球”的“龙师”一示意,龙身一下翻滚起来,只见那摇动的珠球飞到哪里,那血口若盆的龙头就追到哪里,飞鬃流彩的龙身也跟到哪里。将军踏队,金蝉脱壳,金龙盘玉柱。舞龙者越舞越有劲,观赏者边看边欢呼,小镇沸腾啦!
“玩龙”是本地的传统项目,“文革”中“彩龙”被当四旧烧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条更为瑰丽的黄身白须长龙才又出现在小镇上。前些年,春节里长龙一上街,都先“游”一下乡党委、乡政府,说是感谢党委、政府正确贯彻中央精神,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接下来才让一家家一户户争先恐后地接去。有的甚至在半路上就将彩龙“截”走了。那些富起来的专业大户新建华堂的、想抱儿抱孙的……一个个都亮着眼睛,咧开嘴巴望着。
早些年,舞龙队声望很高,他们不但技艺好,品格也好。新春佳节,人家忙年,他们忙龙,连集体补贴也不要;舞时,主人给些烟糖,欢欢喜喜足矣,从不讲价钱。他们说:“玩龙就是玩的,图个欢快!”近几年,全乡彩龙一下子发展到好多条,还有外乡镇的跨地“开拓”。龙多本可添欢乐,但有些尽盯着人们的口袋“游”。“龙”从你家转一圈,没有一二百元犒赏不出来,且前脚一条龙刚出门,后脚又有一条龙来了。按老习俗,“龙”需主家放鞭炮迎接才肯出动,而今这些“龙”,自愿“放下架子”,“不请而入”,在你门前不住地张探,锣鼓不停地敲打,大有威逼之意。一些人家只好在“喂”了一两条龙后,干脆关门上锁,溜之大吉了。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顺德冒出个家具城
黄国亮
广东顺德市素有电器城的美称。其实,顺德还是有名的家具城,其家具专业市场规模之大,在国内外都罕见。
从顺德的新隆车站到龙江大桥,长达十公里多的广湛公路乐从段两侧,一间挨一间的,全是家具店,这就是大约历经十年时间形成的家具城。开始是搭个棚,盖间平房,近年来逐渐上规模,上档次。去年10月启用、由顺德市顺联实业公司投资3亿多元兴建的“乐从国际城”,就由5座3层大楼组成,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
这个颇有名气的家具集散地,如今已是声名远播。今年初才开张的“名匠轩欧陆家具广场”,专营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外100多家家具厂商的新潮产品,开张一周营业额就达100万元,第一个月就逾700万元。其中,70%以上销往京、沪、杭等地。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营之道

  精打“保健”牌
本报记者鲍洪俊
龟寿鹤年,人同此心。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人们养生驻颜、强身健体的愿望便迫切起来,不少厂商纷纷在“保健”两字上做开了文章。
别具一格的九华山庄,坐落在京北十三陵群山环抱的小汤山。享有“金汤”盛誉的小汤山温泉富含镭、钾等几十种微量元素,自元代起,历代封建帝王均驾幸金汤,沐浴养生。
采金汤之灵气,山庄精心酿制了中药浴(52种)、蒸汽浴、冲浪浴、气泡浴、瀑布浴、针浴等数十种保健理疗浴,令人温馨惬意。
山庄聘请362名医疗保健专家,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顾客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找到北京乃至全国最好的医疗专家,获得满意的保健服务。
还有那荟萃千余种宫廷民间药膳的中国首家药膳博物馆,以及由高级营养师精心烹制的古典药膳。
山庄的主人刘燕群总经理乐观地说:“山庄离开业尚有3个多月,首批2000张会员卡已近售罄。”
九华山庄国际保健俱乐部已做出新的决策:明后年在广州、上海建立两个中心,还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创建3个海外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