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两岸语汇文字亟待统一
本报记者徐运平
海峡两岸40多年的隔离,形成了语汇文字上的不统一。两岸自开始交流,特别是近年来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方面交流的日趋热络,语汇文字和文体的不统一给两岸交流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出来。
求大同存小异,逐步实现海峡两岸语汇文字的统一,不仅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也成为两岸交流中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两岸文教、科技界人士多次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以期两岸语汇文字统一工作迈出可喜步伐。
   语汇文字差异影响两岸交往
语汇文字的差异形成两岸交往中的阻碍。首先是使用差异较大的繁简体字,给两岸民众带来困扰。其次是日常生活用语包括一些外文中译词汇的不同往往使人摸不着头绪。比如:计程车——出租车(的士)、手电筒——电棒、吸尘器——电帚、通过——透过,等等。
前不久,在台北举行的“两岸汉语语汇文字学术研讨会”中,多位台湾语言学者都认为应努力促成两岸语汇文字的统一。台湾“中华语文研习所”所长何景贤认为,两岸应放弃歧见,否则,语汇文字问题将造成两岸交流的障碍,他呼吁两岸学者合作,共同编印《两岸汉语语汇文字对照辞典》。他说,繁简体字的差异也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如“拉面”即台湾的“拉麺”,但台湾民众很可能会把“拉面”误解为整容的意思。如果设法带动两岸民众“以简识繁”,“以繁识简”,将会有助于对两岸文化交流有更多的体认。何景贤指出,从实用意义上说,方块字的一笔一划越简单越好。他赞赏祖国大陆实施简化字,认为台湾在语汇文字统一方面也应当拿出一套办法来。该所希望促进两岸合作,将彼此常用的汉字做一次通盘汇整,以嘉惠中文世界的朋友。
台湾另一位语言学者周质平在《中国时报》撰文认为,两岸语汇文字统一问题应当求大同存小异。两岸常用语中小歧异随处可见。提出这些差异并非说明两岸语言文字不可沟通,只是为了方便研究。两岸语言文字共存于大同之中,只有微小差异。这大同的基础是,都是用汉字表达普通话。这是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不因个人的政治信仰而有所改变。
   科技名词统一是两岸科技交流的需要
在两岸科技交流中同样存在科技名词不统一。祖国大陆方面常用的科技名词如激光、软件、磁盘、空间科学、航天飞机、等离子体、半导体、毫米等,而台湾方面则相应称为镭射、软体、磁碟、太空科学、太空梭、电浆、电晶体、公厘。仅在计算机学科名词中,两岸不一致的就占80%,严重影响了两岸科技交流。
对于这种科技用语的混乱状况,两岸科学家感到忧心。著名科学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席卢嘉锡在去年年中于北京举办的“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座谈会”上表示,两岸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应立即着手进行科技名词统一工作,解决一物多名的问题。“汪辜会谈”把探讨科技名词统一列入共同协议之中,正是反映了两岸人民尤其是科技界人士的共同愿望。近年来,不少科学家已做了一些工作,如有的已开始编写对照性名词词典。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了开展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意见,自1985年以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按学科成立了48个分委员会,有1700多位科学家参加审定工作,现已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等22个学科的名词。
    建立两岸通用应用文体
在两岸交流中,两岸文体的不同同样对两岸交流形成障碍。如何建立起两岸通用的应用文体系,成了两岸学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随着祖国大陆、台湾及港澳之间交往日趋频密,特别是经贸往来密切,大家均感到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文体不统一给彼此交流带来阻碍。去年6月,南京大学、台湾中山大学、上海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的学者在上海共同发起研讨会,就应用文体制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建立中国现代通用应用文体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学者们对书信、商业函件、公文等开展了规范化和通用化的研讨。
毋庸置疑,中国现代通用应用文体的建立,将对祖国大陆、台、港、澳的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港商李兆峰建议——
加强合资企业监理严格投资项目审批
本报记者傅旭
日前,记者见到香港兆峰陶瓷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李兆峰先生,他根据自己近年来在内地投资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兆峰”是在香港上市的跨国控股集团公司,目前,通过兆峰陶瓷有限公司在内地投资已达十多个亿,兴建了32家现代化陶瓷工厂。
李先生说,现在有些地方对合资企业的监理工作做得不够好,使一些人有空可钻,从而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希望今后能加强这方面的监理,以保证资产增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另外,李先生还建议一些审批项目的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对那些股本金、配套资金、差额贷款等未落实的项目停止批复,这样一可提高政府机关在外商眼中的可信度;二可控制基建规模过大的失控现象;三可集中资金保重点项目,使所批项目均能按预期计划建成投产,早见成效。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协调银行等有关部门,对上述注册资金到位好、技术设备先进的合营项目在配套资金上给予倾斜性支持,解决合资企业的差额贷款,使企业尽快投产创造效益。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华夏人语

  文化之根割不断
尤龙
岛内“台独”分子为了实现其“独立建国”的政治目标,创办所谓的“建国学院”,大搞所谓的“母语运动”,推动所谓的“本土文化”,想从根本上改变自身汉民族的形象。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了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就连李登辉先生也说:“从历史文化来看,在台湾的台湾人或外省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切断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也不能切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犹如黄河、长江的万里波涛,奔腾不息,代代相承,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富强,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处在外国文化的包围之中,世世代代把“唐人街”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台独”分子企图割断台湾人民与中华文化关系的行径,如同蚍蜉撼树,谈何容易!
