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云南春来早
  下图: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坝各族农民全力投入春耕生产,确保20000多亩良田全部适时栽插早稻。图为傣族农民正在对杂交稻秧进行开插前最后一次防治病虫害喷洒。
右图:云南省哀牢山区的10多万亩高产梯田5年来全部用于扩种高产麦。图为伙嘛马小寨的哈尼族农民给抽穗的麦子追肥,力争今年粮食丰收。
新华社记者周重要摄(传真照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设的年产300万吨原煤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山东兴隆庄煤矿,目前已全部完成了由过去分层综采向综放开采的工艺过渡。去年生产原煤300多万吨。实现了减人、增效的目标。新华社记者张鲁成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米袋子钱袋子
——广东重视粮食问题启示录
本报记者刘霄新华社记者王云峰
“钱袋子”鼓了,“米袋子”瘪了。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这种不协调状况,终于在去年得到了扭转。
1994年,广东粮食生产在历史罕见的大灾之年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166.4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6亿公斤。
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鼓舞人心的喜讯。
回顾广东的困窘,也许可以破解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其它地方或迟或早都会遇到的难题:在国民经济全面走向市场,利益取向日益明显,产业调整加剧,城市化、工业化浪潮奔腾而来的今天,“米袋子”究竟怎样来充实,来保证?
    同农民算细帐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祖祖辈辈以种粮为天职的广东农民,近年来却不愿种粮甚至怕种粮。原因何在?除了崛起的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道路外,关键是种粮比较效益太低。
记者在走访中与许多农民详细算了这笔帐。广东粮产区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浦草管理区农民龙宜初,承包水稻55亩,去年总产值4.62万元,成本3.19万元,利润1.43万元,每亩收入260元。而同是本镇桂溪管理区的农民李志安,夫妻两人,承包鱼塘10亩,总收入6.25万元,每亩除去成本,利润2605元。
相对于这些规模种植的大户,单家独户的种粮效益就更差了。在云浮市安塘镇,57岁的莫炳森老汉说:“谁都说粮食是宝中宝,但谁也不愿意种粮,要种也只种口粮田。”莫老汉一家三口人,承包2.6亩耕地,但自家只种了1.3亩,其余的让给劳力多、地少的乡邻去种。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广东省农业部门1993年对省内不同类型的9个县20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表明,每生产50公斤稻谷的成本为47.2元,而秋收前市场价为每50公斤46至50元。难怪农民说:“一亩鱼塘胜过三亩稻,半造蔬菜好过两造禾。”正是在利益牵引下,走向市场的农民自觉地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于是,金灿灿的稻田迅速被绿油油的菜地、清粼粼的鱼塘所取代。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一个个昔日的老粮仓消失了,广东变成了粮食调入大省。
    发展二三产业不能牺牲农业
农民不愿种粮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广东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忽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倾向。省长朱森林总结为思想上的“三重三轻”:重二、三产业,轻第一产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小局,轻大局。
此言切中要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农业商品率已超过70%。工业化进程更如“快马加鞭”,1993年全省社会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镇就有13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600多元。面对这些成绩,不少地方的领导误认为农业已经过关,不需把太多的精力、物力投入其中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人、财、物大量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流动,而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大量挤占第一产业的土地、资金、劳力等。
今天车流滚滚的广珠、广深公路两旁,稻田蔗林的踪影已经稀有。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仅1992年以来减少的耕地面积就超过120多万亩。开发区,除国家和省批准设立的56个外,到去年8月省政府清理整顿之前,全省县以上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就达267个,近期规划面积85万亩。不少地方不按程序报批,未经充分论证和合理规划,就大面积圈地,占用了不少粮田菜地。其中有相当部分由于资金、项目不落实,“征而不用,开而不发”,闲置浪费。到1992年末,全省实有耕地3650万亩,比1991年净减118万亩。
耕地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却没有因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增加。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乏力,农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施用的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越来越少,地力严重下降。1992年,全省种绿肥面积仅为182万亩,比上年减少一成,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的低质田已占50%以上。
难道二、三产业的崛起,必须要以稻香蔗甜的田园风光的消失作代价吗?
