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秘厄军队继续交火
双方动用飞机轰炸伤亡增加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综合本社驻基多和利马记者报道,秘厄两国军队9日和10日在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再次激烈交火,双方都出动了飞机轰炸对方边境地区。
据厄瓜多尔武装力量联合指挥部10日晚宣布,厄军10日在边境冲突地区击落两架和击伤1架秘鲁战斗机。至今为止,已有6架秘鲁飞机被击落。
据厄军方人士说,9日,厄瓜多尔军队与秘鲁军队在洛斯塔约山谷和蒂温特萨地区展开了激战,双方都出动飞机向对方阵地进行了轰炸。在10日的冲突中,秘鲁空军向厄军控制区投掷了毒气弹和重型炮弹。据厄军方称,厄所有的据点仍“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据秘鲁军方人士10日说,为收复最后一个被厄军控制的据点——蒂温特萨哨所,秘鲁方面10日派16架战斗轰炸机轮番轰炸了这个设在高山上的哨所。厄瓜多尔方面则用大炮轰击了秘鲁的哨所。
这位人士还指出,因地势险恶和防守坚固,秘鲁军队很难接近这个高山哨所。但秘鲁决心要夺回这个据点。秘鲁总统藤森10日晚在会见电视台记者时宣布,自两国发生冲突以来,秘鲁方面已有36人死亡。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盟代表团呼吁
打破中东和谈僵局
据新华社贝鲁特二月十日电(记者赵竹修)欧洲联盟部长代表团团长、法国外长朱佩今天在这里呼吁中东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打破中东和谈目前出现的僵局、推动中东和谈继续向前发展。
朱佩今天在这里会见黎巴嫩总统赫拉维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出了上述呼吁。他率领的欧洲联盟部长代表团今天上午抵达贝鲁特前已访问了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
朱佩说,欧洲联盟部长代表团此次中东之行旨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加强欧洲国家与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
法国外长承认,该代表团此次中东之行未能就恢复阿以和谈、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他强调,代表团与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的会见是有益的,这些领导人都表示,尽管中东和平道路上出现了障碍,但中东和平进程仍然要继续下去。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调整外交政策强调安全利益
俄要求修改欧洲常规力量条约
秦思毅
1993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频频提出修改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问题,要求增加在西北和南部两个方向上的武器装备限额,理由是地缘政治条件发生变化、军事战略平衡被打破、俄安全利益受到威胁。近来,俄国的要求更加强烈,态度更趋强硬。去年12月27日,俄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卡拉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西方国家不同意修改欧洲常规力量条约,俄国将“采取单方面行动”。1月10日,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卢金再次提出,必须修改欧洲常规力量条约,以保障俄国“最起码的安全”,否则它将退出该条约。
俄国的这一态度引起西方国家的严重不安。这个问题已成为俄国与西方之间斗争的焦点之一。
欧洲常规力量条约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达成的第一个常规裁军条约,1990年11月19日由苏联、美国等22个国家在巴黎签订。该条约严格限制欧洲大陆上的常规军备。根据条约,苏联必须从其西北和南部两翼撤出数以千计的坦克装甲技术兵器和火炮。一年后苏联解体,欧洲大陆地缘政治条件急剧变化,欧洲常规力量条约的执行出现困难。
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后,其地缘政治环境较原苏时期急剧恶化。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俄国从中东欧国家撤军,失去了重要的战略防御纵深。在西北部,北约推行东进战略,企图将战略前沿推进到俄国边界;在南部,高加索地区动乱不已,冲突加剧。原苏联各共和国独立后,统一的武装力量被分割。俄国的军事实力远不能同昔日的超级大国苏联相比。为防止地缘政治环境进一步恶化,俄国一方面在军事部署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强这两个方向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在外交上争取修改欧洲常规力量条约,促使美国等西方国家认可俄国在这两个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
对两翼武器装备的限制虽是俄国领导人的一块心病,但由于俄国初期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愿在这一涉及欧洲安全与稳定的重大问题上刺激西方国家,所以没有立即提出修约要求。1993年下半年以后,俄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重树大国形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拉开了一定距离。提出修改欧洲常规力量条约的要求是俄国对西方抗争有所增强的重要表现之一。1993年9月,叶利钦致函欧洲常规力量条约主要缔约国,要求修改条约有关条款,增加条约中规定的俄国在西北侧翼的列宁格勒军区和南翼的北高加索军区的武器装备限额。去年9月,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明确提出,由于高加索地区局势不断恶化,俄国认为欧洲常规力量条约关于俄南翼武器装备的限额将对俄国安全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当对条约进行修改。一年之间,俄国多次重复修约要求,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未予应允。
