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政之要在于通下情
——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马汉坤访谈录
本报记者保育钧
认识马汉坤已有十年之久了,但每次都是匆匆一面,未及深谈。最近,他送我一本书:《十年求索集》。书中收录了他在担任南通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南通县县长、通州市委书记期间,“挑灯夜战”写成的36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南通地区工业、农业、科技、外向型经济的调查研究,以及从政为政的经验体会。读完这本书,对他这十年间的探索成果有了全面的了解,更产生了采访他的强烈愿望。天遂人愿。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作了如下深谈:
记者:你从“幕僚”位置走上“主干道”,为政一方,当县长、县委书记,现在升任南通市副市长,你的为“官”之道是什么?
马汉坤:“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首歌适用于我。我当过工人、农民、教师、机关秘书,以后做机关工作和调研工作。这些经历告诉我,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1991年,我总结担任县长两年多的体会,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将根本宗旨体现于每一项实践活动》,主要讲了四个观点:为政之急在于通下情,治政之道在于求安民,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这几年,我尽力按照这几条去实践。现在看来,只有求富民,才能真正兴一方,真正安民。安民、富民也好,兴一方也好,前提是“通下情”,即真正了解下情、了解民意。因此,也可以概括地说,为政之要在于通下情。
记者:这个道理人人会讲,但坚持始终并不容易,实践中常常被打了折扣,有的干脆反其道而行,群众挖苦地描绘这些人“眼睛长在头顶上,天线装在额角上”。您是如何坚持“通下情”的?
马汉坤: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招,就是下笨功夫,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向基层求教。我当县长、县委书记时,从认人、认门、认路起步,跑完全县9个区、53个乡镇和机关的60多个部门。既“跑富”,更“跑穷”;既“身入”,更“心入”。4个月光景,我熟悉了县情,概括为四句话:人口大县,缺粮大户;纺织大县,缺棉大户;财政大县,缺钱大户;出口大县,缺汇大户。针对这一实情,我和大家反复研究,确定了工作的基本思路:夯实农业基础,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外向开拓,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保持适度增长。4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这几年,我们每出台一项政策措施,都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材料作基础。平常,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工作再忙,下基层的时间不得少于1/3,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和基层干部,带头执行工作联系点制度,坚持联系一区、一乡、一村、一校和两个大户一项工程(税利大户、亏损大户、重点技改工程)。坚持调查研究,看准纹路劈柴,才能事半功倍。
记者:“通下情”不易,解决下面的问题更不易。这一点,已为多数同志的实践证明。可现在有些地方的“下情”很难通过各级领导如实“上达”。这样,“下情”充其量只是通了一半。在这方面,您有何见解?
马汉坤:我们地县级领导,“通下情”不光是为了解决当地的发展问题即富民问题,也要通过如实反映基层情况,帮助上级领导正确决策。这里的关键是如实反映,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容不得半点虚假。1992年底,李鹏总理邀请4个省的省长和6个县(市)的书记、县长座谈农业问题。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会上,我根据长期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作了近50分钟的发言,着重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千万不可高估农业发展水平的现状,千万不可高估农民的富裕程度,千万不能高估农民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千万不可高估农村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央领导面前如此大胆坦陈问题,是捏着一把汗的。大概是由于我的发言论据比较充分,不仅没有被批评,还受到肯定和赞扬。这说明,能否如实反映情况,一是不能有私心,二是要对下情有真切的了解。二者缺一不可。
记者:现在谈“通下情”,往往多半谈抓经济工作。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群众对某些腐败现象很不满意,这种“下情”,你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您对此有何体会?
马汉坤:“通下情”本来就包含着对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问题主要不在于是否了解腐败现象,而是如何对待、处置它?当领导的不能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当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反对它。一次信访接待日,五总乡有位名叫陈玉贞的老太太向我哭诉,她想在村规划线内自家承包地里盖两间房娶儿媳,但乡村干部庇护一个财大气粗的个体户不让她盖,理由是怕坏了那个体户的风水。我想,这不光是一块宅基地的问题,而是对待平民百姓疾苦的态度问题。晚上,我仔细翻阅《土地管理法》,与分管土地工作的同志商量,得出一致看法:决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何况当今?在我们的直接干预下,陈老太太很快拿到了准建证。此后,我举一反三,从加强政风建设入手,对管钱、管人、管物、管地、管房、管图章的“实权人物”,作出了相应的监督约束措施。近几年来,我直接处理人民来信2400多封,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并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
记者:这么说来,为政一方,当个“地方长官”确实不易。难怪人们戏谑地称你为“马半夜”、“马前卒”。
马汉坤:我爱人还叫我“马大哈”。因为我平日根本顾不了家,生活上马马虎虎,低标准,只求过得去。“马大哈”就这么将就下去吧。谁叫我姓马又属马呢。现在到了新的岗位,新的任务又摆在面前,我这53岁的老马,还须奋蹄呢!(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长空比翼
本报记者赵京安
1952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飞上蓝天。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培养女飞行员较多的国家之一,共六代达数百人。她们和男性战友比翼齐飞,在共同的轨迹上升华了战友情谊,有一批男女飞行员结为蓝天伉俪。于是,就有了他们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生活轶闻……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第五代女飞行员王琴,刚毕业分配到团里,就被一个叫李庆的小伙子套在了“瞄准具”里:颀长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可体的飞行皮服恰到好处地将妩媚与英武裹合在一起。
同是一个机种的飞行员,自然就有更独特的恋爱方式。然而,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他们的爱情生活未必浪漫。
婚后,他们依然各飞东西,各自执行各自的任务。常常是她刚刚从碧空返回,他却从大地起飞,有如循着不同轨迹飞驰的两颗星。
兄弟部队的空勤餐厅里,各自执行任务而相继落地的夫妻不期而遇。李庆急切地向妻子询问:“儿子好吗?爸妈身体好吗?”、“摩托车没出什么故障吧?”
