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追踪报道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本报刊登了通讯《超越亲情的爱》,介绍了博克图铁路工务段线路工张国胜和妻子历尽艰辛抚养盲童张静的事迹。今天,我们要告诉读者的是,他们的故事已经唤起了——
爱心的回应
杨桂芹
1994年末。
海拉尔铁路分局的领导来到张国胜家慰问,并交给他一个5.5万元的存折,接过这凝聚着全分局2万多名职工爱心的存折,张国胜夫妻只是喃喃着“谢谢……谢谢……”然后一任泪水流淌。
是啊,他们无法不流泪。连日来,他们始终被爱心所温暖着,所包围着,所感动着。邻居们也都惊讶地发现,张国胜家来的小车多了,来的陌生人多了,发生的新鲜事多了。
去年12月29日上午,他们亲眼目睹了这样感人的一幕:
在瑟瑟寒风中,博克图铁路第一、第二小学的学生们,还有专程从海拉尔赶来的海拉尔铁路一小的师生代表们,打着校旗,吹着小号,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张国胜家。他们的队伍从屋里排到院里,又排到大门外。寒风将他们的小脸蛋吹得红红的,可他们依然在寒风中等待,等待着能进屋为张静表演节目,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这是一场特殊的慰问演出。张国胜家不大的房间成了孩子们慰问演出的舞台,尽管观众只有张静和他的父母,可他们在乐队的伴奏下依然演得那样投入,那样动情。
这一天,是张静有生以来最盛大的节日。张静幸福地哭了。她为小哥哥小姐姐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小红帽”,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听着张静发着颤音、用心唱出的歌儿,孩子们流泪了;看到这动人的场面,邻居们流泪了,张国胜夫妻流泪了。
善良的张国胜夫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发一封信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11年来,为了一个从列车上捡回的盲婴,张国胜夫妻变卖家产,四处求医,吃尽苦头,却无怨无悔,从没想到向社会要求什么。
“真情的诉说”在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播出后,立即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第一个来到电台新闻部的是海拉尔市盲人按摩医生曹亚林,他表示愿意帮助张静学习盲文,并送给她全套学习盲文用具。
第一个来捐款的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农电局司机张士盟,他进屋就掏出100元钱,却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
第一个以集体名义捐款的是呼盟卫校九四级西医二班的59名师生。
第一张汇款单寄自扎赉诺尔矿务局机电总厂的“普工”;还有陈巴尔虎旗一位女孩子,自己因家境困难辍学,却为张静寄来10元钱。鄂温克族小朋友陶德刚上小学一年级,他用刚刚学会的汉语拼音给张静写了一封感人的信。海拉尔市沿山路小学和建设街小学的学生也给张静写来信,信中写道:
你知道海伦·凯勒吗?她从小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但是她对生活充满信心,经过刻苦努力,她终于考取博士学位,并终生为残疾人工作着;你知道《国语》这部著作吗?它是左丘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啊。这些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吗?
这些钱是我们的心意,你用这些钱买些学习用品,买些药吧。我们希望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你的眼病一定能治好……
张国胜夫妻“超越亲情的爱”也得到社会的回应。
在呼伦贝尔盟,录音通讯“真情的诉说”被一盘盘地复录,在工厂、学校、机关反复播放。走进海拉尔三中校园,人们可以听到录音通讯“真情的诉说”,人们可以读到“向张国胜学习”的板报,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班级举办的“献爱心,捐助盲童张静”的主题中队会。连正在为考大学而拚搏忙碌的高中生们,也向张静捐来了667.2元钱。
在张国胜所在单位博克图铁路工务段,录音通讯“真情的诉说”被复录分发到14个车间为职工播放,这个段的1000余名职工短短几天便捐款4527.5元。单位还从去年11月开始每月为张静发补助费71元,并决定今年春天为张国胜家修缮房舍。张国胜也在段里开展的“职工塑造形象月”和“评双佳”活动月中,被评为“最佳形象”职工。
海拉尔铁路分局专门召开党、政、工、团会议,将刊登有通讯“超越亲情的爱”的报纸复印件附在文件后下发到基层,在全分局开展了“向张国胜同志学习,为张静治病人盲校募捐”活动,2万多名铁路职工纷纷响应,很快便收到捐款5万多元。
张国胜收到捐款后已还清了3000元外债。当人们劝说他和妻子拿出些钱来改善一下伙食或添置些家庭用品时,他们却摇着头说:“苦日子我们过惯了。这捐款是大家的爱心,我们要用来为张静治病上学,决不会乱花一分的。”
张国胜单位的领导表示,春节过后将派人陪张国胜夫妻送张静到北京或上海一流的眼科医院治病,万一复明无望,则送她上盲校学习。
盲童张静是不幸的,她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所遗弃;盲童张静又是幸运的,她将在爱心中幸福地成长,她的未来洒满七彩的阳光。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把脉”的诀窍
——河北省邱县县委书记史增海访谈录
本报记者段存章
史增海,1951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当过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地区冶金局局长,1992年8月任邱县县委书记。
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是件令人头痛的事。而史增海却不这样想,他说:“对群众来信来访可忽视不得,透过这个‘窗口’,可以及时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盼什么,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史增海从中体味到“把脉”的诀窍。
他认为,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是“不出门”的调查研究。去年6月,大马卜乡赵桃寨村几位农民汗流满面地赶到县城找史增海,反映本村电价过高,影响到生产。史增海与农民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中,了解到其它村也程度不同存在电价过高的问题。他随即责成电力局、政府办、农办等单位组成整顿农村电价的专门班子及时进行整顿。仅一个多月,就使各村的电价趋于合理,农民们高兴地说:“县领导把准了咱们的脉!”
