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一本论述毛泽东的信史
——读《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胡绳
一年前,在纪念胡乔木同志逝世一周年的座谈会上,我曾说过,乔木同志回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本很有价值的书,不久将会出版。现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已摆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大家和广大读者久已期盼的著作,我热烈祝贺它的出版。
乔木同志在世时,不少老同志都希望他写本回忆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我也向他提过这样的建议。他跟毛泽东同志那么长时间的特殊关系,他在那个岗位上对毛泽东同志的特殊观察和了解,以及他个人在许多方面的深厚素养,使他对毛泽东同志的研究和回忆为任何人难以代替。
遗憾的是,乔木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生前已动手写的回忆录未能如愿完成。他去世后,怎么处理他遗留下来的未了工作?尚昆同志、一波同志、力群同志都很关心。我跟乔木同志相识达半个世纪,曾长期在他领导下工作。无论于公、于私,我都不能不为之尽一份力。
我跟编写组的同志谈过,能否把他对你们关于写作这本书的多次谈话整理出来?这也许是读者感兴趣的。编写组的同志们研究后认为,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用乔木同志的口吻写稿,署乔木同志的名来出书已不可能;但是无论乔木同志生前回忆毛泽东同志的多次谈话,还是在乔木同志指导下撰写的专题回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文献价值,其中有几篇文章还经乔木同志审改过,并且乔木同志在病重时曾表示,其他各篇若能都写成这个样子,他就放心了。基于这个情况,他们提出了将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的方案:第一部分是乔木同志20多次谈话的记录整理稿,即我们见到的这本书中《谈话录》一编;第二部分是编写组按照乔木同志生前拟定的题目,并根据他多次谈话的精神撰写的19篇文稿,即现在的《初拟稿》这一编。这个方案上报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获得批准,这本书才以目前这样的形式出版。
我看了编写组写出的全部书稿,赞同这样的处理方法。《谈话录》整理的乔木同志20多次谈话,较好地体现了乔木同志谈话的韵味和风格,保持了谈话特有的生动性与鲜明性。过去在与乔木同志接触中,也听他谈过一些有关党史事件和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思想和活动的情节,但没有像《谈话录》这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谈话录》从大角度宏观地回忆毛主席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许多重要历史活动,也记述了毛主席的一些活动的具体情节。例如,这里介绍了毛主席在皖南事变前写“佳电”的慎重思虑,苏德战争爆发后密切关注战争形势变化的紧张、沉重心情,以及在1946年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和在1950年抗美援朝这两个重大事件上难以下决心的情况。这些记述是乔木同志根据记忆中的深刻印象说出来的,所以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党的领袖的神情却跃然纸上。乔木同志对毛主席大量的正确观点和判断作了深刻的阐明和精彩的评论,也对现在在他看来毛主席的一些不合适的看法和做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认为毛主席对战后国际形势的估计也有些不准确的地方(即对当时人民的力量估计过高,对美国人民与美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英法两国与美国的矛盾都估计过高)。对于这样的问题,尽管别人也有过一些思索,但只有乔木同志才能作出这样的判断,并说得适度。《谈话录》还说明了一些重要历史活动的原委,澄清了一些重大的历史疑问。如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回忆,对陕甘宁边区领导人关于财经问题争论的介绍,以及对我们党同苏联、同美国关系演变的叙述,乔木同志作为这些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提供了许多重要情况。这对于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初拟稿》部分,在去年的9、10月间我陆陆续续地看过,并把一些意见写在编写组送来的清样上,供他们修改参考。跟乔木同志共过事的同志都有一个感觉:他在文章写作上善于“画龙点睛”。读了这部书稿,给我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如果说《谈话录》是“点睛”,那么《初拟稿》则是“画龙”。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在我看来,《初拟稿》部分大体分为四组。每组文章都披露了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
一组是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建设方面的文章。这方面是过去党史中讲得分量不够的。《初拟稿》根据乔木同志的谈话,运用有关史料,说明了毛主席怎样重视并指导边区的政治经济建设,以及对边区有亲骨肉般感情的那种深切关系。这就使我们看到毛主席在革命时期已经注意积累建设的经验,并且使我们能体会毛主席为什么在1947年坚持留在陕北转战的深刻原因。
二是有关延安整风方面的文章,这里包括从编辑党的历史文献到党的七大。这一组文章着重写了党中央领导层开展整风斗争的情况,提供了不少人所不知或知之不详的文献材料。虽然有些地方似稍觉琐碎,但也无妨。因为这些材料太珍贵了。这组文章根据乔木同志对整风运动的评价,以大量史实在充分肯定毛主席领导整风运动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分析了整风运动的某些缺点。可以说,这组文章是从总体上把对整风运动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是在党的对外关系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活动。有的文章包含很重要的内容,把一些事件讲得比较清楚,弥补了目前党史界在这方面研究的某些不足。
四是关于党领导的国内政治斗争和革命战争方面的文章。有的文章写得很好,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一些历史过程的始末,而且还有一些评论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和研究毛主席的一些政策思想、军事思想和理论观点的形成与变化。
去年10月看完《初拟稿》的全部文章后,我曾给编写组的同志写了个条子,认为“整个看来,这本书是有价值的。虽然有若干篇(或一篇中的大部分)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是篇篇都那么引人入胜怕也不可能(这里有很多篇是能引人入胜的)。再说,如能经过乔公自己的手,一定能多有增益,现在是没有办法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一篇,本来有理由企望乔公说出些新的东西,现在这一篇似觉不能令人满足,但这也可能是永远的遗憾了”。编写组对有的文章作了些修改,情况有所改善。
总之,这本书在有关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努力,整理成这个样子,实属不易。这是一部信史。今后,人们研究40至50年代党的活动和毛主席的活动,写党史,这是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第9版(理论)
专栏:

  认真贯彻《劳动法》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
李伯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一部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基本宗旨的重要的基本法律,认真学习、贯彻《劳动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全面规范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的一个核心内容。《劳动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劳动合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运用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基础。它使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有了法律约束,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劳动用人依靠行政手段分配的计划管理体制,使企业和劳动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互相选择,企业成为独立的用人主体,劳动者有了自主就业的权利。
