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各国的历史上都不乏巾帼豪杰,她们为正义的事业舍生忘死。法国的路易丝·米歇尔曾投身于巴黎公社革命,为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她逝世90周年的纪念日,人们为她献上——
殷红的石竹花
杨汝生
如果我葬在幽暗的墓地,
弟兄们,在你们的姊妹身上,
投几束红艳的石竹花,
象征我终生的希望。
…………
这是路易丝·米歇尔于1871年11月在凡尔赛监狱写给巴黎公社公安委员泰奥菲尔·费烈的一首诗。今年1月,一个冬雨初歇的下午,人们纷纷来到位于巴黎西郊的勒瓦卢瓦—贝莱公墓,隆重纪念这位巴黎公社的女英雄逝世90周年,将一束束石竹花端放在她的墓碑上。
多么鲜艳的石竹花!它花色嫣红,如霞似火。多么高贵的石竹花!它擎雨傲霜,妩媚多姿。
纪念活动是由“巴黎公社之友协会”和“路易丝·米歇尔之友协会”联合组织的,法国总工会、法共勒瓦卢瓦市委员会等亦派代表参加。200多人中有鬓发苍然的老者,也有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还有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跟着她的外祖母前来参加活动,并将介绍路易丝·米歇尔不平凡一生的材料分送到每个人的手上。来宾中还有来自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欧洲议会女议员阿丽娜·巴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高度赞扬路易丝·米歇尔为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
路易丝·米歇尔于1830年5月29日出生在上默尔纳省,其母是个女佣。她在阴森、破败的古堡里度过了童年时期,自小就富于同情心。她当过小学教师,后来到了巴黎,在蒙马特尔办了一所寄宿学校,并积极参加反对路易·波拿巴黑暗统治的斗争,曾被选为巴黎第18区妇女警戒委员会主席。1871年3月18日,她怀着满腔激情,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革命。她总是出现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她坚守街垒,舍生忘死,英勇战斗,被人称之为“红色圣女”。公社报纸在描述穆里诺街一次鏖战时说:“在61营的队伍里,战斗着一位坚强的女性,她打死了好多宪兵和警察。”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的疯狂进攻,她说:“是的,我很野蛮,我喜欢大炮,爱闻火药味,爱好打枪,但我更爱革命。”
在保卫公社的紧急关头,路易丝·米歇尔守卫着克里尼昂古丁街垒,一直坚持到只剩下最后3个人。她在昏迷中被凡尔赛匪徒当作死尸扔进了战壕,才免遭杀害。当敌人得悉这位女英雄还在人世时,便把她的母亲抓来当作人质。为了母亲不受痛苦,她挺身而出,被关进凡尔赛的监牢。在那里,她尝尽酷刑,备受折磨,但她对此全然不顾,心中仍然思念着被捕的战友,尤其是泰奥菲尔·费烈——她热恋的情人。她爱费烈,甚至想到替他去死。当她得知费烈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时,她肝肠寸断,遂从自己的红披肩上撕下一角,扎成一朵石竹花,附上这首小诗,赠给将赴刑场的亲人。在审判她的法庭上,她披戴黑纱,为被害的公社战友哀悼。她痛斥敌人说:“既然一切为自由而跳的心脏只能得到一颗铅弹,那就朝我开枪吧!”第二天,她成了各家报纸的头号新闻。维克多·雨果还为她写了一首很长很美的诗。
路易丝·米歇尔被判终生流放,并被送往南太平洋上的新喀里多尼亚岛。4个多月的海上颠簸,艰苦的流放生活,瘟疫疾病的打击,全然没有使这位坚强的女性屈服。她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卡纳克人交上了朋友,并为他们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1880年,她回到久别的法国,受到狂热人群的欢迎。此后她不停地宣传革命,直到1905年1月5日去世。安葬那天,12万群众护送她的灵柩从里昂火车站一直到勒瓦卢瓦—贝莱公墓,她的遗体被葬在离费烈坟墓不远的地方。
90年后的今天,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她,仍然把美丽的石竹花献给她。纪念活动在雄浑而庄严的《樱桃时节》歌声中结束:
我永远怀念那樱桃时节,
为逝去的年华,心痛欲裂!
