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资本论”成了连环画……
张儒昌
这则新闻引人注目——《资本论》将以“图画本”的面目出现。“图画本”者,“连环画”也。
有人对此推崇备至,称之为“用艺术形式演绎高深理论的可贵尝试”。愚以为,不然。
现在果然是“图画本”走俏,即所谓“文化快餐”能调众口,颇得口彩。想想也是:“啃大部头”,特别是深奥的理论,费心劳神,与时间拚消耗,许多人望而却步。而自从“图画本”枯木逢春以来,多少人趋之若鹜、求之若渴!引伸开去,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动态的“图画本”,譬如《三国演义》,引发了现代“洛阳纸贵”式的出版热,可见“文化快餐”拥趸千万计。由此,“图画本《资本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资本论》不是红楼深闺、三国沙场,也没有哈姆雷特或者安娜,难以移植到画册或者屏幕上,难以烹制成什么“快餐”。虽然人们能够把乾隆画成武林高手,把孙中山演成南拳王,只因“戏说”二字,观众也就管不了是哪方厨师烹制的,一笑置之,算作慨然应允;但是,对《资本论》,即使你有把张飞画成林黛玉的本事,恐也难以下手。不知这样的“艺术”,怎样来“演绎”高深的理论。
换言之,倘若《资本论》果真只是一册连环画的材料,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却为之耗尽毕生心血,岂不是太不值得了?也许,哲学大师不擅于“用艺术演绎”吧!
由此,又想到另一则与《资本论》不无关系的新闻:高级政工师不读马克思著作,高级经济师不知《资本论》是何物。令人不敢想象的是,崇尚“读原著、抓实质”的时代,有了此等“高级南郭”,假如我们今后竟然只凭一册连环画《资本论》普及相关的教育,“原著”何用?“实质”安在?我们又当如何面对“快餐”养育的一茬尴尬之人?
“图画本”盛行,正是迎合了名著通俗化、经典庸俗化——烹制“文化快餐”的良方——的需要。只是,《资本论》式的“硬骨头”,恐怕不是“快餐”的原料,捧在手上也吞不下去吧?


第10版(副刊)
专栏:

  家在太湖边
沈扬
喝太湖水长大,对太湖情有独钟,这是自然的。而后离乡远去,浩瀚太湖却仍旧时时在我的心中。
我说的太湖,是3.6万顷太湖的一个支流,叫做五里湖。乡人可不分什么主流支流,统以太湖相称。
五里湖东接无锡城区的梁溪,西连独山门外的太湖母湖。湖的名称不知起于何年何代。她的实际面积是9.5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1.7倍。375米长的宝界桥似长龙卧波,将全湖一分为二,东五里湖5.3平方公里,与西湖大抵相仿。
据传早在24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曾泛舟湖上,因此五里湖又名蠡湖,湖畔名园蠡园也源出于此。不过乡里乡外,蠡湖的知名度总不及五里湖。其缘由就说不清了。
五里湖之美,我以为是无与伦比的。即便是孩提时代,懵懵懂懂之中也常为湖光山色所吸引。站在湖畔看远山近水,看小汽轮拉着十来只“拖船”(货船)呈一字形在湖上移动,看捉鱼人从“老乌”嘴中抠鱼(老乌是一种由渔夫豢养的黑羽大鸟,主人将其颈脖下端用绳子扎住,放飞水中,鱼入鸟嘴但吞不到腹中,渔人坐收其鱼),那是太够味儿了。及至年岁稍大,肚子里有了些墨水,就懂得了欣赏秀山丽水的诗意,每每在湖滨静坐,看层波叠影,遥山霁雪,尤其是随着日光和云彩的变化看湖面晴红烟绿的情景,便会引起关于宇宙和人生的联想。
太湖五里湖真正进入黄金时代,是在近十年间。除了丰富的水中资源得到科学利用外,风景资源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开发。随着一批水产生产、科研基地的建立,一个又一个风光旅游区出现了。近年来更有不少休憩别墅在近湖一线兴建。蠡园、梅园、鼋头渚等著名景区经过整修扩建,已是今非昔比。唐城、欧洲城的建立(亚洲城的筹建工作也紧锣密鼓)使五里湖出现了热点旅游金三角。而宝界新大桥落成,湖面便出现双虹栖波的壮伟新景。
围绕风景区的建设,乡间流传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其中说得最多的,是一位李姓老先生,4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因故失意,来到五里湖的尽头鼋头渚,决意在湖水深处找归宿。站在“太湖佳绝处”,面对金波黛浪,荡漾山影,耳闻惊涛拍岸,渔歌阵阵,轻生的意念竟为绝色风光所动摇,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几十年后,华夏大地的开放风中,昔日那位大学生——而后的澳门实业界人士李老先生重游故地,青山绿水间,决心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这块曾经挽救自己年轻生命的山水建设得更美丽。据说唐城、欧洲城景观的工程项目中,都有这位赤子的一份捐资。故事的虚实真伪我未及细究,不过这并不要紧,山河的魅力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其实并不离奇,也不荒诞,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
褪尽了旧时代留下的重重阴影,今日的太湖,真正是流光千顷、风情万种了。


