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传统美德育新人
——写在百集电视短剧《东方小故事》播出后
尹继佐
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上海到本世纪末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另一份是精神文明。中共上海市委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嘱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两提高工程”为目标,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百集电视短剧《东方小故事》(以下简称《东》剧)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主题平和而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意愿,符合时代需要,是《东》剧的特点之一。《东》剧以“怎样做人”为主题思想,集传统与现实之精华,贯历史与未来为一体。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济振兴、城市繁荣,人民生活提高了,然而,青少年儿童怎么教育,怎么把他们教育成人,教育成面向新世纪的新人,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东》剧的主题正是以这样高层次定位,紧紧抓住这一具有时代性的新课题,弘扬民族文化,展现传统美德,陶冶思想情操,规范做人行为,讲正气立身,讲信义节操,讲俭朴秉公,旨在借传统美德伟力,倡文明社会新风。
《东》剧形式传统而新颖,小巧别致又气势恢宏,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在青少年中开展“两史一情”教育已经三年多了。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具体形象不留说教痕迹地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并取得最具感染力的效果,对此,我们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多年来,我们在努力探寻一种注重效果,适应受众心理特点,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形式。《东》剧的出现是这种形式的大胆尝试。它是在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按主题思想要求,以“一人、一事、一理”的创作原则,精心遴选出100个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成语、典故,改编成10分钟一集的小故事,以现代电视手法,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各集相对独立,综合又成系列,拆卸运用自如,可以任意组合,虽是短集,却与长剧一样有价值。每集短小精悍,连成一气,却跨越数千年时空,这不能不说是电视创作在形式上的一个突破。《东》剧就是借助于这种颇具匠心、新颖、别致的形式在社会上迅速传播、辐射开去的。
《东》剧在运作方式上,做到了相互协作与注重契约并重,“主产品”与“辅产品”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要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东》剧的成功尝试有两点启示:一是注重协作。《东》剧的创作、拍摄、宣传几个环节涉及到30多位作家,300多名演员以及10多个部门和单位,应该说,《东》剧的成功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产物,是社会各界友谊联手的结晶。二是主辅结合。精神产品也应该出“名牌”,搞精品,扩大社会影响,形成规模效应。我们把《东方小故事》作为“育人大工程”来做,集筹资、创作、摄制、播出、宣传、经营为一条龙,把文章做足。除了摄制、播出外,我们还出版了《东》剧文字本、连环画,组织了由全市中小学生参加的《东》剧作文大赛、书画大赛以及由广大市民参加的“我最喜爱的10部《东》剧”评选活动等等。这样,一个以《东》剧为生动教材,以弘扬中华美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宗旨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申城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倡导文明新风,造就一代新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术品评

