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点追踪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槌声阵阵说是非
本报记者李丽辉
中国艺术品拍卖业在偃旗息鼓几十年之后于近两年开始复苏,特别是去年发展势头相当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拍卖会槌声不断,中国艺术品价格节节上升。国内一些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总成交率大都在80%以上,总成交额超过1000万元,有的甚至高达5000万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上百家艺术品拍卖行,省级以上约有20家。其中“嘉德”、“瀚海”、“朵云轩”等一批拍卖行脱颖而出,在国际拍卖业开始崭露头角。一些国外知名拍卖行如“苏富比”、“嘉士德”等,也看好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潜力,纷纷在中国举行拍卖活动。
在拍卖活动中,中国精品字画价格一路攀升,有些甚至高于国际市场行情。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等国画大师的作品成交价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如张大千的一幅《听松居图》起价22万元,最后以55万元成交;而齐白石的一幅力作《山水册页》,起价为200万元,经过数十番叫价,最后竟以517万元成交,创下齐白石作品世界拍卖新纪录。
中国油画家的作品价格虽然与国际市场相比尚有距离,但也显示出其发展态势良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的油画《人体》以33万元成交,而旅美画家陈逸飞的阳刚之作《山地风》,起价45万元,最后成交价高达286万元。
国内买主实力不小
在近期艺术品拍卖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内收藏者购买实力的崛起。
去年6月,朵云轩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字画拍卖会上,256件晚清至民国的作品参加竞拍,最后成交222件。参加竞拍的买主多达600多人,其中国内买家多于境外买家。中国嘉德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去年春季和秋季两次拍卖会,总成交额6000多万元,国内买家就占了总成交额的60%以上。创拍卖纪录的齐白石力作《山水册页》,就是由国内一家企业买走的,而陈逸飞的《山地风》,购买者也是国内的一位收藏家。
对于中国国内买家所显示出的雄厚经济实力,嘉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东升认为,改革开放15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使企业经济实力和个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一批新型企业和个人高收入者的出现,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繁荣奠定了基础。相当多的买主在欣赏艺术品的艺术性之外,还把它视为与股票、证券、房地产相同的一种投资方式。
另一方面,虽然有的拍卖品价格高达几百万元,但这只是极少数珍品的价格,而绝大多数拍卖品的价格都在3-10万元左右。
珍贵艺术品的卫士
艺术品拍卖业的兴起,不但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消费和投资领域,而且对艺术品的保护也有着重要作用。
过去,由于国内没有正常的艺术品交易渠道,艺术品的经济价值难以得到体现,致使不少文物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走私等非正当手段流失到国外。而今出现了艺术品按市场经济规律从海外向国内回流的景象。在嘉德公司去年的拍卖会上,为今年举行的春季拍卖会所征集的拍卖艺术品中,由海外客户委托拍卖的艺术品占了总数的1/3。
通过经济价值来表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一件值钱的艺术品,即使不懂艺术的人也知道它的珍贵。“文革”时期中国众多文物惨遭厄运,除意识形态的原因外,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完全脱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收藏者花了巨金买下的艺术品,无论是作为投资还是消费,一般都会精心加以保存,而这些人往往也具备保存收藏的良好经济条件。
拍卖行迫切需要规范
对于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拍卖行作为中介经纪机构,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经营。文化部市场司美术处处长陈兴宝说,与其它市场相比,艺术品市场太年轻了,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比如,众多拍卖行的一哄而上,缺乏管理,拍卖出售赝品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买卖双方串通一气,“托买”、“托卖”,炒画炒人,使拍卖品的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严重扭曲;一些拍卖行拍卖方式不规范,见利忘义,打国家文物政策的“擦边球”,走私分子仍有可乘之机。
艺术品的升值也和股票、房地产一样,其价格升值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艺术品市场投机行为过盛,人为地对艺术品炒买炒卖,那么,艺术品的再增值速度势必十分缓慢。这样一来,艺术品投资便难赚到钱,艺术市场可能会出现一曝十寒,拍卖行业的信誉也会由此受损。
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也需要国家尽快制定拍卖行业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规范市场经营。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济茶座

