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闲话灯谜
贾树钧
灯谜,古称廋“辞”。若以《国语·晋语五》之“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的记载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汉魏时代,“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成了文人斗智的游戏。唐宋以来,文人以隐字唱和的风气靡盛。如王安石与其老朋友王吉甫常以作谜为戏。一次,王安石制一谜:“左七右七,横山倒出。”王吉甫随即以谜作答:“一上一下,春少三日。”原来“左七右七”是个“女”字,山横写,出倒写,是个“帚”字,合为“妇”字。而王吉甫的谜底是个“夫”字,合为“夫妇”一词。于是,二人相视而笑。南宋之时,通都大邑,每逢元夕,即张灯结彩,盛设鼓乐,以片纸书谜于绢灯之上,人若猜中,请入上座,贺之以酒,以致“灯火辉不夜之城,壶觞泻如渑之酒”。从此,灯与谜结下了不解之缘,“灯谜”一词即应运而生,且以其赏心悦目,情趣盎然的特有生命力,使这一活动代代相沿,传至今日。
同时,涉猜谜苑之人,又将谜划作文义谜和事物谜两大类。文义谜主要着眼于文字含义和字形结构,利用汉字一词多意、笔划组合、摹状象形等特点,运用会意、象形、增损、离合、别解、假借、用典等手法制谜,称之为“灯谜”;事物谜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态、性能、动作等特征,采用隐喻、暗示、形似、拟人、夸张等手法制谜,称之为“谜语”。
由于灯谜的取材范围很广,字词、诗文、典故、天文、地理、科技均可入谜,因而制谜和猜谜都以学识见功力。如以杜牧的一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作谜面,打《书经》一语,就要求猜谜者熟谙《书经》,方可猜中。此谜以“千里”对“不迩”,以“莺啼”扣“声”字,以“绿映红”扣“色”字,故谜底为“不迩声色”。再如以火烧赤壁时,诸葛亮写的“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谜面,打二词牌名,谜底为“十六字令”“满江红”。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关于词牌方面的常识,否则将无从下手。有时,即使博学之人,也在灯谜面前颇费思量,抑或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制谜要“外极其象,内极其意”,百虑出奇,千思得巧。而猜谜要涵泳玩索,通权达变,顺蔓摸瓜,以求谜圆。因而,畅游谜苑是一种开动脑筋、启迪心智的智力竞赛。仅以明代李开先的一则诗谜为例,略见一斑。谜曰:“重山复重山,重山向下悬;明月复明月,明月在两边;上有可耕田,下有长流川;一家人六口,两口不团圆。”打一字。作者有的放矢,琢磨词句,使其既有诗情画意,又能句句相扣。而猜者则要条分缕析,剥皮见核,才能一语破的。若能详察其重山互映,而“山”口向下;明月复照,“而两月”紧靠;一字之中,上为“田”,下为“川”的情景,就不难看出谜底是个“用”字。若再细观字形,确是一字六口,而“两口不团圆”,更会确认无疑。真可谓制一谜而见学识,猜一谜而见才思。使人茅塞顿开,悟性跃然。
玩赏灯谜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享受,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可针对不同对象选用不同谜面,可以是浅近的,可以是典雅的,可以是造语奥妙的。如“三八二十四”,打一体育名词,谜底为“女子双打”等,连小学生也可应对。再如“呱呱坠地”,打一字。这是个会意体的谜面,意为“方才生了个人”,谜底为“旌”字;“孔雀东南飞”,打一字。这是个离合体的谜面,以看地图的方法来观察,“孔”字的右边(东面)飞去了,余个“子”字,“雀”字的下方(南面)飞去了,留一“小”字,合为“孙”字。这就要稍具才学,方可猜中。再如以贾岛的一句诗“共君今夜不须睡”为谜面,打《红楼梦》中人名一,谜底为“贾惜春”。以对春日的无限惜别之情,扣“惜春”二字,而“贾”字则落实到诗人的姓氏上;用“曹孟德一怒斩张蔡”为谜面。打成语一。语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周瑜惧曹操水军都督张允、蔡瑁训练水师有方,欲借刀杀人,恰操之谋士蒋干来东吴说降,瑜留蒋干同榻而眠,并佯书张、蔡二人欲叛操降吴之信件置于案上,蒋干见之如获至宝,连夜赶回曹营,报于曹操。操闻之大怒,即喝令将张、蔡斩于帐下。知此故事梗概,才可悟出谜底为“操之过急”。这就需要有一定文史知识的人方能破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新春话舞狮
张庆忠
舞狮,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头头醒狮,五彩缤纷,在街头巷尾,在乡村农舍,翻腾起舞,倍添佳节的欢乐气氛。
相传,舞狮起源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项活动之所以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就因为它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从前,在民间的武术馆里,都有醒狮队。现在,在乡间凡有武术队的地方,也必有一头醒狮和锣鼓钗等器具。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必有醒狮起舞贺庆,连小孩子也爱戴上个小狮头舞弄一番。所以,许多成年人都是从孩提时就学会了舞狮的技艺。
狮头狮身的制作和舞法,一般因地方风俗不同而各有差异。南方人舞的狮,也就是南狮,它与北方的狮不尽相同,更带有艺术夸张。南狮头的设计别具一格:凸眼、大口、粗眉、短须,顶生独角,威猛雄壮,形象独特、逼真。更有趣的是,南狮有人格化,红面狮象征关公,黄面的是刘备,黑面的代表张飞。