当前,在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这是关系到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妥善解决。《劳动法》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因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的,可以裁减人员”。之所以作这样规定,是因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有用人自主权。鉴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富余人员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为了防止企业大量裁减人员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劳动法》在规定可以裁减人员的同时,又规定了限制性条件,即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我们按照这些条款的精神,已制定了企业经济性裁员的程序和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这些要求和规定办事,安置好富余职工,确保社会的稳定。
做好就业工作,努力促进充分就业
就业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法》规定,“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这是经济发展的优势,但同时又存在着就业的压力。此外,我国劳动者素质不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都影响了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实现。因此,政府要确定正确的就业方针,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就业服务事业,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保证劳动者实现就业权利。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解决就业问题。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者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扩大。二是通过兴办产业,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把新兴的第三产业作为今后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搞活就业形式,开拓新的就业领域,鼓励非全日性、临时性工作和“小时服务”等灵活就业形式。三是鼓励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到各种类型的集体企业去就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个人合作经营,创办各种经济实体实现就业。国家对组织起来就业的人员要实行在资金、货源、场地、原辅材料、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照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是国家组织劳动就业和劳动者实现就业的基本形式。《劳动法》第1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目前,我国职业介绍机构不但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平衡,中小城市相对薄弱,远远不能适应要求,需要更大的发展。要鼓励支持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职业介绍机构,已经办起来的职业介绍机构要扩大范围,加强管理,增强功能,以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覆盖面广、吞吐量大、服务水平高的职业介绍网络。此外,还要积极发展和完善其他就业服务事业,加强就业训练和职业培训工作,通过有效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能力。
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建立新型工资分配制度
《劳动法》第48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获得最低工资保障,是获得劳动报酬权利的基本体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类企业成为独立的分配主体,有权决定内部职工的工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法》规定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劳动者工资分配的合法权益。鉴于国有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地要采取财政补贴、动用各种基金等多种措施,保证国有企业特别是部分困难国有企业职工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还要监督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禁止无故克扣和拖欠职工工资。
工资既关系到社会收入的分配,又关系到社会收入的创造。《劳动法》第46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这项规定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主要是把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同所获得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体现劳动差别的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同工同酬,主要是防止工资分配中的歧视性行为,保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公平获得劳动报酬。鉴于当前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消费基金膨胀,社会分配不公日趋严重的状况,我们设想,要通过工资立法、制定中长期工资增长计划、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等方式,引导用人单位和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确定工资水平,将工资增长幅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以实现工资增长、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通过强化个人收入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功能,调节过高收入,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改革“企业保险制度”,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劳动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当前,社会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在国有企业,原有的一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企业保险”,已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非国有制企业,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以贯彻《劳动法》为契机,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扩大覆盖面。改革的核心是要从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把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管理责任转移到社会,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当前,特别要把重点放在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上。养老保险要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建立新机制。要实行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制度,鼓励企业为本单位员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要建立养老待遇正常调整的机制。同时,要尽快将所有企业及其劳动者纳入到社会保险中,实行适用于各类企业全体劳动者的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统一调剂使用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主要是扩大覆盖面,提高对失业和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承受能力,为失业职工提供失业救济和再就业服务。
