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龙江省的冬季,鱼难以成活。经过十几年研究,人们终于摸索出“温室育亩”、“生物增氧”等一系列养殖办法。如今,人们冬季也能吃上鲜鱼了。图为茂兴湖水产养殖场渔民正在破冰捞鱼,一网能打3.5万公斤。 新华社记者 高广志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苏南无锡县东湖塘镇东升村设立村农业综合服务站,配置50台套农业机械,为农民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村1000多亩农田的耕作管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保护耕地
——三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本报评论员
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下大决心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还要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则是基础之基础。五谷来自土地,土之不存,粮将焉出?针对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严峻形势,突出强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虽然土地资源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土地的人均占有量和已利用土地资源中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数。在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中,山地、高原多,平地少,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容易开发的土地已经较少。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策。近年来,土地管理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却至今没有杜绝。在“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一些地方在调整生产结构中,有盲目占用耕地现象,致使基本农田减少;在耕地上乱建窑、建房、建坟、取土或采矿等非农占地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到1993年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1500万亩,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乱占、滥用。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却每年净增1500多万,导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不足世界人均数的1/3。全国已有相当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外国学者曾经在研究中国土地历史后著书,认为中国的农田经过五千年基本没有受到破坏,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个奇迹。但是这个奇迹还能保持多久,就值得研究了。按照目前这种速度递减下去,50年以后我国人均耕地将降到0.6亩,100年以后还能有多少耕地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严酷的现实。每一个对子孙后代有责任感的人,都不能无视这个现实。
有田才有粮,无田则无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年减少的耕地大体上相当于每年减少几十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即减少数百万人口粮的生产能力。按每增加一人直接消费口粮220公斤计,全国每年需要增加口粮消费33亿公斤。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加肉、蛋、奶等副食品消费,需要靠粮食转化,如果每人每年多吃一斤肉,全国每年需要增加25亿公斤饲料粮,这供给与需求一减一增,是一串多么惊人的数字!这种反向发展的趋势,已经使经过十多年努力才取得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关系开始拉紧。
一般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由于建设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占用耕地难以避免。但大规模地占用,使千百年来繁衍不息的沃土良田毁于一旦,这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容许,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粮食单产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稳定农业,稳定粮食产量,首先必须稳定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工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现在关键是狠抓落实,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护耕地、保护耕地的教育,增强全民的耕地忧患意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耕地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法规,制止一切乱占耕地行为;要抓紧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地控制非农占地;林果生产要尽可能“上山、下滩”,水产养殖要尽可能面向荒滩、荒水,着眼于整个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大宜农荒地开发的力度,通过开发和复垦耕地,弥补建设占地,增加农田面积。今年尤其要确保粮食种植计划的完成。
让我们统一认识,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良田。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民动员兴水利百里涝区变良田
富锦市耕地5年增一倍
粮食总产和农民人均收入翻番
本报哈尔滨2月7日电记者武培真报道:一个奇迹在松花江南岸的富锦市出现——从1990年春到1994年冬,经过4年半的奋战,耕地面积由200万亩增至400万亩,粮食总产由2.42亿公斤增至5.23亿公斤,商品粮由1.35亿公斤增至3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由450元增至1603元,实现了“一个富锦变两个富锦”的构想。
富锦是个县级市,它的巨变,首先在于全民动员,兴修水利,防洪排涝。这里地势低洼、沼泽遍野、降雨量较大,境内河流多达11条,常常“三年一小涝、五年一大涝”,有些地方十年九涝、无洪也涝。为带领全市人民致富,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实情,确立“先治水,后开发”的战略,各级主要领导把此项工作当作中心任务来抓。1990年,全市半个月集资400多万元,调动数百台掘土机、推土机、拖拉机,会战于沼泽地和荒草甸子上,百日内挖成横贯东西的百里长河——富锦支河,国务院有关部门称此为“奇迹”。与此同时,12个乡镇的数万名男女劳力和两三千台机械设备,在富锦支河两侧又摆开了开挖排水沟渠的大会战。成千上万的农民披星而出,戴月而归,吃在工地。如此大干一两年,在200万亩的低洼地、沼泽地和草甸子上,人工河、排水沟渠、各类道路纵横交织,为大面积开荒创造了条件。


第1版(要闻)
专栏:

  迈向工业文明
——关于绵阳经济腾飞的报告
何玉文杨力
如今,四川绵阳人对于工业文明的概念,已不像过去那么陌生和神秘了。
绵阳人摸索了十年,变得理性和自信起来——促进农业转化,迈向工业文明,只要遵循这一规律,即使是像绵阳这类位处中国西部农耕地区、低起点上的新建城市,同样可以创造出高速度的进步和高水平的繁荣。
    工业文明的召唤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绵阳人萌动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当时不少人打电话、写长信甚至亲自面呈市政府,人们期望绵阳街道该修大一点,高楼多一点,住房更宽一点,生活更方便一点,包包里的钱也要更多一点,另外,拥有电话、汽车,更多的电视节目,甚至图文传真机等等,也被认为是新兴城市的必需。
市领导们曾出访过欧洲、日本等国的一些城市及港澳地区。他们一路访一路算,算的结果是差距巨大,欧洲和日本中等城市的人均收入,比绵阳人平均高100倍,港澳地区与绵阳比则高出10倍……这些差距被他们默记于心,变成了一种压力和动力。
绵阳的劣势与不利是显而易见的。工业基础差,放眼一片乡村,缺乏矿业资源,奇缺资金,家底薄弱……然而情况正像世界史学家们所总结的那样,环境越困难,起步越不利,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反而越强烈。绵阳人潜在的创造才能,在又一次机遇面前被刺激起来了。绵阳人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够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在迈向工业文明进程中获取繁荣富足,绵阳也将一试,决意探索一条在中国西部农业丘陵地区、相对封闭落后状态下推进工业文明的路子。
    工业文明的艰难
以大工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工业文明,需要创造、开拓、进取的意识;需要大开放、大流通、大商业的气魄;需要开明、客观、实事求是的思想软环境。
然而这一切在当时的绵阳,几乎条条都是新鲜话题,人们普遍表现出理想超前与观念滞后的不一致性。
十年前的绵阳,90%的人口属农业人口,传统农业支撑着江山,农耕文明根深蒂固。这一切,与迈向工业文明之间时常呈现出强烈的反差甚至发生尖锐冲突。
绵阳新修的第一条临园大干道,争论纷纷,修得艰苦。市委市府根据现代化中等城市要求设计较为宽阔的大道,遭到了不少人反对,说“城里少修一节干道,农村就可多修几所学校”,“花这么多钱讲洋气排场,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
说起商业流通,还有这样一段插曲。
绵阳城乡的集市贸易,自古就是逢场天农民赶集,市委市府决心把小生产性的“赶场天”改为由政府搭台的“秋交会”,而且要把外省外市的商家厂家请到绵阳来,促进竞争与流通,不保护落后。
精明的江浙人趁着绵阳商业开放之机,很快赶来参加第一届“秋交会”。不料这使好些绵阳人如临大敌,说什么“自己的东西都卖不完,为什么还要引狼入室?”如此落后的思想观念,使绵阳人与外地人做生意,好长时间陷于尴尬境地。
“但要说迈向工业文明,最难最难的还是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放手运作的思想意识的软环境!”这是市长冯崇泰的至深感受。搞工业现代化,其实绵阳的乡、县、局级干部90%以上不知现代化是什么模样,每当市里一项大的举措出台,中层干部就常因缺乏认识而心存疑问。于是市里决定,用几年时间,花一些财力,分期分批让干部们出国去招商引资、学习考察。一时间非议满天,说干部用国家的钱游山玩水。市委市府一再陈述在推进工业化急需的情况下,多一名干部出去看看,就少一点阻力,多一个主力。
“出国为什么总走好地方和发达国家,为什么不去看看发展中的穷国。”市委书记周裕德的见解是:“看穷国会盲目自满,要学习和借鉴当然要到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去。”
可喜的是,十年走过,绵阳人对于工业文明的感悟和接受已经经过了从被动到主动的痛苦转变,一大批年轻的各级干部,经过十年工业化建设的熏陶,已经成为今天的骨干和中坚。
    工业文明的学问
绵阳推进工业化进程,没有照搬照套哪国哪家的现成模式,而是依据绵阳实际制定有效战略,摸出了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学问”。
学问之一,军工转民。
一个较高工业化程度的城市,必须有大工业的支撑。一心谋求发展的绵阳人,把眼光投向了绵阳土地上大量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因为绵阳有90多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6万多人。
