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潜力与增产前景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课题组组长林毅夫
   建国以来,粮食人均拥有量才增加三分之一左右;人口增长趋势还要持续几十年,食品,饲料加工业的扩张会进一步扩大粮食需求;增加粮食生产任重道远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的1.6亿吨增加到1993年的4.6亿吨,提高了1.8倍。其中,水稻总产量由1952年的6843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17770万吨,提高了1.6倍;小麦总产量由1952年的1813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10639万吨,提高了4.7倍;玉米总产量由1952年的1685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10270万吨,提高了5.1倍。而人均粮食产量则由1952年的285公斤增加到1993年的385公斤,提高了35.1%,比世界人均粮食产量360公斤高出25公斤。8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作物的总产量除少数年份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粮食作物的单产也达到了先进国家水平。
然而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很严峻的。虽然建国以来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人口总数也增长了一倍多,所以人均粮食拥有量实际才增加了1/3左右,况且人口增长的趋势还要持续几十年,目前来看每年净增加的人口数量就达1500万,粮食需求会随人口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继续高速增长,虽然对于作为基本食物的粮食需求比重会下降,但是对于精细食品和饲料粮的需求会更大幅度地上升,食品、饲料加工业的扩张会进一步扩大对粮食的需求。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要,对于拥有12亿人口的我国来说,并不现实。对于未来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主要依赖国内粮食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来满足。粮食增产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52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增加,完全可以归结为单产水平提高。考虑到地少人多这一国情,提高单产是今后我国增产粮食的唯一途径
一般说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50年代以来,政府在扩大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一方面具有开发价值的荒地资源日益枯竭,开垦荒地成本越来越高昂,另一方面因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三项建设(国家建设、集体建设、个人建房)对土地的占用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自1957年以来,我国耕地总面积逐年下降,1994年净减少高达596.9万亩。今后即使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地大力加强对耕地的保护,顶多也只能减缓这种下降的趋势。而且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低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事实。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地区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作物结构,经济作物挤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所难免。因此,提高粮食单产是我国未来增加粮食总产的唯一途径。事实上,自1952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的增加,可以完全归结为单产水平的提高。
   我国粮食单产潜力一般相当于现有实际单产二三倍,假定粮食面积保持不变,粮食总产增长速度能高于人口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粮食作物的单产潜力足以应付今后50年的需求
我国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粮食单产水平历来较高。尤其1979年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粮食单产水平已高居世界前列。以1990年为例,我国粮食单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4%。在粮食作物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水稻,单产已非常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我国粮食单产是否还具有尚未挖掘的潜力?
关于单产潜力的评估方式有多种多样。一种比较有现实意义的办法,是以在全国范围内大田或试验田曾经达到的最高单产,作为在现有科研条件下全国粮食作物的生物极限产量。这一最高单产和全国大田实际平均单产之差,即为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的单产潜力。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课题组在1991—1993年对全国383个地区、市及400余家省、部属农业科研单位的调查发现:尽管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已经高居世界前列,目前条件下,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仍然具有巨大潜力。未挖掘的潜力一般相当于现有实际单产水平的2—3倍。一般认为,粮食产出能够以高于同期人口增长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假定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不变,粮食总产增长速度以80年代我国人口平均增长率(1.48%)再加上一个百分点为目标,那么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尚有足够单产潜力,可以应付今后50年的粮食需求。通过挖掘单产潜力维持国家粮食自给的目标是可能的。
