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河湟谷地:中国西部独特的风景线
张翔
河湟谷地,是指青藏高原大坂山与积石山之间,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这里山川相间,地貌奇特,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从甘肃省会兰州西上,经青海省会西宁直至美丽的青海湖畔,在这条长达300多公里的风景长廊之内,不但城镇密布,物产丰富,而且风光旖旎,古迹众多。
   彩陶:讲述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向导
80年代中期,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在他的小说《北方的河》中,对湟水岸边到处可见的彩陶碎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而在这之前,除了考古工作者,关于河湟彩陶的分布以及它所蕴藏的历史价值则鲜为人知。其实,就河湟谷地众多的出土文物及文化古遗址来讲,河湟彩陶竟跻身于好几项“中国之最”呢。
湟水北岸的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马家窑类型彩陶盆,盆的内壁绘有相同的三人舞蹈人纹图案,舞姿栩栩如生,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生动的场面。
专家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这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代表性。
在彩陶的故乡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彩塑人像陶壶,大概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体塑像,是研究我国远古人类思想活动及审美心态形成的重要实物。
使人更为惊讶的是,柳湾遗址100多种出土陶器上涂有很多符号,它可能是代表制陶者的记号或代表某氏族或家族的徽号,这极可能是我国古文字最原始的形态之一。
原始社会末期,在河湟谷地又形成了著名的卡约文化,这种类型的文化以1923年首次发现于湟中县云谷川的卡约村得名。卡约文化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农牧兼营、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卡约文化的陶器制作更加丰富,有双耳罐、四耳罐、杯、瓮、豆、鬲等,彩绘以赭色为主,花纹丰富多彩,并出现了羊、鹿、狗等动物图纹。
众多古老文化的交替出现,使河湟谷地的历史文化显得古老而灿烂,这条湟水古文化带上到处可见的遗址,留给我们的是一条完整的旅游考察线,从民和核桃庄到乐都柳湾,从互助总寨、大通孙家寨到湟中卡约,只要沿湟水而上,沟汊、台地、土坡上,古文化遗址交错分布,古老的传说如袅袅炊烟,生生不息。
   寺院:弥漫着宗教文化的辉煌景观
河湟谷地处在中原通往中亚、西藏的通道上,因而中原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在这里形成一个独特的交汇点。这里寺庙林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是中国西部人文景观中最为辉煌的地区之一。
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诞生了藏传佛教新派别——格鲁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
西宁城南不远处的黄教圣地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也是宗喀巴的诞生地。
位于龙王山南麓互助县境内的佑宁寺,为青海湟水以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也是土族地区最大的寺院,该寺对增进汉、藏、蒙、土、满、裕固等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民族团结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佑宁寺学经风气极盛,在这里,出类拔萃的名僧高师层出不穷,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的知名学者,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做出过杰出贡献。