广东人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有钱未必就有粮
人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广东不少人却持有另一种观点:有钱就有粮。广东可以利用毗邻港澳、背靠中部产粮大省的地缘优势,用发展创汇农业和二、三产业赚来的钱向省外、国外买粮。
果真如此吗?广东省委书记谢非认为,这种观点是只讲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大局的片面认识。他说:“广东人多地少,历来是个缺粮省,要完全实现粮食自给是不现实的。但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如果不下决心提高粮食自给率,完全靠外省及国际市场解决,十分被动,风险很大。”
分析一下广东的粮食市场,情况确是如此。全省6500多万人,加上1000多万外来人口,就是7500多万人。有关人士测算,单为保证1000多万外来人口的吃饭,每天需要100个以上的车皮才能调进足够的粮食。
“有钱未必就有粮”。随着这一认识的逐步深入人心,省委又引导各地在思想上解决两个问题:“农业赚头小,产值低,是不是不要重视?”“农业走向市场后政府究竟有没有责任?”这些深层次的思考,促使广东各级政府,下大力气去抓粮食生产。
今年春节过后,省委、省政府召开三次关于粮食问题的专题会议和10多年来第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春耕生产现场会,部署粮食生产。派出1000多人的工作队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省委书记谢非专程到粤东地区考察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情况。省长朱森林、副省长欧广源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春耕。立足长远,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建成50个商品粮基地,省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基金,市县两级每年相应安排5000万元。
不能再让农民亏本种粮了。基于此,省政府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了计划内合同收购粮食的最低保护价,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负担补贴。
满怀喜悦的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关切与重视。到6月底,3000万亩农田保护区如期划定。六七月份两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早造粮食减产后,省上及时提出早造损失晚造补,千方百计落实资金、电力和农用物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39万多亩。晚造粮食增产81万多吨,保证了全年粮食丰收。
    弱质产业更需“有形之手”
农业是弱质产业,粮食是特殊商品。广东的实践说明:仅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解决不了“米袋子”问题。要使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粮食获得稳定增长,更需“有形之手”——政府行为强有力的支持与保护。
要改变“谁种粮食谁吃亏”的现状,实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最高限价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广东省农委主任冯灼锋的思路是,国家要运用政府权力调整社会分配,可以像征收交通能源建设基金那样,每年从二、三产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基金,或向社会征收粮食消费税,以筹措扶农资金,进而缩小发达地区与粮产区的收入差距。镇、管理区除从二、三产业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补助粮食生产外,还要在农业内部用经济效益较高的种养业来补助效益较低的粮食生产。
可喜的是,这一思路已在珠江三角洲一些地方变为现实:中山市除12%的财政支农资金外,还从农村房地产经营利润中拿出5%—10%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在东莞市,农民超计划多种一亩水稻,镇或管理区奖励100元,每交售50公斤商品粮,管理区再奖励10—20元。
“有形之手”还有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肇庆市鼎湖区去年占总农户10%的规模经营农户(经营面积占总耕地58%)创造的劳动生产率达1.45万元,亩产值1356元,高出全区平均数6240元和214元。珠江三角洲的南海、中山等市,更在深层次探求农村改革的新突破点,把土地承包权量化为股权,变一家一户无偿承包为由大耕家有偿投包,集中经营。
南粤岁岁春来早。只要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紧紧相握,广东的“米袋子”一定会像“钱袋子”一样迅速充盈起来。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消费断层之忧
杨珍红
在市场上,追求高档名牌产品的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喜欢价廉物美的大众化中低档商品。杭州的“十点利”、天津的“八点利”所以引起消费者雀跃,价格低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一些商场热衷经销高档商品,商店也越修越豪华,商品价格亦因此上扬。与此同时,中低档日用品供应却日渐不足。据统计,去年上半年全国消费品实物量销售比去年同期仅增长4.7%,低于正常年份实物量销售的平均增长水平。一方面高档商品充斥;另一方面,优质大众化商品供应不足或花色品种不全,消费出现断层。