   作物品种基本特性不理想,是制约单产潜力的主要因素,约占50%。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增加投入成本高昂,收益有限。培育良种是挖掘单产潜力的主要途径
在大田生产中无法实现目前粮食作物的生物极限产量,是由于存在着许多制约单产潜力发挥的技术性和社会性限制因素。必须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逐一克服,才能提高大田实际的单产水平。《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课题组将影响单产潜力发挥的技术性限制因素,分为5大类42项,以问卷调查和计算机处理的方式收集、分析了全国300余个地市1980年至1990年11年间的实证资料,并请了近2000位有丰富经验的农艺专家参加评估,以确定这5大类42项技术性限制因素的严重程度。此结果表明,在制约粮食单产潜力发挥的主要技术性限制因素中,作物品种基本特性不理想,是最重要的(约占50%);其次是不良的地理环境条件(约占30%);第三是不良的作物土壤条件(7%);第四是不利的气候条件(约占6%);第五是病虫草鼠害(约占3%)。作物的品种特性只能以培育新种的方式才能改变。地理、环境、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病虫草害等限制因素虽然可以通过增加排灌能力及化肥、农药等的投入要素来缓解,但由于我国现在的物质投入水平等已经较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下,进一步增加投入成本昂贵而收益甚微。因此,通过农业科研的方式,培育品种对这些类别限制因素方面的适应性、抗性和耐性,是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办法。
   如果今后每年投资1.3亿元进行品种改良,我国粮食单产可大幅度提高,即使粮食面积不增,粮食总产仍可翻番
根据农业部有关单位提供的全国著名育种专家的名单,《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课题组,以问卷调查方式分别请教了193位水稻育种专家,150位小麦育种专家和112位玉米育种专家,请他们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研究条件,逐一评估用育种方式解决上述42个技术性限制因素的可能性。专家评议调查的结果令人振奋。根据这些专家的意见,如果每年对每个限制因素各投入100万元的科研资金(以1992年的物价水平计算),那么在20年内成功地通过育种方式解决这些限制因素的可能性最高的可达90%,其中2/3的限制因素获得解决的可能性在70—90%之间。以此估计的可能性为依据推算,如果在今后20年内,每年投资1.26亿元,对限制三大粮食作物单产潜力发挥的42项技术性因素进行攻关,20年后,由于品种改良可能使水稻、小麦、玉米单产水平分别提高350公斤、377公斤和522公斤,为现有单产水平的92%、176%和172%。这使我国有可能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少的情况下实现总量翻番。同时,随着品种的改良及单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也会改善,农民的种粮水平及其收入水平也将随之提高。
本研究进一步表明:粮食作物育种科研的投资报酬率非常高,有大约1/3的育种科研预期投资纯收益率在10000%以上,即每元投资预期可获得100元的回报,另外约1/3的投资预期纯收益率在1000—10000%之间。实际安排科研投资时并不是简单地将育种科研的总投资平均分配于每个科研项目,而是依效益原则由大而小进行配置,因此,育种科研投资的实际预期总收益会比本研究估测的更大。
   建国以来,每次品种换代都能使粮食总产增加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当前农民的第一需求也是良种,应围绕提高单产制订相关农业政策和科研政策
学者的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每次品种换代都能使粮食总产量增加10—20%,我们应该围绕提高单产这一目标制定一个积极的粮食育种科研政策,该政策的要点如下:
1.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速度。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不到0.1%,发展中国家现有平均水平则为0.26%。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且人多地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单产水平,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将我国农业科研投资至少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平均水平。
2.按优先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各国的经验显示:在单产水平较低时,病虫害是影响粮食稳产和单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粮食的单产水平已高居世界前列,育种科研的重点,必须转向改良品种特性及增加对不良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的抗性和耐性方面。
3.新品种的出现能够把某些不利的技术性限制因素内部消化,从而节约部分耕作技术和要素的投入。但新作物品种潜力的发挥,除了要有良好的推广体系外,还要有一套新的栽培技术和温、光、水、肥条件配套,而且,新品种也可能带来新的病虫害问题。因此,在以育种为科研核心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从推广、栽培到病虫害防治的系列的综合研究,使新品种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请别“卡”住负担卡
