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治理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经济滑坡?
罗精奋
抑制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那么这会不会又像1990年前后那样,带来经济下滑、市场疲软?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和采取措施的力度。
    一
的确,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经济过热、发展过快,往往伴随着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高升;而要治理通货膨胀、降低物价上涨幅度,就得要以放慢经济发展速度作代价。提出这一观点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为这一论点提供了某些客观事实和佐证。比如,法国1969—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7%,经济发展较快,而消费物价指数也上升较快,平均每年为4.6%;1986—1993年8年中,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只有2.9%,各个年度都稳定在3%左右,物价上升幅度的确不大,但经济增长也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只增长2.1%。
但国际经验也表明,有些国家在某一发展时期既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物价处于较低水平,完全是另一番情景。比如,日本在60年代创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奇迹”,连续6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1970年与1963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0.4%;而同期消费物价上涨率则较低,平均每年只有5.4%,既低于高速增长前两年(1962、1963年)的7%,也低于70年代平均每年上升9%的幅度。前联邦德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经济发展速度也较高。1965年与195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9%,而消费物价指数为2.1%,处于较低水平。再看一看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从1962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88年,是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中1968—1978年是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战略重点的时期,这一期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1%,由于那时正经历第一次石油危机,因此消费物价指数较高,平均每年为14.2%。1983—1988年是韩国又一个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期间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高达10.4%,但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只有3.5%,其中有4年在3%和3%以下,是近20多年来的价格低水平时期。新加坡在1966—1972年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3.9%,各个年度的增长率都在11%以上,但消费物价指数较低,只有2.3%。新加坡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而物价则长期比较稳定,除1973—1974年和1980—1981年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外,其他多数年份的消费物价指数一直保持在2—3%或2—3%以下。又如,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987—1990年平均每年增长11.2%,而消费物价指数只有4.4%,低于该国80年代平均每年上升6.3%的水平。
特别是美国在70年代发生了经济滞胀,使人们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认识。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率从60年代的3.9%下降到70年代的2.8%,而消费物价指数却从60年代的2.3%上升到70年代的7.5%。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更为糟糕的是,有的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指数达到“天文数字”,而经济增长不快且时有起伏。比如,巴西的消费物价指数1992年与1987年相比增长10.5倍,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反而有所下降。玻利维亚1978—1992年15年间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上升133%,尤其是1982—1986年5年中平均每年上升7.76倍,其中1984年和1985年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上升12.8倍和117.5倍,经济状况十分不好,国内生产总值1982—1986年平均每年反而下降2.6%。
由以上事实可见,处于某一发展阶段,有的国家经济发展较快,通货膨胀率也高;有的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但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有的国家经济发展很快,但通货膨胀率却很低。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快慢与通货膨胀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规律性的稳定联系。因此,以为治理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一定会带来经济的滑坡,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工作做得好,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就有可能取得既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又获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经过几年努力,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一直控制在5%以下。1993年与1983年相比,平均每年只上升3.8%。1994年经济进入全面复苏或扩张时期,但平均通货膨胀率仍在3%以下。我们应当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
    二
通货膨胀不管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如何,其产生的直接诱因又多种多样,或者像西方学者那样把通货膨胀归纳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结构调整型”,但归根结蒂它是社会货币供应过量引起来的。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含糊。社会上有关通货膨胀各种原因的分析,都是货币超量供应这一本质原因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主要是现金和可以用于转帐结算的存款的供应量过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普遍的持续轮番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是因,价格上涨是果。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避免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措施是,必须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和贷款发放,切实履行保卫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职能。货币从超量供应回复到正常供应,可以促使企业的优化重组,有利于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少国家的《银行法》中规定,中央银行有权独立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称为另一个联邦政府,并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近年来美联储主要通过定期调整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和日常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我国的情况当然与他们不同,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必须坚决保卫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这是1994年初金融改革中明确规定的首要目标,决不能动摇。为了使银行切实履行这一职能,除银行自身努力外,应当顶住来自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压力,重视运用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手段,因为货币供应主要是通过贷款发放出去的,而银行信用扩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国有专业银行则要择优发放贷款,即只能贷给效益好、资金回报率高、有偿还能力的企业。谁资金回报率高,谁就优先获得贷款。对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由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标,但也必须确保其资金具有经营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也就是说,获得政策性贷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工程项目也要有赢利,在获得优惠贷款后,有能力按期偿还本息。这是银行资金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违背这些原则,严重的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了。