史增海还善于分析,透过信访的苗头,发现全县普遍性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近几年,邱县养鸡业发展很快,但大部分是庭院式喂养。每到夏季,臭气熏天,殃及四邻。去年,一封封群众来信向县委反映这一问题。史增海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到庭院式养鸡不仅污染环境,也不利于规模发展。他根据邱县闲散荒地较多的实际,提出养鸡实行由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舍,分户饲养”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庭院建鸡厂的困难,促进了养鸡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养鸡专业村已达73个。
群众称史增海为“急”书记。平时群众来访,只要他在机关,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接待;能办的,当场拍板,不该办的,讲清政策,说明原因,从不“拖欠”。(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区风景

  “廉洁橱”的故事
本报记者郅振璞
偶然去厦门地方建筑材料公司,只见办公室左侧一溜儿银灰色的文件柜中夹着几个特殊的柜橱,里面尽是高档洋货。办公室副主任吕荆女士说:“里面是我们公司员工主动上交的礼品,在这放了6年了。”
1986年底,陈水永从一家房地产公司调来当经理。在与外商交往中,总会收到各种馈赠。陈总经理抱定一个理儿:“拿了人家的手短”。他随手把“见面礼”放进公司办公柜里。久而久之,这个柜子就成了大家的“廉洁橱”。
一个特殊的帐簿成为每一份上交物品的档案。小到巧克力、丝袜,大到几千元的微型彩电和上万元的照相机。
上交最多的自然是总经理陈水永,6年来,他上交香烟、洋酒、戒指、项链、相机200多件,占职工上交总数的45%。这除了昭示陈水永的一尘不染外,也多少勾勒出社会的某些情态。
在陈总的带领下,地材公司树立了廉洁经商的美德和业务形象。总经理助理庄春发石雕业务精通,外商高薪聘请不动心,感于他的真诚,送他一部微型彩电,很快也进了“廉洁橱”。
今年3月,日本客户急要一笔13万美元石材地铺产品,新婚不久的业务员陈延富抛家下矿20多天准时发货,当客户趁无人时塞给小陈一台价值万元的新型像机,小陈真有点爱不释手,最后还是交给了公司。
小小“廉洁橱”连着全公司130名员工,正是这样一支廉洁的队伍,使长期负债的地材公司成为创汇大户,并被评为部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共产党员陈水永也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企业家。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来自安康医院的福音
本报记者肖荻
少女,恶梦初醒
今年元旦,天津市安康医院女病房里欢声笑语,这里正为一个记不得自己生日的姑娘过“生日晚会”。蛋糕、蜡烛、水果,还有护士们发自内心的祝愿。
姑娘泪光莹莹。也许,她平生还从未接受过这么挚诚的生日祝贺。她就是那位被拐卖六次、精神严重受创、脚筋被挑断的“无名女”,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姑娘的命运牵动千万人的心。去年底,公安部门决定送她到公安系统最好的安康医院来治病。
初来时,她躁动不安,尤其反感男性接近,医护人员为她体检或扶她上床,她就连踢带打,抓人、咬人,表现出潜意识里遭受侮辱后留下的刻骨仇恨。
安康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姑娘的不幸给予极大的同情和耐心。院领导王桂月、柳振清亲自担任医疗小组组长,对她实行特级护理,就连对可能自伤和伤人的病人惯用的电休克和强制固定都不准使用。院长下了死命令,绝不能再让她受任何创伤,要给她最好的治疗。医护人员在全院挑选粤、鄂、桂、湘籍人士分别与她谈心,最后搞计算机的小黄终于跟她搭上了话,高兴之极,小黄跑老远给她买来她想吃的南方腊肉。平时,护士们为她梳洗打扮,给她换新衣,一度蓬头垢面的姑娘又恢复了她的端庄秀丽。渐渐地,她头部、脚部的外伤好了,偶尔能清醒地谈些身世了。
据查证,“无名女”是张尚芳,广东恩平市东安镇礼祝村人,今年二十一岁,十四岁那年突患精神分裂症。从她时醒时迷的叙述中,人们了解到,她八岁丧父,随母改嫁后常遭继父打骂,曾流浪街头,这可能是她患病的一个原因。
敬礼!仁者之心
采访救治张尚芳的新闻,使记者看到了安康医院这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世界。
“我们非常同情这些病人。我从十九岁干这一行,到现在五十五岁了,每天要是看不见我的病人,就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说话轻声细语的柳振清副院长向记者打开心扉……
安康医院主要收治病情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这里有一千一百多患者,其中每四名男性病人中就有一位杀过人,每八名女病号中就有一位杀过人。某厂一工人突然发病,持菜刀朝在场的家属和亲友一阵乱砍,七人惨死一人重伤。而后他奔往厂保卫科“报功”:“我可把这帮妖精除掉了!”经鉴定,这是个完全丧失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依照法律,对这些病者不能绳之以法,又要限制其危害,结果只能收治在精神病院。王桂月院长告诉记者:在治安事件中,精神病人肇事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次于刑事犯罪!
