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小组发言摘编①
政府工作报告求实鼓劲
高严 (吉林):李鹏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了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方针。实践证明,以“20字方针”总揽全局,不仅是去年,也是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都要坚定不移遵循的方针。二是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1994年工作的总结全面、客观,实事求是,鼓舞人心。同时,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体现了团结奋进的精神。关于今年的工作安排,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四是提出的各项措施可操作性强。对今年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社会环境、祖国统一、外交等方面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简要而明确。
袁启彤(福建):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讲成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给人以鼓舞;摆问题,既讲客观原因,又讲主观原因,富有自我批评精神,令人信服;谈今后,方向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催人奋进。提一点意见,就是我们国家这么大,发展经济不能搞一刀切,要照顾方方面面,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许行贯(浙江):李鹏总理的报告,通篇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较好地回答了农业、物价、国有企业等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出了努力的方向,给人以信心、鼓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去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按照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物价控制指标进行检查,对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问题作了中肯的分析,既讲客观原因,也检查了政府工作上的缺点和不足。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敢于讲出我们工作中的问题,正是我们有能力、有信心解决问题的表现。这为各级领导带了一个好头。
张克辉(台湾):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形成的。我们台湾代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曾提出了修改意见,如提出物价指数控制在15%以内、对农业发展现状要客观评价等,都得到了采纳。
    攻坚成就令人鼓舞
程安东、崔林涛、唐绩初(陕西):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的改革和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攻坚之年”,国家宏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进展平稳顺利。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这些成绩和进步,充分证明中央确定的“20字方针”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
李泽民(浙江):过去一年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结果也比预料的好,在没有发生大的风险和震动的情况下,做了一些多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这说明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是大的,领导和驾驭改革全局的水平是高的,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也是强的,全国人民是支持和理解改革的。
胡富国(山西):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务院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工作很有成绩,财税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企业改革向深层推进,粮食和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进展顺利,经济在连续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去年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社会保持了稳定。但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不容丝毫懈怠。
申诚(贵州):去年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力度大,措施多。虽然工作难度加大,但能平稳推进,保持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没有出现大的冲击和动荡。这表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总揽和把握全局。
    加大投入发展农业
景献琢(河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必须注重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位置问题,“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工程,要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投入问题,主要是解决治理大江大河和其他农业基础设施问题;三是政策问题,主要解决好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收入过分悬殊问题;四是科技问题,应集中解决好农副产品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问题,并重奖农业科研有功人员。
徐林茂(湖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农业的十大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狠抓这些措施的落实,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键。一是全国上下要统一认识,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真抓实干,不能喊得凶,抓得松,搞“口号农业”;不能冷一阵、热一阵,抓一抓、上一上;上一上又放一放。二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农业,涉农部门要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需,为农民排忧解难。要稳定和落实农业的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特别是隐性负担。要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强大江大河的治理。四是要转变领导作风。农业要上去,领导要下去,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产供销等各个环节中的实际问题。
赵志浩(山东):振兴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千方百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坚决把农用物资价格涨幅压下来,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使农民从农副产品提价中真正得到实惠;二是继续减轻农民负担,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靠集体的力量办好农村各项事业;三是积极稳妥地完善土地制度,应当在保持现行土地制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活化使用权,探索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使地尽其力,人尽其能;四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这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一环。
刘荣惠(陕西):农业是解决12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去年全国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农业投入不足,财政支农乏力;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没有当家的良种,农技推广不力;受投资效益的影响,农用工业发展缓慢;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这个基础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把农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来,非常及时,不容忽视,要警钟长鸣。