第9版(理论)
专栏:

  《科学的理论行动的指南》出版
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的《科学的理论行动的指南》一书,已由工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理论文章的选编。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这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的战略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后,党中央又作出了把邓小平同志的科学著作作为武装全党思想的最好教材和最有力武器的历史性决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第二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本书收集的60多篇文章,都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较有影响的文章。其中有:郑必坚、龚育之、逄先知的《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冷溶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的》、胡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施芝鸿的《“总设计师”怎样设计中国的“形象”》、厉以宁的《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创新》、吴敬琏的《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战略意义》、贺光辉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苏星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易之的《谈谈遏制通货膨胀》、陈清泰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马忠臣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李泽民的《树立科学的改革观》、雷云的《辩证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等。
本书所收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指导思想明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联系实际,内容准确,从各个方面较好地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学习、宣传这一理论以及教学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为本书作序。
欲购本书者,请与人民日报理论部联系,电话:5092660。


第9版(理论)
专栏:

  围绕企业改革与发展发挥党组织作用
赵文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思想,发挥企业党组织在改革开放中的思想保证作用
解放思想,统一职工思想认识。在近几年武钢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和武钢实际,紧紧围绕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重大问题,把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和职工在以下五个方面统一了认识。一是统一对抓住机遇,加快1000万吨钢扩建改造,加快武钢发展的思想认识;二是统一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分离非钢铁生产部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认识;三是统一对加强对外开放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的思想认识;四是统一对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按国际惯例规范企业管理的思想认识;五是统一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定不移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
把握全局,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自身改革发展与服务全局的关系。既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企业自身发展,又要自觉支持和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自觉支持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我们在分离非钢铁生产部门的过程中,既鼓励分离单位和分流人员大胆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又注意维护社会稳定,不把职工推给社会,在保持职工身份不变的前提下,走优化人员结构、组织结构,实现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路子,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正确处理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从企业实际出发的关系。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适应宏观经济改革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特点,确定自己的改革、发展思路,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三是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多年来,我们每出台一项改革措施,都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职工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关系。同时,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和职工的承受能力,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加强参与,发挥政治领导作用。为保证党组织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我们明确了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范围、形式、程序,并用制度固定下来。公司党委坚持与行政一起精心研究、制订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和有关政策,同时,在改革的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党委要用主要精力抓好调查研究和协调落实工作,注意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调动职工积极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
第一,抓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点,引导党员开展为企业改革发展献良策活动。如分离非钢铁生产部门之后,我们在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进一言、献一策”活动,发动全体党员想办法、当参谋。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提出合理化建议1万多条,促进了武钢转换经营机制的顺利进行。
第二,抓住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引导党员开展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活动。我们连续四年坚持开展以“包、保、联”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责任区活动和联系点活动,把每个党员的责任内容、责任范围、责任目标加以具体化,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我们提出,关键岗位让党员“上”,艰苦工作让党员“扛”,后进班组让党员“带”。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以责任区为舞台,以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引导党员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带领职工群众为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共同奋斗。为此,我们规定,只当“自保户”,不能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奋斗的党员不能评为合格党员,以增强党员的压力感。坚持在党员中开展“一个党员一盏灯”、“这里有党员,请放心”、“党员无事故、无双违”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动力感。
第四,坚持党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把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统一起来。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走群众路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重大改革方案,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深化自主管理、班组建设达标升级和劳动竞赛活动,把职工主人翁积极性引导到企业发展上来。班组达标升级形成了党委负责、行政推进、工会管理、车间操作、班组落实的格局。加强“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


第9版(理论)
专栏:

  稳定和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
陈乃醒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一个集合概念,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它包括国有企业、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从行业方面分类,它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符合条件的经营性企业。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要说商业中的零售单位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也不要说其他服务业中的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仅就工业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就是其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工业部门,素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说法。按照我国企业规模的划分方法,若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上部分划归大中型企业之中,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下部分划归中小型企业之中,且各按50%的原则进行分摊,那么到1992年底,全国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比,大约是:企业单位数为4.15∶95.85,总产值为46.89∶53.11,销售产值为48.07∶51.93,净产值为50.06∶49.94,销售收入为49.07∶50.73。若加上乡以下工业和非独立核算工业(这两部分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比重就更高。
中小企业是我国就业人口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社会劳动者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高、数量大。1992年底,全国1.022亿工业社会劳动者中,中小企业的职工约占70%,为7000万左右。而其他经济部门中小企业的职工比重均高于70%,其数量更大。仅乡镇企业的从业人数就超过1亿。
中小企业的产品大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无不是中小企业生产的。特别是出口产品,中小企业承担着很大部分。目前国际贸易的要求是花色品种多、交货期短、价格灵活,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正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出口产品发展很快,约占全国出口产品价值的45%。
世界各国的经济成长,无不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以亚洲四小龙为最。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对经济管理方式的不同,各有不同的参照系。有的以职工人数为标准,有的以经营收入为标准,有的以固定资产数量为标准,有的以生产能力为标准,还有的同时取以上一两方面为标准。
由于中小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世界各国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一般都在组织管理和经营服务两个层面上展开工作。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小企业的立法,政府管理中小企业的专门机构,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为中小企业提供教育(培训)和其他方面服务的完整体系,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是如此,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稳定和发展中小企业的措施应结合改革进行。所以,各地各部门应对中小企业进行一次排队,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对于目前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中小型企业,亦应分门别类采取措施。产品有市场,且有管理和技术基础的企业,应注入资金;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可以组织技术攻关;产品质量还好,但销路不畅,应拓展销售渠道,特别是想方设法拓开国际市场;极少数实在经营不下去的,就作破产处理,但应处理好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安置好人员的就业去向。
为了贯彻“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的方针,国家应实行中小企业立法,使各类中小企业在法制的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也使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各项管理有法可依。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部门管理将逐步削弱,以至最后取消,综合部门管理得以加强,成立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机构就会水到渠成。
实施生产网络制度,加强专业化协作。现代化生产经营的特点是多环节、多程序。要把中小企业组织起来,使它们在各个不同的环节上发挥作用,这就是专业化协作。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专业化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如果能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组织工作上加以落实,不要说新建,仅现有的企业,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能力。
建立社会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由于人才缺乏,经济力量比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社会提供包括咨询、教育(培训)、新产品开发、国际市场拓展,以及价格协调等各方面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应建立一些相关的民间团体,使它们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发挥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