绵阳市委市府几大班子主动上门,谋求军工与绵阳地方的“联姻”和“嫁接”,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军地联手”。十年之间,绵阳全市共有“军转民”项目116项,新建和引进53条民品生产线,先后开发出传真机、光纤通讯等5400多种工业品,像长虹彩电、医用B超、五洲电池等一批名牌产品相继涌现,在全国市场上有着20%—80%的占有率。
军工转民成为绵阳迈向工业文明的启动力量。
学问之二,科技兴市。
向工业和农业注入高科技要素,便能成倍提高产品附加值。绵阳实实在在地在科技上做文章,持续十年之久,几乎所有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都与地方企业和乡镇企业结了“亲家”,2600多名科技人员带着1600多项科技成果和专门技术进入主战场,260多个科技型企业应运而生。
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用科技改造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绵阳尽力把科技的力量渗透到每一个产业、每一项工艺之中。十年来已先后对丝绸等8大传统行业的142个大中型项目进行了技术更新,对956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造,全市80%以上企业已实现微机管理。如今在绵阳的工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因素已占到45%左右,使得工业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4。在对传统农业实施改造方面,绵阳用科技改造了1680多个项目,引进组装配套50多个系列250多项现代农业的新技术,“绵阳11号”、“汕优6号”等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大规模推广,直接创造产值30多亿元,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已占到70%以上。绵阳还以高新技术培育微电子、化工、通讯等产业,将有更高利润的产业已初步形成生产能力。
学问之三,扶农转工。
与绵阳军工转民相比,农村的工业化发展曾慢了一步。绵阳市决意让乡镇工业迅速赶上以形成推进工业化的“两腿并进”之势。据绵阳市乡镇企业局局长陈友学介绍,全市所有的党政职能部门和大中型企业,都明确要求以“自由恋爱”的方式与乡镇签订扶农转工合同,年终以乡镇企业产值和利税好坏给部门领导人发重奖或就地免职。连续几年,市、县党政职能部门和大中型企业扶持了2000多个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第一次在全省名列前茅。
学问之四,年年倡商。
绵阳十年9次“秋交会”,生意越做越大,从第一年7亿成交额到1994年的39亿,意向性商业合同的兑现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在绵阳的秋交会上,各省市商业代表团纷至沓来,个体户从广东用包机运货到绵阳销产品,大商业带来的是绵阳信息的灵通和绵阳作为商业集散中心的信誉。
    工业文明的曙光
四川省统计局新近公布了一份题为《全省市、地、州国内生产总产值指标比较》的报告书,报告称,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只排全省第七位的绵阳市,到1993年就以114.5亿元跃居全省第三位。绵阳因此而在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市规模上被誉称为排在成都、重庆之后的“四川老三”。
绵阳市统计部门新近把绵阳市十年农工比重作了测算,结论是,十年前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大约为8∶2,而1994年,这个比例数据完全颠倒过来,农工之比成为2∶8。在绵阳乡下200万有效劳力中,已有100万农转工或外出打工了,转化率为50%。
市长冯崇泰说,绵阳十年前靠农民卖粮卖油养猪交农业税来支撑财政的局面已成为历史,比重占80%的工业所创造的利润已开始反过来支持和扶助农业发展,现在市财政额外拿出帮助农业的钱每年达4000至5000万。
漫步在绵阳城乡,处处可以感到一种强烈的“工业气息”和“科技味”,城里穿厂服的大厂职工随处可见,乡下走不多远,就能见到工厂或生产车间,地里种粮,埂上栽果,只要是水库就一定养着鱼等能够挣钱的东西。
绵阳的东北角有四川省内地市州中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与城东的科学城遥相辉映。绵阳有了立交桥、高速公路、电视发射塔、出租车,国际国内直拨电话以及图文传真极为方便,职工收入增加,住房增宽,天然气普及率全国第一……
最近,国务院已正式批准绵阳兴建机场。据悉,这是1994年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机场项目,这无疑是对绵阳经济实力和未来工业化潜能的一种肯定。
绵阳人从一连串的转变和信息中,已经看到了工业文明投来的曙光。