是不是中国人已经很富裕了?答案是8000万人尚未完全解决温饱,小康生活还是我们的追求目标,这种国情决定了中低档商品仍是我们生产与销售的主流。
厂家和商家,瞄准这个特点做文章,才是聪明之举。多产多销才能多盈利。当然,适当经销高档商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也无可厚非。但是,一窝蜂去竞相经销高档货,光靠几件上万元的时装“宰人”,总不是好办法。


第1版(要闻)
专栏:

  财税新体制滋养“快牛”
彩虹集团利税大幅增长
编者按:去年5月20日,本报头版头条以《税制改革促进平等竞争》为题,报道了彩虹集团的发展势头。当时说,原设计年产量能力为288万只彩色显像管、显示管,预计到年底可生产400万只,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达到430万只;当时说,争取实现利税4亿元,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利税达到5亿元。我们向彩虹全体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去年和今年,这个企业的领导同志都向记者表示,他们双手拥护新税制。看来,这是发自内心的。市场经济,平等竞争。有作为的国有企业领导者们,并不贪求特殊照顾,盼望的是得到平等竞争的条件。在同一起跑线上迈步、跨越,谁得冠军,那才是真本事。
本报咸阳2月8日电记者曾坤、孟西安报道: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的咸阳彩虹电子集团公司,去年又有大的迈步:全年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大幅度增长,彩管产量达430万只,比1993年增加100多万只,销售收入达32亿元,增加4亿元,利税达5亿元,增加近2亿元。新税制使这个赢利大户尝到甜头,所创利润留成比率比往年提高30%,高达2亿元左右,是1993年企业所留利润的3倍。用“彩虹”总经理张文义的话说:“新税制使赢利愈多的企业得利越大。”
“彩虹”总会计师吴维仁告诉记者,这几年,“彩虹”发展很快,但旧税制鞭打快牛,创利越多,上缴越多,使国有企业特别是赢利国有企业不能同其它企业同处一条起跑线上。去年新税制出台,企业所得税由原来55%降为33%,并取消了调节税,财税改革给“彩虹”这头“快牛”以更大的推力。“彩虹”在强化管理、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增产国际市场紧俏的14英寸彩管100万支,仅此一项就比1993年增加销售收入3000万美元。提高产品质量也是彩虹去年花力气抓的一项工作,不合格产品比例越来越小,用抓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数量的增加。由于产量、产值和销售额的大幅度增加,“彩虹”去年上缴国家的增值税也比1993年增加了近1倍。新税制不仅让效益好的企业自身受益,而且使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大。


第1版(要闻)
专栏:

  依靠职工办企业调整结构增效益
武钢去年利税净增3.5亿元
本报武昌2月8日电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把过去单纯产量考核法变为品种质量考核法,把依靠职工办企业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全面完成去年生产经营目标,实现利税34.5亿元,比上年净增3.5亿元。
去年是武钢“八五”期间遇到困难最多的一年,产品积压有增无减,人欠货款居高不下,资金严重不足。困难面前,武钢发动职工群众开展创效益活动。广大职工把主人翁责任感倾注到企业发展上来,全年提合理化建议45782条,被采纳13068条,实施项目8014个,创经济效益9842万元。
武钢调整产品结构,增产市场急需的品种,并抓住国际市场钢材行情看好的时机,推进钢材出口,全年实现出口创汇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26%。(叶国成)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古巴外长
重申中国十分珍视同古巴人民传统友谊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记者张益俊)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会见了古巴外交部长罗伯托·罗瓦伊纳·冈萨雷斯,对中古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顺利发展表示满意。
江泽民愉快地回忆起1993年他对古巴的访问。他说,访问时间虽然短暂,但古巴秀丽的河山,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访问增进了中古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了双边合作。江泽民说,中国人民十分珍视同古巴人民的传统友谊。我们相信,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主席的领导下,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不断取得成就。江泽民还应客人的要求介绍了中国当前改革开放的情况。
罗瓦伊纳向江泽民介绍了古巴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的情况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拉美国家友好关系所做出的努力。他代表古巴政府对中国在致力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中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祝贺,并重申继续加强古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刘华秋、古巴驻华大使何塞·阿·格拉会见时在座。
