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播种希望
马晓冬郑爱泉
坐落在讷漠尔河畔的讷河二中,清晨的景致十分幽静,朝晖在校园内撒下一片静谧,几只早醒的麻雀站在向阳的枝头精心地梳理着羽毛,只有如带的讷漠尔河在低吟浅唱着悠悠的晨曲。时令已是仲秋,白杨树的叶片现出淡淡的黄色,微风徐来,间或有几片黄叶翻转着轻盈的身躯悄然落下。此情此景,校长毛振元不由得想起了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天第一个上班总要在校园巡视一番,这是毛振元的习惯。此刻,他伫立在一尊名为《搏》的雕塑旁,面对这诱人的秋色,只感到有一股激情在血管中鼓荡涌动。
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挥手之间,毛振元已在二中工作7年了。7年中播下的希望之种,如今已结出了丰硕的希望之果:升学率从10%上升到33%,今年又有120名应届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这是7年前的4倍还强。师资达标率由15%上升到95%;高中会考合格率达到98%;70%的教工住房得到了改善,这在全省普通中学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毛振元的思绪又回到了7年前。
那时的二中,校园破败,经费支绌,优秀教师纷纷另觅高枝,教学质量在全市居末。有好心人对毛振元说,二中是二流的学校,三流的教师,四流的学生,根本没希望了,你也是42岁的人了,放着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官不当,却自荐来这儿当校长,这不是眼睁睁往火坑里跳吗!毛振元微微一笑说:“希望是可以播种的。”其时是1988年5月,正是北方播种的季节。
作为一个拓荒者,毛振元深知,希望的种子只有播撒在人们的心田上才能生根、开花、结果。而要使封冻的心田复苏,关键是要对教工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怀,让每一个教工都人尽其才,让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充满希望。毛振元改变了学校以往那种求全责备的用人方法,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中坚力量。一把希望之火在全校教工的心中熊熊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青年教师蔡润林患气胸,病情十分危急,须立即到外地治疗。然而,钱从哪来?车从哪借?家中的老婆孩子急得哭成一团。毛振元闻讯赶来,安慰说,别着急,学校虽穷,但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为蔡老师治好病。尔后,他跑了几个单位,终于借了一台车连夜送蔡老师去呼兰治病。目睹此情此景,蔡润林哭了,在场的老师也哭了。
毛振元上任伊始,没给别人定什么清规戒律,倒是给领导班子定了一条制度,给50岁以上的教师过生日。退休教师杨秀英从来没过过生日,退休后自以为被人遗忘了。一天,校长毛振元带领一班人来到她家中,送来了一个生日蛋糕和一大堆果品。杨秀英一时懵住了。毛振元说:“杨老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给您老祝寿来了!”一句话,说得杨秀英红了眼圈。她哽咽着说:“若是有来生,我一定还来二中教书!”
毛振元在家访中看到,教工的住房十分困难,有的三代8口人挤在二十几平方米的平房里。他感到很内疚,在一次教工大会上,他郑重地说,校长要当好教师的后勤部长,争取每年为20名教师解决住房。人们欣喜若狂,然而,也不无疑虑:钱从何来,是说大话吧?人们拭目以待。
说出的话,泼出的水,想收是收不回来的。毛振元也没想收,他只希望这“水”能在人们干枯的心田上滋润出一片绿色的希望来。他把功夫下在校办工厂上,选拔能人当厂长,一年下来就盈利十几万元,以后逐年翻番步步登高,今年8月,一幢4600平方米的家属楼在人们的渴盼中落成了。有人屈指算了一下,7年中,学校共为80名教师解决了住房,毛振元说到做到,照这样干,二中大有希望!
把普通中学办得并不普通,这是毛振元的奋斗目标;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这是毛振元的办学宗旨。毛振元认为,一个人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要进入社会,从事一种职业。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上,普通中学的使命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人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经过7年的实践,人们为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深深地折服了。几年来,二中不仅为各类学校输送了400多名新生,而且还为上级音、体、美院校输送了大量的新生,仅近三年就输送了75人。在这一点上,就连那些重点中学也自叹弗如。这些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喜报寄回母校。讷河二中这个响亮的名字也伴随莘莘学子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南山巨变
韦野
这里记述的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壮举——蔚县大南山万人移民成功。人们为此惊异,更多的是羡慕,但赞叹之余也不免有所疑虑,是亘古通今不曾有过吗?这要看你从何处说起。我想至少在这里,在这个古老的春秋时期的代国,亦即举世闻名的北岳恒山一带,这万人移民是个创举,是不曾有过的巨变,它为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新的天地。
大自然从来就不公平,同是山区为什么有的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有的则没土没水,稼禾不长。富足的山人杰地灵,贫困的山土瘠人穷,这个巨大的差异悬殊,竟在历史长河中制造着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命中注定生在穷的地方就得受穷,故土难离,穷家难舍。这个上苍留下的陈旧观念而今变了,它不再支配人的命运,不再束缚人的思想,一项经国家批准的“万人移民脱贫工程”的实施,以特有的姿态宣告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在深化改革的新机制中成功了,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凄苦一去不返,代之而起是正向着市场经济的新坦途、小康之乐的新景观挺进。
地处冀晋两省交界的远近闻名的蔚县大南山,是一个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的高寒贫困山区,这里的2.8万多农民直至1993年人均收入才仅仅160元。1994年开始向山下移民,从已移民的1552户、4780人来看,凡是从事当年生产的,达到当年搬迁当年脱贫的就占80%,其中人均收入最高的户高达2800多元。移民们高兴地夸耀自己仅仅下山一年就摘掉了长期贫困的帽子。他们由过去长期向国家伸手要救济,一举变成为国家财政增收、为乡村集体经济作贡献的新兴户。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震动着深山老峪里贫困的父老乡亲,面对新的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挑战,他们不得不思考、探索走异地开发的脱贫之路!
我曾去过这个古老的蔚县,它是历史上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的蔚州。最贫困的大南山占据全县1/3的面积,广75公里,袤30公里,月牙形的阻挡着和外界的交通。它群峰连绵,沟壑纵横,年平均气温只有2.3摄氏度,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坐落在这里的148个村、2.8万多人,祖祖辈辈靠耕种山坡上的“墙挂地”生存。更为困苦的是不少村庄属于“三无村”,即一无水源,二无道路,三无电力。人畜饮水需到很远的地方车拉驴驮,或者饮用化雪积雨的“麻潢水”。许多山庄相当闭塞,坐井观天,信息不灵,文化教育严重滞后。自然,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扶持,有些山庄通了电,修了路,但仍有60个村饮水困难,68个村没有通电,33个村连马车也不通。和我一起深入大南山的县政协主席黄绍雄告诉我,大南山曾是“平西”革命根据地,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后党和政府各级组织对大南山人民的生活和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几十年来投入到这里的资金累计达2000多万元,供给的返销粮累计超过亿斤。可是这只能解决南山区群众的一时的衣食之困,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里的贫穷。尤其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靠自然经济过活的山庄,这种贫穷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可是这里全是奇峰怪石,沟坡嶙峋,仅数家柴门,谈何修路!搞好电气化是奔向现代化的基础,可是面对海拔2800米的高山和相距70多公里的百多个仅有数家柴门的村落,办电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与产出的价值又是如何?水是发展经济的命根子,但这里许多山庄的地质条件很差,有的根本没水源,“巧妇”也难做“无米”之炊!面对如此绝对贫困的境界,县委、县政府领导人经过多方考虑,为使整个山区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步伐,重新审视和总结了对山区扶贫的思路。
山民们从近年通过迁往山下很快富起来的实例中也醒悟到“守山”不如“离山”、“守旧家”不如“建新家”的道理。于是县委书记安俊杰带领一班人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专题讨论,制定了蔚县有史以来第一项破天荒的“南山区异地开发脱贫工程”,全面、系统、周到的万人移民实施方案和山区扶贫的新机制,在人民群众中通过了。
今年大年初一,有一搬迁户贴上了簇新的对联:“告别穷山沟,扔掉祖传自给不自足;参加新市场,开拓将来富家又富国。”真是移民心胸的写照,多么真实、自然而又充满着希望啊!