南方人舞狮十分讲究步伐和站马步。舞狮时要学猫步,有点南拳功夫,才能舞得活灵活现。舞狮的花样也多,尤以高台采青最为惊险、精彩、壮观。春节贺岁,有些人把利事(即是红包)、生菜(生财之意)扎在竹棍上,从二三层楼高处悬出来。这时,舞狮人要叠成罗汉,或站在竖起的高杆的顶端,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跃起,作各种姿态的表演,最后才把“青”采下来。此刻,锣鼓声、鞭炮声、掌声和笑声齐鸣,以示助兴。
笔者曾在广西平南县大安镇目睹过多次醒狮贺岁的壮观场面。这座古镇共有十条街道,自清康熙时起,各街社就设有一两堂醒狮,每年新春期间,自发而又有序地组成醒狮队,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每天晚上,即向本街黎民百姓舞狮贺岁,以图吉庆。狮队临到之际,沿街群众一边亮起灯,一边鸣鞭炮,各家各户灯火辉煌,香烛缭绕。同时,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大门顶上挂银牌(红包),狮子在门外舞了一阵之后,才缓缓地进入厅堂拜贺,醒狮通过各种表演动作,最后随着鼓点而将摆放在地面、台上或门顶上的甘蔗、水果、饼干、生菜、银牌之类东西通通“吃”进嘴里。接着,醒狮向户主频频致谢,祝贺他们合家平安、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生意兴隆。这时,鞭炮轰鸣,锣鼓喧天,观众如潮,热闹非常。
随着时代的演变等原因,现在不仅贺岁舞狮,就连厂庆、校庆、商店开张或其他喜庆之日,也要请来一堂醒狮庆贺一番。千百年来,舞狮只能由男人们玩,而今时代不同了,妇女也玩起舞狮来了。在广西的一些地方,我就发现过“母狮”队的阵势,全由妇女们玩的,她们的出现和参与,很受人们称赞。
据有关史料介绍,舞狮贺岁这项活动,不仅中国盛行,而且随着华侨传到了海外。在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人社会里,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从《聊斋》到《武则天》
李建永
由于工作的关系,最近翻阅了大量有关电影电视方面的书刊和报纸。职业习惯,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从1993年下半年到整个1994年度,国内外有150多份报纸和杂志(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画报》中、英、法、意、日、俄文版和《中国日报》等)介绍了刘大印这个人。
经朋友介绍,我走访了中国华侨影视制作中心主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电影电视艺术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印先生。46岁的刘大印名如其人,典型的山东大汉,干练,爽快,讲话爱打手势,浑厚的男中音颇有感染力。他是艺术学院科班出身,先后在山东省话剧团和福州军区话剧团当过话剧演员,转业后进入影视机构,从事过制片、导演等工作,曾组织策划过多部影视佳作,获得好评的80集《聊斋》,又将播出的30集连续剧《武则天》,均表现出他的特殊的组织和策划才能。
刘大印真正的事业,在于完成中国电影电视“三级跳远”的“第三跳”。这是他矢志不渝的目标,也是他对影视艺术一片真诚的赤子之心。多年来,他一直考虑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影视界,五六十年代以编剧为中心;七八十年代以导演为中心;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导演中心制受到了有力的冲击,过去那种局面——由国家大包大揽,编导人员没有风险意识,责、权、利严重脱节,往往一部影片出笼,捧红了几个人,却亏了国家——应该有所改变了。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刘大印提出了“由导演中心制向总制片人中心制转轨”的影视新理论,即“三个脑袋一个灵魂”。有人问,你说的艺术的脑袋、经营的脑袋、管理的脑袋,你自己都具备吗?刘大印如是说:“我是否具备这‘三个脑袋’,应由他人来评判;但我所说的‘一个灵魂’——即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灵魂,将贯穿于我拍的所有影视片中,决不以丑化中国人来迎合外国人。拍《聊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拍《成吉思汗》,更能描绘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这就是我们的‘特色’所在。”
1993年初,刘大印在北京三元桥北创办了中国华侨影视制作中心,随即开拍30集电视连续剧《武则天》。从筹措资金、审订剧本、选聘导演、选择演员、选拍场景,到征集广告、发布新闻以及市场发行,他忙得不亦乐乎。先行者总是寂寞者,然而志趣也在此。如今《武》剧已拍竣,刘大印又将开拍40集电视连续剧与上下集电影套拍的《成吉思汗》。他的愿望是:让影视艺术这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路漫漫其修远兮。他面前的路正长。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三峡路
 (歌词)
魏金哲
三峡路,神奇的路,
 一半在山上,一半在水中,
 背山的汉子
 踏出无名路万千,
 马帮儿叮当走云雾;
 八百里峡江纤绳儿丈量,
 号子一喊热血沸涌,
 啊,三峡的路,
 走过多少风雨春秋,
 却走不出峡江几代人的梦。 
三峡路,宽广的路,
 一半在山上,一半在水中,
 金色的大道
 在那群山中飘逸,
 高速公路牵来一条彩虹;
 千百艘巨轮江上竞飞渡,
 汽笛响彻峡中天穹,
 啊,三峡的路,
 托起大坝璀璨明珠,
 满载三峡人新世纪的梦。


第12版(副刊)
专栏:

渔归(木刻)刘晓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