王琴只是一个劲地点头。为了让他安心飞行,她编织了美丽的谎言。她不愿让丈夫知道他们两岁的儿子双飞手术后,仍需要他们的悉心照料。
两个小时的团聚毕竟太短。王琴起飞前,想起一件事:“明天是你的生日”。他听后摇摇脑袋。
一个星期后李庆冲回家里,床头柜上放着妻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红色暗条西装领带,一张小小的纸片上有她娟秀的笔迹:“……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李庆心头一热。这是妻子最喜欢的《致橡树》,初恋时写在情书里。
他一时心动,在电视台点了一首歌回报妻子:《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遗憾的是,当电视台如期播出这首歌时,王琴已经紧急出航,正驾机飞翔在空中救护的航线上。
   “你领航,我掌舵”
丈夫石英是轰炸机领航员,妻子张美英是运输机飞行员,他们经常在生活中调侃:“你领航,我掌舵”。然而,这又不仅仅是调侃。
凭第六感觉,石英发现妻子最近飞行回来的兴致勃勃劲儿不见了。几天的观察了解后,石英心里有了底:
“飞得不顺利,是吗?”张美英点了点头,泪水涨满了眼圈。
“在航校,你是有名的优秀学员,我看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不够自信。”
接着,石英分析了妻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图,不敢大胆与教员交流,从而影响正常发挥的问题。张美英茅塞顿开。
从此,石英有意识地培养妻子的自信心。他一改以往的大包大揽,凡事让妻子拿主意,大到家政方针,小到买东西烧饭。
那次逛街,一向习惯于丈夫给自己挑衣装的张美英仍然摇着丈夫的胳膊:“你说哪种款式好?”石英给她一个眼色:“今天你领航,你掌舵”。她懂了,毅然为自己买下一件火红的风衣。丈夫现场亮分:5分。
1990年3月,张美英顺利完成任务后返回本场。起飞,天气晴好。40分钟后飞机在云中飞行。突然飞机像寒战的病人,不停地颤抖,仪表显示马力下降,速度减小。张美英向舱外看去,哇,机翼上有结冰!她一阵紧张,她遇到了没有除冰装置运输机最最忌讳的空中结冰!
她一边向指挥所报告,一边加大油门,极力保持飞行状态。
指挥所指示她到前方机场备降。奉命七八分钟后,结冰愈发严重。如何处置?降低高度吗?不,前方是1800米的高山!上升高度?不,飞机已无力爬升,飞不出结冰高度层!
“返航!”她相信自己的决断,大胆向机长请示,向地面反映空中情况。
“同意返航!”张美英改变航向,压坡度、登舵,下降到安全高度,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飞行事故。
   “只要天空不寂寞”
“飞行夫妻”贾锁、黄珊珊两人都是一级飞行员、二等功臣。
飞行员为人父难,为人母更难。
黄珊珊第一次感觉到腹中胎儿的躁动,是在天上。要做母亲的感觉使她感到巨大的幸福。同时意识到,孩子的生活之路注定比其他孩子更艰难。气流颠簸,噪声振动,妊娠反应,都凭着长期磨练的意志抗衡着,直到怀孕5个月,她才不得不离开她的飞机。
女儿生下7天,还没有来得及学会抱抱自己的宝贝,贾锁接到科研试飞的任务,匆匆飞去。
女儿在外婆家长到了一岁。夫妻俩赶回扬州,呵护着女儿:“兰兰,爸爸是谁?”女儿胖嘟嘟的小手指指天上。“妈妈在哪儿?”小胖手又指指桌子上的照片。夫妻俩惊呆了,爸爸妈妈在女儿心目中居然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两个与她不相关的人!
