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摘)
专栏:

  光明日报点评:
公共图书馆何以有冷有热
当“经商热”兴起时,一些地方的图书馆也千方百计创收,有的把馆舍租出去,让舞厅开进来。公共图书馆的文明形象因此受到损害。《光明日报》“热点问题点评”专栏就上述现象发表记者采写的两篇报道:《公共图书馆何以冷落》、《公共图书馆你大有作为》,从不同经营手段带来的“冷”与“热”两种效应进行了比较和剖析。——编者
1949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只有55所公共图书馆,1978年则超过1200所,而今天总数已达2579所。这些规模不一的公共图书馆明珠般地广布我国城乡,成为当今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步的生长点。
然而近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些地区楼堂馆所此起彼伏,酒吧舞厅摩肩接踵,而图书馆前车马凋零,甚至日显衰败。
应该承认,我国图书馆事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怀抱中长大的,长期的一包到底的作法使一些人养成懒散、依赖心理,不思改进,有的馆连书目都由主管部门定。当市场经济浪头铺天盖地而来时,当社会服务业朝无微不至、形式繁多发展时,一些图书馆的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简单的借阅服务上,闭馆自守,景象依旧。
几乎所有从事此类创收活动的馆长都解释说这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图书馆业是社会主义重要的公益事业。把图书馆的空间都出租,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也不能走这条路,不能把这一块文化阵地丢掉。”
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图书馆如何才能生存与发展呢?作者在《公共图书馆你大有作为》一文中向读者介绍了深圳图书馆能够使“读书热”持续下去的原因。
深圳作为特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才竞争、知识竞争、信息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移民城市,深圳青睐观念新、知识新的人,欲闯天下者不得不捧读久别的书。蜂拥而至的打工族为进入白领层也竞相苦读。
除此之外,深圳市政府还为“读书热”添上了一把火。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刘楚材告诉记者,当初对馆内装不装空调,有过一番争论。为使南国读者静心安读,市领导表态:“市政府不用空调也要给你安空调!”
面对经济发展浪潮,深圳图书馆疾步上前,乘势发展。他们首先实行95%的书开架,实行查借、阅读合一,办理借书手续简便。电脑公司、图书公司应运而生。剪报中心、翻译中心乘势而兴。开发文献资源,发展信息产业,使深圳图书馆声誉鹊起。剪报中心将中外500多种报刊的最新信息编辑成72项专题供应企业,单此一项年创收逾40万元。
深圳经验不胫而走。被惊醒的图书馆纷纷伸臂展腿,各显神通。
于是出现了广东中山图书馆编印文化内参与经济内参;天津图书馆科技部参与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研究;青海乐都县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为乐都民族塑料编织厂积压产品打开销路;湖北蕲春县图书馆创办李时珍中医图书馆,整理医籍1万多册。
这些实践证明,图书馆有作用才有地位,有影响才能发展。但要使更多的图书馆步入这一良性循环,并使这种状态持久,需要机制作保证并在改革的同时力求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图书馆建设,仍然是第一要素。
2.图书馆自身要把握机遇,顺应市场需要。
3.进行社会办馆的探索。
4.逐步实现图书馆信息产业化。把浅层次的服务过渡到开发信息产业,是解图书馆于困境的良策,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前景。
5.加快建立《图书馆法》。以法律手段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刘汉俊文)


第7版(文摘)
专栏:

  李政道博士说:
中国要靠科技成果作后盾
最近,美国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提出:“21世纪将是华人的世纪,中国科技应重新拾回明中叶前的领导地位。”
他认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还很不够,还应在更多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作出贡献,这些成就不仅是由中国人创造,而且要在中国创造出来。
谈及中国科技现状,李政道分析说,中国目前主要靠以下三点发展科技:一、有聪明才智;二、勤劳苦干;三、低报酬,低付出,廉价的劳动力。前两点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但第三点却不可能是永久性的。中国必须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他说中国科技要增加科技投入,增加资助能力。国家至少应该将3%至5%的投资长期放在科技领域,方算合理。
李政道博士说,21世纪的世界经济竞争,将取决于科学技术,而当今激烈的科技角逐,将取决于对科技的投入。中国不能等富了以后才发展自己的基础科学。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科技的参与和推动,就缺乏动力。中国要富强,就得靠科技成果作后盾。
               (1月11日《工人日报》唐典伟文)


