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双拥新篇

  大局在胸
——承德市创建双拥模范城纪事
史照栋李全茂
春节前夕,笔者来到全国双拥模范城河北省承德市,发现这里的军政军民关系是那样地融洽,那样地密切,就连挖排水沟的官兵,不慎将污水溅到过往的行人身上,他们也不恨不怨,仍报以理解的微笑。即使相互间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矛盾,也都能得到迅速妥善的解决,缘由何在?几天的采访使我们悟出了其中的真谛:他们大局在胸。
某集团军移驻承德20多年,一直烧的是“高价煤”。河北省政府发现后,决定让承德市为这个集团军补贴煤价100万元。可当时,承德市一些企业效益不佳。集团军领导说:“地方有困难,我们怎好向他们伸手。”他们研究决定:这100万不能要,自己想法解决。
1994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向联合国申报,将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八庙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来实地考察。消息传开,驻军大喜:这是让世界了解承德,让承德走向世界的大好时机。他们纷纷出动人员、机械、车辆,和群众一起美化山城。古庙内外,红星闪闪,山庄前后,军歌嘹亮。干部战士在齐胸深的臭水沟里挥镐舞锹,在蚊虫叮咬的垃圾堆前挥汗除扫。仅一个月时间,就清扫景区12万平方米,清运建筑垃圾4.24万立方米,平整河床250万平方米,移动土石方15万立方米。来自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人员,见这里不仅有古老灿烂的文化,而且山清水秀,花红草绿,卫生清洁,赞口不已。
几个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前两轮会议已无条件通过:将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八庙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承德市的领导深深懂得:改革也好,开放也好,必须以稳定作保障,而军队是稳定的基石。因此,作好拥军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他们虽属贫困地区,但仍坚持高标准,尽力为驻军办实事。
去年10月,驻军举行规模较大的军事演习。承德市委立即召开由公安、交通、粮食、卫生等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统一思想:这次演习能锻炼提高部队的现代化作战能力,我们必须全力保障。他们出动警力9000多人次,车辆150台次,电台52部,保证部队车队的畅通无阻。他们还在演习路段设汽车维修点,为部队检修车辆,粮食部门、卫生系统也是全力以赴搞好保障。某集团军军长粟戎生无限感慨地说:“如今的部队,人民依然是靠山!”
承德军地双方的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解决军地之间的纠纷,如果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仅仅维护一方的利益,那纠纷就难以解决。如果站在大局,一心维护国家的利益,再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承德军分区长期住在避暑山庄。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承德市要求他们从山庄内搬出去,以还山庄古貌,扩大山庄的游览区。军分区有的同志认为,搬迁后的地理环境不如这里,而且搬迁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军分区很长时间没有能搬出去。共建双拥模范城的春风乍起,承德市、军分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感到:我们只要求军分区搬出山庄,但没有考虑他们如何搬迁,搬到哪里,想得不周。他们在承德市区中选了一块最好的地皮,作为军分区新的营区,并积极帮助他们申请解决搬迁经费。军分区的同志认识到:保持避暑山庄的完整统一,是弘扬民族文化,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改革开放的大局,我们必须在这个大局下行动,很快搬出了避暑山庄。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我的心愿
韩素云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不光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典型。我知道,荣誉是暂时的,做人是永久的。
做人,我想先得做一个好公民。我们山东是孔孟之乡,很讲孝道。我家也如此,记事以来,从没见过娘、大娘、二大娘和奶奶拌过嘴,对爷爷也很孝敬。因此,我过门到婆家也敬老的爱小的,事事都谦让一步。分家时,东西让弟弟挑,我只要了一张断腿的床和离家远的责任田。家里和平了,丈夫在部队安心了,自己再苦再累,也心满意足。其实,我就做了这么点事。要说传统美德,许多公民都具有。可我患病以后,党和人民的关心,使我永远也报答不完。1994年10月,我在广州中医学院的病床上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寄给了家乡南旺镇的党委书记,表达了自己不光要做一个好公民,还要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我对党是有深厚感情的。抗日战争时期,姥姥家住过八路军,娘经常给我讲八路军的故事。我崇敬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共产党员,一听演爱国的和有“地下党”的电影,就搬上凳子去看,《党的女儿》、《刑场上的婚礼》、《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等等,这些片子都看过好几遍。我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很艰苦的,建立新中国很不容易,我们要好好保卫它。因为这个,我打小就想当兵。可是农村不招女兵,我就把希望放在了未婚夫身上。我和他定亲后,支持他当了兵。我住到了婆家后,家里无论多难,我都一个人撑着,不让他分心放下部队的事,让他一心一意保卫好祖国的南大门。这些事都过去了,往后,我还要更好地支持他扎根边防,报效国家!
