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自省随议
刘磊
古代先贤有“吾日三省吾身”之主张,可见,自省的美德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周处勇于自省,才能改过自新,除三害而造福一方;唐太宗善于自省,才会悦纳魏征这面“镜子”,成为一代明君。在时光隧道另一端的现代社会,无论中外,善于自省者也都并不鲜见。五四时期,恽代英同志制定了“每日自省表”,要求自己逐日填写是否做了有利他人的事情。富兰克林年轻时也自定过十三项美德修养守则,内容为:节制、恬默、守秩序、果断、俭约、勤勉、真诚、公平、稳健、整洁、宁静、坚贞、谦逊。他每天晚上必自省一番,若有过失,便在相应的空格内记上一个黑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富兰克林凭着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毅力,在无数次自省中逐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终成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自省,是加强自身修养、进行自我批评的重要方法。它犹如打开一扇扇心灵之窗,让人看清自己或许并不美丽但却真实的面目;又如一记记鞭子,抽得人陀螺般不停地旋转,旋转,从幼稚转向成熟,从失败转向成功,从一个起点转向另一个新的起点。
世无完人,孰能无过?滚滚红尘中,除了白痴,谁能没有值得自省的问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你有没有放松自身的修养而误人子弟呢?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政法工作者,你有没有秉公执法廉洁办案呢?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你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把患者的痛苦当作是自己的痛苦?作为商业战线上的营业员,你是否具备优良的服务素质,让每个顾客都切切实实有做“上帝”的感觉?作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作家,你是制造让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的东西,还是生产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呢?作为身居要职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你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还是私心膨胀,贪赃枉法,让灵魂带上沉重的镣铐迷失雾中呢?
在自省中,有的人用言语、更用行动作出了圆满回答,他们是孔繁森、张鸣岐、蒋筑英、赵雪芳……这是一群大写的人、民族的脊梁;有的人懒于自省,因为他们自觉人生黯淡无光,只是在浑浑噩噩中混日子;也有人羞于自省,因为他们一度曾为魔鬼所奴役,已无法享受“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其实,此类人但凭一个“羞”字也还有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还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极顽固地拒绝自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胆寒吧)。但拒绝自省也于事无补,因为,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玩火者必自焚”应该是他们最合适的墓志铭。
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容不得醉生梦死,也容不得半梦半醒。我们应该摒弃一切的自欺欺人而学会反躬自省。唯有在奋斗中不断自省,才能顺利走向美好的明天;反之,谁要是怠于自省,并长此以往,那么他靠双手搏得的荣耀,还会在他的手中断送掉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九上西柏坡
韩保深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作为回报,西柏坡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其中,既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也包括了方方面面的贤达人士。人们的一个共同信念,是不让革命圣地和贫困画等号,是让西柏坡人民率先致富奔小康。
先后作为河北省省长、省委书记,在到河北工作不足五年的时间里,程维高九次专程到西柏坡。当地的乡亲们说他是贴心人,蒙着白羊肚毛巾的汉子念叨着他的热心肠,当地干部说他摸着西柏坡的发展脉搏,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支持,把党的关怀化作具体的措施和行动。
1990年腊月二十九,一辆中巴轿车顶着凛冽的寒风,疾驰在通往西柏坡的弯弯山道上。初到河北工作不久的程维高微蹙浓眉,心潮起伏。西柏坡,河北土地上这块革命圣地,不仅在得风气之先,奋发崛起的大大小小经济方阵中没有名字,而且还没有摆脱贫困,步履蹒跚,着实让人放心不下。因此,在对全省大面上的工作有了一个总体安排之后,便腾出手来,专门抓一下西柏坡的问题。
“乡亲们,我代表省委、省政府来给大家拜年了。你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我们来想办法解决。”在村支部副书记阎朝书家,程维高坐着小板凳和大家拉家常,扳着指头算帐,谋划西柏坡的发展。他详细询问着水电路建设、教育发展和群众的基本收入情况。随后,站起身来,坚定地说:“要通过三、五年的努力,把西柏坡建设成平山县最富的乡。”那浑厚有力的常州口音,掷地有声。他指定我作他的西柏坡工作联络员,让随同前来的石家庄郊区的西里乡与西柏坡结成友好乡,并当即表示:“西柏坡这个地方,我每年至少来一次。”随后,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定发展网箱养鱼、扩建制钉厂和建设西柏坡大学生夏令营等具体支持项目。
这年的11月12日,程维高再次来到西柏坡。冒着刺骨的寒风,一一察看了上次现场办公会确定的建设项目。制钉厂、绣花厂、中心学校、卫生院、大学生夏令营、电视差转台、伏伏岭公路,一切能算得上项目的都看了。看看时间还早,又不顾颠簸劳累,驱车十多里,登上了花岗岩矿山。“有矿,好好开起来,西柏坡人民致富就有了希望。”在随后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他亲自拍板确定了在西柏坡投资500万元建设硅线石厂项目。考虑到当地人才的不足,要求实行县乡联办,把利润留在乡里。他明确指出:“西柏坡的发展要坚决立足造血。西柏坡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财富和现实的优势,要在开发知名度和当地资源上下功夫。”停了停,他又说:“当然,作为老区,国家支持点是应该的,但不能等着国家喂,要艰苦创业,要自强不息,今后要钱不给,上项目支持……”