在河湟谷地独特的风景线上,还有诸如夏琼寺、文都寺、白马寺、广惠寺等佛教寺院,宛如群星灿烂,使河湟谷地在宗教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然而,除了佛教,远离故土的伊斯兰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叶繁枝茂。位于西宁市的东关清真大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其大殿金碧辉煌,具有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风格。曾几何时,甘肃临夏地区近千座清真寺中的开学阿訇,均由该寺选派或认可。
此外,黄河岸边的循化街子清真寺,是河湟谷地伊斯兰教的第二大寺,为撒拉族的祖寺。在整个河湟谷地有近千座清真寺,融阿拉伯风格与东方建筑特色为一体,以其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点缀着神奇美丽的河湟大地。
   民族风情:歌谣中飞翔的彩色梦境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湟谷地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西北古老民族繁衍生息之地。而今,独居此地的土族和撒拉族更是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中鲜艳夺目的奇葩。
世世代代生活在河湟谷地互助、民和、大通三县的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活中,他们创造出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土族人的服饰华丽多彩,特别是姑娘的花袖衫,好像天上的彩虹,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稼禾,蓝色代表天空。这独特的色彩服饰的象征,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是独有的。
土族人热情好客,喜欢青稞美酒,客人到了,敬上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进屋坐定,再敬三杯酒,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依依不舍地要告辞了,你还得喝上三杯酒,叫“上马三杯酒”。这独特的酒文化,充分显示出这个民族的豁达、豪放。
土族人的婚礼,是一曲回味无穷的歌之长河;土族人的婚礼更是一轴情深意长的画之长卷。说亲、迎亲、婚礼,始终用歌声作先导。
在黄河臂弯的循化撒拉族之乡,风土人情又别有一番景致。
走进撒拉人家,红辣椒挂满屋檐,鲜花香溢小院。撒拉人的勤劳、聪慧是出了名的。
漫步乡镇街头,店铺林立,土特产琳琅满目,撒拉人的善于经商使这方故土更具独到的魅力……
然而,在河湟谷地的绿色之夏,不管是汉族、土族,还是回族、撒拉族,那高亢嘹亮、柔婉缠绵、如泣如诉的民歌——“花儿”,则构成了另一幅民族团结、酣畅淋漓的动人场面。
从农历六月起,当河湟谷地花红柳绿,风光最为美丽之时,“花儿会”便成了这条风景线上最为精彩的乐章。各族群众选择古刹隐隐的风景名胜地,用“花儿”表达对生活、对劳动的感受,青年人以歌为媒,相互对唱,吐露心中的爱恋。从农历六月六的大通老爷山、互助五峰寺“花儿会”,到民和三川地区的八月“纳顿节”,类似狂欢的歌会、舞会一浪高过一浪,直到耀眼的金色染黄了丰收的田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花儿会”如今也变成了各地规模宏大的物资交流会。每逢会期,商贾云集,店铺密布,商品丰富,风味小吃随风飘香,给古老的花儿会注入了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森林公园:点缀西部大荒的绿色宝石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西部中国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而谁能想到,环抱河湟谷地的,竟是一处处青山秀水,而此中大通河西岸的互助北山林区,黄河南岸的坎布拉风景区和孟达林区,尤以其旖旎风光为人们所钟爱,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环抱谷地东北部的互助北山林区,在群山连绵的大通河西岸,层峦叠翠,险峰林立,峡谷幽深,林涛回荡。这方圆110平方公里的风景区,以山地森林景观为主体,辅以植物观赏和民族风情,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坎布拉,又是一个诱人的风景区,它以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浓郁的宗教气息,现代化的水电人工湖为主要景观。坎布拉风景区的丹霞地貌多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为主要特征,有的山体如柱状、塔形、城堡,陡峭直立,蔚为壮观;小尺度的地貌造型酷似巨人、兽状,千奇百怪,栩栩如生,有神工鬼斧之妙。