  欢快诙谐的士兵小调
——观电视连续剧《士兵今年十八九》
张东
在我们的银幕、荧屏上,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回溯历史的硝烟,还是探求当代军人的风采,它带给人们的多是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审美情感,然而我们在感慨、激动、振奋之余却总有那么点不满足的感觉,好像军人的世界除了“大江东去”的恢宏,也该有些“小桥流水”的抒情或浪漫。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和沈阳军区等单位拍摄的7集电视连续剧《士兵今年十八九》,感到这就是一曲欢快、诙谐的士兵小调。
反映和平年代的军营生活,一直是军事题材文艺创作的一个难点,前些年我们大量的现实题材军事片都把作品定位在表现和平时期军人的牺牲和奉献这一主题上。从军人所担任的特殊任务、军人生活的艰苦环境,到他们的家庭困难,一直写到军人家属、亲人的奉献。虽然不乏感人的故事,但总是有点悲悲切切的感觉。
而这部电视剧的主旋律却是轻松、欢快的。它以卖羊肉串的个体户毛路入伍来到一个英雄的连队当电话兵为线索,通过他在部队一年的成长经历,他和战友之间充满情趣的故事,展现了90年代火热多彩的连队生活,塑造了一群生龙活虎的士兵形象。
不可否认,军人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同样是多彩的,即使整齐划一的军营,也并非单一的绿色,直线加方块的世界,而是充满美感的;这部作品中也有牺牲和奉献,但它没有一味渲染痛苦和悲伤,而是从另一面展示了军人生活的乐趣,从那些平凡的生活小浪花中,挖掘出士兵生活特殊的美。
如剧中有一场战士们在训练之后到小河边去洗澡的戏,火红的夕阳映照着晚霞,染红了河水,一群青年人在水中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甚至同“长官”开个小小的玩笑。这场戏拍得十分动人,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使我们感受到一股健康向上的青春活力,同时也表现出军营中特有的大家庭式的氛围和那种兄弟般的情谊。
《士兵今年十八九》另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创作者有意追求一种喜剧的风格,这在军事题材的创作中是颇为难得的。我们有些反映军营生活的影视作品,总显得过于沉重、压抑、呆板。实际上十八九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一大群这样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更是热热闹闹、生气勃勃。当然这中间难免会发生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调皮、淘气,甚至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都是正常的。由于有了它,反而让人感到更亲切,更自然,更接近生活的真实。
这部电视剧塑造了一个具有喜剧性格的士兵形象——毛路,这是军事题材作品中少见的艺术形象。他使我们一下子想起60年代著名演员张良在影片《哥俩好》中塑造的喜剧人物——陈二虎,只不过毛路身上更多了些“嘎”味。他聪明、调皮,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但也沾染了点小商小贩的习气。
毛路喜欢搞点与众不同的小点子,别人为了学开车而展开“外交手段”,他却埋头大做好事,“曲线救国”,待到连队选举他开车后,他又主动提出自己退出,在连里放了一颗卫星,大大出了一次风头。其实毛路并不像其他战友那样真的那么迫切想学开车。毛路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例如在实弹射击时帮指导员打了一枪,结果弄巧成拙被派到猪场……事实上,毛路几乎每做一件露脸的事,接着就得犯点小错儿,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嘎”气和幼稚,我们才更喜爱这个人物。更喜爱这首独有情趣的士兵之歌。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战友”高唱“活雷锋”
石祥
弘扬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既要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反映新时期的现实生活。最近,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以“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生动事迹为素材,创作、演出的一台音乐话剧《这里通向天堂》受到军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该剧运用了音乐话剧这一崭新的形式,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拓宽话剧路子的一个新探索,是一曲主旋律的颂歌。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好事,模范事迹数不清。但他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有的大都是平平凡凡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该剧没有人为地去追求什么“戏剧冲突”,而紧紧抓住剧中主人公孙志远(生活原型为孙茂芳)视人民群众为父母,给人民群众以真情等特点,以情感人,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得到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汉代《毛诗序》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该剧的编导者深深感到,艺术地塑造这样一个学雷锋的典型,仅言之,尚不足也。于是,博采了音乐、舞蹈、舞美甚至转台等多种手段,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剧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全剧十五个唱段,唱词情真意切,有剧中人物的独唱,也有伴唱和表演唱。音乐创作既吸收了民族歌剧的一些长处,也采用了现代音乐的一些特点和手段,在背景情绪音乐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的渲染和创新,使其更加声情并茂、活泼新颖。全剧六段舞蹈,舞之以剧,蹈之以情,充分展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灯光、布景和转台等,也已不是一般陪衬,而是有机地和音乐话剧相结合,成为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话剧对编、导、演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话剧演员要能唱善舞,而且在坐、立、走的形体情况下都可以唱。为了达到音乐话剧的要求,该剧演员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强化训练,以情带声,重于唱情,较好地完成了演唱任务。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苑短波

  展现世界妇女风貌
’95世界妇女电影周将举行
为迎接1995年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由广电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主办,北京电视台、北京派格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将共同承办’95北京妇女电影周活动。活动将于6月12日—6月18日在北京等城市举行。迄今已有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匈牙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加拿大和包括我国在内等15个国家和地区选送电影参加。
(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苑短波

  中国民间艺术将荟萃京华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现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宁波金鹰集团、中华百亭鱼乐园和北京莫迪电视广告艺术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北京百亭鱼乐节,将于5月18日至5月28日在北京举办。举办地点中华百亭鱼乐园,是宁波金鹰集团投巨资在北京兴建的新的旅游、度假景点。届时将特邀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艺人进行民族歌舞、习俗、奇能绝艺和民间工艺绝活表演。
(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苑短波

  《中国电视戏曲》创刊
大型文艺性双月刊《中国电视戏曲》,日前在北京创刊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分别在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这本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研究会主办、广播电影电视部主管的刊物为大十六开,熔影、视、剧于一炉。
(晓萍)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苑短波

  小品大赛将角逐潍坊
“中国剧协’95重钢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已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件作品报名参赛,其中部分优秀小品将于4月中旬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登台角逐。
(菊讯)


第12版(副刊)
专栏:

图为《这里通向天堂》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