加强劳动安全卫生工作,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必要条件。《劳动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安全生产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首先是加紧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安全生产法》、《劳动保护法》等与《劳动法》配套的法规;其次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和国家监察;第三,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严肃查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以形成一个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环境,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大开放是一个伟大构想
许德立
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开放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地构建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和根本战略过程中,阐明和主张的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观点。
小平同志提出“大开放”,不但指经济上开放,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还指文化上开放,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他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大开放思想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得出一个精辟的认识:封闭必然落后,开放一定兴盛。他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在开放与封闭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祖先既尝过开放的甜头,也受过封闭的惩罚。中国从3世纪到明朝中叶整整1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开放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科学的昌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说的:“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科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从而才有了科学技术的坚实基础,使中国封建的经济从秦、汉到唐、宋、元历代经久不衰,从而才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繁盛,以及郑和下西洋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兴旺。所以,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说,由于开放,“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15世纪中叶到鸦片战争的300多年时间里,由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无视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以至逐渐落伍。所以,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历史经验证明,不开放不行”,至少“五十年离不开开放政策”。
大开放思想是明察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中国经历了“文革”灾难后刚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同志就以深邃的眼光和博大的气度关注世界发展的趋势。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强力推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它呈现的重要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的加强,以及追求高质量、高效益和高富足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高科技在不同产业门类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这次与科技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产业升级,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激荡着世界经济,从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浪潮冲击下所产生的知识、技术、资金、市场的多层次的重构和转移,无疑会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接受外来投资和增加出口的机会,从而导致产业升级和实现技术的不断高级化。同时,由于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和边缘产业的出现和涌动,世界经济正在酝酿新的产业革命。经济文化时代的来临,相应地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以及人类生活带来变革。所有这些,正是我们这个经济、技术落后而又是大国、穷国的国家必须很好地抓住的机会。小平同志正是在纵观了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详细考察确定中国在这一变化坐标中的方位后,才作出“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论断的。
大开放思想是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抉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在现阶段,实现这一任务的最佳选择是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庶,才能使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辉煌,这是15年来改革开放实践所凝结的真理。所以,小平同志指出,对于这样的大方向、大政策,我们动摇不得。如果政策收了,变了,不但人民不答应,国际上也会对我们产生不信任。那样必定损害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的改革开放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开放”,“把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民放心,还可以消除国际上对我们的猜测和担心,争取现代化建设有更好的外部条件,争取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以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提高国际竞争力。正是基于此,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大开放思想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规律性认识。一方面,这是艰难探索结出的硕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摔了许多跟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验。先是照搬照套苏联模式,结果证明不行。再就是在全党的工作重心和方向的判断上出现致命的失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导致“文革”十年的历史大灾难。正是在经历了错误和挫折之后,才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才有了“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伟大实践。而小平同志的大开放思想正是这些规律性认识的集大成。它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航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里程碑。
另一方面,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开放思想是过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所无法比拟的。它呈现的特点是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不可逆转性。无论是对大开放的对象、内容和实现方式,还是就如何使中国这艘航船在改革开放的正确航道上胜利前进,小平同志都作了极其精辟和深刻的阐述。比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规律性认识,把大开放思想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之上,从而愈益显见其博大精深。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小平同志谆谆告诫我们:“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也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重要的是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再就是不能重新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如果走回头路,只会回到贫穷落后的状态”。他还把这些认识概括为“改革不搞争论”,“开放不能关门”。“不搞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关门,是为了吸收外面的好东西,迅速发展自己。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探讨“接轨”途径再上发展台阶
