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特写

  市长访棉农
张新平
1994年12月16日下午4时30分,河南省卫辉市后河乡杨庄村杨新中家突然来了几位中年人,村支书杨思玉介绍其中一位说:这是吴启章市长。
村民们看到市领导风尘仆仆的模样,急忙让进屋坐。吴市长刚坐定就说:“今天,一是看看大家,二是要大家对政府提提意见和要求,心里有啥不痛快,今天就倒个干净。另外说说,近几年,你们的生活是真的提高了,还是持平,下降。种什么最划算。”听说市长进了农家院,许多农民急急赶来了,一会儿杨新中家就聚了十几人。村民陈思秀心直口快,首先发言:“现在农村电太贵,我们都用不起了,化肥、农药价高,农民有意见。其他杂项支出我们村办企业较好,都替支了,没意见。”
吴市长问:“电,多少钱一度?与去年比涨了多少?碳铵多少钱一袋?”
村支部书记杨思玉说:电,4角4分3一度,比去年涨了1角整,碳铵19元一袋。
吴市长听了,一一记了下来,并说:“这个化肥价在国家规定的价格之内,电的事情,我回去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吴市长接着又问:大家对今年的粮棉油征购,有啥意见?”
蹲在一旁的杨老汉接口说:“棉花定购任务不合实情,收购价格太低,农民有意见。”
吴市长听了说:“这个问题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棉花价低,这是我们的一种错觉,棉价比去年提了80%以上。另外,就是1993年棉花市场混乱,出现了“前紧、中松、后乱”现象,很不正常,让一些商贩浑水摸鱼了。1994年国家下决心关闭了棉花市场。如果现在大家卖了后棉花又提了价,我负责为大家补齐差价。”
吴市长点了一支烟,接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哪有一方官不为一方民着想啊。但大家要顾全大局。国家要储备一批粮棉油,以备灾年救急,这还是为大家考虑。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让我们致富,当今国家有困难,我们能坐视不管吗?如果我们有棉花不卖给国家,能说对吗?当然如果乡村干部有不合实际的要求,我一定让他们及时改正,请大家放心”。
散坐在吴市长周围的10余名农民听了吴市长情真意切的一席话,脸上露出了激动之情,纷纷说:“近一个月了,没见过太阳,等天晴了,我们将棉花晒干,全部卖给国家”。
吴市长听后笑笑说:“大家要实事求是对待这个问题,要留足做被子、棉衣的棉花。今后,看到政府有啥失误、你们有啥要求,请一定提出来,我吴启章随时接待欢迎。”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晓理动情
夏珺
《市长访棉农》这篇特写,好就好在“理”、“情”两个字:透亮的理,温暖的情。
市长作为“地方官”,坐在农家土疙瘩炕上跟农民兄弟促膝谈心,问寒问暖,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暖人的事。有些农民不大情愿卖棉花,思想上暂时不拐弯,绝不是“思想落后”、“不爱国家”。其中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前年棉花市场前紧后松的后遗效应,也有棉农的误解和对价格的心理预期。吴启章市长不只是作报告、发命令,还做到深入农家,晓之以理:讲国家在改革中遇到的暂时困难,讲为什么要暂时关闭棉花市场的道理;同时动之以情:要农民实事求是,留足做被子、棉衣的棉花。
多年来,农业基础脆弱,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种田比较效益下降,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有所拉大等,广大农民兄弟为国家向工业化、现代化迈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有时对一些政策不理解,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几十年的农村经济实践证明,这些生活水平仍然不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兄弟们,从来就是通情达理,质朴可敬的。只要讲清了道理,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是能够做到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正像这篇特写所写的那样,农民们当即表示“等天晴了,把棉花晒干,全部交给国家。”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很难一下子理顺。当遇到矛盾与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干部应多做“活血化瘀”的工作。如果只是采取“行政手段”,甚至简单粗暴,也许可以奏效于一时,但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长远看,无异于竭泽而渔,后患无穷。