潘承凡
最近,有农民来信反映,一些农村干部家里码着一堆堆当年的《农民负担卡》,当有人问他们为何卡住《农民负担卡》不发给农民,他们告之曰:把负担卡发下去,我们到农民手里收钱就更加困难了。
《农民负担卡》是各地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制定的。发放《农民负担卡》不仅可以保证农民负担不超标,也使农村干部收费更加方便。因为农民从负担卡上明白了自己这一年该交多少村提留,多少乡统筹,早早作好准备,到时爽爽快快地上缴。农民交得明白,干部收得利索,所以有些地方又称《农民负担卡》为“明白纸”。
既然是对干部和农民都有利的明白纸,为什么有些同志却害怕它,不敢往下发?首先恐怕还是习惯意识在作怪,一些同志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领导方法,习惯了发号施令,叫农民种瓜,农民不能种豆。如今弄这么个《农民负担卡》,收几个钱还要让农民监督,心里实在别扭,于是负担卡便成了“负担”。还有一种情况,现在来自上头的收费集资项目太多,万一把明白卡发下去了,再要多收钱,以完成上级布置的收款任务,那就难了。
当然,这里面自然还有些别的名堂,比如好大喜功,搞些农民不欢迎、实际不需要的工程,变着法儿想从农民身上多弄点钱,明明白白的《农民负担卡》确实有点碍事,想方设法绕开它,甚至卡住《农民负担卡》不发给农民。
去年召开的全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把减轻农民负担当作一件政治任务来抓。这就是说,农民负担轻和重,决不仅仅是农民收入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它既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身为基层组织领导者的农村干部,对此当有清楚的认识。
但愿那些被扣下的“负担卡”,早送到农民手中。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通辽城里人“上山下乡”
张成李巧英
从前都是农民进城打工赚钱,今天,城里人到农村发财,形成一股新的“上山下乡”运动。
据不完全统计,通辽市近年有近200名国营、集体企业的干部、工人停薪留职,到农村搞种植、养殖,……成为有城市户口的“农民”。
通辽市生产资料公司工会干事白翠琴,停薪留职后,到红星乡北园子村种菜。在丈夫的支持下,她看书、学技术,向当地农民求教,逐步掌握了种菜的基本窍门,1994年获利近万元。
李德海靠种雪韭出了名,可他原是通辽市糖厂的一名工人。1993年他停薪留职后到余粮堡承包了3亩地种雪韭,当年收入过万元。1994年,他的雪韭种植面积已达20多亩,收入超过5万元。
在众多“上山下乡”的城里人中,致富的佼佼者要属王钢夫妇。他们原是市五金一厂的工人,1988年,夫妻双双到建国乡买房养鸡。他们经过近7年的艰苦奋斗,已成为通辽最大的个体养鸡户,1万多只鸡在四个鸡房里叽叽喳喳,日产蛋千斤。去年他们又养了100多头猪,年收入达10万元,固定资产达50多万元。大多数到农村的城里人都获得了好的收入。
面对这些加入农村劳动大军的城里人,农民们并没有被抢了饭碗的感觉。在城里人下乡较集中的红星、建国、河西镇等乡镇,绝大多数城里人得到了农民的支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药都”念药经
阮君
安徽省亳州市是中国四大古药都之一。亳州市的历届决策者们始终把药材事业作为振兴亳州经济的重要内容。10年的发展,亳州药材种植、加工、经销呈现出空前规模。药业收入成为亳州市经济的主要来源。
亳州市动员多方力量集资兴建药材市场,实行优惠政策改善软硬环境。目前,亳州市有中药材行栈、公司1000多家,药材摊位8000多个,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4个,专营药材街6条,日上市品种3000多个,上市量250多万公斤,日成交额300多万元,日客流量4—6万人。每年一次的亳州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吸引着中外各路药商云集亳州,各地药材在这里聚散吞吐,仅1994年交易会成交额就达6亿多元。
市场的繁荣促进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亳州市现已形成了覆盖11个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994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品种达208种,预计1997年将扩大到50万亩(含复种和套种)。
为了搞好中药材加工,该市积极鼓励药商及社会各界投资或引进外资,创办中药材加工厂。截止到1994年底,亳州已建成的投资额在百万元以上的中药材加工厂20多家,产品畅销全国及东南亚各地。为疏通流通渠道,亳州市还专门成立了“地产药材总公司”,直接与药农签订产销合同,以解除药农的后顾之忧。该市的一批骨干企业近几年也纷纷创办中药材公司,参与药材市场竞争,增强了亳州与其它药都的竞争能力。加之由30多万人组成的中药材推销队伍活跃在全国及东南亚各地购进卖出。
即将全线贯通的京九铁路纵贯亳州南北,给药都亳州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该市投资3亿元人民币开发建设的特大工程——“中国中药材交易中心”将揭开亳州药都史上新的一页。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事经纬

  天气:我们能控制吗
齐相王惠敏
农事与天气联系密切:只有风调雨顺,方能五谷丰登。然而,天气并非总遂人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光顾我们的星球。尤其是我国,受季风影响较大,旱涝和冰雹灾害频繁。据有关部门统计,仅1992年,自然灾害损失就达800多亿元,1993年更是超过900亿元。
“耕云播雨”,“呼风唤雨”,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那么,人工到底能不能控制天气?国家气象局的专家告诉大家:近几十年来,人工控制天气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对天气的影响将愈来愈大。
