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编者的话: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年“两会”中,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如何发展当地经济献计献策。今天,本报刊登记者对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负责同志的专访,集中反映了他们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
  利用优势扩大开放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
本报记者王清宪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欣喜地谈到近几年新疆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11.2%,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0.57%。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连续16年丰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一批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重点工程和加工工业项目陆续建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目前新疆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他说,新疆的开发潜力还很大。从地面资源看,现有耕地4701万亩,林地2917万亩,可垦宜林宜牧荒地1.13亿亩,草原8.6亿亩,水资源也很充沛。从地下资源看,在地质勘探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已发现4000多处矿产地,122个矿种;探明储量的有73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6种,居前五位的25种。
“今后新疆准备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呢?”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说,我们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主要搞好铁路、公路、民航、电力、水利和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重点的石化工业基地建设,开发有色和黑色金属资源,振兴煤炭、建材业。
他说,我们不仅重视投资硬环境的改善,还着力抓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国务院赋予新疆扩大对外开放八条优惠政策,自治区对来新疆投资的外商企业和内联企业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搞好民族团结尤为重要。”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说道,“团结是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我们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思稳定、求团结、盼发展、争富强’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着重谈了新疆今后一个时期要抓的几项工作:一是加快6个开放城市和开发区、合作区及高新产业区的建设,同时要搞好对外经贸,要做大做活边境贸易,巩固和发展中亚市场,积极开拓东欧市场。帮助一批大中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进入更广阔的西部国际市场。二是开放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1993年初,李鹏总理宣布塔里木盆地对外开放后,已有许多外国公司投标,这必将大大加快新疆油气资源的勘探步伐。三是继续办好乌鲁木齐对外经贸洽谈会。前两届“乌洽会”到会的中外客商累计近2万人次,洽谈成交累计近40亿美元。新疆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将于今年7月底竣工,可为洽谈会提供更好的条件。(附图片)
▲小组会结束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代表意犹未尽。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团结一致实干兴区
——访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力吉
本报记者傅旭
3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力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稳定是保证,发展是目的。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中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乌力吉代表担任自治区主席已有两年了,在工作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搞好内蒙古各民族的大团结至关重要,做不到这一点,别的什么也谈不上。团结一致,实干兴区。内蒙古在这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始终保持了一个团结稳定的局面,党和国家多次给予肯定。
“正因为如此,我区的经济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显著。”乌力吉代表说,去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6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农牧业生产在大部地区遭受严重春旱和部分地区遭受较大洪涝风雹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较好收成,粮食总产量达1083.5万吨,仍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牧业年度牧畜总头数5711.3万头,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区工业增加值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062元,比上年增长28.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4.8%。
“我们要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农牧民生活、搞好廉政建设等措施继续发展这一大好形势,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目前,我区还存在着物价涨幅过高、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财政困难比较突出等问题,需要全区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来解决。”
乌力吉代表格外强调农牧业问题。他说,农牧业问题始终是我区第一位的大问题,农村牧区经济工作是首位工作,增加农牧民收入是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积极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大力增产市场适销的农畜产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农牧业投入;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和实施科技兴农兴牧战略;加强扶贫工作。我们已制定了《“三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4年时间解决现有的300万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再用3年时间使他们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一再强调一个‘实’字。最近,自治区制定的资源战略、开放战略、旗县经济战略、人才战略和名牌战略这五大战略,就突出了这一点。”乌力吉代表介绍道。
他说,旗县经济战略就是要以富民为基点,以实现财政自立为目标。每个旗县根据各自的情况,各打各的优势仗。名牌战略也是如此,如“鄂尔多斯”和“鹿王牌”羊绒制品,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仕奇牌”西装,就以质量和价格向全世界发出挑战,被称为中国的“仕奇现象”。我们要创更多的中国名牌。说到这里,乌力吉代表充满信心。(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的代表认真阅读文件。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访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