  生意与“天意”
田力
去年夏天,滚滚热浪席卷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酷热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对一些精明的工商界人士来说,则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的到来。各地的避暑降温商品生意十分火爆。从太阳帽、墨镜到矿泉水、啤酒以至于电扇、冰箱、空调等无不购销两旺。而今年冬天,上海等地“暖冬”气候明显,“腊八”时节,街头姑娘们仍穿裙子,于是本该旺销的皮货生意反倒受了冷落。
异常的天气给商品流通业和那些产品季节性强的企业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风险。气候变化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成为工商界在经营、促销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气候因素将会导致某种农作物的丰产或歉收,直接影响以这些作物为原材料的加工业;另一方面,气候的异常变化将刺激或抑制消费者对那些有较强季节性的商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供求关系的变化。
古今中外,气象信息在军事上是指挥者决策时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许多智谋的应用、战役的成功都凝聚着决策者对气候变化的巧妙利用。从火烧赤壁到莫斯科保卫战以及诺曼底登陆,无一不借助了气候的变化。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企业家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注重搜集气象信息,不但能未雨绸缪,避免风险,而且可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天时地利中攻城掠地,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发达国家在利用气象信息方面已经超越了预防灾害的程度,他们把气候异常的信息作为经营管理和经济运营的一个重要变数,甚至在商品的成本中也有所反映。在气候变化频繁的日本,气象服务已成为一大产业,许多公司与气象部门签有长期咨询合同。如果我国的企业也有这种意识,需求的增长无疑会刺激气象服务事业更快发展,从而不断提高预测水平,作出更及时、更准确的预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们,在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国内外经贸信息的同时,不妨多关注一下气候的变化。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营之道

  巧解债务链
本报记者费伟伟
唐山宏达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钢铁原料和建筑材料的国有企业。近年来,这家企业在面临债务困扰的情况下,仍大步发展。1993年实现利税1300万元,1994年突破1500万元。公司总经理蔡玉林透露了他们的一条经营之道,就是巧解“债务链”。
宏达公司1993年全年销售收入为5700万元,然而到年底时,外欠货款已达3000多万元,1994年上半年,已达5000多万元。因此,宏达公司把能否解开债务链列为1994年的首要工作。
富有销售经验的总经理蔡玉林根据市场流通快、货款回收慢的特点,果断采用了以物易物、以物顶帐的办法,千方百计加强货款回收。
这个公司主要生产矿粉、氧化球团、水泥、石灰石等产品,产品销出后,不能及时兑现货款的,就直接顶回企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能用的留归自用,不能用的再抵顶给别人,或者再通过市场流通,换回现款。比如,他们从临汾、宣化两家钢铁厂换回生铁,部分生铁加工成钢球,用于自己碾磨矿粉,还有部分运往首钢换成钢材,再把钢材送到朝阳重型机器厂,换回他们需要的设备,动工兴建了一座年产20万吨高标号水泥的水泥厂和一座年产2万吨生铁的铁厂,这两座新厂一年就为公司新增近千万元利润。
同时,由销售公司与全公司上百名销售人员一一签订了激励销售人员多收货款的《货款回收提成承包合同》。合同规定,以每个销售人员应收回货款70%为基数,回收的货款每增加1%,可从中提成1.5%作奖励,多收多得,上不封顶;每下降1%,罚款下降数的0.5%,下不保底。这一规定对销售人员既增加了压力,也增加了动力,有的销售人员长年住在客户单位做工作。
去年,宏达公司用这些办法回收货款2300万元,占总债权的35%,从而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的需要。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消费者说

  我把玩具“修”坏了
广东省连南县罗兵
一次带小女逛商店,她看中了一个玩具储钱筒。粉红色的方形底座上,站着两个小娃娃,装上电池后,向投币口投入硬币,就会接通电源,里边的喇叭放出一段悦耳的音乐,两个小娃娃会转圈、跳舞。真是件可爱的玩具,于是买了下来,和孩子乐哈哈地回了家。
可谁知,拿回家刚扔了几枚硬币,突然不知那儿卡住了,小娃娃转不了圈,悦耳的音乐也变得沙哑、刺耳了。左右摇晃了几下,还是不行。想明天送回商店去修修,可孩子等不及,捧着玩具送到我眼皮底下:“爸爸,你帮我修好它吧!”望着孩子真诚的那一脸彻底相信我的神情,我只好接过了玩具。
可我哪会摆弄玩具呀。在我这么大的时候,用竹筒锯个小洞就是储钱罐。怎么办?可能是小电机有问题吧?于是把玩具拆开,还是没看清是什么问题,左敲敲,右压压,终于自认为是修好了,于是装上电池。投下一枚硬币,想象着那悦耳的声音会悠扬起来,然而喇叭还是沙哑的闹声,一会儿索性就不响了。我把喇叭“修”坏了。
事情无法挽回了,小女心痛极了,我也并不比她轻松。我这个当爸爸的太无能了,一个小小的玩具都修不好,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事的遗憾久久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这种事许多家庭都会遇上。如果商店的售货员能教会顾客一些小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法,或者加张简单的说明书就能避免许多像我这样的失误,赢得孩子们更多的欢心。那该多好!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消费者说

  叫卖莫扰民
黑龙江鸡西市张太壮
货好也得勤吆喝。但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大喊大叫推销,人们不感到闹心才怪!
近年来,城市的个体业者越来越多,摊点也越摆越多,有的嫌高声叫卖不够劲,还手持广播喇叭增大音量,与车辆马达声、喇叭声等交织成一片,实在让人心神难宁。
高声叫卖是一种传统的促销方式,自古已然,在城市人口日益拥挤的今天,这种方式无疑落后了。高声叫卖的目的是为了招揽顾客,促进快速销售。其实,把摊点摆到便于购物的市场内,将商品、食品明码标价,让顾客一目了然,不必叫卖,同样能达到这一目的。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建议为商者放弃这种高声叫喊的陈旧推销方式,保护一下自己的喉咙,也为市民留下一份清静,如何?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各抒己见

