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傻子屯”变成首富村
本报记者武培真
从哈尔滨向东北方向驱车七八小时,便到了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镇的聚贤村。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傻子屯”,如今成了全县首富。令人惊叹不已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恶水致“傻”
1981年,“傻子屯”共有1313人,其中,除815人患有“大脖子”病(地方甲状腺病)外,150人患“傻子”病(克汀病)。连联合国官员都惊叹在中国东北发现了一个地方甲状腺病和克汀病极为严重的“傻子村”。
因为“傻子”多,许多人不会种地,田里的杂草比庄稼多。1981年,人均年收入只有43元,劳动日值仅为4分钱,全村吃返销粮达15万公斤。25岁以上的男光棍竟有近百个,不少人举家外迁。
“傻子”屯里为何“傻子”多呢?经科学调查分析,傻,是恶水所致。那时,全村人吃的水是浅层地下水。这种水严重缺碘且有害物质太多,长期饮用,村里人一多半成为“大脖子”,一小半成为“傻子”。
治“傻”先治水
1982年,国家资助5万元打了一口深井。说来奇怪,这口每小时可抽水30吨的深井,不仅没有浅层水的有害物质,而且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极多,还有十分明显的健脑作用。有位地矿专家说:“这水质超过全省所有矿泉水。”人们饮用这井水,再加适量碘盐,从此,全村未增加一个“傻子”。
饮用新水的“傻子屯”开始出现变化。去年10月底和除夕之前,记者两次来到“傻子屯”采访,不仅未见一个“傻子”,而且看到不少奇迹。当年狭窄肮脏的街道已被宽阔洁净的道路所代替。昔日,全村皆是茅草屋,而今大多数变成了砖瓦房。约1/5的农户家房屋超过十来间。有几户人家,房舍竟达30来间。村中的卫生所里,X光照相、心电图测试仪、B超、手术床、无影灯等,一应俱全。小学校里,矗立着新落成的三层楼校舍。村西头,则是酿酒厂、包装器材厂、涂料厂、矿泉水开发公司、纸箱厂、砖厂,外地到这里打工的达600多人。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700元,为桦川县各村之首。70多个外省市女青年与“傻子屯”小伙子喜结良缘,“光棍村”的帽子已经摘掉。这些巨变,为世人注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荷特哲博士称赞:“这是人间奇迹……”
村酒厂兼并县酒厂
1994年5月28日上午,桦川县酿酒厂院内的广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里,正举办“傻子屯”酿酒厂兼并县酒厂之后的开工仪式。这在全县乃至佳木斯地区都成为一大新闻。“傻子屯”从1982年治水的同时开始治穷。他们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实施先进的管理办法,亩产由当初的50多公斤增加到500多公斤。他们利用这口优质深水井,建起矿泉水开发公司和酿酒厂等企业。由于水质好,酿造技术过硬,再加实实在在的“傻子”们从不在酒中掺假,产品一上市,便大受欢迎,供不应求。而县酿酒厂却因经营不善,一再亏损。于是,“傻子屯”酿酒厂兼并了县酒厂。
苦了一家人造福一村人
“傻子屯”由全县最穷村变为全县首富村,关键靠村党总支书记许振中这个好带头人。打井、治水、开办治“傻”学校、办厂等等,他是设计者和指挥者。省城和附近的县市,都知道他能干,不少企业要用高薪聘他,他一概拒绝。他说:“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干。我的心愿就是要把‘傻子屯’建设好。一个人富了算什么?让全村人都富了才算能耐。我要在这里干一辈子。”如今,全村70%的农户都翻盖了新房,可他仍旧住在破旧的草房里,县里有关领导看不过去,以奖励全国劳动模范的名义正为他建造一所砖房。他的办公室仍在低矮的砖房里、陈旧窄小的桌子和几乎不能坐的破沙发仍未更换。对比全村生气勃勃的事业和许振中的简陋办公条件,令人感慨万端。有人建议许振中改善一下办公条件,他说:“不急,等1996年实现亿元村时再说。因为车间还需要扩大,村里还有许多事要办。”
许振中不仅苦了自己,也苦了妻子、女儿。村里开办治“傻”学校之初,没有老师。要把数十名“傻子”青少年集中到一起,从教他们穿衣、走路、洗脸、识数、认字开始,工作又脏又累十分辛苦,上学放学还要接送,谁当老师呢?无人报名。许振中便让爱人宁桂珍担任教师兼校长。由于过度操劳,她患了心脏病、高血压和浮肿病。另一位教师辞职后,接替的新老师没干几天也走了。让谁去呢?实在找不到人。老许提出把自己的女儿从正规学校调来。村支委们不同意:“一个女儿家,怎么能让她干那种伺候拉屎拉尿的事情!”女儿也不乐意。老伴说:“我一个人去就行了,你还把女儿也搭上!”老许虽然心疼妻子,更心疼女儿,但还是说服女儿去治“傻”学校当了老师。
几年工夫没有白费,不识数的“傻子”识数了,有些转入了正规小学,还有些升入初中。许多孩子家长说:“这些不听话的小驴儿开始像个人样了,可就苦了老许一家子!”老许并不觉得委屈。他说:“在艰难困苦面前,在为群众谋福利面前,党员、干部就得肯带头吃亏。要不,还当共产党员干什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不惑之年说不惑
——孟县县委书记李孟顺一席谈
本报记者李而亮
1995年元旦的钟声响过,李孟顺便踏进他人生的第40个年头。从办公室干事起,他一步一个台阶。蓦然回首,几多感慨。展望未来,压力重重。记者恰好与他同岁,于是便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
你说人一进入40,有种“咯噔”一下的感觉,我也有同感,这是人生转折的一种信号。从青年步入中年,从稚嫩走向成熟,40岁正是一个分界线,所以古人才会把这个年龄称为“不惑之年”。
