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墨西哥建立蔬菜产销体制
 ——访墨西哥城供应中心
本报记者张金江
编者按:解决好城市“菜篮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日常生活的大事。“菜篮子”问题解决好了将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解决“菜篮子”问题方面有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像建立强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成熟的蔬菜产供销市场体制,减少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加强对蔬菜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经营管理,基本稳定蔬菜价格,有效地兼顾菜农、批发商和零售商贩的利益等。当然,各国有不同的国情。我们发表有关报道和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墨西哥城人口1500万,为世界第四大都市,加上周围邻近城镇的人口,达2000多万,占全国人口约1/4。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菜市场的货架长年翠绿,菜蔬充盈,价格稳定。最近,记者就这里的蔬菜产销体制、价格等问题采访了墨西哥城供应中心总经理助理何塞·路易斯先生。
“这里的蔬菜产销都有哪些环节?”记者问。
路易斯先生说:主要是3个环节,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生产者拥有自己的土地,大都是专业性种植,即专门种一两个品种。生产者和批发商中间还有一个蔬菜加工和运输的过程。加工这道程序的工作主要是菜的清洗,按质分类、包装。蔬菜的加工和运输一般都由专业化公司承担。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固定的,即都有自己固定的采购、销售渠道,相互之间打个电话就可以把加工好的菜从菜地运到市场上。生产、批发、零售,是主要的蔬菜产销体系。也有一些经营蔬菜的大公司,把菜的生产、加工、运输、批发全包下来。由于是一体化经营,中间环节的支出减少,这些公司可以赚到较多的利润。但这种经营方式在墨西哥还不是主体,主要原因是一次性投资很大,还需要有土地,没有一定经济实力搞不成。
路易斯先生还介绍说,墨西哥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适应这种情况,自然形成两种不同的蔬菜零售方式:一种是由小商贩组成的市场,蔬菜价格便宜,适合中下收入阶层的需要;另一种是超级市场销售方式,这里的购物环境好,服务更周到,当然蔬菜价格也就比摊贩卖得高,适合中上收入者的需要。
“那么,根据你们的经验,蔬菜价格有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况呢?”
路易斯先生说:蔬菜价格浮动是正常的,但浮动幅度有限,大起大落的情况基本没有。价格浮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情况造成的,市场上菜多了,价格就便宜,菜少了,价格就上涨。一般来讲,墨西哥城蔬菜的供求大体平衡,这主要是多年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市场调节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蔬菜产销各个环节的关系都比较协调,赚取的利润差别不大,一般在8—10%之间。墨西哥城的人口多,购买力相对较高,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的蔬菜销售市场,各地的蔬菜都到这里销售。这也是墨西哥城蔬菜供应充足、价格比较稳定的一个原因。
“墨西哥的蔬菜产销和价格都是由市场调节的,那么政府在蔬菜产销中就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了吗?”
“当然有作用。”路易斯介绍说,“主要是向蔬菜生产者提供优惠贷款,给他们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提供市场信息,包括价格、市场需求情况等。还有就是建立蔬菜交易市场。”