第12版(副刊)
专栏:

  从莱芜到孟良崮
晁古
从莱芜到孟良崮,
一条崎岖的山路;
从莱芜到孟良崮,
一条通向朝霞的路。
近五十年前——
春节过后在莱芜口镇,
初夏在蒙阴孟良崮,
秋雨时节在临沂,
沂河滩的冰雪化为泥泞,
炮弹敲打着青石关的门户!
绝不是历史的误会,
那是两个时代在决定胜负:
是明天的风吹过昨天的幽谷,
是驱旱的水流为冲破拦阻。
结果张灵甫的手杖滚落山下,
而今大崮顶的幼松已长成巨树。
可否以吴伯箫的散文,
以王羲之的行书,
 写一写故乡发生的事情?
——一幅绝世的风雨长卷,
从莱芜到孟良崮。
这是炮声停止时的定格:
在莱芜的一个小山村,
农家小院的对面茅屋,
当年的陈粟指挥部。
寂静无语。
门前是铺满卵石的河床,
河岸枫树红叶飘忽……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中国、新加坡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交流展在京举行
由中国教育学会书法研究会和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新加坡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交流展”日前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展出的103幅作品,书体俱全,风格多样,内容健康,是从两国中小学师生数以万计的书法作品中遴选出的佳作。展览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书法艺术,增进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团结友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玉琴)


第12版(副刊)
专栏:

石人山胜景(摄影)白学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