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蟹农何以泪涟涟
吴黎明
去年初,在安徽当涂县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只螃蟹一担稻,一斤螃蟹一克金。”蟹农少则收入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人们称蟹农为“蟹老板”。但是到去年底,螃蟹收获高峰期已过,扳着指头算算帐,不少蟹农却因收不回成本涕泪涟涟。
破灭的“蟹富梦”
乌溪镇一心村农民金善谦于年初开挖一亩粮田养蟹,以每只3元的价格购买蟹苗放养,加上饲料等费用,总投入7000多元。10月正是蟹肥膏黄季节,他抽干水捞蟹出售,满打满算,收回不到4000元,净亏3000多元。
亭头乡农民王绪民因盖房欠下1万元债务,他合计着,单靠种粮,不知到猴年马月才能还上,一咬牙,托人贷款3万元,挖田养蟹。万万没有想到,捉完了螃蟹换了钱,债不仅没有还上,投下去的钱也收不回。
新丰乡有6户农民合资6万元养蟹,投放了100多公斤蟹苗,不知何故,到了收获季节,难见螃蟹踪影,连个零头也没有收回,5万多元全搭进水里,还赔上了大半年的辛劳。
在蟹乡当涂,亏本的蟹农大有人在。有人粗略作过统计,去年养蟹户中70%亏了本,保本的20%,赚钱的不过占10%。当年挖田养蟹农户亏本的比例还要高。“蟹富梦”在养蟹热中破灭。
蟹价过低缘于过热
当涂是江南水乡,可养水面14万亩,相当于整个日本国的淡水养殖面积。此地所产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尤以花津釜山的金脚红毛蟹为优,历史上曾被选为贡品。90年代初,养蟹在该县普及开来,蟹市行情也逐年看涨,1993年达到高峰。开挖一亩农田养蟹,一季(10个月)下来,可净获利润1万元。养蟹带来的高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农民,14万亩可养水面被争包一空,每亩发包费最高者一年达3000元。天然水面没有了,一些农民便开挖粮田,仅前年冬天去年春天,全县“蟹吃田”达4万亩,兴起了一股空前的养蟹热。
要养蟹,首先得要蟹苗。从水质、气候、地理条件看,此地最适宜选用长江中的蟹苗。由于养蟹的人多了,蟹苗供不应求,价格随之飞涨,每500克平均由100多元涨至1000多元。当高价格也买不到长江蟹苗时,生长在辽河水系的“辽蟹”大举南下,甚至还有不法商人在正规蟹苗中掺杂些“铁蟹”(一种生长极其缓慢的杂蟹)。据当时该县的一项统计,全县养蟹共投入资金上亿元,其中不乏银行贷款,甚至高利率的民间贷款。
由于一些蟹苗运输时间过长,加之有些蟹农缺乏养殖技术,蟹苗投下去不久就出现大量死亡。在黄池镇渔政渔技站,去年4月份每天来该站“求医问药”的养蟹户就达百人次,带来的死蟹样品每天就达6公斤。
到了夏季,本是螃蟹生长的黄金季节,只可惜1994年气温过高,加之少雨,螃蟹生长受到影响,螃蟹个头普遍比往年小,每只150克左右的实在难觅。
9月下旬,螃蟹开始上市,每500克起价只有40多元,到了菊黄季节,仍徘徊在60元左右,只有往年的一半。分析螃蟹价格上不来的原因,蟹农们几乎都认为各地养蟹过热,而“食蟹族”并未增加,导致了蟹价过低。
螃蟹还养不养
去年亏了本,今年还养不养蟹?蟹农们态度不一。
有一些农民打算退水还耕,但人数很少。再赔下去他们觉得实在赔不起了,现在粮价高了,种一亩粮食,多少也要赚个几百元。
大多数亏了本的蟹农并没有退水还耕的打算。反正已是亏了本,填了种粮,再没有还债的可能,说不定明年会好转呢。还有一些农民甚至又在重新开挖粮田养蟹。
其实,在经济生活中,这个热那个热已经给人们带来过许多教训,可每当新热点出现,农民们往往又忘了过去。有些人甚至在资金、技术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灯笼进城”。掌握一点市场经济知识,看来已是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紧迫课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说“蟹变”
尘凡
打土地承包开始,农民就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但这自主权怎么用,里头大有学问。就拿种养业来说,有些农民因种植经营对路发了财;有不少农民却屡屡碰壁,种什么赔什么,养什么什么不赚钱。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对市场的把握。
然而,当涂农村发生的“蟹变”却有些复杂,按理说养螃蟹是万无一失的,有多少卖多少,而且价格高利润大。前些年从没听说养螃蟹赔钱的,农民看好养蟹应该说摸准了当时的市场脉搏。可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民却没注意到。其实,螃蟹是高消费水产品,前几年价格猛涨和由此引发的螃蟹养殖热,与前几年经济发展过热不无关系。前年底中央实行宏观调控以后,经济发展趋于平稳,消费过热亦相应冷却,市场上对螃蟹的需求自然大大减少。可是农民挖塘养蟹,根据的是宏观调控前的市场信息,待到养成,市场早已由旺转平。需求大大减少,产量却大大增加,市场完全倒了个个儿。这种情况,蟹农怎么会不泪涟涟?!当然,也还有市场不规范,蟹农缺技术等问题的影响。