谈到蔬菜交易市场,很有必要介绍一下路易斯先生任职的墨西哥城供应中心。按照我们中国的说法,这个供应中心就是农产品交易市场,经营品种主要有蔬菜、水果、粮食、鲜花,批发兼零售。该中心占地378公顷,每天大约进出6000辆运货卡车,月到货量60万吨,每天近60万人来此交易、采购、打工。全国各个州的农产品几乎在这里都有销售,墨西哥城及其周围城镇的超市、商店、小商贩几乎都从这里进货,交易价格完全由买卖双方议定。据路易斯介绍,该中心上述农产品的交易量占全国产量的40%,供应量占首都及附近地区2000多万居民对苹果、粮食等需求量的80%,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该中心还负责向全国发布蔬菜供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记者到路易斯的办公室采访他时,他正在整理当天的价格信息表。这个供应中心是墨西哥城市政府主办的,直属市政府领导。要说主渠道的话,这个中心堪称墨西哥城蔬菜供应的主渠道。路易斯说,在大城市建立一个到几个由政府部门主管的大型供应中心,对于保证那里蔬菜供应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墨西哥城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市中心有个自由市场,出售蔬菜、水果、海货,还有风味小吃摊位。由于货真价实,每天来此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新华社记者宋晓刚摄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海鲜市场一片繁忙景象。人们在此可采购到马尼拉湾盛产的松鱼、鲳、乌贼等海产品。
新华社记者陆晓明摄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一种自动嫁接机在日本研制成功,它可将一种幼苗于生产线上切割开,然后用特殊粘合剂将此幼苗的苗叶部分与另一种在相同条件下培育的枝干固定在一起,完成嫁接过程。该机一小时可嫁接800株番茄,相当于人工一天半的工作量。这是该机正在切割幼苗。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南斯拉夫菜农直销
本报记者胡锡进
巴尔干大城市的菜价一般都比较贵,贝尔格莱德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劳动力相对贵,种菜费工;农业对汽油、电、机械等工业产品依赖程度高,农业生产资料贵。换句话说,这里菜贵主要贵在生产环节,至于销售环节,则相对简单。
常到贝尔格莱德的农贸市场走走,不难发现,这里卖菜的基本都是农民,而且大多以卖自家种值的蔬菜为主。据市区几个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估计,其中来自蔬菜产地的农民约占80%,菜贩子主要卖进口菜。一位卖者对我说,他家共有10口人,经营3公顷土地,主要种蔬菜,他和妻子主要管销售。菜农愿意自己卖菜,不想让“肥水流入外人田”。
贝市只有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在这里,南斯拉夫本国生产的蔬菜基本也是农民直接批发,“二道贩子”、“三道贩子”也不多。从批发市场的价格可以看出,市内蔬菜的零售价比批发价高50%左右,零售中自产自销率高,这对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差价起了抑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光顾批发市场的人中,大约一半是市内居民。贝市居民储存蔬菜的能力强,连柿子椒也能经过简单处理,冷冻起来随时食用。从卖菜到买菜,这里的人可算是精打细算,纯商人从中牟利的空间不大。
自产自销的农民成为贝尔格莱德菜市的主力军,还有更具体的原因。一是交通不成问题,二是贝市农贸市场比较规范,它们本身就是企业,与售菜者是合同关系,对菜农租摊位实行标准收费,一个2米长、1米宽的固定摊位冬季每天租金仅相当于1.5公斤的圆白菜钱,比市场上卖其它产品的同摊位租金低1/2。菜农售菜不需交其它税,农贸市场无权对菜农课以任何罚款。市场要求所有菜摊明码标价,售菜者也愿意这样做。如果售菜者违法,处罚由经济警察决定。据菜农们说,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德国合作社为菜农服务
本报记者徐步青
在德国市场上各种新鲜蔬菜四季不断,各大超级市场、批发市场、周末农贸集市出售的蔬菜价格略有高低,但从未出现大起大落。消费者较为满意,菜农、菜贩的收入也较丰厚,德国蔬菜市场的发展和管理比较科学、合理。
在德国农村有为农民服务的各类合作社,菜农、果农、粮农、养牛户一般都加入某一合作社,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果蔬合作社向所有果农和菜农开放,加入者按土地多少一次性交付合作社一笔费用,如想退出合作社,还可以要回这笔钱。合作社成员的集资主要用于合作社的基本建设,如建厂房、冷藏室、购买制冷机、运输车等,政府对农民组建合作社给予积极支持,一般可得到总投资额25%的政府无偿补贴。合作社一般只雇用几名固定工作人员,负责人将由合作社成员推选,收获季节按需再增加一些临时工。合作社人员的工资、管理费、电费和其他消耗均由合作社成员分摊。销售是一门科学,菜农能种好蔬菜,但未必能搞好销售。有些菜农住在边远地区,而且是小面积种植,自己购买运输工具,然后自己再到城里出售,从经济上看是非常不合算的。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他们都愿意加入合作社,这样既保证了销售渠道的畅通,又使菜农尽可能获得高销售额。