命运女神的青睐,
也不能为我的创伤止血。
我永远怀恋樱桃时节,
心中的记忆总是那般亲切
……(附图片)
木牌上写:公社—1871妇女:平等 董纯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平壤城雕和谐美
张友新赵嘉鸣
与丹麦、法国、美国等国家的著名城市雕塑相比,朝鲜平壤的城雕起步较晚,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但平壤城雕以其和谐美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人士。不久前,我们带着“平壤城雕”这个问题,采访了朝鲜国家建设委员会城市计划局副局长白完琦。
白副局长冒着风雪把我们带到统一大街的雕塑公园参观。公园的主雕塑是两名朝鲜少女形象,尽管她们彼此间还有一段距离,但她们都以热烈的神态伸出双手向着对方奔去,这座富有动感的雕塑象征着朝鲜北南人民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公园里还有各种动物雕塑,它们与人物造型互相衬托,颇具新意。公园前面是宽广的统一大街,大街两边新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其间还穿插着一些以统一为主题的雕塑。那天虽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但这些雕塑与环境和谐的美景及内涵,使我们流连忘返。
白副局长说,在万景台艺术剧场、万景台学生少年宫、平壤体育馆、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地的广场上,可以看到另一种与环境和谐的艺术造型。我们驱车来到万景台少年宫。只见少年宫正门前的台阶中间耸立着一座彩车群雕,车上的孩子们形态逼真,兴高采烈,寓意驰向美好的未来(见图)。其两侧是以《老虎与刺猬》、《月亮国望远镜》等童话为主题的6组雕塑。这些艺术形象会使孩子们自然地联想到他们熟悉的童话故事。少年宫主楼像母亲张开的双臂,要把前面雕塑群中的孩子们搂在温暖的怀抱里,雕塑与建筑互相映衬,浑然一体。漫步在这里的台阶上,不仅少年儿童,即使是白发老人也会产生进入孩子天地的感觉。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平壤的城雕已初具规模,而且各个局部雕塑群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思想。千里马铜像高大壮观,体现了朝鲜人民建设国家的风采和英雄气概,成为平壤的标志;凯旋门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反映了朝鲜革命的历史进程;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塔的主题雕塑和副主题群雕苍劲有力,表达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寿台艺术剧场广场上的白色雕塑群婀娜多姿,赞美着祖国的建设成就和新的生活;光复大街两旁的雕塑表现了朝鲜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情景;青春大街附近的雕塑与风格各异的体育场馆相配合,显现出青春活力……这些艺术雕塑群为平壤平添了几多风采。
白副局长说,近10多年来,在平壤新建的街道上和新建的建筑物内外又陆续建成了一大批雕塑,它们在构思、布局、造型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他们还计划在牡丹峰、各古迹处及一些老街道建造新的雕塑,以更充分地体现平壤的整体和谐美。(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CIA冷战后大缩编
黄晴
一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高级官员埃姆斯间谍丑闻东窗事发后,中央情报局的行动处搞了一次别出心裁的计算机匿名布告栏活动,让该处职员诉说牢骚不满。这一活动多少揭开了一点CIA机构的内幕,反应强烈。
不久,这一活动就被终止,匿名布告栏被关闭,因为行动处(中央情报局负责秘密行动的机构)有点受不了,想限制一下这种群众性牢骚活动。一位官员在回忆这次“电子大字报”运动时说:“行动处沉默的人起来造反了,他们对上层处置埃姆斯事件的无能以及自己因此被置于危险和受愚弄的境地而深为不满。”
据报道,埃姆斯事件后,中央情报局内部士气低落,有才能的年轻官员纷纷跳槽,留下的人也是牢骚满腹。日常工作进行得也不顺畅,过去一天必办的事现在要拖一个星期,一些事甚至无人去办,不了了之。有关高层人士认为,行动处必须整顿,否则就不成其为情报机构了。
据一次内部调查,人们对中央情报局如何重组有相当一致的共识,即行动处必须精兵简政。
然而,对于中央情报局这种封闭的秘密机构,改革也是知易行难。这种机构本性上喜欢夸大敌情,满眼都是敌人,因此对缩减预算和管理改革有本能的抵制性。
最近,中央情报局成立了各种委员会,准备明年对该局进行调查,某些革除弊端的改革思路已经成形:
——美国的秘密活动人员必须缩减。在今后几年内将行动处现有的5000人减少25%。有些高级官员认为应减少一半,低于卡特当政时3000人的水平,大大低于里根当政时7000人的水平。有些CIA官员认为,行动处应效法英国秘密情报机构M16,其大情报站只有4至5人,而中央情报局的大站有50多人。
——中央情报局将注重有效情报。预算和人员的减少将迫使中央情报局选择重点,而不是四处伸手。过去,中央情报局以全球性情报机构而自豪,在所有国家几乎都设有情报站。今后它将无法承受这种“豪举”,例如,中央情报局已决定将非洲的情报站减为12个,约是几年前的一半。
——行动处将改变冷战时那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做法。在过去的制度下,提升的途径之一就是尽可能多招外国人给美国当间谍,因此中央情报局招募的间谍鱼龙混杂,雇用了成百的非洲人、亚洲人和阿拉伯人当“通道间谍”,以求开拓进入前苏联的途径,还雇用了各种安全联络点房主和情报贩子,结果是大量垃圾情报淹没了有价值的情报。
