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哀夏公念夏公
陈播
夏公走了。我到他的住处悼念。客厅、书房兼卧室,没有夏公了,我止不住热泪夺眶痛哭失声,许多往事涌现在眼前。
这几年在研究电影史,翻阅我们党领导电影工作的史料时,有次我发现《周恩来年谱》上记载:“中共中央向文艺界有关代表人物提出‘停止内战,加强团结’,并决定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周恩来将夏衍(沈端先)从(上海)闸北党支部调出,在中央文委领导下于1929年冬开始筹组。”我去告诉夏公,并把《年谱》送给他看,他非常高兴。这时他才了解当时调他去筹备成立“左联”是由周恩来决定的。因为周恩来发现他过去未参与鲁迅和创造社之间的文艺论战,他去加强团结工作最好。经过半年多的筹备,1930年3月,“左联”正式成立了。夏衍当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三人主席团成员之一(还有一位是钱杏邨)。成立大会上又选出了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执行委员。可见夏公对于成立“左联”以及对左翼文化运动的开拓与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1932年,经过在党中央负责领导文化工作的瞿秋白的同意,夏衍、郑伯奇、钱杏邨等进入明星公司;1933年成立以夏衍为组长的还有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为成员的电影小组。在当时党中央文委(文委书记阳翰笙)领导下,开展左翼电影运动,发展反帝、反封建,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社会黑暗的斗争。在1933年摄制了一大批进步影片。夏公当时是站在最前列,写了《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春蚕》、《前程》、《时代的儿女》、《脂粉市场》、《自由魂》、《压岁钱》等文学剧本以及《风云儿女》的摄制台本。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时成为国歌,就是从《风云儿女》这部影片唱出来的,鼓舞了当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代人,也继续鼓舞新中国建立后和今天的一代人。
夏公还写了许多文艺的、电影理论的评论文章,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电影文化糟粕、为党所领导的左翼文化、左翼电影运动开辟道路,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民党发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对进步电影进行迫害时,他和战友们“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中潜行”,把左翼电影运动引向抗日救亡、保卫国防,为发动人民起来抗日,摄制出许多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夏公和田汉、阳翰笙、钱杏邨等,从“左联”进入电影界,实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进步电影工作骨干。他不仅是组织领导者、理论家和评论家,而且是进步的、革命的电影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奠基者,在中国电影史上永放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调到文化部任副部长分管电影。他以身作则,先后亲自改编文学著作《祝福》、《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等,为电影创作人员提供了优质文学剧本,创作出很受欢迎又能激动人心的影片,创造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的独特民族风格。他悉心指导各厂创作人员,提高创作水平,做了大量的细心工作。1961年,在贯彻周总理在电影创作会上讲话之后,电影刚有起色,1962年,上海有些人出来强调写建国后的“十三年”才是“社会主义的”。夏公坚持党的“百花齐放”的政策,抵制这种“左”的文艺思潮。他捍卫真理、说话耿直。没有想到,他在1964年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1965年4月夏衍被免去了文化部的领导职务。在“文革”期间,就进一步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夏公以自己对党的忠诚,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襟怀坦荡,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实话。