我国有组织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是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始于1958年,而国外早在40年代就开始了。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在适宜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在适当的云体部位进行有科学指导的人工催化作业,能够达到人工影响天气的目的。以色列经过20多年的人工增雨对比试验,增雨率达20%以上。我国科学家通过10多年对北方层状云人工催化降水的实验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三北”地区的干旱一直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人工增雨已经成为这些地区抗旱夺丰收的重要手段。我国的高炮防雹工作已坚持了多年,减轻或避免了作业保护区内冰雹造成的危害,受到了人民群众普遍欢迎。1993年,全国有20多个省(区、市)开展了人工增雨,800多个县开展了高炮人工增雨防雹。据统计,人工影响天气投入产出比一般可达1∶10到1∶20,一些特定地区经济效益还要高一些。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与作业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催化机理、效果检验等重大基础性研究进展也比较缓慢,作业技术装备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此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如何理顺关系、加强协调和配合,也尚需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特别“家当”
艾桦王传平
如今,湖北省仙桃市陈场镇的新婚夫妇时兴置办一份特别“家当”——养老保险。
元月3日,杨场村新婚夫妇杨代鹏、姚玉红双双来到镇民政办公室,高兴地办理了新婚夫妇养老保险。芮湾村李锐与富有垸村刘珍芝的喜日订在“三·八”节,但他俩在元月20日这天就填好了入保单。
陈场镇在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方面,将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有机地结合起来,号召婚龄青年更新生育和养老观念,积极参与新婚夫妇养老保险活动。截至元月下旬,全镇就有40多对农村新婚夫妇办理了养老保险,投保基金逾1.6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菜农渴盼专家到田头编辑同志:
因工作关系与菜农接触,常听他们念叨,这些年党的政策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种菜收入很高,不少菜农富了。但他们欣喜中有忧虑,种菜需要许多技术,如管理、施肥、打药防病等,学问很多。为了掌握种菜技术,他们买了很多技术书籍,也参加了不少学习班和培训班,书上的东西能看懂,讲课也能听懂,但实际操作却时常“抓瞎”。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施什么肥,打什么药,很多菜农吃不准,时常看着蔬菜烂叶打蔫没办法。蔬菜专家能从蔬菜长势、颜色看出该如何管理,有什么病虫害。有些东西没有什么奥妙,可是隔着一层纸捅不开,专家实际操作一下就通。所以菜农迫切希望专家、教授或有经验的老菜农到田头指导,现场操作,传授“秘诀”。建议有关部门组织蔬菜种植有偿服务队,定期巡回指导,以解菜农之忧。
  邯郸市临水镇杜金录董占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中山农业:效益高
本报讯中山市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中,形成了——
“公司加农户”,就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联合,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全市已有20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与2000多个农业专业户及大批农户挂钩,出口创汇6600万美元。
“农户加农户”,就是农户之间合股搞规模经营。全市现有近5000个种养专业户,种养面积近20万亩。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一些专业户与其他专业户或农户、家庭农场携手合作,共同出资合股经营,走企业化生产道路。
“干部加农户”,中山市现有镇区经营的“两高一优”农业生产基地90个,正在兴办和待办的有20个,总投资6200万元。这批基地的不少承包者与有关部门合作经营,他们重视科技,不搞短期行为,为中山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王志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浙江温州涌现72个亿元镇
本报讯浙江省温州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已有72个镇的总产值超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镇达11个。
浙江温州市的建制镇现有136个,它们已成为商品流通、信息交流的良好场所。集镇内承载的430多个商品市场,仅1994年上半年成交额就愈30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2%。
(李宝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惠民专业化生产已成气候
本报讯山东省惠民县加快农村专业化建设,全县1238个行政村中,各类专业村已达到836个,涉及到种植、养殖、运输、编织、加工等多种行业。
为了推进专业户向专业村跨跃,惠民县首先向专业户和专业村推广新技术142项,用于引导和鼓励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的资金总额达到1000万元。另外,他们还将专业户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列入政府农业生产供应计划,优先供给;必用的土地可予以调整,三至五年内免交特产税。
(荆常忠)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长岛鲍鱼
山东省长岛县靠海洋开发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洋开发的“旗舰”,渔村群众提前10年进入小康。图为技术员在检查养殖的鲍鱼。
薛永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