在黄河南岸的撒拉族之乡,又有一处被誉为“青海高原西双版纳”之称的天然风景名胜区——孟达自然保护区。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是青藏高原的天然野生植物园,区内共有植物90科,296属,517种,约占全省野生植物种的1/5。药用植物326种,分属77科,其中载入国家药典的就有44科,81种……
在孟达山区,由于第四纪冰川运动而形成的冰川湖天池,碧波荡漾,引人入胜。而山下黄河大峡谷风光,则雄浑壮观,气势不凡……
河湟谷地,中国西部这条独特的风景线,正以其深沉博大、多姿多彩一日日走进世人的心中。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多彩的藏族风情
黄橙
在海边长大,总觉得星月离我们好远好远。夏日的夜晚,当我抵达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迪庆,仿佛一下子亲近了天空,从未见过这么繁密的星辰亮亮地悬在头顶,似乎一伸手就会有葡萄般的星星落入怀中。迪庆不仅夜空明媚,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洋溢着不被尘嚣所侵的洁美。
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甸在古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今日成为各民族南来北往的经济和文化走廊。在前往中甸县城东25公里处的碧塔海途中,只见遍地的青稞葱葱郁郁地迎风波动,在山野坡地上常有牛群神气地甩着悠然的尾巴,双檐斗拱的藏式民居星辰般散落于视野的远近。吉普车到了10公里外,导游张君请司机拐过狭窄的山道到天生桥。这是一座由河水穿越地下溶洞而形成的天然的石灰岩桥梁,桥高60米,势如城门之状;宽10米,长100米的桥面平坦笔直,颇似人工造就。天生桥边的花岗岩山坡上有数眼温泉掩映于乔木芳草之中。张君说,每年入秋以后,附近的藏民都云集这里的温泉举行集体沐浴活动,濯发洗浴。相传这个季节的水最为清澈圣洁,用以擦洗身子可以免除一年的病痛,并延年益寿。
走过天生桥,拨开小径上的荆棘,我想找到能一洗风尘的温泉。温泉找到了,风尘却没洗,因为几个藏女正在温泉中滑洗凝脂。这与集体沐浴的场面相比或许少了点壮观,但毕竟从泉边有男性藏民悠然吸烟的相安无邪中,我领略到了藏族传统习俗的一个侧面。
晚霞抹红天际,吉普车划破高原山野的寂静,车窗外藏式民居双檐之间飘扬着的小经幡,显得特别耀目。据说家家屋顶都有的小经幡,又叫“风念经”,是藏民用来祈福的。望着这非常有趣也非常神圣的小经幡,我心里也回响着一个祝愿,纯朴热情的藏民应该拥有最美好的未来。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土家女人舞醉土家寨
刘洪进
3月4日,丽日当空,丽人云集。
一场装点春色、激荡喜悦的庆“三八”妇女群舞会在歌舞之乡——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广场举行。
山寨闹腾,土家欢欣。这是土家长阳首次全部由妇女参加的大跳舞。
不到8点,白发老头,无牙老太,男童女稚,已将广场围成一桶。国歌、鞭炮、锣鼓。一群如火球的娃娃便滚动进场,每人持两朵大黄花,飞舞似风吹花圃,静立若菊园吐香。接着,汇舞开始,她们或40人一群,或80人齐舞,个个展姿弄容,暗比高低,交谊舞、巴山舞、土洋揉杂,千姿百态,近千妇女,汇成舞的海洋。一向威严的政法女干警,浅笑欢跳“妹妹坐船头”,计委队妇女跳起了“你的眉毛黑又亮”;宣教队妇女跳出“阿里山姑娘美如水”;工交队妇女统统穿着绣花羊毛衫,体现了工业振兴的富贵;财贸队妇女,着艳装画淡妆,美女佳人,在“让你亲个够”的乐声中翩翩起舞;农业战线的妇女,一色土黄色毛衣,在“高山流水”中,举臂如扬谷,抬脚如犁田,甩手如采摘,转体如翻土;跳出的是“土”的颜色,泥的芳香;宣教、党群方面的妇女,在流动的圆形中把“达坂城的姑娘”辫子给跳长了。其实,这土家女人的思想真变长了呢。鼓锣咚呛。人群突然鼓掌大笑,只见48名年过半百的老太,欢快地跳起了秧歌舞,身边一个妇女喊:马长英老婆婆也上场了,顺着她的手指看去,一个瘦弱单薄白发如雪的七旬老太在舞圈蹦跳。她们动作不那么优美,形象不那么娇艳,服装不那么整齐,却舞出了老一代的幸福和欢乐,舞动着一颗颗年轻的心。她们表演的养身功、香功、太极剑,悠然如飘云,你看那80高龄的田继秀老婆婆那一招一式,还真让年轻人羡慕呢!