中央情报局将改变原国外行动人员的结构,在官方人员(使馆)和非官方人员之间达到平衡比例。前局长盖茨要求增加非官方人员的比重,以应付恐怖主义活动、核扩散、贩毒、经济情报等问题。
——行动处将更多地和以分析为主的情报处合作,如相继建立了反恐怖主义中心(1985)、反情报中心(1989)、反毒中心(1990)。更多的分析人员被派往国外情报站,并且转向更实际的情报分析,如欧洲一体化趋向、拉美中产阶级走向等。
以前,行动处注重“盯梢”。据一位80年代驻欧洲情报站的女士说,当时她的上司建议,每人每周必须起码结识两个可能成为间谍的人,并和已列入案的发展对象见5次面。
许多人在加入中央情报局时要接受训练,而训练方式则极为落后。一位女士说,教她们打开保险柜的女教官自己从来打不开保险柜。一位在威廉堡附近的佩里营训练基地学盯梢的男士说,监视对象往往是教官的老婆。
在中央情报局的历史上,类似埃姆斯事件的还有一次,即80年代的霍华德事件。这两次事件固然反映了中央情报局的失败,但也折射出中央情报局曾做了许多工作。80年代,中央情报局在莫斯科的下水道系统中安置了窃听装置,监听苏联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与此同时还发展了一些技术手段,如在汽车后座上放一膨胀假人,当汽车在街角拐弯时,真人溜走,假人膨胀起来迷惑盯梢者。但这些办法在霍华德事件发生后就失效了。
埃姆斯事件则反映了中央情报局招募了相当多的克格勃官员。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受招募的高级克格勃人员多是在卡特当政时加入中央情报局的,当时中央情报局人数最少,没进行重大秘密行动,因而有余力招募人员和收集情报。
在80年代,中央情报局有一系列重大失误,估计和埃姆斯有关,如埃及间谍网被破获;古巴一个间谍网被证实是双重间谍;伊朗一间谍网在80年代末被破获,30多人被拘捕;加纳一间谍网败露,其成员后被安置在美国,耗资1200万美元。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俄罗斯老年人剪影
方黎
心地善良
1992年9月,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我第一次来到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由于联系失误,负责接我的两位同事都没来。我只好“打的”去找他们。一些司机一看我是初来乍到,便大敲竹杠。当时我身上只有500卢布,雇不起车,天又下着雨,真是又着急又为难。这时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走过来说:“我送你,给多少钱随你。”我心里不由得一亮,便提着东西上了他的车。按地址找到了我该去的地方后,我把500卢布悉数给了他。他却说:“我收你400卢布,万一你的同事今天不在家,你用100卢布可以勉强买点吃的东西。”接着他道声再见,开车走了。我上楼找到了同事的房间,房门果然锁着,我只好站在门外过道上等。两个钟头后,从楼上走下来一位老太太,提着一个大布兜,看样子是去购物。她主动同我打了个招呼,笑眯眯的样子,十分亲切。老太太购物回来,先上楼放好东西,随后又下来对我说:“你站在这儿多累啊,到我家里喝杯茶吧。”我高兴地随着老太太去了她家。老太太先给我倒了一杯热茶,又切了几片面包,找出一个鱼罐头,备好了一顿简易午餐。我一边吃,一边同她聊天,得知她已64岁,做了一辈子洗衣工,现在退休在家,白天搞家务,晚上给一家小工厂值夜班看门。她的老伴也是一位退休工人,偏瘫在床上,失去了说话能力。他这时正在睡觉。听到我们的谈话声,他醒来,一看是个中国人,十分高兴,招手叫我过去。这位老者原是个海员,曾到过我国的上海和青岛。他比比划划表示十分喜欢中国。
   做事认真
我后来又去了莫斯科。由于工作需要,我几乎天天得乘地铁去办事。莫斯科的地铁四通八达,全长250多公里,有130多个站,验票的绝大多数是老太太。她们做事十分认真。一次在“共青团广场”地铁站,我已过了验票口,忽听警笛大作,吓了一跳,以为出了什么事,回头一看,原来是验票的老太太拉住一个没有月票的大汉的胳膊,一边往回拽,一边吹笛。大汉无奈,只好退回去买票。俄罗斯大小机关的清洁工也绝大多数是老太太,她们打扫过的地方都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俄国老年人也敢管“闲事”,比如在地铁里个别年轻人不给老年人或小孩子让座,经常有老太太严肃地斥责他们。年轻人也怕老太太三分。一次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普希金铜像旁的长木椅上,两个年轻人脚踩着椅面,坐在椅背上,一位老太太见后大声训斥着,要他们下来。两个年轻人嬉皮笑脸不理睬。老太太问道:“下不下来?不然我去叫警察来教育你们……”两个年轻人只好下来,做副怪脸走开了。
   生活艰辛
从1984年4月起,俄罗斯的工业生产连年下降,物价上涨。其后果主要落在退休老年人身上,他们的生活拮据。俄罗斯20%的居民是老年人,主要由退休者组成。目前俄罗斯最低退休金为每月2.85万卢布,多数人的退休金约为5万卢布左右。绝大多数退休的老年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主要靠面包、土豆和茶维持生活,不敢有其他奢望。
我在莫斯科的房东一家3口人,男主人是个有副博士学衔的工程师,女主人是一个工厂的主任工程师,儿子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女房东已经退休,整天在别墅的小块土地上劳作,种瓜种豆,补充家里的生活。在别墅劳作是退休老年人的主要营生。另一个出路就是到自由市场上卖点烟和酒,一天站下来十分辛苦。(附图片)
初春的伏尔加邵光摄于俄罗斯图塔耶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