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经验交流

  前沿“堡垒”
——山东省潍坊市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纪实
刘玉普张本水
农村稳,则全局稳;农业丰,则人心定;农民富,则小康成。面对这个事关全局的大事,潍坊市委下力气抓好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公开竞选“领头雁”
昔日蛛网悬挂的临朐县月庄村会议室,这天整洁庄严,“竞争上岗”演讲会已近尾声,几十名党员、村民代表投完信任票后,正翘首等待最后的结果。
过去,这是一个出了名的后进村。班子软、人心散、家底空,1990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590元。县、乡两级党委采取断然措施,公开竞选“领头雁”。一个个有志者相继登台发表“治村施政”演说。不甘贫困的村民反复掂量着谁是最信得过的带头人,竞选者也在勇敢地接受群众的选择。计票结果出来,被誉为村里“三大能人”的党员个体户李安兴、宫佃华、李德修得票领先,掌声骤起。经镇党委批准,他们三人分别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副书记。
新班子新气象。三年下来,全村发展大棚菜30亩、优质果园370亩、个体专业户110个,并解决了多年的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300元,村民异口同声:“跟着支部走,好日子在前头。”
潍坊市各级党组织打破地域、身份、年龄界限,通过竞选、聘任、招考、回请、下派,多渠道并举,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据了解,近年来,全市新选拔了8909人进村两委班子,其中1560人任党支部书记。
让先锋队掌握第一生产力
“扭住生产力不放!”这是潍坊市抓党建坚定不移的一条原则。本着这个原则,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做好党建与经济建设结合的“新文章”。
诸城市后官庄村,一排暖烘烘的塑料大棚里,长满了脆生生的黄瓜、绿油油的辣椒、红扑扑的西红柿,37名党员站在畦垄上,聚精会神地听科学种菜知识课。这堂塑料大棚里的“党课”,拉开了后官庄村农民党员学科技、用科技活动的序幕。
没有文化的军队,不能战胜敌人;缺少科技知识的党员队伍不能带领群众闯市场、奔小康。根据新形势对农民党员队伍的要求,1991年潍坊市委作出决策:在全市农民党员中开展“学科技、用科技、比贡献”活动,用三至五年时间,使80%以上的农民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
这一活动,很快在潍坊农村大地蓬勃兴起。党员电教这一形象、生动、直观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学用比”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满足党员、群众的要求,市委电教中心复制了2500盘科技录相带,发放到农村党支部。电教已成为党员、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把党支部建到市场
1990年以来,潍坊市委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突破了沿袭多年的按行政区划设置组织的模式,迅速开辟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为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员的管理,各县市区在工商局建立了党委,乡镇个体劳协建立了党总支,大集贸市场建立了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挂牌经营”和“党员身边无落后”等活动,带头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农村基层党组织随产业转移而灵活设置,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新的“根据地”,使党的基层组织细胞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活力。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公仆心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海南省文昌县委书记、县长朱明国谈心录
本报记者张严
我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常委、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组织部副部长、海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扎扎实实干事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
1993年5月,当组织上调我到文昌任县委书记时,我感到责任重大,下决心要同文昌人民一道共同奋斗出个样子来。我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加快经济建设,逐步形成旅、贸、工、农、房五业并举的发展战略。
蓝图绘成后,急需的是真抓实干。为了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县委针对文昌过去存在的问题,从整顿机关作风,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入手,在全县各机关推行挂牌定位办公制度,制定机关办事流程表,一切工作都按规章制度稳妥有序地操作。为了便于群众监督,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增设了热线电话,规定对正局级干部有意见,直接拨县委书记、县长热线;对副局级干部有意见,直拨分管常委、副县长热线;涉及到办事过程中贪、卡、吃、拿、刁等违法违纪行为,直接拨县纪委、监察局热线。县政府一名干部在招商引资中有吃、拿外商的行为,县委态度坚决,对其进行了严肃处理。通过整顿,全县机关办事效率大大提高,过去需几个月才能办完的事,现在只需几天就可办妥。群众对此高兴,外商对此满意,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在1993年7月到1994年12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县就有200多个项目动工上马,总投资额为30多亿元人民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实际工作中,我和县委“一班人”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强烈愿望,寓于文昌的长远建设发展中。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从改善外商投资“硬”环境入手,为文昌人民办了5件实事:一是着手建设以文城至清澜大道为主的5条大道,全面改善了全县的交通状况;二是开通了6000门程控电话和1000门移动电话;三是抓好建设用地的征用,全县落实成片预征和以项目带征土地12000亩,解决了几年来建设速度和征地缓慢的矛盾;四是认真落实侨房政策,受到海外120万文昌籍华侨、台港澳同胞的赞扬,吸引了海外投资;五是把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农业、旅游、工业上来,对重点项目搞好跟踪服务,促其快速上马,从而使文昌在房地产降温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仍大幅度增长。1994年,文昌县财政收入达到90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共产党人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作为文昌县的主政干部,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精神,时刻为人民群众着想。文昌有10多个村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未能摆脱贫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动员15个县直机关与贫困村“结亲”,帮助每一个村办一个企业,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使这些贫困村基本摘掉了“穷帽”。针对一些村干部存在的“当村干部吃亏,村干部难当”的思想包袱,我和县委“一班人”果断地作出决定,为全县1200多名村干部办了养老保险,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在两年时间内,全县已有36个行业和单位跨入全省、全国的先进行列。(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党员论坛