  论广泛开展党章学习的意义
叶笃初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三年时间普遍组织党员学习党章,这是全面提高党员素质,有力增强党员党性的极富远见的战略措施。它必将显著提高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基本路线、组织原则、作风规范的认识,提高党员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律精神,从而更努力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通过这个学习,党也将会从整体上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兴旺、更加发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党的章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恩格斯第一个把共产主义政党章程称作是“共同法律”和最高法律。邓小平同志从我们党所处的执政地位及历史责任,明确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包括总纲及条文两部分。总纲是党的基本纲领,既是党章的组成部分,又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它以简练的文字,概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论以及对中国革命及建设的路线、方针;条文部分依据总纲分别对党员、组织、纪律等作出了基本规定,并使之规范化、条例化。我们党的现行党章是党的十四大通过并公布实行的。新党章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既继承了我党党章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总之,党章作为一个整体,它涵盖了党的理论基础、政治主张以及党从思想、政治、组织到作风建设的全部基础性的内容,因而最集中又最具权威地体现了党的整体意志、利益及共同理想;同时,党章载明了党的组织构成、内部关系、职权划分、组织规则以及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等条文,因而成为党的建设和全部活动的基本法典。党章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它的意义不仅是一部规范和约束我们行为的法规,它同时还是党的理论、路线及党的建设的知识宝鉴,是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及战斗力的组织武器,是我们据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宣传指南。
确立和强化党章观念
学习党章,应用党章,说到底是确立党章观念(或党章意识)的问题。在党的建设实践中,要强调党章观念。广大党员真正确立牢固的正确的党章观念是保证党章贯彻执行,发挥党章作用的必要的思想基础与心理条件。这是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
因为党是在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和指导原则尤其是组织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党的共同政治利益和组织利益决定了党内关系及党的生活准则,从而也决定了党章的基本原则以及各项具体规定。例如,党员在政治上一律平等,高度的统一和团结,反对任何特权和专横,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不允许有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在党员中形成自觉的党章观念是有基础的,是完全可能的。
人们由于各自所处地位、利害关系、政治觉悟、组织修养,以及对于党章的具体了解不同,因而对党章学习的自觉程度是迥然有异的。党章观念不只是就党员个人而言的,它同党员队伍的整体思想政治水平亦有密切关系。党内多数人中有比较高的觉悟,形成了较好的遵守、维护党章的环境和气氛,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也必定会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党章观念同政治观念、组织观念、道德观念等等是紧密联系的。很难设想,一个根本没有共产主义信念和道德观念的人,会自觉地、不折不扣地遵从和维护党章。然而,有了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鲜明的党章观念。事实上,对于党章的学习和应用,党章观念的确立与强化,还需要专门组织训练和实践活动来解决。现在,所以要广泛开展学习党章活动,其道理也正是在这里。
经验证明,党章观念培养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过程。
首先,它是党员主观要求和外部思想“灌输”合力作用的过程。党员所具有的基本共产主义信仰、组织意识、归属心理,使其产生了要求深入学习、领会有关党章理论及具体规范的愿望。同时,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实践本身也必不可少地需要掌握党章以及党内规则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内心要求,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真正掌握党章知识,尤其是掌握党章所赖以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观念,又是要靠外部的灌输才能够得到的。
其次,它是党员由朴素的心愿、感情、习惯,演进升华为自觉的理念的过程。党员参加到党里来,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高的、很充分的自律即自我约束的准备。由于心理动机关系,例如尊敬、信任、对党的认同和归属感,因而愿意参加党,一般接受党的工作和纪律约束,但这还不等于是自觉的纪律观念、党章观念,还没有达到对于纪律与自由、强迫与愿意关系的矛盾统一的认识。陈云同志曾经指出:纪律中就包含了自由,自由又不能离开纪律。“真正的游泳家在水里是自由的,真正的革命家,在有纪律的革命运动里,也是自由的”。这里,讲的就是理性认识问题。一个党员对于组织,对于党规党法,当然不能停留于单纯的感性认识阶段,必须提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牢固的观念以至系统的理论认识。在党员中培养党章意识就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最后,它还是党员同自己和别人违反党章的错误进行斗争的过程。正确的东西是在同错误东西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不纠正无组织无纪律的观念,组织观念也树立不起来。要真正确立党章观念,就要反对那种把执行维护党章看作是别人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态度。
履行义务,行使权利是党员的神圣天职
遵守党章是共产党员无可推卸的责任。遵守党章的具体内容是很多的,但遵守党章有关党员义务与权利的规定,则是今后三年学习党章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党章中,有关党员义务与权利的规定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少奇曾经说,“这些义务与权利的规定,将要保证我们党内的生活更加在正常情况中发展,将要提高党员对党的事业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并保证党的行动的统一”。按照党章规定,党员要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要义务。党员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要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同时,党章还对党员权利作出明确规定,包括选举权、表决权、建议权、倡议权、检举权、罢免权、申辩权、申诉权、控告权等等。党章载明:“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无疑这些规定极大地有利于发挥党员群众的积极性、责任心,保障党员对于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展开斗争。
党章作为全党的统一的行为规范,它是以党员的普遍认同与遵守为前提的。遵守党章,就是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在党的集体活动乃至个人生活中,按照党章亦即党的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来行动,必要时还要作出局部的或个人的某种牺牲。不能认为一个党员一入党就会天然地遵守党章,履行义务,也不能认为一个党员不需要教育和管理,总是会按照党章来处理各种工作和生活问题。共产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从两个方面清除思想障碍:一方面是无政府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的遗毒。要从根本上认识遵守党章有关党员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是自己的神圣天职,真正从实质上了解党章的精神及有关义务、权利规定;要绝对服从党章,真正了解党的基本路线与任务,了解党的工作全局,有很好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冷静地处理问题,倾听群众意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地创造性地把党章要求落实到行动中去,在改革和建设中建功立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