这几年,市场风云变幻不定,农民经营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目前农村经济中种种现象看,还需再上一层楼。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紧盯市场趋势、行情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宏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从事特种养殖种植的农民,因为他们的产品物稀价高,主要靠社会集团消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就更大。当然,这不光是农民自己的事,也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禽畜防疫出现“梗阻”
生猪价格居高不下和肉价频涨,促使养猪业迅速发展,农民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安徽太和县1994年10月份生猪存栏量达60万头,户均2头,较1993年同期增120%。但由于防疫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措施手段不能及时跟上,严重阻碍着养猪业健康发展。据调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⒈许多乡镇兽医站有其名无其实,人去屋空、破烂不堪,变成了“烂摊子”、“散架子”。册上几名兽医,有的转移阵地在家行医挣钱糊口,有的在站内以经营兽药品谋生,但从不组织会诊和搞好防疫工作,敬业服务意识较差。
⒉兽医培训工作无人抓。县、乡两级业务主管部门经费紧张,农村兽医专业培训和如何开展防疫治病,没人去抓去管。没经过系统学习却奔波在农村的“土兽医”们所掌握的肤浅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⒊预防知识宣传不力。目前县级主管部门业务经费极为紧张,一些重大疫情得不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家畜家禽防疫治病知识和信息传递不出去。一些农民对预防知识一窍不通,有病才打针,无病不去防,给养殖业带来危机。
乡镇兽医站工作滑坡和防疫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养殖积极性,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为此呼吁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增加农民收入献计献策。
安徽太和县农调队邱永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急需新型高效农药
笔者在去年的棉花收购工作和今年落实棉田种植面积过程中了解到,近年来棉铃虫等病虫害的抗药性变得越来越强,特别是去年8、9月份,连续高温干旱,棉田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难于控制,给棉花生长带来很大影响。过去曾被广大农民称为“虫害克星”的“敌杀死”也从每桶水兑0.5毫升增加到30—50毫升。农民植棉成本不断提高,花了钱灭虫效果还不佳。难怪一些棉农感叹:没有新型高效农药上市,往后这棉花也没法种了。棉农呼吁:有关农药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多替农民着想、急农民所需,尽快研制生产高效的新产品农药投放市场,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江苏通州市三余邮电局陆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大午把“鸡经”念活了
大午农牧有限公司在河北省是个有名的乡镇企业。它位于徐水县郎五庄,有13个厂,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年产值6000多万元,年利税500万元。该公司是发展养鸡致富的。人们都说大午把“鸡经”念活了。
大午公司总经理孙大午在10年前舍去了“铁饭碗”,到郎五庄承包了200亩荒地,走上了种、养、加的路子。开始,养了几头猪和几十只鸡。两年后,看到养鸡利益丰厚,一只鸡可赚10至15元,他想,要是养一万只鸡不就是10万元户?于是他便念起了“鸡经”来。养鸡需要饲料,就办起了加工厂,需要孵化器,又办起了孵化器厂、鸡笼厂等。可以说,凡与养鸡有关的他都干了,而且干得很好。
现在大午公司已是一个养有5万只蛋鸡,年产鸡蛋30余万公斤和有1.5万套良种鸡的公司,每年出售种鸡200万只,而且还组建了一支有30人的技术队伍。
魏亚玲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李守俊创办水稻研究所
潜心钻研水稻20多年的江苏省东海县张湾乡卸房村农民李守俊,最近创办了“张湾守俊名特优水稻研究所”,成为挂牌“专家”。江苏省农科院、连云港市农科所、东海县科委、科协等有关单位的领导、研究人员在李守俊家为他举行了挂牌仪式。据悉,该研究所为苏北首家民营研究所。
在李守俊的水稻实验田里,各种各样的水稻品种有70多个。由中科院引进的中作8957等新品系通过3年多栽培研究,现已选育成功;武育粳3号、泰国相思米、遗传工程稻等品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遗传工程稻为高抗纹枯病、高产、优质品种,亩产可达1070公斤。
(穆道俊宁国霞刘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河南省灵宝市的广大果农尝到了科技兴果的甜头。冬闲时节,他们自发结合起来,参加市首届果树冬剪“丰收杯”竞赛活动。据了解,有800多名果农参加了角逐和学习。张永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