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观众点评

  春节晚会观众说
△象征着大吉大利的猪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给中华大地的除夕之夜带来春的气息。晚会的整体水平不低,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较好地体现了家庭的团聚、民族的凝聚、炎黄子孙的汇聚以及亲情、乡情、友情,自强、自信、自豪的主体思想,给人以欢乐、轻松、寓教于乐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反映军营火热气息和男子汉气概的歌组合《当兵的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美中不足的是整场晚会轻松有余而高潮推出不足。《黄河水罐》这个节目有新意,立意高,形象地表达出炎黄子孙的爱国情,可惜结尾处理太草率,未能使节目得到更好的升华。令全国人民肃然起敬的军嫂韩素云也在晚会现场,摄像机曾几度从她面前扫过,可惜编导演未能给她以更多的笔墨发挥。(国防科工委某部政治部主任:马达明)
△除夕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表演的晚会,从头至尾都很认真。晚会节日气氛很浓,喜气洋洋、高高兴兴的祥和气氛贯彻始终。今年的节目也有出新的地方,如《黄河水罐》这个节目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多胞胎”引出8位黑脸包公的节目很有新意,针砭时弊,反腐倡廉,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晚会请出联合国加利秘书长、杨振宁、靳羽西等名人拜年,令人感到很亲切。《’94新一代》歌组合,尽管主持人调子很高,但无论从歌的质量还是歌手的素质来看,都显不出’94新一代的特色来。希望晚会年年要出新,尽管很难,但必须出新。唯有此,才能不断提高质量,满足受众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兰鸿文)
△中央电视台’95春节联欢晚会是一台质量平平、形式依旧的晚会。主要是组织者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向以捕捉社会热点而为人称道的小品,除了赵丽蓉在《如此包装》中有上乘表演外,大多数小品都在重复别人早已发现的真理。相声节目尽管演员很卖气力,但创作贫乏的状态已不能掩饰。“歌组合”形式表面上很热闹,很新鲜,但只能是权宜之计。没有传唱的佳作,没有新人的发现,再好的组合也是缺乏永久的魅力的。晚会已向社会敲响“创作危机”的警钟。这是长期以来“演员走红,作家走背”不合理现象的一种必然结果。(江苏某市职工:冯茶儿)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有三台,文化部有一台,北京电视台有一台,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有比较才有发展,有竞争才会提高,观众是乐于看到这样的局面的。几台晚会比较起来,中央电视台的三台基本保持了水准且形成台内的自我竞争,效果很好。文化部晚会是进步最快的一台。这台晚会坚持以高雅艺术为主,节目选择把关也较严,整个节目给人一种提高民族素质的感受。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勇于迈出新步,特别是“流动拜年车”,打破了录像棚狭小的空间,把镜头对准大社会,给人以全然一新的观感。固然这种形式难度大,节目质量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指出了春节联欢会也可以这样搞。这条新的道路,对于今后春节晚会文化的发展很有意义。(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沈默)(附图片)
下图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剧照。


第12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艺术“TV”与文化品格
张永祎
名目繁多的“TV”忽然间成了艺术创作的时尚,从最早的“LTV”(文学电视),到后来的“MTV”(音乐电视),再到现在刚开始的相声“TV”、“TV”短剧等等,各种艺术样式都在争先恐后地向电视靠拢,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给琳琅满目的艺术园林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他艺术样式如此热衷于在屏幕上寻求一席之地呢?这多少与这些艺术处境艰难或受到某种局限有关。艺术要生存,就要拥有与它们相伴相生的欣赏对象,面对电视机前数以亿计的观众,其它艺术样式又怎能无动于衷?另一方面,艺术“TV”的出现,也可以说是电视通过兼收并蓄,不断充实自己的需要。电视是艺术家族中的后生,虽说它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相联系,却是因综合了其他艺术手段之长才显得如此精神抖擞。在这个日新月异时代里,针对人们层出不穷的新需要,电视再以各种“TV”的形式,集影光声色为一体,熔多种艺术于一炉,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艺术“TV”是两种艺术嫁接的产儿,是一种非此非彼的新样式。如果仅仅着眼于弘扬某种艺术样式的本身,那么电视则仅是扩大传播范围的手段而已;如果仅仅着眼于电视的制作,那么精益求精的技术加工,也会冲淡艺术样式的原有韵味。它不可能是艺术与电视的简单相加,而只能是两种艺术的有机结合。只有在发挥两种艺术长处的地方上找到焊接点,取长补短,不仅可以淡化痕迹,而且更能使它们相得益彰。艺术“TV”要真正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样式,在制作的美学上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贴进性。艺术“TV”制作应该是社会文化的选择、集中和反映,没有社会文化的支撑和呼唤,它是不可能出现也很难为继。因此艺术“TV”制作要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要主动地贴近人们的深层社会心理,不断沿着人们的情感思路,去理清现实的关系,观照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人生课题乃至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新趋势。
二是要有创造性。艺术“TV”的制作具有似真犹幻的双重品格,它一方面以传真见长,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因是二维空间构筑的四维世界,又带有不可触摸的幻像性。这种建立在物像性、影像性基础上的幻觉真实,无疑给某种艺术创造留下了非常开阔的空间。相声“TV”有时就是利用这种空间巧妙地把许多老段子的“原声”与新演员的画面结合起来,虚实相生,别有一番情趣。当然,创造的意义尚不仅是提供一种可资利用的艺术空间,更主要的应该是指避免千篇一律、不断创新的那么一种蓬勃的朝气。
三要有高雅性。目前不少“MTV”似乎都乐意在海滨浴场安营扎寨,走上镜头的都是一些身着三点式泳装佳丽,歌声飘出之际就是搔首弄姿之时,她们或仰卧沙滩,或沐浴海水,或嬉戏岸边……在这些“MTV”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起到对歌词内容进行诠释或延伸的作用,而仅是着眼于一些低层次欲望的刺激和适应。对此,高雅性就不能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所谓高雅性,就是要以社会现实和民族审美心理为基础,以时代的精神为主线,要把那些有益人们的健康、向上的东西灌注在声音之中,洋溢在画面之上。只有以高格调的产品为号召,小小“TV”才会别有洞天,别具滋味。“MTV”《我爱五指山》、《长城长》等深受欢迎,与制作者的高雅格调不无关系,它们对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因此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坛撷英