作为常人,“不惑”,意味着世界观的形成,意味着凡事得有自己的主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县的领头人,我想其中包含的意义就更深刻了。我需要它时刻提醒我:决策,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因地制宜;号令,切忌人云亦云,生搬硬套;人家“热”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逆境之中,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不惑”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底,“不惑”,就是如何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问题大家都挂在口头上,要真正坚持可不容易。比如前两年党政机关干部纷纷“下海”,“练摊”经商一哄而上。去年上边要求脱钩后,不少人又理解为“压摊”,不敢再提办实体的事情。我认真学习了中央有关精神,分析了我县机关办实体的状况后,不仅没有压,而且还鼓励上。我认为精简机构,分流出去办实体,总的方向没有错,关键是把握好政策,执行好中央的有关规定,办出效益。去年,我们县直机关创办的经济实体产值达到了1个亿,上缴了好几百万元的税收,还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出路问题,这就是好事。
自从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许多农村干部谈负担色变,连合理的负担也不敢收了。去年在干部大会上,我公开提出要正确划清减轻农民负担的四个关系,认为减轻不等于减免,要把不合理负担与发展经济、兴办公益事业区分开来,并在农民中广为宣传。去年农村里办成不少事,没人告状嫌有负担。
人到了40这个坎儿,最感欣慰的是父老乡亲对你的认可。你看这一沓沓贺年卡,有我过去工作的地方寄来的,也有本县寄来的;有素不相识的学生,还有边远乡村的老农民。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意,使迈进40岁的我,深受感动。人过40,人生观、性格和追求基本固定下来了。尽管人生转折的因素还很多,但只要抱定不变的信念,总是会有所作为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乡速写

  花为媒——陈村家家溢芬芳
本报记者梁兆明
北方白雪皑皑,南方已是百花盛开。
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顺德市陈村镇,迎春花市在蜿蜒15公里的广(州)珠(海)公路两旁摆开,万紫千红,如潮似海。
今年的花档1500多个,比往年多1/3;应节奇花异草、桔果盆栽数百万盆。4000多个品种中,神州大地名花应有尽有,异国奇葩也落户此间争妍斗丽,有一树挂果5000多个的四季桔盆栽,还有一树挂果20多个、每个重约一公斤的盆景柠檬……人们惊叹陈村花农技艺巧夺天工!
史载,陈村在西汉元鼎6年已开始栽培花卉年桔,至今已有2106年历史。明清时代成了“户以花为业,村以花出名”的岭南最大的百花村。镇委书记张宪邦将记者引出花市走上大田。举目四野,花田花地约占全镇可耕面积的1/3。走乡过村,又见农家的屋顶上、庭院里,栽满了花,厅堂摆的也是花,真个是“处处花锦绣,户户溢芬芳”。
来到百蕙新村,信步进入“花王”何恒的家。这是一幢别墅式楼房,何恒家6口人,4个劳动力,栽种90亩地100多个花卉品种。他说,全镇花卉种植面积1.23万亩,从事种花业的农家有1万多户,花卉年收入逾1亿元,其中兰花出口1年超过2000万港元,千家万户靠种花走上了富路。
来陈村买花赏花的人一年到头不断,外商也纷纷来此投资,去年就投入资金4亿多元人民币。全镇经济蓬勃发展,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上交国家税收7400多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4%。“陈村经济发展是花为媒”。镇委书记张宪邦一语“道破天机”,人们至此也领略其中奥妙了。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为强者喝彩
本报记者郑盛丰
这是一个为强者喝彩鼓劲的聚会。
春节前,桂林市市委书记张文学、市长袁凤兰和市人大、政协的领导来到郊区穿山乡。
乡党委女书记周冬秀,原是上级机关的处级干部,一年前自愿到穿山乡工作,去年,全乡企业总收入从1993年的1.78亿元增加到3.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乡里还投入32万元用于电视广播,50万元用于教育;党课累计59讲,发展新党员6名……
一个乡一年的企业产值3亿多元,这在全国发达地区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为桂林旅游和丰富城市菜篮子服务的桂林郊区乡来说,企业产值一年增长近一倍,这已是令人瞩目的变化了。
一行人为穿山乡喝彩。张文学说:“穿山继前年成为桂林第一个亿元乡后,去年又成为第一个3亿元乡,这是桂林发展经济的强者之乡。我们要在扶持贫弱的同时,大声为强县、强区、强乡、强村、强人和强企业鼓劲助威,树立强者风采,以此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年前,张文学为穿山乡率先成为桂林市的亿元乡祝贺时,就留下话:“明年穿山乡企业产值如能实现3亿元,到时我再来庆贺。”
将那些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的优秀代表作为桂林的“每周一星”新闻人物,组织报纸、电视、广播共同配合宣传、表彰是张文学琢磨出的点子,以此推动桂林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
眼前这种为强者喝彩的举动,也是张文学用以推动工作的一种方法。张文学说,经济强者,就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这些强者喝彩,就是为先进的生产力喝彩!