农民听“理”,更感“情”。所谓“情”,就是要关心农民的疾苦,真心诚意地关心农民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以及耕耘、收获、交换,帮他们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干部与农民的心贴得紧了,干部心里装着农民,农民也会想着干部的难处。这样,农民的心气儿顺了,干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矛盾就迎刃而解,冰消雪融,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拜年
年猪拱春,五谷丰登。
新春之际,我们谨感谢广大读者在过去的一年对我们“农村经济版”的关怀和支持。我们在此向广大农民朋友、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拜年!我们热切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在新的一年能给我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愿读者朋友们猪年大顺。
人民日报经济部
农村经济编辑部
——全体编辑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小小”跳出“家族圈”
本报讯记者汤李梁报道:8年前绍兴一个才29张织机的绸厂,今天已发展为集团化企业,去年产值已超10亿元。被省委书记赞为“浙江乡镇企业的排头兵”。浙江小小企业公司总公司经理王永良深有体会地说:企业兴旺靠各路英才,跳出“家族圈”天地宽广。
37岁的王永良今年荣登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列。他说,有不少乡镇企业家认为乡镇企业就是应该多任用自己人,但这样就在企业中形成了裙带关系。
王永良却不然,他有个弟弟,就在他的企业里工作。干了5年多了,还是个普通员工。早就指望大哥提拔,王永良却说,有的是位子,就看你的才能。
1992年,王永良成立人才开发中心,大举实施“借脑开发”。
“小小”的根基是王永良和30多位“小兄弟”艰苦创业打下的。随着企业的突飞猛进,这些土生土长的“草木才子”日益显得不适应。1991年底,王永良在一次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上对他们交心说:“现代化企业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你们要抓紧学习,自己跟上去,否则,莫怨我无情无义,我只能请别人取代你们。”如今,这些“元老”大多已拿到高、中、初级技术职称。有一位“功臣”,是原核心厂的车间主任,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去年,王永良“不念旧情”,降了他的职。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妙桥的羊毛衫市场
傅刚周学仁蒋亚亭
一个位于张家港市东南部的江南小镇,这几年沸腾起来了,每天吸引数以万计的客商、游人云集于此,这就是妙桥镇的羊毛衫专业市场。
两年前,这里是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所在地,镇上因陋就简将它改建成针织品市场,开业不到一个月,数百个摊位被一抢而空。目前,这个市场经四次扩建,摊位从100多个增加到2200多个。1993年,市场成交额超过8亿元,每天平均销售羊毛衫5万多件。去年上半年,市场成交额达6亿元。
妙桥镇素有“针织之乡”的美称,从黄纱手套到尼龙衫到腈纶衫到高级羊毛衫,这里的企业都生产过。到80年代初,乡镇企业已达2000多台针织横机,年产上百万件针织服装。
近年来,这里的一个突出的经济现象是,从事个体针织业的家庭越来越多,其产量和销量逐步超过了乡镇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底,家庭工业拥有各类手工针织横机、缝合机、电脑绣花机,以及各类印染、整烫、缩绒设备1.5万台以上,年产中高档针织产品5000多万件,并形成了机械制造、毛纱、纺织、成衣制作、市场销售一条龙。