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台湾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外省籍”的还是“台湾省籍”的台胞,身上都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所谓“台湾省籍”台胞,是自宋朝起,特别是近300年以来,从福建、广东沿海陆续移民到台湾的。即便是占2%的高山族台胞,其大部分血缘,也与祖国大陆密切相关。大量的汉民族移民开发台湾,也把汉文化带到了台湾,并深深地扎根于台湾。虽然带有台湾本土的色彩,但也和祖国大陆各地文化带有地方色彩一样,是中华文化五彩斑斓特征的体现。日本殖民主义统治时期也曾想斩断中华文化的脐带,全力促销所谓“皇民文化”,推行日语、日常生活日本化、“皇民思想”教育、禁止学习汉文等。但台湾人民在残酷的条件下,仍自始至终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而奋斗。采取各种方式让子女学汉文,集资创办汉文小报、杂志,开展诗社活动。台湾作家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秘密赶写《亚细亚的孤儿》。所以,当日本投降后,“那50年的皇民运动,仅只一天就被吹走了”。
近几年来兴起的两岸文化交流,犹如起伏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着人为的阻隔,沟通两岸人民的心灵。许多台湾民众组成“寻根文化团”与“寻根旅游团”,到祖国大陆进行中华文化的“寻根”活动。这大大激发了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统一感。曾几何时,“台独”分子下大力气要创造一个有别于汉族的“福佬族”,作为“台湾自决”的理论依据,结果落为笑柄。他们要斩断中华文化之根的做法,也只会化为泡影,成为天方夜谭。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全力为过往港胞服务
——深圳机场福永码头小记
新华社记者张毅
距深圳黄田国际机场数公里处,有一个小型客货船舶码头——福永码头,几个小小的泊位,一座俭朴的检查候船厅。每天从早到晚,由香港九龙中国客运码头发出的六班穿梭飞翔船,还有由香港港澳码头发出的三班穿梭客轮,把数以千计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客人运抵这里。
这个小码头本来只是深圳机场的附属设施。然而,仅去年一年,从这里进出境的旅客,达到五十六万人次,占深圳机场口岸进出境旅客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香港投资者和合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了给同胞们和其他旅客服好务,这个码头的边防战士们在工作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来一船验一船,走一船验一船。每班船坐满二百六十四名乘客,不到半小时全部验放完毕。海上气候多变,船舶经常误班误点,战士们坚守岗位,不管工作到多晚,总是把最后一名乘客验放完毕才下班。
福永码头的海关关员大都住在距机场三四十公里以外的深圳市区,为了不影响第一班船的监管,他们凌晨六点钟就要动身,有时晚上八点钟以后才能回到家里,两头不见太阳。但是,他们毫无怨言。
机场海关码头科的张鹏副科长说,海关、边检还签订了共建文明口岸的协议,与卫检、动植物检疫等单位共同努力,把福永码头建设成一个高效、快捷的文明口岸,使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通过我们的工作得以更加密切。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忘年交乡亲情
侯继武
林佩珠老人要回家乡祭奠先祖的心愿已萌生远久。他40年代中期离开家乡,带着父亲与小弟到海岛谋生,一走就是50年。
我与林老先生通信已有三个年头了,彼此鸿雁传书不下百封。三年前,我听说林老先生喜好集邮,就试探着给先生写了一信,希望能与他建立邮友关系,相互交换邮品。一个月后,我接到了从高雄寄来的信,四枚漂亮的古诗邮票把信封挤得满满当当。拆开一看,还有两套同样的古诗邮票,真叫我欣喜若狂。林老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接受了我的建议,并且表达了他愿为山西老乡竭诚服务的心情,还一再感谢我给他寄去了奥运会小型张邮票首日封。在第二封信中,老人便提出了要与我“兄弟”相称的要求。尽管老人当年已是75岁的高龄,要比我长30岁,他要我也以叔侄相称。从此,我有了一位海峡对岸的兄长。
台湾订邮票很方便,只要交了定金,邮局就按时将邮票送到客户家中,如有要求,还可提前一天将邮票送到客户手中。但是,买首日封或加盖纪念戳,却要排大队。已是古稀年纪的兄长,为了给我寄首日封,每次发行新邮票,都要步行三里路,忍着下肢长骨刺的疼痛,为我排队盖戳。1993年6月1日,台湾开始正式办理对祖国大陆信函的挂号业务。这一天,老先生起了个大早,第一个来到邮局门口排队,目的是要给我以1号挂号号码寄信,紧接着又把挂号函件执据给我寄了来,真叫我热泪盈眶。
对于兄长的深情与馈赠,我除信中感谢之类的话之外,再也无法以更新鲜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有清点我的邮品,回赠了包括第一枚“猴票”在内的一批邮票和小本票。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元旦春节来临,我总要为兄长寄上一枚精美的贺卡,遥寄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从来信看,兄长的集邮时间并不长,与祖国大陆一部分退休老人一样,是退下来才有了这份雅趣的。但是,他执著的“敬业”精神却十分感人。去年夏天,他把所有的邮品都翻出来,一边整理,一边查资料,查字典,还一边记笔记,一连干了七八天,终于累倒了,住进了医院。孩子们一急,“勒令”他停止集邮,连他的邮票预订证都退掉了。可是病情稍好,他又开始重操旧业了。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兄长非常看重乡情,在高雄市,他是山西同乡会的常务理事,经常组织山西的老乡开展活动,联络感情,在乡亲中享有很高威望。
我与兄长通信的三年中,虽然不时有照片寄来,但始终没有见过面。因此,我也急切地想跟兄长见上一面,但愿兄长今年的清明之行能得以实现。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野柳海岸公园
位于台北县北端、基隆市西北方向的野柳岬,为一突出海中的小半岛,形状像海龟离岸,因而有“野柳龟”之称。公园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女王头、仙女鞋、乳房石等48景,石石有形,景景生色。岬上配种美人蕉、龙舌兰等天然植物,蔚为美景。每天游人络绎不绝,一年要吸引70万人以上的游客。
下为女王头右上为望天石右下为松茸石
任一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