  切忌嫌贫爱富
吴玉坤
古人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之说。此言道出了旧社会的炎凉世态和冷暖人情。令人费解的是,如今这种嫌贫爱富的宿弊也渗透到我们的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如有的领导下基层,专跑富的地方、好的单位,而对一些贫穷落后乡村和效益差的企业则避而远之。
由于各种原因,地方有穷有富,单位有好有差,这在经济发展尚不平衡的今天,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各级领导理应一视同仁。一般来说,那些落后贫穷的乡村,那些亏损企业,要比那些已经致富的村子和正在盈利的企业更需要领导的光顾,更需要各级领导帮助他们一村一策,一厂一计,耐心研究指点……可是我们有些领导却恰恰是嫌贫爱富,喜好厌差,这岂不等于让穷的地方更穷、差的单位更差了吗?
之所以出现这种喜“热”厌“冷”的现象,一是与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一般来说,跑富乡、富村、好的单位、好的厂矿企业,起码可以省力、省事,而且抛出点钱也会见效快,下边会知恩必报,何乐而不为?二是作风漂浮,害怕艰苦的官老爷作风所致。跑穷的地方、差的单位,山路弯弯,一身灰尘,对己没有什么好处,还要多吃苦、多费神,何必劳累?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能有贫富之分,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因此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对贫穷乡村、亏损企业更要多一点关心。对好的、富的单位要锦上添花,对差的、穷的单位更要雪中送炭。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有必要,更有意义。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党建百花园

  湖南万余干部帮助整顿后进支部
本报讯最近,湖南省委作出决定,用3年时间对全省后进村党支部进行重点整顿。省地县三级共选派1.4万名干部,组成工作组下到4700个后进村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培养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湘祖)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党建百花园

  襄阳培训外出党员
本报讯湖北省襄阳县现有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4051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6%。入冬以来,这些党员绝大部分回家团聚。襄阳县各级党组织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利用乡镇党校对这些流动党员普遍进行理论培训,截至目前,各乡镇已举办外出党员培训班14期,培训外出党员1700多人。(祖萱)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党建百花园

山东淄博矿务局夏庄煤矿自1990年以来,党员干部婚丧大事实行“报告”制度,对防止不正之风起到了一定作用。图为矿纪委领导同志到党员干部家中了解情况。石连争摄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来信

  莫让基层干部疲于奔会编辑同志:
不久前,笔者在会场上遇到一位基层领导干部,说她从去年3月8日到10月27日,在短短的234天中,开了大小130次会。每次会议短则半天,长则两三天,简直成了常务“会员”,真有不堪重负之感。
会议成灾,是领导作风不实的表现。究其因,一是图形式。认为凡事只有开会,才显得领导“重视”。有的甚至把开没开会,开了多少会,作为自己的“政绩”。二是图省事。上面开了会,下面只要照搬照套,依样画葫芦就行了。于是“文件”一学,“报告”一作,就算“认真贯彻落实”。三是图舒服。对上级布置的工作和任务,若是深入基层,身体力行地带领去干,少不了动脑筋,出力气,流汗水。而开会则是“稿子秘书写,报告领导作,官员台上坐,潇洒干工作”。甚至可以借机喝一杯、舞一场、热闹一番,何乐而不为?久而久之,会议自然有增无减,越开越多,越开越想开。基层领导干部自然只有疲于奔会了。
精简会议,中央早有要求。基层领导干部担子重,时间紧,困难多,希望各级领导要从实际出发,多深入基层,多解决问题,少开点会议,为基层领导干部减轻“会议负担”,切莫再让他们“疲于奔会”。 
  湖北襄樊市襄城区委组织部蒋永高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先锋谱