家庭工业以其特有的活力,对乡镇企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力。双方一度出现争原料、争人才、争市场等现象。针织业的技术骨干、经销人员成了抢手货。在市场竞争中,最受冲击的是那些档次低的产品和效益低的企业。
目前,妙桥镇一年生产毛纱2000吨,而羊毛衫市场每年最少需要毛纱7000吨,生产潜力仍然很大。这样既为集体企业找到了新路,又促进了羊毛衫市场的繁荣兴旺。
妙桥羊毛衫市场从创办到现在,只有两年多时间。这么短的时间里,培育一个年成交额10亿多元的专业市场,这里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启示之一:建市场要因势利导,并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个地方孕育着市场的胚胎,内在动力较强,特别是同地方经济相联系,加以组织和引导,市场一旦形成,规模会迅速扩大。妙桥镇的针织业发达,大量的针织品需要销售市场。在这种条件下,把分散在一家一户的羊毛衫集中起来交易,既为农民解决了产品销路,又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因此市场越办越兴旺。
启示之二: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农村脱贫致富。有的人认为,家庭工业进行整顿,但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几次反复,当地政府认为,家庭工业的发展表面上对乡镇企业有所冲击,但实质上有利于市场竞争,促使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启示之三:发展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苏南经济模式”也在变化。80年代初,妙桥镇工业总产值为张家港市的第一位,是“苏南经济模式”(城乡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随着家庭工业的发展,一些乡镇企业的职工和技术骨干离厂离职,搞起个体针织业,有一部分还雇工经营,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妙桥镇的经济结构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老倪养猪百日肥
周为龙崔达龙焦万奎
过去养猪要8个月,如今只需3个多月。
今年54岁的倪学凯是江苏阜宁县城北乡城西村农民。在1978年到1989年的10多年时间里,他曾进行过东北马、奶牛、山鸡、蚯蚓等多种动物的饲养和研究。老倪为此当选省劳动模范和市人大代表。
研究快速养猪,老倪是从1990年初开始的。一次,他看到一本名为《科学养猪一百题》的书,从书上他知道该成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出来的,第二天就专程前往北京拜访专题研究科学养猪的王教授。王教授告诉他,要使猪养得快,有效益,必须保持生长的温度,一般在20摄氏度左右。但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气温仅在5摄氏度左右,怎么办?
一连几天,老倪在猪舍前思索着如何使温度升高。几天后,他坐车去淮阴的途中,窗外一排排塑料大棚映入了他的眼帘。塑料大棚能保温,如果猪舍也能变成塑料大棚,是否就会保持较高的温度呢?于是,他购买了10公斤塑料薄膜,将家中的一栏敞口式猪舍用塑料薄膜封闭起来。过了5个小时,他用温度计一量,温度由原来的6摄氏度上升到14摄氏度。第一个保温猪舍诞生了。
倪学凯满怀喜悦地又开始了新的研究。他根据猪活动多、消耗能量大从而影响生长的情况,大胆地提出,改一天喂三顿为一天喂两顿,改喂稀食为喂干食,以降低猪的能量消耗。并用小猪分栏做对比试验,果然效果显著,进入保温猪舍并用干食一天喂两顿的仔猪每天长0.5公斤到0.5公斤左右,按传统办法喂养的仔猪每天只长0.25公斤左右。
在研制快速养猪过程中,老倪攻克的最大难关是科学配制饲料。为了寻找能使生猪快速生长的配合饲料,他研读了50多本技术书籍,并到上海、南京家禽研究所登门求教,还二上北京,再次请教王教授。同时参观了多家养猪场。实地学习考察,使老倪对生猪生长的配合饲料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各地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再三摸索,他终于研究出了具有32种微量元素配方的新式饲料。用这种饲料喂养后的猪肯吃肯睡,100天内都成了近100公斤重的大肥猪。为研究饲料配方,老倪将家中存款全部用上,还借了2万多元。