第7版(文摘)
专栏:

  律师,有多少人了解你
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专业服务形式和咨询产业的一部分,律师服务业目前只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大多数律师经营观念不足,不注意宣传其服务,以致公众对律师职业内涵的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对律师服务存在着某些体制性制约因素。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律师服务尚未达到其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北京市民知道“律师”这一职业,但具体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均不构成较高的公众知名度。
律师是干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北京市民认为律师是打官司中的诉讼辩护人,持此观点的占百分之六十一点四。给律师下其他定义的还有:纠纷调解人、法律服务提供者,为民请命者、执法人员、公证人和法律咨询人员等等。
由此可见,北京市民对律师工作内涵的认识带有很大片面性。约三分之二的北京市民对律师的认识来自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另外三分之一的市民的认识来源是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包括法律学习、法律工作、聘请律师等等。
北京市民对律师的认识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其对律师服务的利用率。六百一十五位调查对象中,本人聘请过律师的只有十九位,自己家庭聘请过律师的有二十人,在这三十九人中,接受诉讼服务的为二十三位,寻求非诉讼服务的只有四位。对未聘请律师的原因,有百分之九十点四的人认为自己或家庭“从未发生过需要聘请律师解决的事情”。分析人员认为,此结果的产生与北京市民对律师工作认识的片面性有直接相关性。
在三十九位本人或家庭聘请过律师的调查对象中,聘请自己的熟人(比如单位法律顾问,自己的亲戚朋友,或由亲戚朋友推荐)作律师的有二十四位,慕名去找律师的只有一位。有关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律师服务业目前只处于初级阶段,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均不构成较高的公众知名度,律师服务信息主要在律师周围的熟人之间传递,公众寻求律师服务时也只能从熟人的渠道获得。(一月十四日《中华工商时报》零点调查公司供稿)


第7版(文摘)
专栏:

  九五文坛
高雅文化产品市场广阔
有关人士认为,纯文学刊物在市场经济中仍有广阔的天地,关键在于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新年伊始,从一些编辑部传来的消息却十分令人振奋:刊物期发数开始走出低谷,连年滑坡的局面已得到遏制。
上海大型文学刊物《收获》,今年定价从6.50元调到8.50元,但发行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5000多份。北京三联书店的高雅文化刊物《读书》,今年期发数上长了1万多份,总数突破了8万份。江苏作协主办的《钟山》和《雨花》两本文学期刊,今年征订数都一举扭转了持续多年的负增长,比上年分别提高了15%和10%。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散文》月刊,发行数增长达25%。
如今这些刊物发行数上升,使编辑部深受鼓舞,认为随着读者审美情趣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善,高雅的文化产品仍然有着相当广阔的市场。
                (1月5日《文学报》柳系舟文)


第7版(文摘)
专栏:

  《中国青年报》开辟专栏讨论
青年人如何抓住机会
社会学家说,中国的改革从中获益最大的是青年人。的确,改革开放给青年成长、成材创造了大量的机遇。农村青年跑到城里来了,内地青年跑到沿海去了;在许多新兴的行业和领域里,年轻人独领风骚;招聘广告上也尽是“三十五岁以下”。
青年人谁不希望活得更好些——改变自己的处境,挣更多的钱,得到社会的承认。“抓住机会”成了大家最爱说的话,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机会,怎样才能抓住它呢?
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来信中说:我学的是生物,现在从事环保。我觉得这个工作在我们国家没有前途,我不喜欢这份工作。现在金融、证券挺热的,这个职业在我国很有发展前途,我的一些朋友已经转向这个领域。我也不知自己是否适合做这方面的工作。
“不安分”,是青年的天性,今天,我们似乎也不能再束缚青年的人生选择。但每一次选择是否都会带来成功?“机会”是否同时也可能成为“陷阱”在种种“机会”、“机遇”面前,我们该怎样把握自己?
“青春热线”主持人在《机会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文中发表见解:选择自己终生职业的过程正是一个人探索自己人生道路的历程。如果我们能把面前的种种机遇视为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塑造自己和发挥自己的途径,或许这些机会就能成为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阶梯。
青年朋友们对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认识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把思考的触角伸到了更深的层次——“机会”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的生活目标,与人对自己的认识把握,与社会的动态发展密切联系。
(摘自《中国青年报》)


