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热心儿童事业的人
——缅怀格兰特先生
艾平
联合国副秘书长、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特别顾问詹姆斯·格兰特先生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我们深感震惊,同时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感到万分痛惜。
格兰特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宋庆龄基金会创立伊始,就得到了他的支持。当基金会已故前任主席康克清邀请格兰特先生担任基金会特别顾问时,他欣然接受了邀请。他从40年代起就结识了基金会现任主席黄华,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在格兰特先生的关怀下,宋庆龄基金会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与赞助,在中国14个省区建立了两个妇幼保健院和14个儿童流动图书馆,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了偏远山乡。
格兰特先生虽然非常忙碌,但他对宋庆龄基金会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基金会常务副主席刘启林曾回忆起去年夏天他率代表团访美时见到格兰特先生的情景:
听说代表团来到纽约,格兰特先生表示一定要见上一面。他从他那排得满满的时间表里挤出空隙,安排了会见代表团的日程。会见安排在6月27日下午两点钟。就在代表团将要动身前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时,接到总部办公室的电话通知:因美国总统临时召见,并出席国会听证会,格兰特先生现正在华盛顿,大约半小时后飞回纽约,会见时间改在两点半钟。当代表团按照约定时间来到总部大楼、登上电梯时,翻译顺便问服务员,格兰特先生是否回来了。服务员说:“他刚回来,就在你们前一班电梯上楼去了。”啊!时间竟然计算得如此精确。此时,团员们既为能够见到这位老朋友而高兴,同时又为没有给他留出片刻休息时间而不安。要知道,他毕竟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呐!没想到,一见面,格兰特先生竟先道歉,解释了将会见时间延后半小时的原因。随后,格兰特先生仔细听取了代表团的工作汇报,询问了几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
格兰特先生之所以关注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不仅仅因为他是基金会的特别顾问,而且还在于他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1922年5月12日,格兰特先生诞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后来,当他得知协和医院找到了他的出生记录时,高兴极了。格兰特先生亲眼目睹了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变成欣欣向荣的新国家的巨大变化。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关心中国儿童的福利事业。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爱婴医院。他领导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推行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帮助建立了冷链系统,使中国亿万儿童能够同时接受免疫接种。当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世界儿童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上签字时,格兰特先生专程来到北京出席签字仪式。
格兰特先生为世界儿童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在去年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困——人口剧增——环境恶化(PPE)这一恶性循环圈,并提出发展女童教育是打破这一循环圈的重要措施。当他在纽约听到宋庆龄基金会在中国贫困地区实施了女童助学金计划时,非常兴奋,赞不绝口。他领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世界提倡普及母乳喂养,把科学育儿知识传授给亿万母亲,利在妇儿,功在千秋。
去年盛夏时节,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我们又见到了格兰特先生。当时,他用汉语为全世界儿童祝福。他的精神仍是那般矍铄,他的步履仍是那样矫健。他说冬季还会再来北京。我们也深信会经常在北京见到这位精力充沛的使者。谁知……
我们永远怀念为世界儿童的健康、幸福建立了卓越功勋的詹姆斯·格兰特先生。(附图片)
格兰特先生与宋庆龄基金会代表团合影于纽约宋庆龄基金会提供


第7版(国际)
专栏:他山石

  新加坡鼓励购房措施
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于一九六○年二月一日成立了“住宅发展局”,大力兴建公共住宅,以实现“国民自置房屋计划”。
新加坡是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密度高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公共住宅一般都建成多层以至一二十层的高楼。每个住宅社区都有自己的学校、商场、运动场、娱乐设施、停车场、交通运输网络等,形成一个个设施配套、管理完善、自成系统的独立生活区。
新加坡公共住宅的单位实用面积从四十多平方米、六十多平方米到一百五十平方米不等。售价从四万新币到六万多新币(政府鼓励市民多买房,多买多优惠)。
在新加坡,凡有正当职业的居民都买得起公共住宅。一般双职工家庭,只要月基本工资加起来不超过四千新元,就有资格优先申请购买公共住房。而愿意与父母同住的未婚男女更有优先购买权,以表彰其孝义。购房付款可以分期延续二十年。低工资的公民可以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或提前使用公积金,或同时用上述两种方法来购买住房。这些措施对鼓励公民自购住宅起了很大的刺激作用。据统计,近三百万人口的新加坡,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居民住公共住宅,其中四分之一属租住,四分之三为自购。
新加坡公共住宅计划成功的秘密何在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实施土地征用制。新加坡于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三日正式颁布修正土地征用法令。政府为国家重建与发展计划之需,可由总统颁布命令征用所需土地,由政府依计划投资兴建住宅出租或出售;也可由政府标价售给民间,商人依照政府预定的蓝图设计建造。由于政府征地价格低,房屋售价自然可以降低。这样,土地投机买卖被抑制,使通货膨胀压力减轻。
二、实行中央公积金制。政府强制每个职工按月将百分之二十三的收入存入政府中央公积金局,储存的公积金必须等退休后才能领取,以便政府可以先将这笔巨款用于建房。同时政府又规定,要购买公共住宅,则可提前使用公积金。于是很多人愿用这笔钱来购买住房。这等于“强迫储蓄,强制购房”,政府与公民双方有利。
三、管理完善,手续简便。新加坡公共住宅是在政府的规划与监督下,承包给民间建筑公司建造的,厉行认真办事作风,杜绝贪污和投机行为。居民购房手续简便,全部由一个部门处理,购房者无需四处奔波办理各种手续。住宅社区内的管理工作实现全面电脑化,各社区、楼宇的居民可利用二十四小时的热线服务电话与各部门联系,使社区居民生活既方便,又有秩序。
新加坡的公共住宅制度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李有观编译)


