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鸿鹄起飞时
李明
京九铁路建成后,带动了一大批城市旧貌换新颜:商丘、阜阳、麻城、九江……等等。这些城市中,有的在历史上就曾享有盛名,如河南商丘,在宋代就有“南京”的美称。陇海线通车后,又是河南省的东大门。但由于战争和黄河灾害等原因,商丘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始终没有真正地“红火”起来。而今,面临京九铁路的修通,商丘正处在东西、南北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上,势将推动这座城市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崛起。可容数辆汽车并行、内容60平方公里的环城大路就是重大举措之一。而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又是不容滞后的紧迫任务。
最大的难点是改造旧有的市场街。这桩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落在市城建总公司总经理杨建华一班人和能征善战的突击队肩头上。商丘市市场街南距火车站不远。上了年纪的人大都知道它的来历。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商丘时,一些逃荒要饭的人在这里盖起了一些小棚屋。日本投降后不久,一场大火烧了棚户区,稍后便盖了一些小阁楼和简易房子,形成热闹的商业区和说书卖唱的场所,在豫皖鲁交界地区颇有一点名声。后来商业逐渐衰落,成为密集的住宅区。在这40多亩的地方,有13条街道,拥挤着700多户人家。几十年下来,商业门面破旧拥挤,居民住房低矮阴暗。有的住宅地基下沉,墙体倾斜开裂,有的顶棚渗漏,室内雨水倒灌。加上成片居住建筑多是砖木结构,密度大,通道狭,没有任何消防设施,万一失火,势必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这恐怕不仅是一句玩笑话。在市场街居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屋顶比人矮,进屋往下迈,无雨地上冒,白天电灯开。市城建总公司、市第三规划所、市拆迁办的同志在调查时听到不少居民反映,说明市场街改造刻不容缓。否则不但有违民愿,而且与京九大动脉即将贯通的大形势极不相称!
难吗?当然,但意义重大。在这个黄金枢纽地段上发挥市场街传统的商业优势,并解决交通阻塞和居民生息条件,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上看,都是一桩功莫大焉的善举。素来具有鸿鹄之志的杨建华一班人看准了,认定了,在市领导的坚决支持和指挥下,宁可掉下几斤肉,也要干出一番局面来。
只有干,才能使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成与不成,往往就区别在真干还是假干、积极干还是凑合干这点上。
有人、有志、有力,还要有钱。最可行的招数就是引鸟筑巢,借梯登楼,靠黄金地段,靠优惠政策去招商引资。终于遇上了明眼人——河南顺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人、志、力再加上钱,鹄鸟奋飞,可以驾长风、搏青云、创大业了。然而尽管钱黄澄澄金灿灿,还需要人来赋予它以真正的灵魂,需要带头人的献身精神才能使钱落地开花。
做好事也难。譬如搬迁,就是一桩艰难的工作。这里有习惯势力作祟,还有的明明是对他有利的事却硬是不理解。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正面做不通,就从侧面动员。先做重点户的工作,然后带动一片。凡能用上的办法都用上了。在杨建华的生命历程中,几乎没有星期天,早上8点上班,晚8点还回不了家,一天干12个小时。家庭成了“旅馆”,进门倒头便睡。忙得连刮胡子也顾不上,一度又黑又瘦胡子拉茬,生人见了他以为他年过半百,其实才35岁。超负荷的担子压得他心脏早搏,几次支撑不住,不得不打吊针,但工程仍未暂停。如果上午打吊针,下午就去工地,如果下午打吊针,上午就去上班。
“拚”字也许是个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赞赏的字眼,但在节骨眼儿、非常的情况下还不能没有拚的精神。有如战争年代攻克碉堡,总得有敢拚的战士抱着炸药包上去炸了它!不然通向胜利的道路如何开拓?
就这样,一个全新的多功能的商城在旧市场街拔地而起。内行人说:不要商丘市一分钱,建起这样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商城,简直是一个奇迹!
京九线上的一颗明珠闪亮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