阜宁县委书记刘鉴康得知倪学凯的快速养猪法后大为惊喜,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一个普通农民的研究带来了养猪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他参观了倪学凯的猪舍后,立即动员全县干部群众迅速学习并推广快速养猪法。一个推广快速养猪的热潮,在阜宁和全市各地迅速掀起。
为使快速养猪法进一步完善,去年3月,老倪三上北京,购买了9只优良母猪。50多岁的人坐着敞篷车就把猪运回了家乡,抓紧繁殖新一代的优良仔猪。进入冬季,为把刚生下来的仔猪抚养好,老倪再次大胆设想,发明“圈中圈”,即在保暖猪舍里再砌上小猪舍,这种小猪舍很适应刚生下的仔猪生长。
当人们问老倪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他笑着说:“一辈子搞猪的研究,一辈子推广快速养猪法。”倪学凯的儿子前几天退伍回来,老倪告诉儿子:“不要外出找工作,跟着我在家搞快速养猪。”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唐河农民新时尚
金少庚吴承珍
唐河县桐河乡不少农户按照城里人的楼房模式,兴建了家庭浴池、卫生厕所,有的还盖了水塔,配上了发电机,用上了自来水。目前全乡已有38户农民有了正规化家庭浴池、卫生厕所。
农家厨房的变化可谓大矣。不少农户用煤气作饭,更多的农户烧上了煤球。有的农户在厨房安装上了通气孔,锅台上砌上瓷砖。在桐河乡个体户李某家采访,农民说:“经济收入提高了,当然要重视自身环境的建设。一来有个舒适的家庭环境;二来也使家庭卫生条件得到改观。”
如今的农家小院,很少看到以前那种人畜混居、污水脏物满地的现象。致富后的农民纷纷在院内砌上花池,栽上各种花卉。石榴树、桔子树、葡萄架在农户家中随处可见。忙时务农经商,闲时养花弄草。仅唐河县桐河乡这种花卉院落就达500多家。一些种植专业户也依此调整了产业结构,种植花卉出售,烧制花盆来卖,李司庄村8户农民种植12亩花卉,每年收入不下十几万元。
文化大院也在农村出现了。一些回乡青年业余时间吟诗作画,高歌弹琴,其乐融融。桐河乡近年来注重抓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成立了摄影协会、记协、文联,有600多人参加。
农民已不满足于农村单调的生活,他们闲时进舞厅潇洒一番,已成时尚。不少农民比较有眼光,投资建起简易的舞厅。唐河县一青年农民投资建起卡拉OK舞厅,月收入达1700元。
石家庄市气功大师惠某去年夏天到唐河县桐河乡许庄村,传授气功养身健体之道,100多名青年农民竞相参加。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寿光大棚新花样
以发展蔬菜种植业享誉全国的山东省寿光市,如今,大棚又有新花样。
东埠乡在大棚内种桃树,农历三月即可批量上市,比自然栽培早熟3个月。五台乡农民盖起了一个个300多平方米的葡萄大棚,5月中旬,当棚外栽植的葡萄刚及高粱粒大时,这里的“玛瑙”葡萄便能登上京、津市场。田马乡尹家村大棚内栽植的“伊丽莎白”甜瓜,年收两季,棚均收入高达2万元。
香椿,以芽嫩清香闻名,过去多在房前屋后零星栽植,4月才能面市,价格昂贵。如今在春节前,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就能买到它。赵庙乡尹家村善于打“时间差”,去年发展起400余亩、500多个香椿大棚的规模栽植,纯收入800万元,并被省林科所定为香椿保护地栽培试验点。
灵芝,本属名贵植物,如今也进入农家菜园。东埠乡瞄准今年市场需求,率先在全市鼓捣起了灵芝大棚。该乡农民刘庆森,栽培灵芝收入达6万元。
寿光镇利用1000多个即将“退役”的老棚,建成饲养小区25个。去年全镇大棚畜牧业收入已达4500多万元。胡营乡扒掉菜棚后墙,将20亩的蔬菜大棚改成了鸡舍。上口镇、田马乡则在大棚内饲养七彩山鸡、狐狸、金龟。
水产养殖糅进大棚技术也是一个新创举。
去年,大家洼镇投资30万元,新建多处罗非、白鲳鱼越冬棚。市机械林场与省水产学院合作,建成地热大棚恒温养殖场,亩收入30多万元。(王泉堂王会丰)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花市迎春
全国著名花乡广东顺德陈村镇近日在广珠公路陈村路段举办大型庆新春花市。7.5公里的道路两旁展出4000多个品种的上百万盆花卉、桔果、盆景。新华社记者刘玉生摄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省长“造田”
春节前夕,四川省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一片繁忙。这是副省长张中伟近日在德阳市市中区白马关乡同农民一起挑土造田。
新华社记者刘前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