欢笑声和掌声中,周冬秀自信地接受了这一鼓励与期待……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老城厢与新“龙城”
本报记者陈杰
初到天津的外埠人,往往找不准东南西北,唯老城厢十字街能给人以明确的坐标。面积一点五五平方公里的老城厢始建于明永乐二年(一四五四年),迄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天津的摇篮,曾经是天津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岁月沧桑。如今的老城厢已破旧不堪,危陋平房占百分之七十,道路狭窄不畅,且人口密度愈来愈高,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十万居民翘首盼望着小区改造的那一天。
去年,天津市政府提出用五至七年时间“消灭”成片的危陋平房区,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香港安信集团通过考察和分析,看好天津的潜力和前景,与老城厢所在的南开区政府合作改造,兴建“天津龙城”。
既发挥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又保护传统风貌,是历史文化名城改造规划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天津改造老城厢,将历史与现代融合,作了有益的探索。
按照规划,“天津龙城”的定位为集金融、商贸、文化、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区。传统的方城、十字街、中置鼓楼的格局均得到保留,恢复鼓楼和大钟,铺设鼓楼广场,修建仿古商肆群落,构成“龙城”的中心。方城的外围,是高层的金融、商贸大厦,现代化的住宅区就错落在中心区域和四周的商用设施之间,文庙、广东会馆、仓道口基督教堂等三十二处古建文物都在原址保存,整个建筑群落从内向外依次增高,极为别致。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物舞台

  甘把一生献农村
——记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李永茂
李安达黄小钻
在吉林省纪委、省高校工委组织的“共产党员廉洁奉献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有一位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报告人,30分钟的报告,竟赢得45次掌声。他,就是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乡镇医院模范院长”、吉林省九台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永茂。
1970年,李永茂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最偏僻而又严重缺医少药的九台市三台公社卫生院工作。由于严重的地方病危害,这里不少妇女身材矮小,骨盆狭窄,难产发生率很高,可卫生院连一个助产士都没有。
为了解除农民的痛苦,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李永茂决心从头学妇产科。有好心人劝他:“这样会影响原来所学专业的发挥。”他回答说:“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
他起早贪黑学理论,查资料,求教他人。经过3个月的学习,他初步掌握了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三台卫生院的那些年里,李永茂经常送医送药到农家,全乡2500多农户家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0年内他出诊走过的路程约6万多公里。他以自己的艰辛劳动减轻了多少农民兄弟姐妹的病痛,他用自己的精湛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幼婴的生命。
1979年,上级决定调他到上河湾医院(现九台市第二人民医院)当院长。当地农民说什么也不让走。最后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出面做工作,才跟农民达成协议。
一次,李永茂的儿子得了病,爱人捎信叫他回去看看。但由于病人多,他腾不出空来。第二天,儿子高烧,爱人急得跑到乡广播站用大喇叭喊他。这时正有一个小孩等着做阑尾手术。小孩的母亲对李永茂说:“李大夫,您还是先回家去看看吧。”李永茂却说:“不管是你的孩子还是我的孩子,有病的时候都是我的患者,我应该一视同仁!”
等手术完后回到家,见爱人抱着孩子在炕上哭成一团。爱人对他嚷道:“你不要这个家了,连孩子也不要了?”面对妻子的责备,他默默无语。
前几年,一些大医院相继4次发函来调他,但他没有走。一位大学同学来信劝他:“永茂,咱们这些同学在乡镇工作的就只有你一个了,有机会为啥不进城呢?”
李永茂也很清楚,调离农村,妻子的民办教师很快就能转正,子女就业有望,工作生活条件也要好得多。但他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农民。他在给同学回信中说:“农民兄弟淳朴善良,他们需要我,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我的事业在农村,我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刚刚起步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扎根山乡不动摇,甘把一生献农村”,这就是李永茂执著追求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恶水淘尽甜水来朱根华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