第7版(国际)
专栏:

  高效工作话短长
阎晓峰
一踏上日本列岛,就会亲身体会到高效率运转的现代生活。时速270多公里的新干线高速列车、横贯日本全国的高速公路网、连接世界各大都市的航空线以及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流,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日本学习和生活期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日本人高效率工作的‘敬业精神’!”
我在熊谷市高桥养鸡有限会社实习时,每天上午10点开始集卵作业。两个鸡舍的7万多只产蛋鸡在24小时内所产的蛋,要在下午2点之前的4个小时内装运完毕。时间一到,打开电钮,集卵机启动,雪白的鸡蛋像流水一样从鸡舍输送到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地向集卵机涌来。
集卵作业由两名工人承担,一人站在集卵机的前端,分级拣蛋,把有裂纹、撞伤和沾上鸡粪的鸡蛋依程度不同分为A、B、C三级拣出;另外一个人站在集卵机终端出口处,把输送带传送过来的蛋盘用手端下,放入蛋筐。
集卵机的速度是每分钟收集300多个鸡蛋,30个鸡蛋嵌入一个蛋盘,一个蛋筐中可以放入6个蛋盘,12个蛋筐为一计量车。按此速度计算,大约不到10秒钟就要端下一个蛋盘,两分多钟装3筐蛋,8分多钟装好一计量车。12筐都装满后,工人箭步向前把150多公斤的一计量车鸡蛋推到几米以外的空地上去,小心放好,迅速转过身来,顺手带过一个空车,跑步返回到输送带前。就在他转身做这一切的瞬间,机器还在按正常速度转动着,输送带上传送过来的蛋盘已经快到了满载的极限,只要稍有迟缓,集卵机的超载自动报警器就会尖厉地响起,更使人手忙脚乱。
我刚到那阵儿,对这种高节奏的工作感到难以招架,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汗流浃背。而这对日本工人来说,则极其平常。在这种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里,大多数日本人都是视工作如生命。
分场场长五十岚君40岁出头,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干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从鸡病防疫、鸡场的日常管理到机械设备维护修理,啥都能干。一天,他开上铲车,把鸡粪从鸡舍里装上卡车,运到鸡粪加工厂,刚返回,电话铃响了,厂部通知说有事需要支援,他放下电话,二话不说就驱车赶去了,回来时已是大汗淋漓。为了监控鸡舍的温度,鸡场的自动报警装置就连接在五十岚君的家庭电话上。如果鸡舍温度发生异常,报警装置鸣叫,那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都会马上驾车行驶20多公里赶到场里查看,直到排除故障,一切恢复正常为止。好几次早晨上班时,我发现五十岚君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一问才知他一晚上竟数次到场里查看温度情况。
五十岚君是个上门女婿,岳母患胃癌做了手术要人照料,儿子才3岁多,家庭拖累不算轻。但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高桥会社每年都有来自中国的研修生。为了便于同中国学生交流,五十岚君报名参加了“中国语研究会”的学习。他常常是下班后饿着肚子绕过家门赶去听课。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日本社会的这种高效率,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过劳死”就是在日本报纸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专门指40岁左右的壮年男子因工作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而猝然死亡的现象。“过劳死”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日本国民的诸多思考。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日本现在还仅仅是个“经济大国”而不是“生活大国”,日本人整天忙忙碌碌,成了“工作狂”,却无暇顾及生活。从这点上来说,高效率社会的日本也是有长有短的。