  昆坛代有人才出
——记湘昆小生张富光
傅雪漪
在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中,湖南湘昆青年小生演员张富光一跃荣登昆剧兰花最佳表演奖的榜首,其艺事进步之快令同行们刮目相看。
早在80年代后期,张富光曾来京演出,初露光华,给首都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引起了戏剧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慧眼识珠,欣然破格收为关门弟子,一时传为梨园佳话。
张富光的《见娘》是湘昆极富特色的传统剧目之一,其师承堪称博大精深,又得俞振飞大师的亲自点拨。张富光博采众家之所长,融会湘、南、北昆的精华化为己有,演出给人以既熟悉又新鲜的愉悦,淳朴而又雅致的美感。他深入品味人物的内心感情,使每个举手投足的身段,一张一弛的眼神,或颦或笑的表情都恰当而准确地表现了王十朋的心态与形态,可谓形神兼备。加上他训练有素、声情并茂的演唱技术,其艺术魅力深深感染着每个观众。
《拾柴》一剧是80年代后期在苏州由昆剧大家周传瑛先生亲自重点传授的昆剧穷生戏。张富光学得扎实而深入,他不仅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地继承了老师的表演规范;更深入细致、心领神会了老师对吕蒙正这个人物的理解与体现,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出实践,他的演出得心应手,尤见精彩。周传瑛先生的夫人张娴老师看了以后感动地说:“看了张富光的《拾柴》,我就像看到传瑛在台上似的。”
《抢棍》是张富光向湖南辰河戏老艺术家向子礼先生所学的一出武小生戏。该剧以其浓厚的湘味特色享誉戏坛。张富光的《抢棍》成功地塑造了刘智远这个胸怀大志而寄人篱下的英雄形象。虽然穷途落魄却不失英雄本色,明知有人加害却不顾妻子的劝阻偏要铤而走险,于是有了这场生死攸关、爱恨交加的夫妻抢棍。戏中武功身段繁多,张富光演来干净利索,潇洒自如,英武逼人,尤其是表现夫妻争执间那种醉中犹醒,怒中含情,虽刚而柔的神态、情趣,更是真挚感人。
张富光三出戏,塑造了三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他多方面的才能与功力,称得上是文武兼备的小生全才。张富光的成长显示了昆剧后继有人的美好前景,也展示了养在山区人未识的湘昆特异风采与实力。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一个女导演的电影生涯》问世
《一个女导演的电影生涯——董克娜评传》(靳凤兰著)一书,最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女导演评传,陈荒煤为此书作序。该书以求实的精神,对董克娜的电影创作进行了剖析,对其人生道路给予了生动的描写。(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梅兰芳与中国文化》出版
为纪念梅兰芳诞生一百周年,武汉大学周姬昌教授的新著《梅兰芳与中国文化》一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文化视角对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成就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与探研。(陈武)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成都举办“梨园回春演唱会”
为感谢著名骨科医生李枝华对戏曲演员的关心和帮助,他的“病员——川剧名家许倩云、蓝光临、杨昌林、晓艇、刘芸、陈巧茹、田曼莎等,日前在成都联袂举办“九五梨园回春川剧名家演唱会”,演出收入一万元全部捐赠四川省川剧振兴领导小组作为基金。(唐思敏)


第12版(副刊)
专栏:

  影坛觅踪
△谢晋——著名导演谢晋新年伊始,便开始向电视屏幕冲击,由他任总策划、总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大上海屋檐下》日前已在沪停镜,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这部电视剧围绕上海一幢楼房内8户人家40年历史的变迁和命运的转折,揭示了大上海的历史巨变。在谢晋的大旗下集合了当代影视界一批耀眼的明星,他们是:潘虹、许还山、方舒、孙飞虎、吕晓禾、牛振华、杨昆、野芒、章金莱、吕凉、王汝刚等。(亚文)
△当世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在海外中国留学生身影之际,一部以外国女留学生在北京的生活为内容的电视连续剧《洋妞在北京》日前在京开机。王秉林执导的这部轻喜剧,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融于老北京普通人生活之中,从观念的变更到情感的交融,使其不断理解和接近。该片女演员来自德、美、俄、南斯拉夫等国,中方演员有陈裕德、丁一、梁庆刚等。该片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嘉华广告公司联合摄制的。
(晓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