(原载《党建》杂志第2期,本报有删节)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连心桥”
王兴会刘新颖
在北京军区某团,官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托人给团首长捎句话,还是写几行字投入意见箱,保证一个星期内件件可以得到回音。这得益于他们架起的首长与士兵之间的“连心桥”。
前些年,该团官兵关系曾一度不够融洽,影响了团队全面建设。团党委认为,团队的建设上不去,团机关缺乏与基层官兵的思想沟通是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他们决定架起一座首长与士兵之间的“连心桥”,设立了意见箱,每周由政治处汇总报请首长传阅;定期开展基层干部、战士民主问卷活动;每半年团首长主持召开一次基层战士代表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情况在全团军人大会上公布。
榴炮二连战士高泉,患风湿性关节炎,疼痛难忍,睡不了觉,连队干部三次送他住院,都因床位紧张而未能如愿。他悲观绝望,站在大雨中不肯回去。团领导听说后,及时前往做工作。团长给医院写信联系住院,政委安排护送车辆,后勤处长亲自送他去医院办理有关事宜,小高住进了医院。
把报纸订到班是这个团早就定下的规矩。可有的战士写信反映,班里看不到报纸。团里立即派人查找发放环节,及时对收发室、营部、连部克扣报纸的行为进行了处理,并采取政治处定期进行检查通报等措施,很快确保了《战友报》、《解放军报》发到班。去年以来,他们通过“连心桥”共收集处理各种意见和建议90多条。
负责每周开意见箱汇总情况的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王国营,欣喜地告诉笔者,意见箱的信件由匿名信多署名信少,变为署名信多匿名信少;由举报多到意见多,又由意见多变成了建议多。如今,团首长在全团军人大会上公布处理士兵的意见和建议结果时的掌声,由礼节性的变成了自发而热烈的掌声。团队风气正了,干部战士气顺了,凝聚力增强了,有利地促进了团队全面建设。
编后
北京军区某团对士兵提出的每条意见和建议都认真对待,达到条条有回声,沟通了首长与士兵的思想,化解了矛盾,充分调动了士兵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凝聚力,使部队建设得到全面提高。他们的这座“桥”架得好,值得提倡。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拥军模范庄印芳
孔德宏唐水福陈歆耕
在全国第一座“双拥模范城”徐州市,人们都知道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的名字:庄印芳。
今年66岁的庄印芳,从16岁支前拥军开始,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拥军路。
聂荣臻元帅生前在家中接见她时,深情地说:“拥军光荣,拥军有功!战争年代有个子弟兵的母亲叫戎冠秀,现在我把子弟兵的母亲称号送给你,你同意不同意?”庄印芳流泪了,她想不到一个普通妇女做了一点拥军小事,元帅竟给了她这么高的评价。
1990年元旦前夕,庄印芳赴京参加“军民团结向前进”联欢会。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同志来看望参加军民联欢会的英雄模范。有人向江泽民同志介绍:“这是江苏知名人物拥军模范庄印芳。”江泽民同志握着庄印芳的手,亲切地说:“我是江苏扬州人,你是江苏徐州人,你给江苏争光了!”