第7版(国际)
专栏:世界见闻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蒋千红
记得到美国求学后不久,有朋友建议我去办一张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证。
办理借书证的手续很简单,只需带上护照和学生证,填写一张表格,一个免费的借书卡就办好了。图书管理员向我介绍说,凭卡每次可借阅各类图书35本,音像制品两件,借期为3周,过期一天罚款一角。
公共图书馆里的书籍很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类书籍到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科幻作品、语言文字、工具书以及购物、社交、求职指南、复习考试辅导资料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此外,图书馆还订有《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当地的报纸以及各种期刊。所有的书籍、报纸和期刊都是开架的,使用者可以自取。图书馆中环境幽雅,人人都在伏案读书阅报,只有工作人员在电脑检索服务处和借阅台、咨询台前紧张地忙碌着。
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非常周到。除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这几个最大的全国性节日外,图书馆每天从早9点到晚9点开门接待读者,周末下午5点下班,星期天也不休息。如果要借的书一时没有,可以办理登记手续,一俟归还,工作人员就会写信或打电话通知登记者去取。图书馆大门的入口处有3台投币式复印机,读者可以自己动手复印图书中的段落章节。图书馆的外墙上还设有一个还书斗,方便开车的人和读者在下班后还书。馆中专门设有儿童阅览室,那里的桌椅板凳和书架都是根据孩子的身高制作的。孩子们可以在里面看书、听录音歌谣和故事,也可以玩游戏机。老人们则可以从图书馆里得到娱乐、保健、理财及外出旅行方面的信息。此外,图书馆还经常组织讲座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并为社区成员的培训、社区内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以及公民的参政议政提供集会的场所。久而久之,公共图书馆成了我了解美国社会的一个窗口。在语言学习和对美国民俗风情的了解上,我也从公共图书馆那轻松流畅、妙趣横生的图书中获益匪浅。
以后,我还逐渐了解到,我所在的城市中像这样的公共图书馆有6家,大都位于交通方便、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它们不仅在图书管理上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借书卡通用,而且在图书借阅和人员调拨上也互通有无。这就是美国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每个图书馆不过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目前,遍布美国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数已达7200座。大到有700万藏书和80个分支的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小到只有一间屋的乡村阅览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公共图书馆通过传真线路和计算机网络与大学及研究机构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政府图书馆以及各类专业图书馆一起,构成无处不在的服务网,为美国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民众提供着知识、信息和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
美国绝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由理事会进行管理,理事会由社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或是由当地的行政负责人任命。图书馆的财源主要来自地方的税收,还有一少部分来自私人捐赠、公众集资或是政府资助。我曾听人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衣衫不整的人终日在图书馆中消磨时光,时间长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他感到厌烦。一次在图书馆快要关门时,工作人员粗暴地催他离开。这种情形恰巧被一位正在这里读书的律师看在眼里。他站起来走到那位工作人员面前说:“你不能这样对待他,他是一位纳税人,你们的图书馆就是靠纳税人支持的。”后来,他帮助那位读者打赢了官司,图书馆向被训斥的纳税人支付了数量可观的一笔赔偿金。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科技

  当心电脑小偷
黄晴
据报道,美国联邦计算机安全机构最近发现,某些尚不能确定的“入侵者”正采用一种新方法打入连接2000万用户的全球计算机网络(Internet),这些用户中既有政府机构、企业,也有家庭个人计算机,他们的资料和通讯可能被人窃取或窃听。
有关人士警告说,这些用户如不按照他们提供的一套复杂方法来防止“侵入”,入侵者就可能提取乃至销毁他们的机密文件,甚至冒充合法用户在网络里大闹天宫。
采用新技术入侵计算机网络是在去年圣诞节期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算机安全专家发现,一个或一群入侵者接管了他的计算机达一天之久,通过电子网络窃取了他制作的大量安全程序。
目前,美国许多商店、超级市场、信用卡公司和银行等都希望通过与Internet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开展业务,出售商品。计算机安全专家警告说,新入侵者将会有办法窃取信用卡号码、商品和钱。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名计算机犯罪专家说,入侵者的新方法是极其高明精细的,几乎所有用户都可能受害。据悉,在Internet网络中,一种被称为“路线标定者”的特殊网络计算机决定信息数据的确认和配送。入侵者利用网络设计上的一个缺陷,可采取欺骗“路线标定者”的办法,冒充可靠的合法用户,从而得到受保护的计算机数据资源的通道,控制有关系统。
许多专家指出,Internet网络的软件原本是为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信息交流设计的,没有打算运用于商业活动,因此没考虑到现在出现的问题。目前,许多与Internet直接联网的公司和其他机构认为,通过一种称为“防火墙”的多种软硬件防护体系即可保护自己的计算机不受侵犯。但一些专家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入侵者可以轻易通过这一普及式防护体系。据报道,保密的政府军事计算机系统因未与Internet直接联网,估计不致受到侵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