果蔬合作社主要做以下工作:每逢蔬菜和水果收获季节,菜农和果农纷纷将蔬菜和水果送到合作社,对于个别远离合作社的菜农和果农,合作社则派专人到菜农和果农家收集;德国对蔬菜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新鲜而且外形大小也必须合格,过大或过小的蔬菜不能进入市场,只能作为饲料出售,有些蔬菜还必须装入塑料袋或带有保鲜膜的小纸盒,合作社利用自己的设备承担起分类和包装工作;果蔬合作社一般都拥有大型封闭式冷藏运输车,每天不分昼夜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他们按签订的合同分别将蔬菜和水果送到各大超级市场、批发市场,上午收获的蔬菜和水果,下午就能在各大市场上出售;在蔬菜和水果旺季,合作社将豌豆、笋、菜花、青椒、草莓、樱桃等速冻储存或加工成罐头,以便在淡季出售;为了使菜农和果农多得利,有实力的合作社还从批发商那儿购买国外稀有蔬菜和水果,然后再转手出售,如在德国超级市场上能买到中国的豆腐、绿豆芽、蘑菇、荔枝等;冬闲季节,合作社帮助菜农或果农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明年种植什么蔬菜和水果、种多少、价格卖多高?为了使计划准确可行,合作社有关人员常年不断跑各大超级市场、批发商场,还经常到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波兰、匈牙利等周边国家了解市场行情。另外,合作社对购买菜苗、播种、储存、销售等工作也制定详细计划,尽量避免盲目性。
德国蔬菜销售渠道较多,菜农可以自由选择出售方式。除了果蔬合作社外,菜农也可以将蔬菜出售给菜贩、批发市场和商店,自己到周末农贸集市或在自己菜园出售,当然菜农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销售方式。果蔬合作社经营有方,使菜农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果蔬合作社深受菜农的欢迎。目前德国共有130多个果蔬合作社,成员约8万。
            (本报波恩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津巴布韦产供销一条龙
本报记者温宪
威尔科克斯先生的自豪是有道理的:本国人不用说了,常驻哈拉雷的外国使团人员都愿意到他的“蜜露农庄”来买菜,旅哈的中国人更把“蜜露农庄”爱称为“小菜场”。
乍一听“蜜露农庄”可能会觉得是个种庄稼的地方,“小菜场”之称又让人感到是个卖菜的市场。其实,它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既种又卖、产供销一条龙。一说菜,谁不愿意吃个新鲜?记者曾在“小菜场”内就“为什么愿意到这里来买菜”这个问题先后询问过约二十位不同肤色的各国顾客,众口一词的回答首先是“新鲜”二字。
“蜜露农庄”占地四十五公顷,菜场的后面就是绿莹莹的菜田。农庄主威尔科克斯先生介绍说,别人的菜地一般一年只种一茬,而他要种三至四茬。菜地旁的几排平房内就是一条紧张运作的流水线:从地里刚采摘下的各类蔬菜在这里立即分类分级、清洗加工、称重包装、贴签标价,随后一路小跑送上菜场内的货架。顾客在此选购的各色蔬菜或许半小时前还长在地里。蔬菜重要的质量标准之一是新鲜。菜一新鲜,加上价格合理,那买卖就会做得又多又快。
威尔科克斯先生说,这里出售的蔬菜五十种左右。没有一家超级市场可与这里相比。由于气候的原因,有些菜不适于在哈拉雷生长。他们就与外地菜农联系供货,逐渐形成了一个货源充足、品种多样的供销渠道。此外,他还千方百计种植新品种蔬菜。在哈拉雷,只有他家种有蕨菜、香菜和中国大白菜。本地人从不问津的韭菜现在也摆上了货架。
这里不光卖菜,还出售菜籽。菜籽密封在香烟盒大小的口袋内。口袋正面印着这种蔬菜的图样,反面则是一篇简短的介绍。“中国大白菜”的介绍是这样写的:“一种桶状、坚实、平均每棵二公斤、适应性强的杂交菜;播种时间:春末或夏末;播种方法:首先播种在苗床上,待其长至十至十五厘米时成行移栽:播种深度:二十毫米;行距:六十厘米;间距:三十五厘米;成熟期:自移栽之日起七十天”。通欲易懂、一目了然。
“小菜场”内开架购物的环境令人怡然。厚厚的草顶、粗壮的木柱、吊垂的干麦穗伴以轻飘的乐曲;菜场门口横着的木栏上挂着两排菜篮,供顾客提菜用;每组货架边都放有塑料袋供顾客自选装菜;菜果明码标价,因此少了许多讨价还价的喧嚷;同样的蔬菜有的囫囵个地卖,有的切成细丝装在小盒内制成半成品;由各种水果装成的礼品篮争奇斗艳。身着花裙的女工常主动上前帮助顾客提篮,帮着将东西送到汽车后备箱内;带孩子的母亲们可以把孩子寄放在场外的儿童游乐场内,那里有专人照管孩子;去年初,菜场与儿童游乐场间又新建了一个既可观赏、又可出售的花园,近千种草木鲜花令人赏心悦目。
细细观察一下,“蜜露农庄”处处流露出经营者的精明。菜场内的一块公告牌上写道:“请不要打开果酱瓶,因为那里没有防腐剂”真是一纸巧妙的“健康食品”广告。儿童游乐场旁还有一个小动物园,鹦鹉、兔子、豚鼠、鸽子、鸡鸭等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在里面欢蹦乱跳。原以为那纯粹是为了让孩子们高兴,走近一看,笼子上还挂着一张出售这些小动物的价格表——看来如果哪个孩子喜欢上了什么,大人便只好掏腰包了。四年前,记者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蜜露农庄”只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露天菜场,如今生意越做越红火了。那利润一定很可观吧?面对这个有些敏感的问题,威尔科克斯先生笑而不答。 (本报哈拉雷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