1995年4月,柏坡岭上春意盎然。“程书记来了”,“程书记住在咱村刘有山家了。”人们奔走相告。这已是程维高第九次上西柏坡。
这一次,程维高打定主意,踏访西柏坡,认真看一看这里四年来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从4日开始,每天爬坡、翻梁、下沟,40多户人家,不舍一户地访谈,家中没人的,记下名字再来。每走一户,都要看看有多少粮食,屋里布置得怎样,对每一户的生产活动、经济收入都作详细询问、认定和记录。然后,一笔笔算收入帐,共同谋划发家致富的现实门路。他支持照顾户阎东英办家庭旅馆,安排困难户阎建刚买拖拉机搞运输,扶持刘有山发展网箱养鱼,鼓励阎静海搞特种养殖……老党员阎连秀独身一人生活,有喝酒嗜好,便嘱咐身边工作人员给带几瓶酒来;阎二板老汉患高血压病,便安排人回去寄些药过来。在村塑编厂厂长阎彦林家里,程维高听说产品供不应求,不少客户登门求购,便与其商量如何扩大规模。村民阎尚清提出办货运公司是个好项目,程维高便专门让省农行和西柏坡电厂的同志赶去,协调落实资金和用户。村民阎小林向他反映,去年村里花钱修了渠,却没有清好淤,下游麦子浇不上水。程维高把县乡的同志叫到身边,要求限期解决,并语重心长地说:“柏坡人均2分地,是糊口田,要千方百计把水利设施建设好,把服务搞好。”
作为省委书记,程维高最为关心的还是党支部建设。走遍全村48户人家,他每一户都要问,村支部干得怎样?办了哪些实事?有哪些意见和要求?他对党支部书记阎庆芳说:“村里有一批有文化、有头脑、年富力强的人,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西柏坡发展经济的骨干。”他提出党支部要加强共同致富意识、服务意识、党性意识、民主意识,努力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建设成全省一流的党支部。他要求党支部书记要向江苏的吴仁宝、河南的史来贺学习,并风趣地说:“不一定有那么大名气,但要做小‘吴仁宝’,小‘史来贺’,要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六天的调查即将结束了,程维高专门安排干部和乡亲们看了电影《被告山杠爷》和《留村察看》。坐在程维高身边的老村长回忆说:“几处感人情节,程书记落了泪。”
程维高九上西柏坡,把一个人民公仆对老区人民的赤子之情,泼墨般地洒在了柏坡岭上。


第12版(副刊)
专栏:

延安情结
忽培元
面前这个老年人,慈祥而谦和。剃着老农民一样的光头,脸上的表情也像老农民一样朴实亲切。八十多岁的老人,已开始有些耳背,你得坐得近些同他交谈,彼此便显得更加亲切。你同他交谈着,开始见面时的那一点拘束的感觉不知哪里去了,只觉得这位性情温和的老人于平易近人中透着精明,而这精明却又是不易觉察的。天气有些炎热,他一边说着话,一边用衣襟扇着凉,就更像一个真正的北方农民。然而他不是像一个庄稼把式那样在唠庄稼经,而是在深情地回忆难忘的延安岁月。这个老农民一样亲切谦和的老人,便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同志。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后,红六军团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下,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这次孤军深入敌区的远征,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幕。在这支英雄部队的指挥员中,就有王恩茂同志。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就是延安。那是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一页。红军长征震撼了世界,世界注目着红军长征。共产党和红军,以空前的胆略,给地球挽起一条美丽而永不褪色的红飘带儿。王恩茂同志作为一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行进在长征队伍的最前列,他率领战士们一路披荆斩棘、冲杀而来。
以往在公众场合,多次见到过王恩茂同志。1994年6月17日下午,当我第一次有机会同他交谈时,王老的宽厚大度、亲切谦和使我很快忘记了他是一位劳苦功高的老革命、老将军,只觉得自己是在同一位阅历丰富的老年人交谈。听说我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又在陕北工作过,他便亲热地拉住我的手说:“噢,延安,好地方呀!”然后是好一阵沉默。王老的目光,注视着对面墙壁上那幅以广阔的陕北高原为背景的延河宝塔图,陷入了往事的回忆。
1942年毛主席号召大生产,当时担任三五九旅副政委的王恩茂同志与王震同志一道率领三五九旅将士进发南泥湾,开展了驰名中外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从此,南泥湾这昔日的荒川野岭,变成了延安的骄傲,陕北的江南。想起那一段日子,王老动情地回忆道:“当时,我们旅部驻在金盆湾,离延安只有90里山路。我们的部队屯垦驻守在那里,就像守卫着延安的南大门。我们经常骑着马去延安开会。战马每小时可跑40里山路,两个来小时就到延安了。开完会,心里惦着部队,连夜又赶回去。有时是同王震同志一道,有时是我一个人去。常常两头不见太阳,真正是披星戴月。”
“延安可是个好地方呀!”
王老谈着谈着,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1947年,西北野战军围绕着延安城在陕北高原东杀西战。王老说,他和每一个战士的心中时刻铭记着的是在为保卫延安而战。怀着这样的信念,部队越战越猛,一鼓作气解放了辽阔的西北大地。像当年长征,像南下作战一样,在进军新疆的行列中,王恩茂同志又同他的老领导、老战友王震同志并肩行进在一起,从此驻军南疆、主政新疆。数十年的岁月,并没有丝毫淡化王老刻骨铭心的延安情结。
王老说着,视力欠佳的眼睛里湿润起来。他陷入了久久的遐想。交谈中,得知王老眼下正在秘书的协助下整理他长达百万字的《战争日记》。说到这件事,王老特别补充说,“其中也包括延安时期的”。我想,那用青春热血写就的战争日记,一定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壮丽史诗。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杨得志同志雕像李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