参加群舞的800多名妇女,那红的,蓝的,紫的,花的服饰,把春色早早展示在人们面前。
一条彩莲船划过来了,船舱装满“粮”,一个穿花背心的老婆婆当小妹,还有一个戴草帽的老奶奶当“男艄公”,另一个老太太则头扎朵大红花,手摇绿扇,作小丑状,摇首摆尾,那娇撒模样,逗得广场笑声四溅。
“彩莲船儿哟一哟,
两头尖那呀伙嗨;
大办农业呀喂哟,
靠半边天哪划着!……”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风流当看格尔木
王汉之
古老的羌笛催促着西行的商客,悠然的驼铃唤醒了沉睡的大漠,改革开放的春风裁剪出西部人的形象。
南昆仑、北祁连,在八百里瀚海柴达木盆地的南缘,崛起了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青海格尔木。
   格尔木,正悄然崛起
改革开放为格尔木注入了无限生机。80年代以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冲破“盆地意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资源开发为主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三类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平均以49.38%的较高速度发展。1994年1月,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把格尔木市确定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
1994年,格尔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2.69亿元,比1993年增长2.14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94.97元。格尔木市与四川、广东、贵州、天津、湖北、江西等十多个省市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以色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联系,洽谈经济合作协议150项。铁合金、硫酸、钾镁、硫酸钾、高纯镁砂、矿泉水、氯化钾、宝玉石等一批合资、联营企业的产品应运而生。
   格尔木,盐化石化齐头并进
格尔木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的中心地位,成为进出西藏的门户和物资集散地,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带动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和下游产品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成份的开发格局,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以资源优势转换,加快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的又一举措。
国内外著名的青海钾肥厂,位于格尔木市北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上。它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总储量达600亿吨,潜在开发价值达12万亿元,是我国发展盐化工业的战略宝地。年产20万吨钾肥的青海钾肥厂一期工程,近万名职工以“高效益、快节奏、勇拚搏”和“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填补了我国钾肥工业的空白。
1993年10月14日,中国和以色列合资的青海钾肥厂二期工程合作协议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了签字仪式。青海钾肥厂二期工程,年产氯化钾80万吨,总投资32.4亿元。到2000年左右,青海钾肥厂年产百万吨钾肥,对于调整我国化肥氮、磷、钾比例,扭转钾肥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支持全国农业生产发展,带动察尔汗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和格尔木盐化工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使格尔木的经济和社会向前大大地跳跃一步。
格尔木炼油厂——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年加工原油百万吨燃料型炼油厂一期工程,于1991年8月10日开工,来自8省区的22支施工队伍,采用新技术,实现高效益,提前一年建成了格尔木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炼油厂。实现了常压、蒸馏、催化裂化及水、电、热、风各系列工程的一次性运行成功,创造了炼油厂建设的新纪录。199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创第一年原油加工开门红。
今天的格尔木人那么忙碌,那么精神,对自己城市的前途充满信心。书写格尔木经济建设的新篇章,把千百年来洪荒戈壁创造成为海内外商贾云集之地、兴旺发达之地,已经成为格尔木人上上下下的共识。
年轻的格尔木充满了时代的活力。青藏公路和铁路以及忙碌往来的汽车、火车和飞机给高远的格尔木带来了90年代的精彩世界,联通海内外的自动程控电话和480路微波通讯,把格尔木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央民族大学成立社会信息研究所
本报讯社会信息研究所近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研究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新的飞跃,该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察生)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华民族风情录”将开拍
本报讯3月18日,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同志郑重地将一部新型的电视摄像机授给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并请他们转授给了广州电视台影视艺术中心及广东经济投资促进会的代表。从此,拉开了大型纪实文献电视系列片“中华民族风情录”摄制工作的帷幕。
为了将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情展现给广大观众,广州电视台准备拍摄的大型纪实文献电视系列片“中华民族风情录”,每个民族为一篇(集)约60集。这是我国第一次将56个民族的民俗风情较完整地按规范化、系统化的格式进行整理汇编拍摄。
(晓君)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俗风情

如今,藏族婚礼也用上了自助餐。
成卫东摄于拉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