1994年5月1日,在苏北部队视察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特地看望了庄印芳,老将军说:“你16岁就开始拥军,淮海战役中就是支前模范,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坚持拥军,真是不简单,我代表全军将士谢谢你!”
“做娘的,心里得时时想着孩子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庄印芳心中时时魂牵梦绕的是那些在部队服役的战士。
灯光下,庄印芳戴着老花眼镜,穿针引线,给南疆边防的战士纳着鞋垫。她在鞋垫上绣上了牡丹花、百合花等图案。
年纪大了,眼花手颤,有时一个花瓣要纳半夜,纳着纳着,她就困得在灯下睡着了……不知纳了多少个夜晚,她终于纳好了15双绣花鞋垫,到邮局寄给了边防部队,寄上了母亲的一片爱心。
1982年,庄印芳与老伴陈宝光开起了杂货店,起早贪黑,披风沐雨,分分厘厘地挣,点点滴滴地攒,手中终于有了几个钱。
这时,她想到的不是自己吃好、穿好,而是部队干部战士的冷暖。她说:“做娘的,心里得时时想着孩子们。”逢年过节,她就带着学习用品和当地的土特产到部队慰问。
这几年,她到过50多个军营、哨所,看望了3000多名干部战士,走到哪里就把母亲的温暖送到哪里……
全军有10个连队聘请她担任名誉指导员。庄印芳把这个头衔看得很神圣,认真地履行着指导员的职责。
1993年,这10个连队有23人荣立三等功。孩子们立功的喜讯接连传来,庄印芳特别高兴。她把辛辛苦苦攒下的8000元钱拿出来,置办奖品,并向10个连队发出了给立功者颁奖的邀请信。
3月4日,古运河畔的邳州城内,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一派节日气象。名誉指导员在这里迎来了来自北京、唐山、南京、徐州等地的23名部队和武警官兵。他们在20名少先队员鼓号手的引导下,穿过繁华的大街,喜气洋洋地走进会场,走向领奖台,庄印芳亲切地为官兵们批下了“庄印芳拥军奖获得者”的红底金字绸带,并将奖品和一本本大红立功证书送到他们手中。鲜花、泪水、掌声、军礼……把这鱼水情、母子爱融合在一起。
“拥军优属是个大事,大事要大办,大办靠大家”
在1989年欢送新兵入伍时,庄印芳上台讲话。她说:“孩子们,到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一天立功,我给你们设军功奖。谁立了功,把喜报寄到市里来,一等功奖励300元,二等功奖励200元,三等功奖励100元。立一次功,奖励一次。”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庄印芳回到家后,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自己的话讲得欠考虑,全市600名新兵,按以往比例计算,立功的起码也有百人以上,需要几万元奖金,这么多钱,到哪儿去弄?连小店都贴进去也不够。
她越想越睡不着觉:众人拾柴火焰高,设立个拥军基金会,发动邳州市的人都来为基金会捐款,若是存它几十万,每年只用利息发奖不就行了吗?
天没亮,庄印芳就爬起来,逐个去找她熟悉的那些个体户。她先去找运输个体户高助力。老高一听,二话没说,拿出5000元;接着她去找搞水运的李树民,李树民拿出3000元;她又去找开餐馆的蒋春玲,蒋春玲拿出1000元……她一家家地跑,跑了两天,共筹集到两万多元。她自己又拿出5000元,但离原来计划的数目还是相差太远。
庄印芳跑到市里找市委书记和市长,对他们说:“拥军优属是个大事,大事要大办,大办得靠大家。”不几天,市委召开了市直属各单位和乡镇负责人会议,通报了准备成立“邳州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情况。消息传出之后,人们被庄印芳的精神感动了,纷纷解囊相助,在短短的几天里,就筹集资金15万元。
“八一”建军节到了。庄印芳拿出积蓄的4500元钱,找到了市民政局,请民政局代她寄给立功的战士。民政局长看着庄印芳因操劳而显得瘦弱的身子,不忍心接她的钱,说:“马上就要成立拥军基金会,奖金由基金会发吧!”庄印芳看局长执意不收,就说:“那就算我再交一份基金吧!”
