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喀麦隆总统鼓励青年务农
新华社雅温得2月11日电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10日晚在电台和电视台发表讲话,鼓励喀麦隆青年到农业、牧业和渔业战线去工作,以解决国家面临的失业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比亚是在喀麦隆全国青年节前夕发出这一呼吁的。
他说,喀麦隆在农业、牧业和渔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目前的情况下,尤其是非洲法郎贬值之后,这些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比亚说,他已经要求政府对修改财政部门的贷款政策进行紧急研究,以帮助青年实现从事农业、牧业和渔业工作的计划。


第7版(国际)
专栏:

  越南防治社会弊端见成效
据新华社河内2月12日电(记者凌德权)越南政府防治卖淫、吸毒等社会弊端的工作去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今年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越南官方今天公布的一份总结报告说,由于各级政府重视防治社会弊端工作,卖淫、吸毒等不良现象去年有所好转,“公开、明目张胆从事卖淫、吸毒的人数明显减少”。
报告说,1994年,越南全国共扫除了1224个卖淫窝点,抓获2633名窝主和皮条客,处理5142名卖淫女;破获2430起吸毒案,抓获5874名吸毒者,并查获大量鸦片、海洛因等毒品。
越南各地法院去年对2600多名犯有社会弊端罪的案犯进行了审判。数百名案犯被判处7年至20年的徒刑,5人被判处无期徒刑,2人被判处死刑。


第7版(国际)
专栏:在发展中国家

  巴基斯坦稳定物价
紧缩银根限制开支加强管理
本报伊斯兰堡电记者吴迎春报道:巴基斯坦总理的财政经济事务顾问贾法里先生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巴基斯坦政府十分重视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工作,已经采取宏观控制和一系列具体办法抑制物价上涨,并取得初步成效,敏感物价指数近两个星期来已呈下降趋势。
去年以来,巴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一度达到两位数。贾法里说,这主要是由于前几年财政赤字增加、货币发行量过大,以及石油产品提价和农业受灾歉收造成的。近几个月来,政府把稳定物价摆在最优先地位,全国和地方政府都成立了物价管理机构,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从而有效地制止了物价的上扬。
贾法里先生说,政府采取的措施是:紧缩银根,限制财政开支;进口部分生活用品以满足市场的急需;政府控制的商店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生活必需品;加强对零售商管理,规定最高市场价格,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法分子予以打击和制裁。
贾法里先生强调说,物价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杠杆,一般说来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政府在保证供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近几个月来,政府在增加进口食品的同时,还从库存中调出部分小麦,以及在全国开设药品商店,所有这些措施对平抑物价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7版(国际)
专栏:在兄弟报刊上

  夕阳留不住
张慰
战后的“美英特殊关系”维持了好长一个时期,这对一向妄自尊大的英帝国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安慰。在西方国家的排行榜上,当惯了老大的大英帝国一下子屈居老二,心中难免会有些愤愤不平,但是能够做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算聊胜于无。
可是,到了去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的欧洲之行中,不仅一反常态,把“美英特殊关系”置之脑后,而且还大谈特谈要同正在迅速崛起的德国建立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殊伙伴关系”,以便共同分享“领导世界”的责任。这对渴望继续扮演“世界大国”角色的联合王国来说,不啻为当头一棒。
如今,各国的政治家们都越来越务实。大国之间的角逐也常常表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据欧洲联盟最新一次统计,如果按照富裕程度来衡量,在15个成员国中,大英帝国排在了第11位。看来,美国之所以选择德国作为它在欧洲的“特殊伙伴”,这是因为德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强国,它拥有发挥“领导作用”的政治和经济潜力。
近年来,英国内外交困,国力日衰,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之,英国王室丑闻迭出,政坛腐败屡禁不止,这也动摇了老百姓对当政者的信心。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最新一次民意调查,保守党的支持率已经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点,只有18.5%;还有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认为梅杰政府称职者只有9.7%,创英国有史以来的最低纪录。
遗憾的是,英国的当政者似乎对此缺乏自知之明,依然奉行一种过时的错误政策。他们在口头上有时也唱几句改善中英关系的高调,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一再设置新的障碍,妄图阻挠其在海外的最后一块租借地——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看来,“日不落国”虽已日薄西山,可也念念不忘昔日它进行殖民统治的旧梦。
(原载《解放日报》)


第7版(国际)
专栏:

  家庭:德国的社会难题
李昌芳
德国总理科尔在前不久发表的政府声明中,把家庭政策作为新政府施政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说,我们的社会要“成为更有益于家庭和孩子的社会”。
家庭问题何以在德国如此重要呢?请看下列统计:
家庭越来越小。从1900年到现在,德国人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人家庭由7%增加到35%,两人家庭由15%增加到30%,三人家庭保持为17%,四人家庭由17%减少到13%,五人以上家庭由44%减少到5%。在德国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已属罕见,而通常由父母亲抚养一两个孩子的“典型家庭”也已成为少数。
不完整家庭越来越多。据报道,德国约有300万个家庭是由父亲(占16%)或者母亲(占84%)单方抚养未成年子女。这样的家庭与“典型家庭”相比较被称为“不完整家庭”。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离婚。每年经户籍登记处登记结婚的约有40万对,但同时经判决离婚的也有13万对,离婚率为1/3,在一些大城市里甚至达到1/2,与25年前相比,增加了一倍。此外,非婚生孩子越来越多,1992年全国共有12万多个,他们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抚养。这种未婚同居者约有600万人,与25年前相比,增加了近20倍。
家庭单身化趋势不断扩大。据联邦统计局调查,德国西部地区的一人家庭,1969年有540万个,1989年增加到980万个,20年内增加了83%,公众舆论把这种趋势称为“单身化”。目前德国约有3500多万个家庭,其中一人家庭近1200万个,但不是所有一人家庭都是“坚定的单身者”,这中间可分三种情况:有260万男性和230万女性单身,他们“自觉地”反对结婚和组织家庭,是“坚定的单身者”;有400万名寡妇,且大多数已年逾65岁,以及70万名鳏夫,他们过着独居生活;还有230万个一人家庭,其中170万人是离婚后的单身,主要是女性,另外约60万人虽有婚姻关系,但宁愿分居。
去年6月,德国业余活动民意研究所对18至29岁青年的婚姻愿望做了一次抽样调查。58%的男性和42%的女性回答:“结婚?不,谢谢!”越来越多的青年认为,没有孩子和家庭也能生活得幸福。他们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把个人的业余享受看得比婚姻和家庭更重要。
德国家庭价值观念变化引起的后果,首先是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德国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约11‰,低于死亡率,因此人口实际上在不断减少。迄今人口统计数字未见减少,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外籍人口不断地迁徙进来。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600万,占总人口的20%,专家们预计,30年后将要增加到34%。与此同时,20岁以下的青少年由22%减少到17%,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将要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承担养老保险负担。其次,不完整家庭对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发育有很大影响。据社会心理学家调查,这些孩子常有偏头疼、胃痛和慢性哮喘等。更严重的是,他们不信任别人。在德国搞暴力排外活动的光头帮中,不少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
科尔在政府声明中说,没有子女将使社会贫困化,抚育子女是对社会不可缺少的奉献,思考未来首先表现在对子女的态度上。政府制定家庭政策不止考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不知科尔的这些话能否引起德国人认真思考。
(原载《光明日报》)