岳岐峰 (黑龙江):完成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黑龙江省要在加快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上多作贡献。实现这一目标,还是过去讲的那三条,但顺序要倒过来,就是一靠投入,二靠科技,三靠政策。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资金从何而来?我认为一定要像江泽民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宁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增加农业投入。这个决心非下不可。
赵文欣(四川):农业问题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二者是统一的。现在,重视农业,在粮食增产方面考虑多,而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考虑少。中央提出要搞农业的区域平衡,平衡到什么范围?我认为范围不能太小,应以省级平衡为主。此外,平衡应有利于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中央要求今年的粮食定购价保持不变,但粮价太低会影响农民及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今年的支农投入看似不少,但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占用很大一部分资金,如果考虑物价因素,实际上增加不多。
黄国胜(广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省长要管好“米袋子”,市长要管好“菜篮子”,这很重要。现在各地土地撂荒的现象比较严重,政府要在不违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前提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万学远(浙江):李鹏总理的报告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浙江实际,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健康”二字。报告提出,要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我一定要依靠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竭尽全力抓好“米袋子”,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搞上去。
李广良(海南):农业带百业,民以食为天,要抓好粮食生产,要纠正一些人认为“有钱就能买到米”的错误看法。现在农业主要还是靠天吃饭,加大农业投入首先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其次要抓好农业科技,提高农科人员的生活待遇,还要注意培育推广优良品种,解决品种退化问题。
朱万里(广东):关于农业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措施,关键是落实。对农业的投入,虽然年年都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钱投下去了,但中间环节截留、挪用的不少,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农业的投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王庭栋(山西):建议政府在两个方面给农民以有效帮助:一是虽然农村储蓄量大,但农民贷款仍十分困难,政府应切实指导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大力支持帮助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二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其多数由于生产单元的分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势单力薄,处于不利地位。政府应采取措施支持农民,加快发展专业农协组织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以利于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
陈文宪(浙江):加强农业,一是要抓好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科技推广、机械化操作等;二是要建立六大保障体系,即各级领导责任体系、投入保障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风险保障体系、生产资料储备体系、农田保护体系;三是要大力扶持化肥生产。
    深化改革振兴企业
黄关从(上海):李鹏总理的报告从更高层次上阐述了今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即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讲搞活国有企业。对此,我建议:一是各级政府可以从产权角度多加考虑,使企业资产转为资本形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各级政府要继续促进解决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同时,要给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对有产品、有质量、有市场的亏损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霍红义(山西):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我认为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就必须先搞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制;建立企业干部选拔聘用制度。同时,要逐步进行养老和失业保险,以及生活后勤社会服务保障体制的改革,减轻企业的负担,使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尽快打好翻身仗。
陈素芝(辽宁):从辽宁的情况看,真正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当前亟待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盘活资金问题。辽宁债务互相拖欠已达780亿元,占国有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30%左右。如果不把这个锁链解开,组织生产、技术改造、研究开发新产品、调整结构,都有困难,建议国务院组织一定力量,根据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富余人员安置问题,也是当前企业搞活的难点,应有相应的政策。三是企业办社会问题,一下子还解决不了,国家应给一些优惠政策和投入。
张耀华(江苏):搞活大中型企业,有两个问题要加强研究,一是研究对国有企业究竟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政企如何分开。二是研究社会二次分配问题,国家应该拿多少?企业应该留多少?还有物质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之间如何分配才比较合理,要服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原则。
蔡诗晴、何璟 (福建):国有企业问题主要是体制问题。强调政企分开、给企业自主权多年了,但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管企业越管越细,申请生产新产品要过五关斩六将,待批文下来,时机已去。今年一定要下决心好好抓一下国有企业。政府部门要“割爱”,要服从国家利益,真正给企业自主权。
刘炳银(河南):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抓好三条:一是国家要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企业要选准一个正直、有事业心而且富有管理才能的法人代表,并要保持相对稳定;三是要建立一个能充分适应市场竞争的内部机制。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正是有这三条作保证,使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有资产增值了700倍,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地方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大型企业。
刘希林(吉林):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区别对待。对公益性的、垄断性的、生产重要原材料的企业,要加强国家管理,由国家出资,承担风险;对竞争性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要放开搞活,分级管理,加快机制转变;对县以下的小型企业,实行包、租、改、卖。这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实际。为此,当前要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庙”,该拆的要拆。
陈伟光 (广东):国有企业的改革可参考和借鉴乡镇企业的经营方法和经验,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生产。国有企业包袱重,条条框框多,依赖性大。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根据各企业的实际,进行产权改革、调整、重组;同时,加快配套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在实行养老保险的同时,考虑实行医疗保险。
