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贵州兴修水利
去冬今春,贵州省各地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图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白水镇村民在进行渠道防渗的修复工作。周浩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河南省尉氏县化工厂在深化改革中改进企业管理,同时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化肥产量不断提高,成本下降。在淡季为农民代储化肥,保证了化肥的供应,受到农民的欢迎。新华社记者朱广智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努力走向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王清宪
1994年,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上进一步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由于经营机制转换没有完全到位,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够强,目前,有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仍然面临着资金与销售的困难,效益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是否应当适可而止?国家是否应该用放松银根的办法来刺激需求,带动生产?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过热—紧缩—过热—紧缩的循环情况。1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受着这样一种困扰:财政金融松动,企业日子红火一时,经济发展速度上去了,供求矛盾加剧,不得不用紧缩来调控。然而,调控一加强,财政金融一紧缩,企业效益下滑,经济不振,最后又得放松调控。然后,进入新的过热与紧缩的循环。这种情况已经出现过4次。
第一次:1984年1月到1986年3月。1984年财政支出、银行贷款松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下子比上年增长25.6%,结果,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1985年物价上涨8.8%。后来紧缩银根,结果,工业生产大幅下滑。
第二次:1986年4月至1988年2月。由于1985年下半年以后工业生产滑坡严重,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财政金融实行双松政策,1986年各项贷款总额、货币投放量和财政支出分别比上一年猛增33.6%、17.9%和26.3%。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又一次加剧。1987年国家再次实行双紧政策。
第三次:1988年4月,财政金融再次放松,货币投放量再次明显超过上年同期水平,社会总供求再次失衡,全国形成抢购风,企业红火到残次品也不愁销的地步。1988年第四季度,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
第四次:1992年初,宏观调控再次放松,企业日子再度红火,钢铁、石油、运输等产业的供给不足再次显示出来。物价大幅度上涨。到1993年下半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
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一次宏观调控,中央明确提出是搞结构调整,不是全面紧缩。这说明,决策者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以往,之所以难于摆脱过热—紧缩的循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结构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对于结构调整,应该说早就有认识了,也喊了很多年,但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宏观调控措施不具体、不落实,在引导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上,效果不佳。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没有有力的宏观政策的引导,进行自我调整是很困难的。只要有效益,企业往往就没有自我调整的压力和动力;而效益不好时这些企业又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所谓企业优胜劣汰只是纸上谈兵。
这次宏观调控,没有搞全面紧缩。真正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效益型的企业没有被卡死,还有能力取得新的发展;加工能力过剩、自身管理差、成本高、竞争力弱的企业“露了底”。当然,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原因,一些本来是“瓶颈”产业的企业产品也出现了积压库存,效益滑坡。这是调整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是暂时的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加工能力过剩、管理水平差、成本高的企业出现亏损,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不足为怪。正是从这一点说,这次宏观调控和今年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对接上了。今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改革包括要加大企业破产、兼并的力度,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那么,到底哪些企业该破产,哪些企业不该破?只有在宏观经济形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去掉由于过热状态下的过度需求产生的表面繁荣现象,对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更准确的把握;企业破产才有了更客观的市场标准,就可以与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更加一致。
所以,应该说,1993年下半年以来加强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给1995年的企业改革创造了更适宜的条件。今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有效利用国家有限的建设资金;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企业走出生产大量不适销对路、产销率低、严重积压产品,片面追求产值、速度的误区。这一切,无不有利于达到抑制通货膨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目的。走出以往过热—紧缩—过热—紧缩这个循环,走向持续、快速、健康的良性循环,暂时的痛苦是难免的,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成功。这就需要有长远的目光,需要有改革的胆略与韧性。


第1版(要闻)