第7版(国际)
专栏:在兄弟报刊上

  美富翁甘当小国公民
朱华钧
“美国富人甘愿放弃美国国籍当小国公民”,听来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可这毕竟是现实。
据报道,近年来,美国的许多大富翁纷纷抛弃美国国籍,宁愿当小国国民,仅去年改取其它国籍的就有300多人,其中不少是知名人士,如美国著名康波食品公司继承人、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约翰·多伦斯三世,现在是常住爱尔兰的公民;华尔街知名的新兴市场投资家马克·摩比斯,现为德国公民,常住新加坡;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董事、艾倍斯企业董事长麦可·廷曼改入巴拿马国籍,迁居该国;美国有名的游轮企业卡内佛公司的创始人泰德·阿瑞森,入籍以色列,常住那里;经营货柜拥有10亿资产的达特家族继承人肯尼·达特,改取伯利兹国籍等等。在大洋彼岸简直掀起了不大不小的“出国潮”。
按说,美国是富人的天堂,是富人赖以生根、发家和享乐之地,更是他们需要竭尽全力固守之邦。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少人千方百计通过合法与非法移民途径挤进美国,他们竟反而抛弃超级大国公民的身份,从美国“出走”,屈尊当小国国民。这究竟为哪般?
原来,对他们来说,“苛税猛于虎”也。依据美国税法,居住在美国的公民有海外资产或收入,也得纳税;美国公民即使在海外工作、定居,都得缴纳所得税及遗产税;尤其是遗产税,征收得相当重,人死后如果遗产总值超过60万美元就要交税,税率从37%开始累进,最高达到50%以上,也就是遗产愈多抽税愈重,亿万家财连征几代也就所剩无几了。这种“严酷”的税制,使有钱人十分头痛,他们总要想尽种种办法减少遗产税。克林顿主政后,重点要对富人阶层增税,这就更促使他们急于选择逃税的出路。而天无绝人之路,他们看准了一些小国不征收遗产税或所得税,甚至两者都免;有的虽征收遗产税,但税率很低,如爱尔兰只征2%。加上冷战后的国际态势,许多小国也较安全,这样,便成为他们向往的天堂——“弃家”逃税的好去处。他们到了那里,照样过豪华的生活,凭着他们的实力,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技术,照样可做大生意。
美国一批富翁不惜放弃难得的身份,不顾由于抛弃国籍导致进出美国的不便,为的就是逃掉一大笔税和保住亿万家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他们与国家的关系。(原载《法制日报》)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罕见的自然奇观——
白昼现夜景
本报记者吴迎春
斋月期间,地处南亚次大陆的清真之国——巴基斯坦出现了罕见的“中午之夜”现象。
它的先导是一场春雨,从10日晚开始,雨淅淅沥沥一直持续到次日。中午时分,天色骤变,明亮的天空中骤然乌云弥漫,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不一会,人们伸手不见五指,世界似乎沉沦于黑暗之中。
伴随着这黑暗,滂沱大雨夹杂着冰雹。约半小时,首都伊斯兰堡降雨30多毫米、气温下降了4摄氏度左右,奎达、拉合尔、白沙瓦等许多地区的情况大致类似。当地居民说,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现象。为保证交通安全,大街和路口路灯齐明,行进在道路上的各种汽车也开着车灯,以最低速行驶。为领略“中午之夜”景观,许多人在家中打开窗户争睹奇景,更有好奇者驱车至首都附近的马尔加拉山上观景并摄影。一个模样斯文的中年人高兴地说:“北欧有极昼,我们有中午之夜,这是真主在斋月赐福给我们。”
中午之夜持续了约1个小时。此间气象部门解释说,这是巴附近地区上空大气扰动的结果。它给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首都地区出现9起小的交通事故,巴国内22个航班因此取消。但它却缓解了近几个月中出现的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本报伊斯兰堡2月12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墨外汇储备迅速回升
新华社墨西哥城2月11日电(记者余定良)随着国际贷款陆续到位,墨西哥外汇储备开始迅速回升,已从1月底的34.83亿美元升到目前的112亿多美元,增加了221%。
墨财政部发表的公报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拨出的第一批贷款共77.25亿美元于本周早些时候到达墨中央银行,从而使联邦政府开始有能力解决清偿问题。墨金融市场开始出现稳定。
据墨官方统计,去年12月1日新总统塞迪略宣誓就职时,国家的外汇储备曾达180亿美元。12月19日因比索大幅贬值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国家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外汇储备减少了145亿多美元,几乎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为帮助墨政府克服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宣布向墨提供500多亿美元的贷款。墨政府官员认为随着国际贷款的陆续到位,墨今年内有望克服危机,1996年墨经济形势将有所好转。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国首次颁发教育奖
21所高校获此殊荣
本报伦敦电记者李文政报道:日前,英国政府向英国21所高等学府颁发了“女王教育奖”,褒奖这些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英国首相梅杰在讲话中表示,教育对英国的未来有“决定意义”。
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21所“在教学、科研和把知识传播给社会方面做出了贡献”的高等院校获奖。“教育奖”着重奖励那些在教学、科研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上做出成绩的学校。英国教育界人士认为,英国大学教育今后应强调在实际经济领域的应用。英国政府邀请了欧、美、亚各国教育界和工业界知名人士参加授奖活动,目的之一是要使英国大学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在为获奖者举行的盛大招待会上,英国首相梅杰回顾了英国教育发展的状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说,英国经济的繁荣和竞争力的提高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英国社会生活的改善也需要教育,“教育对我国的未来具有决定意义”。他说,50年代,英国只有五六十所大学,而今已有100余所大学、500余所学院,1/3的青年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生产的家用电子琴在展销会上引起秘鲁观众的极大兴趣。
新华社记者杨建华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不管你步入哪个阿拉伯国家的闹市,都可以看到穿着奇特的卖水人,他们身背金黄色或白色的水壶,手击铜牌,走街串巷。早在公元11世纪中叶,中东一些国家就有卖水人出现,此后世代沿袭,甚至连服饰和叫卖声也没有什么变化。图为身背阿拉伯传统铜壶的黎巴嫩卖水人。李少青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