本报记者刘伟
“西藏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二是地缘优势,三是政策优势。劣势是自然和历史造成的封闭,交通能源严重滞后,人才缺乏。立足西藏实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西藏经济完全可以更快发展。”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代表在京西宾馆对记者说。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的6年,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重点是打好基础。”谈到今后西藏发展的思路,江村罗布代表说,“去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发展的宏伟目标,即用特殊政策和特殊扶持,加快西藏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确定从现在起到2000年,使西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加10%左右,到本世纪末,西藏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将比1993年接近翻一番。”
“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新局面的形成,给西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从西藏实际出发,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供给型经济向经营型经济转变,增加西藏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一个地方的落后,除了封闭,就是缺少人才。西藏下决心把加强教育落在实处。在今后的6年中,将增加中小学在校生10万人,新建中小学1000所,新建职业学校10所,建设重点中小学、中专和高校重点学科100所(个),扫除青壮年文盲10万人。同时西藏还要大力引进内地的人才。”江村罗布很感慨。西藏要转变观念,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首先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与国内各省市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同内地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等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西藏经济和全国大市场的接轨。他介绍,西藏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仅在去年,西藏就批准了外资企业19家,引进资金10多亿元人民币和2000多万美元。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我们将扎扎实实开展工作,把群众的激情化为实际行动,推动西藏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附图片)
西藏自治区的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李舸摄)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拓宽视野落实战略
——访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白立忱
本报记者李勤
“要用市场经济观念重新看待区情,小省区要有决心办大事情。”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白立忱代表认为,东西部差距的拉大令社会关注,但更应该引起宁夏各族干部群众的思索。
贫困并非改变不了。宁夏有丰富的土地、人力和矿产资源,也有潜在的广大市场。白立忱分析说,发展西部经济要靠投入,既有国家投入,也要有自己的多方筹措。要把宁夏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古朴的宁夏大地,就有了市场经济的新视野。
“去年宁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16个‘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开始建设,粮食、经济作物、肉禽蛋奶和水产品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白立忱介绍说,宁夏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加大二、三产业的步伐,包括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产业结构、商业结构的调整,使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产品销售率等取得了明显的增长。
作为一个封闭的内陆省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客观的困难。可喜的是,去年宁夏外贸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利用外资也比上年增长15%。
随着经济发展新战略的逐步形成,宁夏经济建设史上一部宏篇巨制也终于揭开了帷幕,这就是被宁南山区人民称为“救命工程”的“1236工程”。
“苦甲天下”的宁南山区,土地面积占全区58.8%,人口占全区44.2%。“1236”工程要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投资30亿元,开发200万亩水地,力争使100万人摆脱贫困。它的实现将使宁夏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宁夏脱贫致富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中央的热情支持与关怀给宁夏实施这项宏伟工程注入了强大动力,宁夏的干部群众将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进入21世纪,白立忱说。(附图片)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代表在小组会上。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艰苦奋斗再创佳绩
——访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
本报记者任维东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之所以能战胜去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并使国民经济有所增长,其中很重要一条是靠了艰苦奋斗的拚搏精神。
自治区主席成克杰代表向记者介绍说:“去年夏季,广西连续两次遭受近百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全区88个市县有85个受灾,受灾人口27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2%。”
广西人民没有被严重的自然灾害吓倒。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全区党政军警民团结一致,同灾害展开了顽强斗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农业生产方面,虽然粮食减产104万吨,但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区基本上做到了灾民有饭吃不挨饿,有衣穿不受冻,有房住避风雨,学生能读书,传染病不蔓延。目前,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继续进行。
痛定思痛,针对水灾后暴露出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的问题,广西决心下功夫把农业问题解决好。成克杰说:“我们还有800万的人口没有解决温饱,这是历届广西领导人的心病。”
今年广西全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比去年增长10%以上,力争农业全面丰收。同时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走开发式扶贫新路子,实行就地开发和异地开发相结合。就地开发主要是抓好通路、通电、人畜饮水、砌墙保土、坡地改梯田等基础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一批能辐射千家万户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大石山区、水库淹没区的群众,有计划地组织异地移民安置、异地开发,借地生财,并抓好劳务输出。
成克杰表示:“在争取国家扶持的情况下,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立足自身力量搞好扶贫开发。在群众未解决温饱问题之前,要下决心不买小轿车,不建高档宾馆和高档办公楼。”(附图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代表畅所欲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