近来,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海湾危机、波黑冲突、独联体维和及北约扩大化等问题上争吵加剧,摩擦增多;加之车臣战争使高加索地区危机因素进一步增大,俄国的修约要求更加强烈,态度趋于强硬,甚至不惜以退出条约相要挟,而西方国家虽不愿重开谈判,但又无力迫使俄国履行条约。目前,双方围绕这一问题的斗争激烈,尚无妥协迹象,但不排除互做一些让步的可能性。俄国能否如愿以偿,尚难逆料。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美停止向秘厄出口军火
里约议定书保证国呼吁不向双方提供武器
据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0日电阿根廷外交部10日宣布,阿根廷政府决定不向正在发生边境武装冲突的秘鲁和厄瓜多尔出口武器和军用物资。
作为里约热内卢议定书保证国之一,阿根廷坚决主张继续通过外交努力使秘厄双方尽快实现停火。
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0日电(记者应谦)美国国务院10日宣布,因厄瓜多尔和秘鲁之间发生边境武装冲突,美国政府已暂停向这两个国家提供军用物资、军事援助和军人培训。
国务院发言人发表的一项声明说,美国务院已中止了已经发放的向厄、秘出口或转运军用物资和维修设施许可证的效力,同时,根据美国政府的政策,将拒绝此类许可证的申请,但其他商业出口不受限制。
据新华社巴西利亚2月10日电(记者赵晓钟)里约议定书保证国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美国10日晚在巴西外交部发表一项公报,紧急呼吁国际社会不要向正在相互采取敌视行动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提供武器装备和军火。同时呼吁秘、厄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对秘、厄不断发生武装冲突并造成人员伤亡表示遗憾。
在今天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指出,四个保证国准备向秘厄边境冲突地区派遣一个代表团,以便监督双方实行停火和执行预防性措施。为此,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美国代表将于下星期一在巴西利亚举行技术—军事会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军队猛攻反政府武装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据外电报道,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宣布,阿政府军9日上午向控制了北部萨朗高速公路的反政府武装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到中午时政府军已经占领了两个小镇,缴获了6辆坦克和一门高射炮。
这位发言人说,两个团的政府军9日清晨从萨朗山口向北推进,向驻扎在该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发动了突然袭击。他说,到中午为止,政府军已向前推进了8公里,并占领了两个小镇。
但是,这位发言人没有透露政府军方面的伤亡情况。


第6版(国际)
专栏:

  布隆迪紧张局势趋缓
新华社金沙萨2月10日电布琼布拉消息:布隆迪的紧张局势近日有所缓和,各方对任命一位大家都能接受的总理已达成共识。
这一成果是在2月7日由布隆迪总统西尔韦斯特·恩蒂班通加尼亚主持召开的会议上取得的。反对派主要领导人以及国民议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
布隆迪主要反对党民族统一进步党主席夏尔·穆卡西对各方达成的妥协表示满意。该党因此取消了原定2月8日组织的抗议活动。
穆卡西曾呼吁推翻布隆迪现政府,并宣布民族统一进步党不接受现任总理卡尼恩基科。为此该党本月初组织了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罢工期间布琼布拉一些地区发生骚乱,造成人员伤亡。
属于胡图族的恩蒂班通加尼亚去年10月1日出任布总统时提出的条件是由少数部族图西族支持的反对党出任包括总理在内的新政府中45%的部长职位。反对党曾因反对胡图族人让·米纳尼担任国民议会议长而一度退出布联合政府。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对布局势深表关切。他说国际社会“不能允许去年在卢旺达发生的悲剧在布隆迪重演”。安理会已决定向布派遣一个7国代表团以调解布各方的争端。欧洲联盟2月10日也派考察团赴布。


第6版(国际)
专栏:

  图季曼同意三方会晤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2月10日电(记者王森)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今天在萨格勒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他接受法国外长朱佩的倡议,同意与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和波黑穆斯林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举行三方会晤。
举行三方会晤的倡议是朱佩2月1日在法国《世界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
