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汇聚中南海为农业献计献策
姜春云强调要做好科教兴农这篇大文章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敏、新华社记者赵连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国务委员陈俊生等,日前邀请部分农业专家到中南海座谈,就我国农业发展问题请教问计于各位专家。姜春云在会上强调,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各级领导要把科技放在农业的首位。
与会的27位专家都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著名人士。他们从事研究的范围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几大作物,以及农业经济、水利、林业、畜牧、遗传育种、海洋生态、土地管理、气象等学科,基本涵盖了我国农业科技的主要领域。座谈会上,卢良恕、李振声、袁隆平、王涛、李登海等14位同志发了言。专家们围绕实施科教兴农、实现“九五”和明年农业发展目标,就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保护耕地、生态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听取了专家们的发言后,姜春云说,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采纳。姜春云充分肯定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说,我国农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功不可没,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他们占有显赫的位置。对于他们的贡献,全国人民、特别是9亿农民是不会忘记的,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的。
姜春云指出,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要靠政策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靠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但更重要的关键的是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上新台阶、上新水平的希望所在。无论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还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都要依靠科技进步。我们务必要深化对科技重大作用的认识,做好科教兴农这篇大文章。
姜春云要求,“九五”特别是明年要筛选一批具有重大增产增收效果的实用技术,集中力量加以推广。水稻要以推广优良品种、旱育稀植和抛秧为重点。玉米要以良种良法、营养钵育苗和地膜覆盖为重点。小麦要以精量半精量播种、水肥管理为重点。要广泛推广间作套种、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技术。各地要因地制宜确定推广的重点。
姜春云说,要突出抓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中的关键环节。一要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尊重、关心和支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四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掀起群众性的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潮。五是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抓第一生产力,把农业科技摆上重要位置,下大力抓好。
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李岚清在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会议上强调
高校改革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
本报厦门12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尹鸿祝、王怡珩,本报记者毕全忠报道: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六次会议12月25日至27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指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同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要适应现在和未来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会议期间,由国家教委直属34所高等院校负责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就直属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领导班子建设、在“科教兴国”中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和作用、师范大学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向国家教委提出了咨询意见。
李岚清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说,党中央、国务院继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今年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工作日益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发展的力度,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关心和解决教职工生活待遇和住房问题等方面办了不少实事。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逐渐形成,这也给高等教育的改革带来很好的机遇。当然,高等教育方面也还面临许多困难,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继续关心和支持的同时,还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经验,办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中央主管部门与地方共建共管、合作办学、学校合并、高校和企业与社会团体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地方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实行联合办学的高校首先要为所在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多培养人才、多出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共建的基础是贡献。互相支持,才能使联合办学更加巩固和发展。他强调,高校要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在和未来的需要,逐步调整院系和学科的布局设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和作用。必须改变多年来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校与校之间相互封闭、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浪费状况,要通过改革、调整,把高校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谈到师范教育时,李岚清说,师范院校,不仅要培养教师,也要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教育家和教育行政管理人才。目前,许多地方中小学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的水平不高。师范院校也要担负起对教师和校长进行培训的责任,尽快提高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李岚清还就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和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会议期间,李岚清还同集美大学的校、院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听取了咨询委员会委员们的建议并对直属高校工作提出了意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各方人士在新闻出版署召集的座谈会上呼吁
社会各界携手扫除电子“黄毒”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记者卢新宁、杨明方报道:本报12月18日头版头条发表的《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一文继续引起强烈反响,新闻出版署今日邀集社会各界代表座谈,揭露电子“黄毒”危害,并就如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表意见和看法,大家呼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扫除电子“黄毒”的危害。
参加今天座谈会的有民进中央、民盟中央、国家教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团中央、全国学联及北京164中学等单位的有关同志。他们认为,一段时期以来,电子“黄毒”的泛滥不仅引起了中央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一位母亲的呼吁更唤起了社会各界共同清除电子“黄毒”的决心,这为深入有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他们指出,怎样让年轻一代既学会使用现代化工具,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又能避免不法之徒利用高科技制作“黄毒”的侵害,是我们在新时期迫切需要冷静思考的新问题。从根本上说,电子“黄毒”的出现不仅危害了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危及成年人及整个社会的安定。要从根本上清除电子“黄毒”,必须由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各司其职,共同把关。政府主管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各级党政领导要加深认识,增强观念,不仅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还要做到“留一方净土,倡一方正气,树一方新风”;出版单位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不能因眼前的经济利益,牺牲我们的下一代,牺牲我们的未来;有关部门应组织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多出精品,让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远离“黄毒”;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增强他们对自身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上应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机制。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他指出,有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扫黄打非工作一定能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他强调,计算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工具,我们应该兴利除弊,要做到既充分地利用它,又能有效地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它造成的危害。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依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扫黄打非工作的不断深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繁荣文化艺术出版事业,提供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用社会主义的、健康的读物占领文化市场。
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等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宋健在环保会议上说
本世纪末要让淮河水变清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记者谢联辉报道:国务院第三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今天召开,会议审议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国务委员宋健提出,要改变淮河流域经济增长方式,“九五”期间实现淮河河水基本变清。
宋健说,1985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直接向淮河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增加,淮河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淮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到1997年底,向淮河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要削减40%,水质要有较大改善,到本世纪末实现淮河干流水质基本变清。
宋健说,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两个转变”,切实改变淮河流域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污染低产出的不合理工业结构。对重点污染单位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闭、停产、改造、转产,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使用不合格的落后的工艺设备。宋健说,淮河流域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在今后几年中都必须建立污水处理厂,不允许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向淮河排放。
这次会议还听取了有关部门和省区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环委会本溪、白洋淀污染治理现场办公会,晋、陕、内蒙古接壤地区能源开发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情况的汇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情况的汇报;1995年全国环保执法检查情况的汇报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都举行高士其诞辰90周年座谈会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中国科协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今天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纪念高士其诞辰90周年,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座谈会”。
朱光亚、卢嘉锡、吴阶平、方毅等领导同志和科技界代表出席了座谈会。
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在讲话中说,我们缅怀高士其同志,就是要发扬高士其的科学精神、拚搏精神,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行动起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科普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一直被病魔缠绕在轮椅上,但他身残志坚,为我国的科普事业顽强地战斗着。他创作的大量科普作品,影响了我国几代人,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为提高我国人民科技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肖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主题健康风格清新来自民间贴近社会
《故事会》月发行近五百万份
本报讯上海出版的《故事会》今年每月发行量又增加100万份,创造了月发行429.5万份的新纪录,在全国期刊单本发行量中名列前茅。
《故事会》是一本专门发表故事这一口头文学作品的通俗读物。《故事会》为何拥有如此庞大读者群?“《故事会》现象”说明了什么?