专栏: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四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本报评论员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必须再上一个新台阶,仅粮食就要再增产500亿公斤。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各种综合因素的合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家,旱灾、涝灾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风灾、低温、冻害、虫灾也经常为害。频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去年因旱、涝等灾害造成粮食减产100多亿公斤。资料表明,建国40多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自然灾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与抗灾能力紧密相连。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永远也不可能提高。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首先是要提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在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洪涝和干旱是最主要的因素,几乎年年都有发生。眼看到手的丰收果实,常常因为一场洪水或一场干旱而化为乌有。至于因为排灌能力不强、水利设施不足、农田水利保障系统不全等造成很多地方产量低而不稳,就更是十分明显的了。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从国家到地方都有必要下大力量,大兴水利事业。
从历史上看,每当政通人和、政治昌明之时,往往就是大兴水利之际,水利的大兴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无论从需要看,还是从可能看,全国奋起兴水利,推动水利建设事业走向新阶段,都已到了最佳时期。
要加强农业抗灾的“硬件”设施建设,首先必须增加投入,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兴修水库8万多座,灌溉面积由2.4亿亩发展到7.2亿多亩,开辟了淮河和海河等洪水出路,全国主要江河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但应清醒地看到,从整体上讲,我国农业抗灾的“硬件”建设水平与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和现实的需要还远不适应。大批工程年久失修、效力衰减,北方水资源紧缺的危机正日益加剧,新建工程速度又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各地、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增强农业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真正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加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具体行动来抓,要在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等方面向“硬件”建设上倾斜。首先要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同时,切实组织和引导群众加强当地河流的整治,加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在加强水利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林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工业污染的扩散和掠夺式经营,以减少各类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或加剧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越是发展,越是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树立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观念。教育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和灾害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乱砍滥伐和农村的掠夺式经营,鼓励农民保护和培肥地力。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灾害保险事业。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水利、林业、农业、气象、民政、金融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支持,协同作战。各个部门都应当识大体,顾大局,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为增强我国农业的抗灾能力,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记者来信

  菜地抛荒现象应予重视
新华社记者邓泽辉实习生车晓蕙
记者最近在湖南各地采访,发现一些蔬菜区中青年劳力严重不足,许多小户菜农种菜积极性不高,菜地抛荒现象增多,已成为“菜园子”建设的一大隐忧。
在湖南省主要商品菜生产基地长沙市郊区马王堆乡,当地蔬菜局同志说起这样一件事:去年5月,正值空心菜、小白菜、苋菜上市的时节,许多菜农却把绿油油的青菜翻到土里直接做了绿肥。菜农算了笔帐:市场上鲜菜多,卖给菜贩价钱又低,一亩菜地,除去种子钱、农药钱,实际收益甚少。
近年来,随着城市郊区经济日益活跃,菜农赚钱门路多了,非农收入迅速增加,种菜的比较效益明显降低,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向乡镇企业、个体工商业和服务行业转移。种菜队伍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技术水平下降,生产后继无人,有的干脆将菜地抛荒了事。
为确保蔬菜生产,一些地方出台了《蔬菜基地保护办法》,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力求菜园四季常青,园貌整齐。此法虽收到一定成效,荒土、空土的现象少了,但种“应付菜”的却多了。
另外,一些菜农的“口粮”问题仍悬而未决,粮菜争地矛盾突出。
“菜园子”和老百姓的“菜篮子”息息相关,菜农队伍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居民的“菜篮子”的质量和分量。湖南省蔬菜主管部门有关人士认为当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使菜地相对集中到种菜能人手中。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东对外经贸九连冠
去年进出口总额达967亿美元
本报广州2月12日电记者刘霄报道:广东对外经贸连续9年雄居全国榜首,去年进出口总额达到9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3强。
1994年广东对外经贸继续高速增长。全省出口金额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1.4%;进口金额近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占全国进口总额30%多;实际利用外资11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约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3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外经贸突飞猛进,近几年不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还是利用外资,年递增均在30%以上,省经贸委主任徐德志认为改革带来发展,构筑起广东对外经贸的三大格局。