会见后,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古巴外长。
罗瓦伊纳外长是在访问了日本、朝鲜、泰国和尼泊尔之后于2月6日抵达北京的。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粮王”新追求
翟景耀
“今年还得大干一场啊!”正月初五立春那天,黑龙江省呼兰县康金镇三胜村有名的“粮王”李国有干劲十足地说。
“去年产多少粮食?”县里的同志问。“不多,300多亩地打了10多万公斤。”
据他讲,他是从1990年起开始大面积种粮的。“村里一些人去经商、做买卖,扔下的土地没人耕种,看着怪可惜的。”李国有一下子承包了150多亩地,当年就打粮5万公斤以上,全部上交国家后除去各项费用,净赚3万元左右,黑土地给了他丰厚的回报。
第二年,李国有一不做二不休,把所赚的钱又投入到土地上去,承包面积扩大到200多亩,还买了拖拉机、铁铧犁等农机具。
从那以后,李国有承包的土地连年丰收,承包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县里年年给他披红戴花,“粮王”的美称也就渐渐叫出去了。
1993年,李国有又作出一项令乡邻们吃惊不小的决定:大量饲养黄牛,当年他就购进黄牛108头。他心里有这么一笔帐:用自家产的粮食做饲料,不但可节省养牛费用,还可使粮食“过腹增值”,牛粪还是上好的农家肥。
这步棋又走对了:每头牛不但净赚300多元,100多亩大豆亩产还创200多公斤的高产纪录。
“人得不断有新追求。”“粮王”在新春之际又盘算开了:“准备再买一台加长型载重汽车,在运输业上试一试,村里的农副产品就不愁销路了!”李国有笑呵呵地说。


第1版(要闻)
专栏:

  调整结构转换机制
云南锡业公司一举扭亏
本报昆明2月8日电记者任维东报道:连续3年出现巨额亏损的云南锡业公司,最近传来喜讯,经过深化企业改革和全体职工的努力奋斗,1994年云锡公司有色金属总产量增长14.8%,工业总产值增长15.2%,销售收入增长9.8%,职工收入增长14.53%。缴纳税金7000多万元,偿还了上亿元的债,企业初步摆脱了困境。
云锡公司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采选联合企业,是我国最大的产锡基地,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地面资源大量减少,社会负担日渐沉重,产业结构不适应形势要求,管理滞后,资金短缺等原因,云锡公司从1991年到1993年亏损1.6亿多元。
为了扭转严重亏损局面,重振雄风,云锡公司依靠广大职工,在调整生产结构,重奖科技人员,挖潜改造,实行部分人员分流转产,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着力采取了转换经营机制和面向市场两大措施。
公司大胆改造原有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推行模拟法人经营机制,让下属的22个生产厂矿实行自负盈亏,使各二级单位拥有充分的生产经营指挥权;同时,对各厂矿实行“吨金属现金含量、吨金属工资含量、产量确认制、四档工资制”等举措,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湖南扭亏增盈成效显著
去年企业亏损面下降亏损额比上年减少20.5%
本报长沙2月8日电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扭亏增盈取得显著成绩。据省政府提供的材料,去年,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流转税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39%,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20.5%,亏损面比上年下降8.6个百分点,减亏幅度位居全国第三位。
去年一季度,湖南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面达67%,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针对这个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及地、州、市、县(市、区)的党委、政府,把扭亏增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深化改革作为扭亏增盈的根本措施来抓。各地对亏损企业做到因厂制宜,实行“一厂一策”、“一厂多策”。全省有36%的预算内的工业企业实行了资产经营改革,其中股份制改造93户,国有民营、租赁经营、分体经营361户,少数实行了拍卖、兼并、破产或关停;全省国合商业组建股份制企业23家,企业集团140多家,拍卖920多家,实行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的门店达2万多个。常德市工业企业实行资产经营形式改革后,有42户增盈或扭亏,9户减亏。
湖南省还狠抓亏损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有力促进了扭亏增盈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共调整和充实了290多个亏损企业的领导班子。安乡县针对企业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了6家亏损企业的领导班子,到去年年底,全县预算内工业企业无一亏损。
在帮助亏损企业扭亏增盈中,湖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展支帮促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去年,全省先后有179名地市级领导到亏损企业挂点,从党政机关抽调大批干部组成730多个支帮促服务队到亏损企业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