一是好书好作品有销路。通俗文学本来很受读者喜爱,但近年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一些期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东西,迎合社会上的低级趣味。《故事会》编辑部不为花花绿绿的地摊文学所动,坚持高格调、高品位,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做人的基本道理。每期栏目既有《传世名篇》、《谈古说今》,又有《当代写真故事》、《16岁的故事》给青春期的中学生以教育,而《生意经故事》又灌输市场经济下经商的职业道德。无论故事、笑话、寓言、漫画,主题健康,风格清新,易读、易记、易传,让读者在轻松活泼的故事中得到启迪。
二是“来自民间、服务民间”天地广阔。《故事会》发表的作品,至少半数来自各地不知名的作者。编辑部每月收到来稿数万件,农村来稿尤多。编辑人员耐心细致“沙里淘金”,文字加工量很大。这些作品散发浓厚的乡土气息。读者从《故事会》中感受的正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接触、思考、议论的问题,因此格外喜爱。
三是把办刊作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来对待。《故事会》杂志社人员只有10人,编辑、印刷、发行一条龙,人人全力投入这一系统工程。编辑部长期抓自身建设,面对繁重工作,都能做到埋头苦干,淡泊名利。同时,每年举行学术研讨会,探讨当代故事发展方向,集体编写有关故事的理论书籍。由于有理论作指导,强化了新的选题意识,使作品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叶世涛戚泉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爱心共筑希望工程

  我又有了妈妈
——一个希望工程受助生的自述
黑龙江省拜泉县新建乡中学刘静口述萧瞳整理
一年级没读完,妈妈就病故了,抛下瘫痪的爸爸和我,家里实在无力供我念书了。失去母爱已使我心碎,而失学使我更加沮丧。
1992年的一天,老师突然来到我家,送来一张卡片,说今后这张卡片上写着的姜华阿姨会负担我的书本费,我可以继续念书了。
夜晚,躺在床上,姜阿姨的形象总和妈妈的形象叠在一起,姜阿姨在信中的话也常在耳边回响:“你一定要勇敢乐观地面对这一切,生活的道路要靠你自己去铺垫,远大的理想要靠奋斗才能实现。”记不清多少次了,姜阿姨的话伴着我进入梦乡,从姜阿姨那里,我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
一天,我冒昧地写信给姜阿姨,喊她作“姜妈妈”。在紧张和期盼中,我终于收到了姜阿姨的信:“虽然我们从未见面,但请你相信我,我愿意给你母爱,带你走进美好的人生……”
从失而复得的母爱中,我感到自己的生命有了依托。1993年我因学习成绩优异,有幸参加了黑龙江省受助儿童逛省城的活动,第一次走出村庄。为了不给姜妈妈添麻烦,我事先没写信惊动她。
姜妈妈知道我去了哈尔滨,埋怨我没早告诉她,她告诉我,城里的生活优越,但也容易孳生享乐思想。她鼓励我要自立、自信、自强,做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姜妈妈的话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发奋学出个样子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小伙伴都过上好日子。
1993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地里的草把小苗都盖住了,每天放学,我都要花很多时间去铲地锄草,到天黑再回家做饭。吃过饭,收拾妥当后,我真想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但一想到姜妈妈,我就提醒自己要坚强些,要战胜困难。经过努力,这一年,我以语文93分、数学100分的成绩名列全年级总分第一名。
1993年9月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哈尔滨。在电视台的晚会上,我终于见到了姜妈妈。我的血液仿佛凝固了,我情不自禁地投入她的怀抱,叫了声“姜妈妈”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带着姜妈妈送我的书和她的嘱托,我又回到了家乡。两次省城行,我感到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我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报答无数颗爱心。
回家之后,我因成绩优秀,从三年级跳级到五年级,跳级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想早日完成小学学业,好减轻姜妈妈的负担。跳级后,我被选为班长,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两名。1994年6月,我顺利地升入拜泉县新建乡中学。现在,姜妈妈仍然与我保持着联系,为我的成长呕心沥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上地杯”教科文卫新闻摄影竞赛

妈妈只生我一个
辽宁省昌图县马仲河镇马仲村,22名年轻妈妈志愿放弃第二胎生育指标,走“少生快富奔小康”道路。新年前夕,她们在村计划生育活动站,集体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刚满5岁的侯本宇得知父母终生只要他一个,高兴地搂着妈妈陈丽杰亲个没完。 郑维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