1990年7月30日,邳州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正式成立。会后不久,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基金增加到了30万元。
在庄印芳的感召和带动下,徐州市10万个体户“身在小店堂,情系子弟兵”,形成了强大的拥军群体。全市37个个体组织、6万多个个体户把自己的摊点变成了拥军优属服务点,被誉为“拥军老板”、“拥军专业户”;上万个摊点为一万多名老红军、老八路、烈军属、伤残军人实行终身免费服务;全市成立了500多个拥军服务队,每逢重大节日,有组织地自带干粮、水壶到附近军营修车、补鞋、理发……
“俺图啥?俺只图子弟兵安心服役,让国防强大”
庄印芳经营的“烟酒杂货店”经营的都是赚不了大钱的小商品。平时,庄印芳老两口的生活非常节俭,一年到头的食谱是煎饼、杂面粥、咸菜、盐豆子。
可是,当拥军需要钱时,庄印芳几百几千地往外掏。她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她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拥军路,为什么能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她心中的那个“拥军情结”究竟是什么时候结下的?
她说:“俺图啥?俺只图子弟兵安心服役,让国防强大。”
她的这种“拥军情结”的形成离不开她老伴的支持。她老伴陈宝光被称为庄印芳的“拥军参谋长”。庄印芳的许多拥军的好主意,是他出的。当庄印芳答应给邳州籍战士发军功奖,因手中无钱而发愁时,是他出主意,把三间瓦房卖了,换来5000元钱。两口子只好在运河镇万兴市场边上搭了一个小棚子住着。
就在老伴去世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庄印芳对着镜子照照,深深叹了口气,对老伴说:“老头子,我俩都老了,不知哪一天突然就去了。别的我都不惦记,只是这拥军的事,不能再尽力了。”
老伴吃力地说:“不管谁先走,咱俩都定下一条,死后家里的房子、衣物用具什么的都留给闺女,也算尽一点心意,银行里的那点养老金,不管多少,都献给基金会,就算缴最后一次会费吧!”
1994年元月3日,陈宝光去世了,在这个普通退休职工的灵前,摆满了来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50多个花圈。聂帅夫人张瑞华、女儿聂力中将和总政群工部长邓先群少将发来了唁电,来自各部队的60余名官兵挥泪向这位可敬的老人鞠躬、依依惜别……
(附图片)
拥军模范庄印芳勉励“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金正洪戒骄戒躁,再立新功。王华胜摄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办实事送温暖

  一个普通职工的家庭难以承担病孩的医疗费,但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深情厚谊
樊晓瑾成耀金
1992年10月的一天,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银行东郊办事处职工尔洪斌家大喜的日子: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是个男孩!夫妻俩给孩子起了一个吉祥和响亮的名字:“尔超”。
按照家乡的习俗,正当他们筹划着给尔超的“百日”庆贺一番时,他们渐渐地发现,白白胖胖的小尔超与正常的孩子有所不同,孩子整天只知道睁着大大的眼睛发呆,却对大人的哄逗无任何反应。这不祥之兆,给他们的喜悦平添了几分阴影。事不宜迟,他们跑到了医院。经专家诊断,孩子患了令人心碎的顽症:脑性瘫痪病。这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使正沉浸在无比欢乐中的全家人悲痛交加。
为给小尔超寻医问药,洪斌夫妻上北京、下山东、去河南、到天津,不知操过多少心,吃过多少苦,走过多少艰辛的路。可是3年多来,孩子的病情却始终不见明显好转。有人好心地劝洪斌夫妻:“孩子的病就是这样了,你们申请二胎指标,再生一个吧!”尔洪斌夫妻苦笑着说:“为了孩子,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实在没再多的精力、物力想别的事情了。”
去年初,尔洪斌听说北京有家医院专治儿童脑病,夫妻俩恨不得马上把孩子送到医院。但一打听,一个疗程就需要医疗费1.5万元,如果治愈至少需要六七万元!几年来,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不仅节衣缩食,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也几乎借遍了亲朋好友,债台高筑。要拿出这么多钱,真是比登天还难。但为了孩子,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又去父母和亲友处借到了7000元。但这笔款仅够半个疗程的费用!