一是大经贸格局。过去外贸专业公司孤军奋战,现在多种经济成分介入,各行各业参与“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乡镇企业、自营进出口的生产企业及地方公司大兵团作战,他们的出口额已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0%。
二是大市场格局。出口地域从港澳和周边国家扩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从有形商品扩展到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前来广东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0多个。
三是大循环格局。现在广东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要在国际市场实现价值,建设资金的1/4来自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金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加大了广东的经济回旋余地。经济整体增长反过来又推动外经贸的增长。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加拿大客人
指出发展中加关系有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记者文继华)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来访的加拿大鲍尔公司董事长保尔·德马雷和夫人一行。
李鹏总理对德马雷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称德马雷一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说,我们高度评价德马雷先生和鲍尔公司与中国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对鲍尔公司同中国开展合作持积极态度。
李鹏表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潜力巨大;加拿大是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在不少工业技术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发展包括经贸在内的双边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他说,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加关系发展顺利,各个层次的互访明显增加,特别是克雷蒂安总理去年11月率加历史上最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充分体现了加政府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视。
会见中,德马雷转达了克雷蒂安总理和夫人对李鹏总理和夫人的亲切问候。他说,“克雷蒂安总理和夫人热情地期待着你们对加拿大的访问”。李鹏请德马雷回国后转达他和夫人对加拿大总理及夫人的问候。
德马雷说:“发展加中关系非常重要,我同中国交往18年来,亲眼看到中国经济的显著进展。”加拿大鲍尔公司和其他企业对开展对华合作态度非常积极。去年400多位加拿大企业家同克雷蒂安总理访华就是一个证明。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国务院外办主任刘华秋、副主任吕聪敏及加拿大驻华大使潘德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人物

  斯洛文尼亚总理德尔诺夫舍克
今日起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应李鹏总理的邀请,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总理亚内兹·德尔诺夫舍克将于2月13日至17日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德尔诺夫舍克1950年5月17日生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采列市,斯洛文尼亚族人。他毕业于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他又获美国波士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是信贷、金融制度和对外经济合作专家。德尔诺夫舍克毕业后曾在建筑联合企业、银行界任职,担任过地方银行行长,其后又在前南斯拉夫驻外使馆供职。1984年后,德尔诺夫舍克曾当选为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代表和前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议会共和国和自治省院代表。1989年4月,他当选为前南联邦共和国主席团委员,5月15日出任该主席团主席,任期届满后,继续担任主席团委员。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宣布独立后,他担任斯洛文尼亚自由民主党主席,并于1992年4月23日出任该共和国首任总理。同年12月斯洛文尼亚举行独立后首次大选,他蝉联总理。
德尔诺夫舍克是经济学家,曾多次到西欧、美国进修,发表过多篇关于贷款、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关系的文章。他能流利地讲英、法、德和西班牙语。
(新华社发)(附图片)
德尔诺夫舍克总理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山西实施全方位补碘工程
碘缺乏病分布范围广、病情重的山西省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食盐全方位补碘工程,成为我国在同一时间内实现全民食用碘盐的11个省市之一。山西省这次补碘工程涉及全省所有的地、市、区、县,遍布1910个乡镇、3万多个行政村,人口达3000余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沈阳三千农户争聘“代理商”
农民聘请“代理商”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已成为一种趋势。据沈阳市农业管理部门估计:全市农村聘“代理商”的农民,要在3000户以上。苏家屯区一农民因为掌握沈阳农贸市场菜价行情,为本乡30多户菜农代理销售各类大棚蔬菜,一年就可多挣10万元。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兰州出现年成交10亿元大市场
荣获全国百强市场的兰州市东部批发市场,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年成交额逾10亿元的超级市场。近两年,兰州加快商贸中心建设步伐,各类市场发展到200余家,年总成交额达62.54亿元,上亿元市场达14个,上万平方米的市场20处。(均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江苏金卡工程启动
江苏省金卡工程试点工作顺利启动。金卡工程是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用电子信息转帐形式来实现货币流通。去年7月,国家正式批准江苏省(苏州、无锡)为国家试点城市。由省人民银行牵头、省级12个单位参加组建江苏金卡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公路建设又添新翅膀
由西安公路研究所设计、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机械厂制造的JQJ—2A型公路专用架桥机日前在洛阳问世。它不仅适应于直桥、弯桥、坡桥、斜桥的架设,还适应于单双向横坡桥的架设。赵延凤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