粉碎“四人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经受严峻考验的夏公,从他亲身体会中认识到,党在任何时候不能失去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社会财富,有了知识分子,就可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新时期以来,夏公坚持党的正确思想路线,衷心拥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那些极左思想的残余,对那些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给予严厉批评。他关心改革开放,特别是对电影的创新给予支持。他说:“创新是应该鼓励的,封建传统要反对,优秀的传统要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是中国固有传统”;他指出在改革开放中,“食洋”是必要的,问题在一个“化”字,“即选择、咀嚼、消化、吸收和排泄”。有一次夏公专门到电影历史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实事求是地编好党史”,他讲述了许多党领导电影工作、团结许多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历史,也检讨当时也有“左”的失误,那时也是不可避免的。我每次到他家去请教当年一些重要历史情况,他总是以历史实践检验来看过去。这是一位多么实事求是的长者,一位具有坚强纯洁党性的老共产党员!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党、献给人民。
在他去世之后,我写了副挽联送往他的住处,感谢他对我的教导,寄托我对他的哀思和想念。
直人,直脾气,一生耿直,一代文豪秉笔直书,书写人间忠奸善恶。
爱党,爱人民,满怀热爱,满腔热血捧出爱心,心髓流到银河长空。


第12版(副刊)
专栏:

  诗化自然情系人间
──舞剧《漓江情韵》观后
易凯
大约3至2亿年前,一系列海底剧烈的造山运动,诞生出大自然的杰作、举世无双的山水仙境——桂林。
桂林的美是说不尽的。
桂林的美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美的文化,从世代相传的神话到美不胜收的诗文,从七色斑斓的图画到如梦如诗般的影像……舞剧《漓江情韵》(桂林市歌舞团创作演出)便是这美的文化的最新成果。
与传统舞剧的思路不同,激发起《漓江情韵》编导者创作冲动的,不是现成的一个文学脚本,不是固有的某些神话传说,也不是局部的民俗民风,而是桂林那普普通通的漓江水、石灰岩和桂树。正是这水、石、树,在大自然千古伟力的造化和运作下,构成了风情万种、妩媚多姿的桂林美。于是,从水、石、树到众水、众山、众树,到水、石、树相会、相离、相恋,到互为依存和谐共处……一个新颖奇特、充满幻想魅力的舞剧构思诞生了。
《漓江情韵》的编导者为这种崭新的构思起了一个名,叫“意象流”,即意念之像在感情河里流。桂林山水的万千姿态,在该剧中被水、石、树三个意念之像高度概括了。通过水、石、树人格化的舞的律动和变化,再现桂林山水的自然之美。当然,此刻剧中的大自然,已不是自然情态模仿的大自然,而是经过创造升华的大自然,是具有艺术美和典型美的大自然。
《漓江情韵》的这种构思应该说是一种创新。它打开了舞剧创作相对比较封闭狭小的圈子,将舞剧的目光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方面移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大自然和人,因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当人们在光与影交织的梦幻氛围中欣赏水、石、树的翩翩舞蹈时,人们所领略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而且是大自然内在矛盾运作的规律:相互依存则兴盛,相互背离则衰败;并由此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和当代现实意义上的话题。
《漓江情韵》的编舞,本着“诗化自然、情系人间”精神,在塑造水、石、树的舞蹈形象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水”的舞蹈语汇尤为精彩。编导者突出和强化了水的柔情和动感,设计了一系列“圆”的动作。独舞时,演员双手环绕呈水波性曲动是“圆”;群舞时,演员一曲三旋也是“圆”。这种“圆”既是水的外部形态的形象反映,也是水的内部柔情的含蓄写照,具有无穷的意韵。“石”的舞蹈语汇突出和强化了粗犷和激情。演员的表演大起大落,充满力度,那不可遏制的激情如地火般熊熊燃烧,感染着每一个人。“树”的舞蹈语汇突出和强化了妩媚和幻觉。编导者为其设计的四肢张扬的独特的语汇,既是桂树枝根茂盛的外部特征,又是其充满勾魂诱惑力的内在表现。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水”和“石”相会的一段双人舞,在表演者瑜玮和杨旭康的密切合作下,情意绵绵、出神入化,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民族舞剧中罕见的具有独立演出和保留价值的双人舞精品。