第7版(文摘)
专栏:

  北京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3万台
多还是少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近年来走进中小学校。但是,计算机是否走进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是否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效呢?北京市拥有计算机的357所中学里,开课率为93%,223所小学中,开课率为44%,其中远郊区县开课率仅为28%。
国家教委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开设一学年计算机课,每周为两课时。如果按一般的学校高中一个年级4至6个班算,即使一周是12课时,两天也就排满了。剩下的3天半,用一天半作为计算机课外小组活动和其它年级选修课时间,通常总还有两天是闲置。这仅仅是按一天6个课时计算,其它时间计算机也都在闲置。
北京师大附中拥有50台286、386计算机,全校除毕业班外,几乎各年级都有计算机必修与选修课,还有计算机小组的活动,白天机房总是排得很满,晚上则由民办精益学校使用,仍可“挖潜”吸收附近学校学生上机。像这样“滚动”使用计算机教室的学校并不多。
北京市用了7年的时间装备的1.3万台计算机,对于首都200万中小学生来说,数目还是太小了。发挥这一教育资源的效益,使其变少为多,显得格外重要。一是在校内充分利用起来,做到人换机不停,二是打破学校界限,让周围的学校共同使用它。另外,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使计算机在校园内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然而,目前许多教师仍旧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堂课。如果学校鼓励各科教师大力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情况会有所不同。
(1月11日《北京日报》满桂芳文)


第7版(文摘)
专栏:

  《经济日报》讨论娱乐业中的问题提出:
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我国娱乐业近几年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如何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文化市场》以此文开篇,与大家一起探讨和研究我国文化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近几年,娱乐业中,色情活动与游戏机赌博屡禁不止。作者认为,文化娱乐业一方面要运用市场规律,同时更要坚持“净化与繁荣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扶持与限制并重”、“宏观调控与社会监督并重”的“四并重”原则,主要应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文化娱乐业是一种特殊行业,对经营者的思想品德、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在审批上进行有效的把关筛选,可以为以后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北京市对从事文化经营活动者的劣迹档案设立计算机贮存制度,就是一种积极管理的探索。
二是,有关部门对经营者的设施、资金、立规建章都要有相应的规定。从硬件上的筛选淘汰了一批不成规模、经营思想不端正、但想借此发财的经营者。目前条件下,不允许私人经营娱乐场所,也不准私人承包或转包文化娱乐场所。
三是,根据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舆论导向,引导文化市场向着国家的意愿发展。比如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政府在政策和立法活动中加以支持和保护,必要时可通过国家行政干预,在其进入市场时给予种种方便的条件,如通过调整投资、信贷、税收政策等,表明国家倡导什么,这也是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
(1月7日《经济日报》刘玉珠文)


第7版(文摘)
专栏:

  现代人的休闲运动
《中国体育报》最近介绍了现今世界流行的五种休闲运动。它们是:
一、橡皮带运动。这项运动不受时空限制,橡皮带可以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锻炼可随时随地进行。二、皮艇运动。三、打回力球。在六方封闭的箱型空间里打回力球,充满速度感,再加上封闭空间中的回音效果,不仅四肢获得充分舒展,还可刺激竞争心。四、打乒乓球。五、水中体操。


第7版(文摘)
专栏:

他不但输光了钱
(1月8日《中国青年报》周吉生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