黄珊珊夺过女儿,泪如雨下,把她搂得更紧更紧……
不是么?当她飞向灾区,把人工雨露播向干涸的田野;当她飞越大水,把救命食粮投向饥饿的灾民;当她空中救护,把生命希望送给垂危的伤员,每每都会唤起那母性的情怀,她都强烈思念自己的女儿。
女儿长大了,当得知女儿考取南方大城市外语学校的消息,贾锁从心里感谢女儿,同时总也抹不去对女儿的那份欠疚。可以欣慰的是,20余年来,他手把手带教了五批飞行员,从一种气象到“全天候”,20余名年轻飞行员由他亲手送上蓝天。
笔者曾同这对夫妻进行过“关于奉献”的探讨。“飞行是勇敢的事业,更是奉献的事业。我们的整个青春穿梭于天上,忙碌于人间,并不奢望什么,只要天空不寂寞。”——贾锁、黄珊珊如是说。(附图片)
“飞行夫妻”志在蓝天。贲道春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鸳梦重温夸素云
罗昌爱袁野李立勇
不久前,湖南省益阳市有对离婚两年多的夫妻,受到好军嫂韩素云先进事迹的感染,抛弃前嫌,重温鸳梦,在当地传为佳话。
他们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胡志敏在广西边防某部二营当管理员,妻子彭燕是湖南益阳市资阳区农业银行的干部。他俩一九八八年结婚,有个可爱的小女儿。
头几年,俩人书信来往不断,后因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不够,因一些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妻子不愿离开家乡到边防,因而要求丈夫尽早转业;而胡志敏也舍不得离开培养他成长的部队。一九九三年初,双方一气之下“离”了。
好军嫂韩素云爱家爱国爱军的事迹在报纸上和广播、电视里报道以后,曾经是军人妻子的彭燕,心中久久难以平静。“自己丈夫所在的部队,正是军嫂韩素云丈夫倪效武所在的部队呀!”这么想着,她便悄悄地把报上有关韩素云事迹的文章细心剪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觉得对不起志敏。渐渐地,她完全理解了他,也谅解了他。有几次,她想给志敏去信提复婚的事,但又怕志敏不同意。
当她从旁人那里得知志敏也有复婚之意时,终于抑制不住内心深处的感情,于春节前连续拍去六封电报,邮去快件,催志敏快快回家复婚。彭燕在给志敏的信中这样写道:“原谅我,志敏,咱们还是像以前那样生活,好吗?过去,我对你们军人了解得太少了,只知道军人的生活就意味着吃苦受累,没出息。看了素云姐的事迹后,我总觉得自己过去真是太自私了,没有尽到一个军人妻子的责任,没有理解到军人价值的内涵……就让我以今后的行动来弥补过去的遗憾吧……”
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姻缘就这样开始了新的一章。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追踪报道

  张尚芳惜别津门
本报2月4日曾在《来自安康医院的福音》一文中,对先后被拐卖6次、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粤籍姑娘张尚芳在天津市安康医院接受治疗的情况做了报道。
如今,经过医护人员三个多月的精心医治护理,张尚芳病情明显好转。3月10日,广东省公安厅、恩平市和尚芳家里来人接她回家休养。尚芳以绵绵离别之情告别安康医院……
当张尚芳所住病房医护人员听她说出“再见”时,与她朝夕相处近百天的周惠主任、刘宝珍护士长、黄惠芳医生及护士小姐们,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她们曾昼夜24小时看护张尚芳,使她病伤痊愈。现在她们又为张尚芳最后一次剪理头发、整理衣物,召开欢送会,和她合影留念……
广东省公安厅、恩平市的代表向安康医院赠送了锦旗,衷心感谢天津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安康医院对张尚芳的关怀和救治,他们说,张尚芳在遭遇不幸之后又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幸福,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体现。张尚芳的大姐张包兰、二哥张尚元,面对王桂月院长泣不成声……
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家乡亲人来到病房,望着身体结实、面色红润的亲妹妹,张尚芳的姐姐、哥哥又禁不住失声痛哭,在场的人无不泪下。
张尚芳听说要带自己回家,她的第一反应竟是久久偎依在护士姐姐的怀里,她舍不得离开这充满温馨的地方……
广东同志带来好消息,12名参与拐卖张尚芳的犯罪分子已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将依据法律予以惩处。恩平市政府亦已妥善安排了张尚芳未来的生活,社会各界人士为张尚芳捐款数万元。
全国妇联、公安部、天津市妇联有关负责人也赶来为张尚芳送行。11日19时20分,飞往广州的班机冲离跑道飞向蓝天,载走了张尚芳对天津安康医院的一片亲情……(附图片)
张尚芳依依不舍地与医护人员握别。
李冠忠胡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