  亿元村里的共产党员们
米保广刘建国
河北省沙河市全呼村地处太行山区,原是个穷得丁当响的山村。1979年,全村没有一个集体企业,农业总产值只有3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只有67元。这年冬天,党支部改选,崔刘柱当选为支部书记,他注意围绕经济抓党建,认真抓好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使集体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到1994年底,集体企业发展到16个,固定资产89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增到1.98亿元,人均年纯收入增到2000元。
全呼村之所以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是因为有一个廉洁奉公的班子。
全呼村地下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外地有一个体户出30万元,让党总支书记崔刘柱写一封允许在这里开矿的信,被他拒绝了;支委武友良懂企业管理,有个私营企业的厂长出资5万元,请他入个暗股,被他拒绝了;有人求副支书郝振杰从银行贷款,答应给一定比例的回扣,同样被他拒绝了。他们说:“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属于‘公共财产’,应用在兴办集体企业上,没权力用来为自己捞钱。”
青年农民崔新潮,自己开车搞运输,每年收入5万元。后来,他学习党员的样子,收摊子到集体企业里干,入了党,当了支部委员,每年挣3000元的工资。舍去5万元,拿3000元,不有点傻吗?他说:“俺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在党员眼里,最贵重的能是钱吗?”
“俺是共产党员!”全呼村的92名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忘这个光荣称号,理智地处理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
在全呼村,没有富得流油的,也没有穷得掉渣的。而且在这种大体平衡的富裕结构中,钱最多的不是党员干部,房子最好的不是党员干部,村里10多户添置了小轿车,没有一辆是党员干部家的。
目前,全呼村已形成“群众围着支部转,个体围着集体转”和“党群一心,共奔小康”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总支连续11年被邢台市和沙河市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呼村连续6年被河北省命名为文明村。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平凡岗位上的共产党员

  农村党员的崭新形象
——记湖北省枝城市农民党员程启木
杜若原李晓峰江涛
八百里清江在湖北枝城市注入长江,两江交汇孕出一片田畴。在这里,一位普通的农民党员,以坚实的脚步实践党的政策,用赤诚之心服务乡亲,塑造了新时期农村党员的崭新形象。
他,就是枝城市曾家岗乡大战坡村共产党员程启木。
程启木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农机,承包83亩边远田,交售了3.28万公斤公粮,相当于全村三年上交的总和,成了全市第一个种田大户;之后又成立了农机服务队。“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才是完整的富。”在新形势下,怎样帮助广大农民在实现物质生活奔小康的同时,也奔向精神生活的小康?程启木把一个农村党员的义务和宗旨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开始了新的探索。
作为一位农民,程启木深深了解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
他腾出一间房子,花了2000多元买来上千册图书,订阅了十多种报纸杂志,办起了家庭图书室,免费向村民开放。他请父亲当管理员,周围农民可以随时来看书看报、借阅图书,但有一个条件;看一本书写一篇心得,哪怕几句话也行。在图书室的《学习园地》上,贴满了农民的读书体会,真挚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大战坡村民不会忘记那个盛举。1991年3月,春满田野、油菜飘香的季节,程启木举办了第一届家庭赛诗会。事前一吆喝,光诗就送来了几百首。地区文联、文化局的负责人赶来了,地县诗词权威自愿来当评委。村民们有的骑车而来,远一点的开着拖拉机赶过来,程家的屋场上、田坝上坐满了人。
上台吟诗的有七旬老翁,有背着娃崽的媳妇,有在校的学生,有高考落榜的青年;诗作则是古今兼有,还有打油诗、歌乐句。宜昌市一位老诗人赶来助兴,兴奋不已,当场赋诗一首:“稻花香处见诗花,农家奋发做诗家。文明时代文明事,江涯传唱到天涯。”
程启木的农家诗会两年举行一次,去年的第二届诗会也是盛况空前。1994年世界人口日,程启木又创造性地在家里开展了计划生育大观园活动。他每年都要拿出2000多元钱举办家庭文化活动,他的家成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
程启木大面积承包农田,一干就是几年。到了1988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强烈呼唤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他已感觉到:乡亲们不再满足于与他换工,而是纷纷上门来请他,要求提供农机服务。程启木意识到,一个发挥他所长的机会来到了,他在承包地使用机械时,曾仔细算过一笔帐:一个农户一年耕5亩地,养一头耕牛,耕牛成本近千元,一年仅草料就需100多元,还要花半个劳力,如果用机械耕整5亩田,两季只需费用80多元。农田机械化服务一定会受到农民欢迎。
于是,程启木投资8万多元,购置了45台套农业机械,为农民开展耕整、排灌,植保、收获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忙季节,农户争着抢“农机”,服务范围迅速扩大到附近3个乡镇2万亩农田,据粗略计算,两万亩农田以机械耕作,一年至少比用牛和人工节省100万元。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彬,带领乡亲们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们依靠当地资源,大搞农副产品深加工,1994年创产值8.4亿元,创利税7000万元,实现产值利税同步增长的好成绩。王洪彬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图为王洪彬(右二)在本村学校和教师们交换意见。
本报记者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