该剧的舞蹈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就是尽可能地吸收桂林地区民族艺术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如“石”的舞蹈造型中吸收了花山壁画中蛙形手姿的特征,“树”的舞蹈造型中借鉴了当地民间舞蹈中的凤凰手。此外,傩戏、壮族采茶戏和铜鼓舞等也已巧妙地融入了该剧的群舞中。《漓江情韵》的音乐和舞美设计也较为成功。特别是舞美设计鞠毅创造性地运用金属丝网,折叠成群山和树,并将烟雾从天棚喷下,造成一种云瀑飞泻,桂花盛开,青山秀水辉煌瑰丽的景观,令人拍案叫绝。(附图片)
《漓江情韵》剧照:石与水双人舞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美的质朴与清纯
──看湖南花鼓戏《筒车谣》
吴毓华
湘潭市花鼓戏剧团演出的《筒车谣》(编剧颜梅魁、刘星宜,导演彭林,主演刘惠)在美的艺术与戏剧魅力的融合中,把生活和人物的形象美,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主人公春姑是剧作家塑造的一个成功的山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年轻时嫁到了贫困的大牛家,在十几年的艰苦生活中,又当嫂子又当娘,带大了弟妹,累垮了身体,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勤劳俭朴、刻苦坚韧的美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剧作刻画这个形象,主要不是靠的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而是着力于对日常生活真实的开掘和发现,描绘和探求人物真纯美好的内心,把人物的心灵美点燃起来,构成一个个亮点,从而燃起美的火焰。在春姑结婚之日,眼见一片穷困景象,产生了退婚回家的念头,然而,瞎眼的小弟对死去的母亲热切的呼唤,感动了她的一片烈肠,使她潸然留下。十几年来,她上山打柴,做饭喂猪,受尽了苦累,像山洞边那架水车一样,无休止地转动不歇。剧作通过精心选择的情节和细节,把人物真纯的情感浓化,冶炼成一个个诗化了的戏剧情境,畅快淋漓地把人物身上最真最美的东西展示给人看。大牛一家人为了生个男孩,让春姑到菜园里摸南瓜(摸到南瓜生男孩,摸到豆角生女孩),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一种盼子的急切心理,更多的散发着的是馥郁淳美的田园情趣。这种构思的奇巧别致,只有从深入洞察生活中得来。又如在二牛订亲的一场中,为了答应女方提出的分家要求而引起了一家人的争执,二牛长达五十句的唱段倾诉了对嫂娘的敬爱,诚挚浓烈,情深意真。这是十几年的亲情的结晶与深化,是亲人之间情感的碰撞升华成的诗化了的戏剧意境。剧作所使用的民歌风的语言,既具有真实的情感内涵和浓郁的泥土气息,又有美的韵律和风采。
在剧本的基础上,舞台艺术家们进一步揣摩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进行了卓有才识的艺术美的创造,达到了与剧本文学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从而取得了艺术真实的充分显现。一句句唱腔,畅如行云流水,饱孕着山里人的风采气韵。田园牧歌式的舞台美术,营造了更多的诗情画意。演员刘惠,悉心塑造人物。她的表演,清雅无华,天然本色,在对春姑宽厚、善良、含蓄、深沉的性格把握中,不断地呈现着质朴与清纯的美。
剧作的结尾因大牛的变心使春姑出走的情节,表现出作家在对春姑的品德进行赞美的同时,又对这种带有传统色彩的妇女美德进行反思:这种几千年来劳动妇女的无私奉献的人生模式和人生价值,在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该怎样确认它的价值取向?这是剧作提出的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应该肯定,在春姑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妇女尊老爱幼、勤劳俭朴、克己献身的美德和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有着合理的成分,这些在今天还要因势利导,予以提倡和发扬。《筒车谣》一剧对春姑的美德的肯定、赞美和对其结局的处理,是对妇女道德人格的重塑作出的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电视片《中国寺庙》封机
百集电视系列片《中国寺庙》(河南长城影视文化公司等摄)近期封机。该片集中表现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驰名中外的寺庙、宫观的古今风貌,旨在挖掘、整理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包真)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音乐专辑《我很累》出版
文联音像出版社近日推出李松海个人音乐专辑《我很累》。该盒带收录了十二首歌曲,都是作者新近创作的。参加此专辑的作曲家和歌手有徐沛东、孟庆云、杭天棋、蔡国庆、红豆等。(晓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