  龙虎精神
陈玉胜
马云以画虎画龙享誉画坛。从他的画中,不仅仅可看出师承胡爽庵的精髓风骨,更可看出他独具匠心、锐意创新的艺术追求。
从50年代末,马云初入国画殿堂以来,用了40年的时间专心钻研画虎,是我国画虎大师胡爽庵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马云这个名字就是胡先生给起的。为了将猛虎这个兽中之王,画得出神入化,威慑四方,雄魄飞扬,马云曾长年蹲在北京动物园的狮虎山,仔仔细细认真观察写生,将虎的站、卧、奔、跳、扑等动作深深印在脑海中。他与饲养员们结交了深厚的友谊,这使他随时随地、白天黑夜均可同饲养员一起给老虎喂食、扫舍,把老虎的习性、特点掌握得很熟。他笔下的虎也越来越充满生气。虎的每一顾盼,每一步态,无不生机盎然,神韵毕现,将画家对人生、对社会、对祖国的那一份挚爱,那一份渴望,那一份自豪,全都在虎的形象中理想化地表现出来。使人看后,平静之心无不被剧烈地搅动,抑郁之情无不被一扫而空,彷徨之状无不被自信自强积极向上取而代之。
其实,马云不仅虎画得好,画龙也堪称一绝。1990年,文化部、全国文联和天安门管理处组织的藏画征集活动中,马云创作的一幅象征着中华巨龙腾飞于世的丈二巨幅国画,在画室刚一脱稿,立刻引起国画界同行们以及各位知名老前辈们的惊叹赞赏,认为这幅画可称得上这次征集活动的“点睛”之作。那独特的构思、精湛的技巧,将搏击云海、气若长虹的中华巨龙,描绘得宏伟磅礴,飞腾于世。
已步入中年的马云,画笔不辍正值旺势。他要用自己酣畅的笔墨,去讴歌改革开放的祖国,期待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早日腾飞。
(附图片)
龙虎图(国画)马云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院里的枣树
赵晏彪
我的家住在北京东城离建国门不远的北牌坊胡同,这是一条很普通的胡同,我就居住在这条普普通通的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京城的大院数不清,京城的名胜古迹也是世界罕见的,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我的,属于我的唯有那小小的院落和院落里的那株枣树。
提及这棵枣树,便勾起我许许多多如红红的大枣般的回忆。院子里的那棵枣树很有特色,它不偏不倚地端坐在院落的中央。是建造这个院落的工匠们别有心计,还是这家房东目光不俗有意将这株本来属于野生的枣树植于院落中心,抑或是枣树善解人心选择了这个地方呢?
无论是怎样的,这株枣树于院落之中是格外的打眼。你看,它虽平平常常地院中一坐,但仔细观赏你就不难发现,它如写意图中的洒脱一笔。院落之中除砖瓦之外点缀一株小树,有如一花盆之中植上小花一朵,既好看也耐看,美中存雅,粗中溢秀。况有冬看枝之苍劲,夏观枣如红灯,春赏树之嫩色,秋览叶之纷纷……作为平民百姓能有如此之心境也不枉称京城百姓吧。
枣树是已经很老很老了,像个老古董,它活了多少岁没有人能数清。自从我祖父母落户于这座院落,那株古枣树就已经很粗很苍老了,可它的“生育”能力却依然旺盛。每逢秋天,那满树的大红枣,喜人、馋人;那枣一头尖尖的,皮薄而肉厚,一咬,又脆又甜。凡是住在这院子里的人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谁也不会摘一粒枣,打一竿子枣;没有人这样刻意地去教导谁,从我记事时起,这院子就一直恪守着这样的规矩。只有待枣红、熟、脆三合一的时候,大家便挑个星期天,全院齐出动,大人打枣,小孩捡枣,欢欢笑笑闹个上午,然后由院里德高望重的刘大妈统一分配:无论大人小孩,一律按实际人口每人一脸盆。就是这样的分法,实际上也吃不完,因为那大枣树高有二层小楼的样子,粗得两个大人都抱不过来,再加上我们院的这棵枣树由于保护得好,从没有人去伤害它,所以年年枣树大丰收。除了自己院子里的人分完后就是用它去联络感情,邻院没有枣树我们就分给他们点儿,而这院有石榴树,那院有香椿树,大家友好相处,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气氛融洽,分剩下的谁家来亲戚,或是邻院的街坊们串门来时就拿给大伙儿吃。那情景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一看见红红的大枣,一想起这小院,一种温馨就充满心田。美好,是人的记忆簿中的不可或缺的页码…… 记不得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院里的规矩渐渐地被破坏掉了。枣刚开始长成,便有人去打,去上树;开始是外人,后来连我们自己院里人也耐不住抢先打开了枣……你也打,他也打,打来打去那枣还没有熟透,已经所剩无几了。
屈指数来我离开故乡的小院已经六年了,但我依旧惦念着它,就好像这小院里有块磁铁似的,每隔一段时间就将我吸回去,看看街坊,摸摸那大枣树,因为这里毕竟是我的故乡……然而,梦中的枣树依旧,邻里依旧,一切似乎都没有多大的变化,所变的只有那枣儿,那红红的大枣、脆甜脆甜的大枣,而今已不再脆、不再甜、不再红了,或许人们对它的伤害太多了,它那甜甜的汁液也随着那酸酸的泪一块流掉了。
枣可以不吃,只要树还在;人可以搬走,但院子不会消失。然而,一个消息传来:北牌坊拆迁了,我们那个小院也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一同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我怅然地走在了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眼前是一片片的废墟,破瓦、残砖……然而使我蓦然欢喜的是,远远的有一棵树孤零零地伫立在这片废墟之上。那是你吗?我故乡的枣树,那一定是你,是我常常于梦中呼唤的枣树!
我走近它,轻轻地抚摸着它粗粗的树皮,抚摸着皲裂的树皮:人,或许多有所求,但它——那枣树别无所求,它只是奉献着它的血与肉让世人品尝;这是它的本性,这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和品格,也是它植根于我心中的缘故。
啊,大院,我的故乡;故乡的枣树;为奉献的枣树!


第12版(副刊)
专栏:

  地道战故址
张光杰
那些怀揣春天的人
匍匐在地下
他们蚯蚓般的身影
在家园上闪动
把洞口
变成埋藏鬼子的坟场
很冷的天空下
他们在土壤里
深刻地感受着家园的温暖
并将一颗一颗积攒下的子弹
向寒冷和鬼子的心脏上种植
那些子弹
在冬天的天空飞翔
就像穿梭风雨的燕子
一次次衔来
敌人仓皇逃跑的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