记者来到病房。男病号们井然有序地坐在一排排椅子上收看电视,许多人还鼓掌欢迎。女病号们正集合出去洗浴,病房一尘不染。治疗室设备相当现代化,有进口的高压液像色谱仪、双频道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
护理人员的仁爱之心,更使我震动。一天半夜来了一位女患者,头发粘成棍,虱子滚成团,护士们耐心为她洗去污垢。有个病人想吃贴饽饽熬小鱼,一位护士回家专门做了送来。俊俏的护士小王刚上任就被病人抓破脸,自己偷偷哭鼻子,回家却哄妈妈说,这是自己不注意在墙上撞的……病人再失常,护士们也绝不允许外人喊他们为“疯子”。感冒是病,癌症是病,这也是病,怎能侮辱病人的人格呢?无怪乎,当有些病人痊愈告别医护人员时竟痛哭流涕,长跪不起。
据有关统计,目前全世界约四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中国目前有精神病患者一千一百多万,天津有八千多。病床和专科医生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和家庭对未入院或已出院的精神病人的护理,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像安康医院的医护人员那样,以仁者之心对待这些病人。(附图片)
经安康医院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张尚芳较入院前(右图)已判若两人。
李冠忠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一瞥

  深山做出好文章
立杨东声
放眼望去,连绵逶迤的大山没有尽头,从成都出发,吉普车已爬行了整整一天。山上的红松、青枫以及葳蕤的杂树挂满冰凌,满眼银装素裹。
美姑,是四川省一个人口不足15万人的小县。这里山高谷深,最高峰海拔达4042米,彝族占98%。美姑解放前还处在奴隶制社会状态,刀耕火种,生产力十分低下。1958年这里完成民主改革,昔日的奴隶娃子翻身做了主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灾害频繁,美姑县仍然还是半农半牧的贫困县。在这里采访,我们的心情是不轻松的。
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三年,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兴县”,大做脱贫致富的文章。贫瘠的土地开始显露旺盛的生机。我们一到美姑县,首先得知这里的农村经济取得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最好的成绩。去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2080万元,比1990年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还多1000多万元。
治穷先治愚。在基围村,我们看到山区彝族农民的住宅有了变化。门前堆粪、修猪圈的旧习俗没有了,农家小院干干净净。陈规陋习一改,精神气象也为之一新。基围村30多户彝族农民拥有了电视机,他们还打算兴建家庭养殖场,养鸡、养鸭、养鱼,扩大原有水果种植面积,彝乡农民的眼光已越出了他们的院落。
为了使美姑的彝族农民学到更多的致富技能,县政府从汉族地区引进一些能工巧匠,前来传授各种种植、养殖技术,以帮助彝乡人民发展生产。彝族农民冷者乐果说:“科学种田是越种越‘甜’哟!”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回音崖

  失足少年的一封信
我是一名失足少年,因犯下危害社会的罪错而受到法律制裁——被判劳教3年。
今天去信,你们也许很纳闷。事情是这样的:1994年4月1日,人民日报第九版刊登的《山里娃的上学梦》一文,使我从沉闷中惊醒过来。看到照片上的孩子在煤油灯下学习,以及文章上介绍的李四小、王晓红、张卫国因贫穷而失学的处境,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晚上躺在床上,想到白天从报纸上读到的故事,想想自己,感慨万分,倔强的泪水禁不住流到枕边。第二天,我把报纸拿出来又看了一遍。看到省长及各地干部、工人、学生、个体户纷纷慷慨捐赠钱物,帮助那些因贫困失学的儿童时,我那颗罪恶的心被感动了。……我想为李四小、王晓红、张卫国等因贫穷失学的孩子尽些义务,以弥补我的过错。我这里的一点钱(10元人民币),是爷爷在接见日同弟弟含着眼泪交给我看病的钱。我想通过你们把我的心意献上。
这封信没有留下姓名、地址,仅凭信封和稿纸上的蛛丝马迹,我们估计信可能发自三门峡市的某个劳动教养所。“他”和他周围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因何在他们小小的年纪里出现这样灰色的历程?
本报记者已赴三门峡市采访,请看本版下期的“追踪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