——“亚太投资贸易自由化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亚太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亚太投资贸易自由化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前不久在广东侨乡江门市举行。与会的国内专家、学者、地方政府负责人、企业家和美国、韩国、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专家,就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与亚太经济接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对亚太投资贸易自由化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前景的分析
与会代表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投资贸易自由化是世界性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市场经济调节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优化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都把投资贸易自由化作为长期的追逐目标。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潮流势不可当,亚太经济合作的加强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特别是在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势力的崛起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东亚地区的内部合作在加强,亚太地区出口市场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这种发展不断壮大了亚太地区的势力,以至人们不得不承认21世纪就是太平洋世纪。与会代表指出,太平洋世纪的来临,中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在中国的发展中,广东则起了带头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又发挥了“龙头”作用。
   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珠江三角洲16年来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认为这种奇迹的取得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将对外开放的外部性内部化,将政策优势转为体制优势。代表们还充分肯定广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运行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已初步市场化,基本具备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条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为该地区经济向国内外发挥辐射作用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这些优势,使它成为广东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枢纽地带。把握世界经济复苏与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大好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珠江三角洲就能够继续对广东乃至全国经济发挥带动作用。
与会代表也注意到,在珠江三角洲经济繁荣的背后,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患有传统工业化的通病,正视和克服这些通病,是珠江三角洲继续前进的当务之急,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其增创新优势,再造新奇迹的又一“瓶颈”。
珠江三角洲应确立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战略与策略
与会代表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崇高理想,创造人的全面、自由和健康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珠江三角洲必须在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经济生活的质量与水平,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必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生态规律,追求持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珠江三角洲必须考虑两个接轨(与香港接轨,与内地接轨)和两个走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问题,为此,与会代表提出若干策略性的建议:
⒈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向高科技、信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⒉实施“育才工程”,在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的基础上努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的现代化。
⒊实行“双向投资”,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并要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带动出口的扩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组建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向内地投资,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带动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此,尽快组建实施跨省区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已迫在眉睫。
⒋加强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划,认真搞好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安排好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工业项目的布点,处理好区内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地区关系以及珠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挥整体优势,追求长远利益和综合效益。
⒌深化体制改革,尤其要加快产权制度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争取改革开放的试验权,不断取得新经验,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⒍营造新的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经济社会示范区。(张难生)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社科书讯
由孙杰、杨仁争著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成才之路》一书,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王维澄同志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指出,“这本《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成才之路》,是两位中青年同志写的。书中的文章既有作者在实践中的初步体会,也有他们学习和总结他人的宝贵经验。”
该书从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必须刻苦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做自觉维护领导班子团结的模范;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艺术;要知人善任,正确合理地使用干部;必须具备会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八个方面论述了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成才之路,值得中青年领导干部一读。(黄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