正在尔洪斌走投无路的时候,石家庄市农业银行东郊办事处主任仝锡钧,召集领导班子成员专门研究解决办法。大家认为,职工的困难就是咱们的困难。一定要让职工感到党的温暖。
1994年11月30日上午,办事处派出了专人和专车,护送尔洪斌一家进北京。
孩子住进了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二分院,他牵动着办事处所有人的心。几天来,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办事处刚分配的几个学生,都在见习期间,尽管每月工资只有200元,有的还是先借钱买的饭票,但听说此事后,都主动前来捐款;还有不少储蓄代办员,是临时工,每月的收入不过200多元,他们也纷纷捐款;去年已调到别的单位工作的一个职工听说此事后,特意赶到办事处捐献了100元。
“为了孩子,奉献爱心”的消息不胫而走。到12月17日,办事处已收到全体干部职工和不愿披露姓名者的捐款共11075元。
办事处马上派专人将这笔捐款送往北京。它带着全体干部职工的深情厚谊和热心人们的一颗颗温暖的心,到达北京,到达普普通通的尔洪斌一家人的手中。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愿做“残疾人之友”
王淑娟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干了三年多了,负责“残疾人之友”节目。残疾人们艰难而丰满的生活常使我震颤不已。我发现,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九九二年初采访南京的马恒毅。马恒毅原是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的工人,在一次架设通讯线路施工中,他不幸因公受伤致残,全身瘫痪,只能躺在或趴在床上度日。他顽强地自学无线电技术,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无线电修理本领,为别人免费修理家用电器。
当我和他握手时,我惊呆了,他的手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我真不敢相信,他就是靠这双手操持着电烙铁修理电器。由于手没劲儿把握不住烙铁,他的胸和胳膊至今还留有被烙铁烫伤的疤痕。为了能拿动别人不以为重的电烙铁,他坚持练哑铃增加臂力。由于他不能坐立,修理电器时必须是趴着,这样身体的重量全靠双肘支撑着,时间一长,他的双肘已磨出核桃皮般的厚茧。
我把对马恒毅的采访编制成录音访问,节目播出后,打动了很多听众。不少听众来信、来电话谈他们对这个节目的感受,一些残疾人听众更是深受感动,他们在来信中称马恒毅是残疾人的骄傲,并表示要以马恒毅为榜样,像他那样勇于拚搏,为自己不幸的人生增添光彩,有些残疾人还要拜马恒毅为师学艺。
三年来,我采访报道了近百位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典型人物,他们当中有战斗英雄史光柱、全国自强模范孙恂、在多次世界性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金牌的运动员孙长亭等知名人士,但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物,但在我心中,他们虽然平凡,但却非凡。
我总想尽我所能帮助我遇见过的每一位残疾人,哪怕扶他们走路,替他们倒水……
作为新闻工作者,今天我能用手中的话筒和笔去宣传报道残疾人中那些催人泪下、感人奋发的事迹,为残疾人事业做一点事情,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第7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余热生辉
曾荣获解放勋章、红星勋章、自由独立勋章,参加过抗日战争,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原北京军区某部参谋长、现年76岁的刘琦,离休后仍以满腔的热情为社会服务。近年来,他先后到工厂、学校、机关、青少年宫作传统教育报告数场,还担任了天津南开区74中的校外辅导员。
图为他在天津战役烈士纪念馆给同学们讲我军将士勇猛杀敌的动人故事。
朱民俊伟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