第1版(要闻)
专栏:

  农安发展规模养猪场
养猪105万头,创产值5.2亿元
本报讯记者汪波报道:连续多年生猪生产居吉林省前列的农安县,今年新增规模农户养猪场1.2万个,全县生猪发展到105万头,出栏62万头,创产值5.2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农民养猪人均纯收入达到250元,占全县人均收入的23%。
近年来,农安县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县内先后建起了华龙饲料厂和现代化的大型华龙种猪场。两个企业每年都为当地养猪农民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各种饲料和4万头优良仔猪、种猪。以两个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全县相继建立了开安、合隆、柴岗镇等10多个生猪生产基地。各基地乡镇与县畜牧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推广“四良四改”的养猪配套技术,引导众多农民建起一家一户经营的适度规模养猪场。
去年初,全县又投入3000万元,并在各乡镇为养猪户优先提供木材、场地、贷款和技术服务,调动了农民养猪热情。一年时间,各乡镇就新增规模农户养猪场1.2万个,使全县规模养猪场发展到了2.6万个。


第1版(要闻)
专栏:

  湘潭县养猪赚大钱
产值逼近农业“半壁江山”
本报长沙2月7日电记者贺广华报道:“从前养猪过年,如今养猪赚钱。”这句流行于乡间的顺口溜,生动地反映了湖南湘潭县农村养猪业的变化。
1994年湘潭县生猪蓄养量209万头,其中出栏近127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4%以上,出栏瘦肉型良种猪及商品率均达99%。养猪业实现产值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全县农民因此人均增加纯收入逾百元。
湘潭县引导农民走规模经营之路,累计投入3700万元用于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从良种、饲料、防疫、流通各环节建立一体化服务体系,并常年举办各类养猪培训班,注意推广养猪实用技术,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迅速发展到上千户。
湘潭县领导告诉记者,农民养猪生财,积极性高涨。今年全县养猪目标已定,以15%的速度继续稳定发展,力争使生猪生产成为农业的“半壁江山”。


第1版(要闻)
专栏:

  牛屯村规模养猪
 户均饲养近百头
本报讯河南省获嘉县亢村镇牛屯村,发展规模养猪,科学管理,去年,全村百户人家,户均饲养瘦肉型猪近百头,出栏8400头,创产值504万元,获纯利126万元,户均1.2万元。户均饲养量、出售量居全省第一。
牛屯村养猪业始于1987年。当时,党支部书记王臣瑞组织全村投资1.5万元,把村头一个4亩大的荒坑垫起来,办起养猪场。群众看到养猪是条致富门路,纷纷要求办小型养猪场。村党支部因势利导,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办起十多个50头以上的猪场。(冯玲冯铭鑫)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的父亲邓小平》法文版在法出版
本报巴黎2月7日电记者杨汝生报道:法国法雅出版社昨晚在其总部举行《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的法文版首发式。法雅出版社董事长杜朗、该书作者萧榕和中国驻法大使蔡方柏出席了首发式。
杜朗董事长回顾了本世纪20年代,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情形,说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可帮助广大法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作者萧榕在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经过后透露,她已开始动手收集材料,准备写邓小平的后半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这一段,其中包括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邓小平更为曲折动人的经历。蔡大使在讲话中说,这本书在法国发行,是中法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
该书法文版第一次共印15000册,本月初已在法国各家书店出售。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话说“打招呼”
顾长华
办事“打招呼”,过去有,现在也不少。有来自组织的,有来自个人的;有的出于公心,有的谋于私利;有的影响很好,有的影响很坏。
据报载,前不久在湖南省娄底地区宾馆发生了一起恶性流氓闹事事件,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成员制止闹事被殴伤。三名歹徒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第二天,有位领导就出来“打招呼”:给予关照,尽快放出。
说到“打招呼”,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惩刑事犯罪分子、关于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要严守党纪国法的“招呼”早已在先。这里,不妨向不听“招呼”者打声“招呼”:切不可良莠不分,是非不辨,为虎作伥;切不可置中央三番五次的“招呼”于不顾而乱“打招呼”。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中美双方商定
中美下周在京恢复知识产权磋商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张益俊)外经贸部消息,经中美双方商定,新一轮中美知识产权磋商将于下周在北京举行。
据悉,2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大使致信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吴仪部长,建议2月13日恢复中美知识产权磋商。为此,吴仪部长2月5日复函坎特大使,同意2月13日在北京恢复磋商。
上一轮中美知识产权磋商于上月18日到28日在北京举行。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阎老汉三贴春联
张荣玺赵彪
新春佳节,辽宁省葫芦岛市黄土坎乡下松村阎文田老汉贴出了一副春联: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家有吃穿用住四不愁
这是阎老汉20多年来,写的第三副春联。
阎老汉对来看望他的乡人武部干部说:我没喝过多少墨水,但喜欢给人家写春联。而我家20多年,只贴过3副对联。在割“尾巴”的1972年,我家穷得叮当响,一家6口人靠串房檐过日子,过年时,我贴出了第一副对联:
两间东倒西歪房三餐大饼白菜汤
1982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承包了近10亩地、100多株果树。当年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拴起了“驴吉普”。这年春节,我贴出了第二副对联:
劳学勤立身之本粮菜果幸福来源
近年来,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一手抓粮,一手抓果,还开办了豆腐坊,养了肥猪,创出了“豆腐赚钱,豆渣喂猪,猪粪上地,钱粮丰收”的致富路子,盖起了15间新房,娶了3个儿媳,抱上了孙子。今年春节,我就琢磨了这第三副对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