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今天指出,克罗地亚仍然坚持,首先贝尔格莱德必须承认克罗地亚,他才同意同米洛舍维奇进行会晤。不过图季曼又表示,举行三方领导人会晤是寻求政治解决前南地区危机办法的努力。他“愿意作出导致结束危机的任何外交努力”。
穆斯林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7日在萨拉热窝电视台发表谈话时也表示,如果南斯拉夫承认波黑,他就“准备同米洛舍维奇举行会谈”。
对朱佩的倡议,南官方迄今未作出正式反应。但南通社7日援引贝尔格莱德官方人士的非正式反应说,南斯拉夫“对一切有益于和平解决前南斯拉夫危机的积极倡议都表示欢迎”。但他们同时对目前举行三方领导人会晤是否会成功表示怀疑。据报道,由美、俄、英、法、德代表组成的国际联络小组5日在慕尼黑举行的会议上已一致同意法国外长朱佩的倡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神户受灾华侨感谢祖国
新华社神户二月十日电(记者张焕利)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会长、神户华侨震灾对策总部部长林同春今天向本社记者提交了一封公开信,衷心感谢祖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阪神大震灾发生后,对神户侨胞的慰问和支援。
公开信说:神户市是众多华侨和留学生集中的地方。在这次震灾中,五十多名同胞丧失了宝贵的生命,确实令人无限悲痛。但是,祖国的同胞们对侨胞受到的灾难立即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公开信说:祖国人民的关怀使旅日侨胞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是中华大家庭中一员的喜悦。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阿法外交危机缓解
本报记者赵章云
本月3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关于召开一次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欧盟会议的建议,导致阿政府召回驻法大使,阿官方舆论严厉抨击密特朗“干涉内政”。阿法关系出现了自1975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5天后,法国总理巴拉迪尔召开对阿问题的特别会议,并与密特朗会晤后发布了对阿的3项行动准则,强调希望阿能“通过对话”“由阿尔及利亚人自己谋求政治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重申“法将继续对阿提供经济援助”。由此,阿当局缓和了对密特朗总统的不满,阿法间外交危机走向缓解。
然而,这次危机折射出近年来两国关系的某些变化。
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阿尔及利亚和法国有着传统的政治与经济关系。近年来,阿国内政治局势恶化,社会动荡不安,法国一直想从政治和经济上支持阿当局,遏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马格里布地区的扩张。但法国的这一立场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反而因开罪了阿伊斯兰拯救阵线而使自己卷进了阿动乱的旋涡。近两年来,已有30多名法国人在阿被杀;法国在阿巨大的经济利益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法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对阿局势看法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危机面前越来越进退两难,甚至有点处于“孤立”的状态。
数月来阿局势的演变,促使了法国重新考虑自己的对阿政策。去年11月1日,阿当局宣布筹备大选,同时决心用武力“根除”伊阵。但局势日益恶化,暴力恐怖活动成倍增加。法国在阿的利益进一步受损,巴黎开始权衡“根除”政策的利弊。12月24日法航班机在阿尔及利亚机场被恐怖分子劫持。劫机事件虽在两天后顺利解决,但震动了全法国。法国公众对支持阿当局遏制伊阵而招致自身不安全的政策产生了怀疑,要求调整对阿政策的呼声日高。今年1月13日,阿8个反对党在罗马达成一项政治解决危机的共同纲领。一些西方国家予以赞成,并推波助澜。在阿问题上备受孤立和威胁的法国立即抓住这一时机,企图摆脱进退两难的困境。于是,先由外长朱佩对罗马会晤表示“关心”,密特朗继而提出召开一次有关阿问题的欧盟会议的建议,并公开说这是“受到罗马会晤的启发”。阿当局从一开始就对罗马会晤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认为这是使阿问题国际化的“图谋”,是“对阿内政的干涉”。因此,法国立场的这一明显变化,自然激起阿当局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但是,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毕竟有着长期密切的传统关系,目前双方都还需要对方。法国虽想调整对阿政策,但目前还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它在阿有太多的经济利益,加之5月大选在即,各党派也不能不考虑上百万旅法阿侨的向背;阿目前也不会把阿法关系搞得太僵,因为阿更需要法国从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以渡过难关,还指望法国大选之后能采取稳定的对阿政策。本月8日,法国总理巴拉迪尔统一了对阿政策的口径,即“赞成对话,但不越俎代庖”。在这种情况下,阿当局对此也难以反对。来势甚猛的阿法外交危机遂得到缓和。(本报突尼斯2月1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安理会谴责阻止遣返卢难民