第10版(副刊)
专栏:

  山村,吹灭最后一盏油灯
孔林
那僻远的山村
祖孙颤抖的手和鲜嫩的唇
吹灭最后一盏油灯
让母亲的眼睛减少阴影
明月不会嫉妒吧
还有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
我们相伴几千年
月光下满头青丝变白翁
明月呀,今夜你站得高点
看看这宝石般的山村
用圆圆的灯泡为昨天划上句号
我们的夜晚同白天一样清醒


第10版(副刊)
专栏:大地

  高山红柳
王忠范
人说大岭上的红柳风骨弥刚,血色浓烈,深邃洁净,不但耐看,而且给人一种生命的启迪。正是北方隆冬时节,我和几位记者去大兴安岭东麓的阿荣旗林区采访。车过查巴奇鄂温克山乡,便进入了既宁静安详又轰轰烈烈的林区了。放眼望去,苍茫的群山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雄壮浑博。那傲然挺立在风雪中的树木,高举树挂,摇动琼枝,充满神韵,确是奇观。但是,不见红柳,心里不免产生几分黯然。
陪同我们采访的是森林?望哨的老孙,这位具有大山一样胸怀与气质的同志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着说:“进了库伦沟,就可以看见红柳了!”
吉普车向大山深处飞去,后面扬起辣子号的雪烟。
“你们看,那就是红柳!”老孙的话声令人一振,大家的视线顺着他的手指伸出车外。
密密层层的树木之中,默默伫立一棵棵红柳,在这冰雪的世界里,它们显得那样鲜明、顽强、炽烈,似火把,像长缨,红红火火,生机勃勃,仿佛握着燃烧的道路,着实生动可爱。我们都希望停车下去看看,可老孙一摆手:“别急,山尖上也有红柳!”
当我们登上海拔1138米的库伦沟山顶,我们看到最高处有一棵孤独生长的红柳,直插天空,刚直倔强,昂扬搏击风寒。所有的枝条如绷圆的血管,不顾一切,红得透亮,红得发紫,红得朴实,充满了勇气与个性。老孙他们几个营林员春秋防火,冬日看山,几乎整年住在山上。吃粮从林场运,喝水从山下背,一顿凉,一顿热,经常断菜,生活何等艰苦。一次,一位营林员的孩子生病,也没顾得回家一趟,因为正是防火的紧要关头呵。他们真有点与世隔绝了,是一种孤独而寂寞的人生。但他们并不抱怨,都有高度的责任感,都在一心一意地奉献着。
我问老孙报酬怎样,他说不比别人多,我不禁点头感叹。这时,老孙憨厚地笑了,笑出满脸的红晕:“我们久居林区,已经把大山和森林爱进心里了。”
多么好的山里人,多么值得崇敬的森林之子!


第10版(副刊)
专栏:

  潍坊三月
李丹平
潍坊三月是一把琴
一根一根放风筝的线
是长长的琴弦
风筝牵着一端
地球牵着一端
让不同肤色的手指一起弹
弹奏阳光
和阳光下晴朗的构思
弹奏目光
和目光中交织着的
无须翻译的语言
弹奏一段一段
翅膀的向往和飞翔的信念
鸢飞阁挺拔的额头
十笏园苏醒的竹节
白浪河崛起的两岸
熙攘的街道和美丽的田园
都被弹奏成一曲曲立体的交响
随风播放给同一个
旋转着的春天
三月的风筝城
是一把古老又年轻的琴
正在向着世界
弹奏响亮的中国


第10版(副刊)
专栏:

帆影(摄影)吴东双


第10版(副刊)
专栏:

书法李储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