戴明梓(新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至关重要。石油工业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基础行业,应加快改组改造进程,建立国家控股的石油企业集团,将辅助性机构和服务单位分离出去,将企业办的公益性单位划交地方政府管理。
刘汉章(河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要逐步实行政企分开,为企业改革创造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立足企业实际,扎扎实实做好企业内部工作,尤其要抓效益的提高。
陈皓东(天津):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怎么解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具体办法不多。建议国家对社会退休统筹基金的筹集、管理要立法。要拿出一部分钱补贴老企业退休统筹基金。统筹基金的建立要以地方为主,所有企业都要参加,不能有的参加有的不参加,也不能以条条的形式来搞。
    控制物价抑制通胀
王佩洲(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今年的物价指数控制在15%左右。要做到这点,关键是要将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严格控制在8—9%。按照国际惯例,经济增长速度为8—9%时,物价上涨幅度一般为12—13%。为此,我希望报告提出的控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四条对策,能切切实实予以落实。
姚嘉华(广东):物价问题牵涉千家万户,物价涨幅太大则民心不稳,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我们既定目标的实现。今年国务院把控制物价涨幅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来抓是非常正确的。马来西亚政府有效地控制物价涨幅,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要研究和借鉴人家的经验。
司南、赵炳章(陕西):当前通货膨胀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近几年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三个新的因素:一是信贷增量因为产成品增加和企业资金相互拖欠,约有一半投资未形成有效供给;二是初次分配中活劳动成本急剧上升,国民收入泄漏严重;三是流动资金转为固定资产,继续导致投资膨胀。特别是乡镇企业、其他非国有企业以及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转移或变相搞固定资产投资。建议国务院组织力量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便对新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趋向有所掌握,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防止经济发展产生较大波动的能力。
李振(山东):去年以来,中央已经采取了和正在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现在的关键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齐心协力把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采取适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入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幅度,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是大力发展农业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叶连松(河北):必须把控制物价上涨幅度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坚决把过高的通货膨胀率降下来。要消除一些同志认识上的三个误区:一是把市场经济与放开市场、放开价格等同起来的观念;二是把通货膨胀看作刺激经济增长手段,谁不涨价谁吃亏的错误观念;三是存在的消极畏难情绪。在工作上做到“四抓”:一抓供给,特别要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二抓消费,严格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三抓管理,强化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四抓流通,切实搞好重要商品储备,增强国有商业主渠道平抑市场物价的作用。
吴咏诗(天津):现在有两个认识问题应当解决:一是一部分干部认为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抑制通货膨胀是第二位的,甚至认为物价适当上涨是有益的,这种观点是有害的。物价涨幅有个临界点,突破了这个点,就会造成社会混乱、经济危机;二是有些干部认为市场物价放开,政府管不了,无能为力了,这不符合客观事实。就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有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手段应多于西方国家。
周长吉、高振元、李锡胤(黑龙江):当前物价涨幅过大,群众反映强烈,政府应加强对物价的管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间盘剥现象比较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毛致用(江西):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对物价的影响最灵敏,稍有短缺,便会牵动人心,引起物价上扬。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充实了,控制物价上涨就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农产品价格是社会商品价格的基础,当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时,必然会以成本推进的方式,导致社会商品价格上涨。解决的有效办法是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优化品种结构。
吴树青(北京):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一要更加重视农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要切实落实李鹏总理提出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二要加强价格管理,整顿流通秩序;三要控制好经济总量平衡,投资、信贷等指标不能突破计划。
雷宇(广西):去年的物价上涨有的是合理的,如粮、棉、油、糖,这对缩小剪刀差有利,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和稳定农村有利。因此,不能一概“抑制”。但蔬菜涨得太离谱,对城镇居民生活影响太大,应切实抓好“菜篮子”,把副食品价格降下来。关于1995年物价指数控制在15%左右的问题,我看是可以做得到的,因为今年没有大的物价改革措施出台。
戎易(北京):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价问题主要集中于食品价格,而食品价格上涨过猛是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仓廪实而知荣辱”,社会稳定的前提是人民要吃饱饭,要吃饱饭就必须抓好农业生产。
邹本真(河北):物价上涨,有两部分人难以承受:一是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二是早些年离退休的干部职工。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易志宽、王润生(天津):物价问题是个管理问题,希望政府提出具体的、过硬的管理措施,把物价涨幅降下来。
    扶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黄寅逵(四川):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时说,国家在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尽可能给予必要的支持,缩小这些地区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希望能把报告精神变为行动,落到实处。
乌杰(山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中西部开发合作银行,搞成一个相对独立于银行系统的合作银行,为中西部经济发展聚集资金,这是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还可以考虑吸引外商投入,争取中长期贷款,以及社会集资发债券等。过去许多好的项目,我们谈不成,这是谈判水平问题,是干部素质问题。所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说到底还是一个人才问题。
丁士晟(吉林):目前,在对外开放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希望国务院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对农产品深加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
董家林(宁夏):在发展中要注意扶贫,不能再拉大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应落实在每一个年度计划上;应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