联合国安理会十日发表主席声明,谴责前卢旺达领导人和前政府军恐吓并阻止居住在邻国特别是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的遣返工作。安理会主席在声明中对扎伊尔和卢旺达政府之间就难民遣返和财产问题达成的协议表示欢迎,并敦促它们全面执行这些协议。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纳—卡各方愿意继续停火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调解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明斯克小组十日在莫斯科发表声明,对纳—卡冲突各方愿意继续停火表示满意。纳—卡冲突至今已经停火九个月。二月九日纳—卡冲突各方在莫斯科继续举行会谈,未能就和平解决冲突达成进一步的协议,但冲突各方表示愿意继续遵守已达成的停火协定。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泰国新宪法生效
泰国宪法修正案在十日获得国王批准后于十一日正式生效。这是泰国自一九三二年公布首部宪法以来修正条款最多的一次。在获修改的条款中,最重要的几条是:选民年龄由原来的二十岁降为十八岁;禁止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在与政府签订有具垄断性项目特许权的经济合同等。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尼泊尔副首相结束访印
尼泊尔王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马达夫·库马尔·内帕尔结束对印度为期五天的正式访问于十日晚间回国。内帕尔此次访印是尼泊尔共产党去年十一月大选获胜组阁后政府高级官员的第一次正式出访。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奥签订和平伙伴关系文件
奥地利外长阿卢瓦·莫克十日同北约签订了“和平伙伴关系框架文件”,从而使奥地利成为同北约签订上述文件的第二十五个国家。奥地利同时宣布,奥地利将继续保持它的中立国地位。(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重返罗本岛
本报记者温宪
2月10日,一向凄冷的罗本岛监狱内热闹非凡,不断爆发出阵阵欢声笑语。
罗本岛,位于距南非开普敦海湾14.5公里的大西洋中,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小岛。滔滔的大洋曾目睹了这一弹丸之地怎样从17世纪开始便先后成为荷兰、英国殖民者和少数白人统治者囚禁反抗志士的监狱。狰狞的石灰岩上滴洒过无数囚徒的血泪,其中最著名的囚犯便是现任南非总统曼德拉。在他漫长的27年铁窗生涯中,在罗本岛监狱就度过了18个寒来暑往。1982年,曼德拉离开罗本监狱,被转移至开普半岛上的波尔斯摩尔监狱,后又移往位于帕尔地区的维克多·维斯特监狱。
今年2月10日是曼德拉出狱5周年的日子。一大早,南非海军一艘登陆艇载着数百名曾在罗本岛监狱服过刑的人们来到罗本岛。不一会儿,一架直升机降落后,满面笑容的曼德拉总统走下舷梯,分列两旁迎接的人们报之以英雄凯旋般的热烈欢呼。
当年的狱友们互相晃动着紧握的双手,紧紧地拥抱中时时伴随着发自心底的欢笑,被往事刻满刀痕般皱纹的脸上淌满了热泪……
就在这座监狱内,曼德拉曾做过各种苦役,领导狱中犯人进行斗争,刻苦学习法律、商业和语言等各种知识,把这座监狱改造成了“曼德拉大学”;他还在这里秘密写作了刚刚出版的自传《漫漫跋涉向自由》。
今天,面对着众多曾同自己一起在这里度过艰难岁月的战友,曼德拉动情地说:“现在,我们纪念曾在这里被囚禁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离我们而去,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正是这些男人和女人创造了我们的历史,正是他们促成了今天的变化……”话音未落,一曲悲壮的歌声在人群中唱起,直上九霄。
在今后两天里,重回罗本岛聚会的人们将要对这所监狱的前途进行讨论。政府邮电和广播部长乔丹说:“我们希望罗本岛成为一座人类进步精神的博物馆;一座人民反抗压迫的纪念馆。”
(本报哈拉雷2月11日电)(附图片)
图为曼德拉操榔头,重温采石苦役生活。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墨政府军夺回恰州12个城镇
美支持墨对农民武装采取行动
本报墨西哥城2月10日电记者张金江报道:墨西哥政府军今天已控制了过去由农民武装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占据的恰帕斯州的12个城镇。这是墨西哥总统塞迪略昨天下令对该组织采取行动后,政府方面在解决恰帕斯州冲突中取得的新进展。
据报道,墨西哥政府军正在继续向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占据的拉坎多纳森林地区推进。墨西哥政府今天发表的公报说,政府军在行动中没有遇到阻击。但据恰帕斯州方面的报道,政府军一名中校在行动中被隐藏的枪手打死。
据墨西哥总检察院发布的消息,警方今天在军队的配合下在恰帕斯州首府抓获两名被通缉的游击队的领导人。同一天在墨西哥州查获一个据信是游击队的一个秘密据点,缴获一批武器,并逮捕14名游击队嫌疑分子,其中一人已承认是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成员。
另据报道,美国国务院今天发表一项声明,表示支持墨西哥政府采取的行动。由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宣读的这项声明说,墨西哥政府有权和有责任保护它的公民,声明同时强调要保护人权。据报道,墨西哥外长古里亚今天上午打电话向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通报了塞迪略总统对萨帕塔民族解放军采取行动决定的主要内容和目前恰帕斯州的局势。
墨西哥警方8日在墨西哥城和韦腊克鲁斯州查获据信是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两个武器库后,墨西哥总统改变过去同游击队谈判的立场。第二天下令拘捕以副司令马科斯为首的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领导人。(附图片)
墨政府军向战区集结部队。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呜冤招魂 朱根华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