  广告化用成语究竟好不好?且听──
众人评说“换字术”
百合
无论在街头,还是在电视、报纸等一些传播媒体上,“无‘网’不胜”、“衣名惊人”等貌似成语的广告用语,屡见不鲜。这种时下流行、被称做成语“换字术”的广告语,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人士,请他们就这种现象谈谈看法。
姜建秋(北京市广告艺术公司创作部主任):好的广告语应该是让受众最容易理解、最容易记住的并且是最简练的话。而成语是最为广大群众熟知的简练语言,广告语使用或化用成语,就是利用人们对成语已有的了解和记忆来达到广告语被迅速认知的目的。加上一些使用成语的广告的成功,利用成语,化作广告语这种形式便流行起来了。
朱维理(北京市广告艺术公司创意总监),与80年代流行的“省优部优,实行三包,代办托运”那种广告词相比,成语广告语在文化追求上无疑是一种进步。利用成语的“知名度”作为广告语,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广告创作手法是多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大家都挤到利用成语作广告语这条路上,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情。
王培章(北京某机关干部):作为普通的广告接受者,我认为,好的成语广告的确能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过去有用“一毛不拔”做为牙刷的广告语,就很形象贴切。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广告语运用成语太多太滥太牵强,而且改动过于随意,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十分反感。
林杏光(中国人民大学词汇学专家):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固定语言,自古流传至今很不易,也很宝贵。在不改变成语本身用字和意思的前提下,广告语中使用成语应该是允许的。但现在很多广告语中的成语不但字变了,意思也风马牛不相及,这就不可容忍了。
曹文章(保定市二中语文教师):中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活跃、理性思维较弱的阶段,对于铺天盖地重复出现的“广告成语”先入为主,会使他们对成语的真正字义的理解发生抵触。另外,我们国家一直强调规范用字,而实施“换字术”后的成语,明显是错别字成语,为什么还允许它们上街头、上电视、上报纸呢?
王铁昆(国家语委文字司文字规范标准处处长):最近我们去了一所小学,随便找了几位学生默写成语,结果几位小学生写得都有错,而且错得跟某些广告一样,这显然不是偶然的。我们认为,成语的形式是固化的,字义不能有任何更改,否则就是非规范用语。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旅游杂侃

  陈子昂读书台随想
艾丰
四川有个射洪县,县城金华镇外有一座金华山,乃蜀中名胜。此处山水秀丽,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这里的陈子昂读书台。
陈子昂读书台建在金华山的后峰梧岗山上,是一座飞檐式楼台建筑。台前是多层多级石阶,有点小中山陵的气派。由山下往上沿着石阶攀登,眼望雄踞山峰之上楼阁,顿生宏伟壮观之感。及至登上读书台,瞭望周围山川,不由得要吟诵他那首为世人千古流传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眼下的景色,当今的时代以及自己的心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依据了。
为我们作向导的射洪县委宣传部的陶世密同志,对陈子昂有所研究。他告诉我,陈子昂,字伯玉,射洪人,24岁中了进士。曾经做过官。因为上书言事,言多直切,触忤了权贵,后索性辞官还乡,但还是被武三思嘱县令诬害下狱致死。
陈子昂的历史性建树,在于他为唐朝开一代诗风。他的诗词刚健清新,倍受杜甫、白居易的推崇。
登陈子昂的读书台,感想颇多。作为一个“文人”,我首先感到作品质量的重要。“少而精”的原则,在陈子昂的身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一生写的作品并不多,读书台的厅壁上,刻着他的感遇诗也就是32首,成为千古佳句的杰作,也就是那一首《登幽州台歌》。但仅此一首,就使得他万古流芳了。就是到了20世纪的今天,许多普通人都可以背出他的这首诗来。了不起!我不是说,作品越少越好,但是,精神产品总是要把质量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应该把孔老夫子的“食不厌精”,改为“文不厌精”。
再者,我对旅游业产生了新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业就是“国宝展示业”。自然名胜是国宝,历史名城是国宝,历史文物是国宝,历史名人也是国宝。从精神的辐射力来说,历史名人应该是最重要的国宝。射洪县很有眼光,他们不是像有些地方那样,花很多的钱去修千篇一律的庙宇,去塑大同小异的佛像,而是突出当地的历史名人,让最重要的国宝得以放出光辉,让当地的后人以此为自豪,让他地的后人,到此受熏陶。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如果套用这句俗语,我们说:“人以业得名,业靠人以兴;地以人得名,人靠地以兴”。可否?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畅销书吴之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