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强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科学领导
刘学斌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现今后15年的宏伟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大变革。为了保证这一变革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领导,努力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市场经济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帮助领导干部克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观念、保守心理、惰性习惯,增强竞争进取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等价交换原则当作工作原则指导自己的行为,甚至不顾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去追求“个人价值”;一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化堕落。这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领导干部的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进一步增强党性。凡是要求群众遵守的制度,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遵守;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事,各级领导干部自己首先不能做。
同时,市场经济对领导干部的才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领导干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具有敏锐的预测事态发展的能力,以及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决策的能力;市场经济的多元性,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讲究领导艺术,审时度势,具有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领导干部具有开放的思维和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领导干部能够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很强的法律意识和相应的法律知识。此外,还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水平
在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有些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在政府经济部门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尽快转变原有的领导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一,要变管计划为主转向管市场为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而领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和市场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上,改变过去计划经济的调进、调出、无偿划拨等管理方式,建立起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二,要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多采取行政手段,分任务,定指标,管得过多、过细、过死,而实际上并没有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级领导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必须由原来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主要是通过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通过产业政策和某些重大投资活动,调节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和行业布局;通过执行市场法规,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通过税收手段,调节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通过对少量垄断性行业的直接控制,引导和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大量的微观经济活动,应由市场机制调节,不再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
第三,要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向搞协调、监督和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关领导干部管了许多不该管的属于下属单位内部的事务性工作,致使条块关系不顺,政企关系不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搞好协调、监督和服务。
发展市场经济,不但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而且要求领导干部努力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为了最有成效地引导企业走向市场,各级领导干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加大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宣传力度,形成强烈的市场经济舆论氛围,使广大群众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等都有较充分的了解;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认真研究,精心引导。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流通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强政策导向,引导企业走向市场。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过程中,还要制定和完善一些配套政策,使企业行为沿着政府政策引导的方向运行。四是要加快政府转变职能的步伐,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和预测,做好统筹规划,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以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为主要手段,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领导干部要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领导作风
首先,搞好民主与科学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之一,决策是否正确,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搞好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是领导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谓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就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既有其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等积极一面,也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实效性、创造性、民主性、科学性和超前性,更好地发扬民主的工作作风,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智慧,集思广益;同时要充分尊重专家的参谋作用,注意信息反馈,搞好调查研究,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问题,真正做到在“多谋”的基础上“善断”。
其次,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效率经济,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干出群众公认的政绩、实绩,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现代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要求领导干部勇于探索、敢冒风险。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每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是开拓创新,还是墨守成规,不同的工作作风和决策观念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局面。如果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就能取得成功。因此,广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第四,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法律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制观念,熟悉国家法律制度,坚决做到依法办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和决策。
    领导干部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思想
第一,确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标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占主导地位并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只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品,体制的弊端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市场经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部署与本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选人用人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正如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衡量干部的德和才,应该主要看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坚持以实绩取人,不仅能引导和激发广大干部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有利于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而且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拥护、处于各个不同岗位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第二,根据公平竞争的原则选拔人才。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法则,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的,同样,通过公平竞争也可以实现人才的合理使用,从而杜绝以往那种论资排辈,或单靠领导个人印象,选拔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老实听话”的干部,杜绝凭借各种关系、伸手要官的现象。公平竞争也是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重要手段。
第三,要树立用人的效益观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主要是由上级安排,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多少自主权。这种管理体制造成办事拖拉、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互相扯皮,从而使效益长期低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瞬息万变,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及时把握发展机遇,科学作出决策,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调整企业领导班子时注意优化结构,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大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干部的比例,以增强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四,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差干好一个样的状况,影响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良好行为和工作成果予以激励,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发挥创造性思维,推动工作的开展。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马列著作编译事业新成果(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正式决定,由中央编译局负责编译的。还在《全集》第1版编译工作完成前,考虑到该版本在文献收录、译文质量、编辑体例、资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点,中央编译局就已着手酝酿和筹划新的版本。经过对国外各种版本比较研究,制定了编译新版计划,并于1986年7月经党中央批准后正式实施。现在新版《全集》第一批三卷已经面世。这是我国马列著作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党理论建设上的一项重要工程。
新版《全集》主要是供理论研究者使用的版本。《全集》分四个部分。第1部分第1—29卷,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所有公开发表过的著作以及手稿、草稿、提纲等(《资本论》及其手稿除外)。第2部分第30—45卷,包括《资本论》及其直接有关的著作和准备材料。这里收入1857—1858年、1861—1863年及1863年以后的各种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三卷。其中《资本论》第1卷除收入恩格斯生前最后负责审定并于1890年出版的、世界各国通用的德文第4版外,还收入德文第1版和法文版。第3部分第46—59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书信。第4部分从第60卷开始,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笔记。
第1部分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外,还在附录中收入在他们帮助下或经他们修改过的由别人撰写的文章和其他资料。这类著作的数量远远多于中文第1版。尽管它们非出马克思、恩格斯之手,但有助于了解他们的一些思想。附录还收入与他们生平有关的文献。
所有著作都按照原著文字重新进行校订,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生前有多种版本的,以他们审阅过的最后版本为准,不同版本中有重大意思出入的地方,在脚注中加以标明。这就消除了第1版大部分著作由俄文转译而造成的缺点。在编辑方面,新版《全集》也作了调整,第1、2、3部分基本上按照著作的写作时间编排,纠正了现行版本分为正卷和补卷的做法。第2版的资料部分比第1版有很大改进。首先每卷都有《前言》,介绍本卷收入的著作的写作背景,即有关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国际形势、某些国家的内部情况、工人运动的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方面活动、重要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论点。与第1版相比,新版注释范围扩大了,数量增加了,资料更翔实,内容更充实。
最近问世的新版第1卷收入的是马克思从1833年到1843年3月所写的著作。全卷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包括博士论文和政论文章,第2部分包括中学毕业作文和早年的文学习作。它们反映了马克思从中学时期直到《莱茵报》停刊为止的思想发展以及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产生和形成过程。与第1版相应时期有关各卷相比,增加了8篇新文献,其中马克思写的文章2篇:《摩泽尔记者的辩护。C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种种主要弊端》、《〈莱茵报〉编辑部关于停止发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续篇的声明》。原收入第1版第1卷的《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被用来说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关系,经过考证,这篇文章不是马克思写的,而是出自费尔巴哈之手。新版自然不再收入。第11卷收入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51年8月至1853年3月的著述,其中有他们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揭露科隆共产党人审判案的论著以及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写的政论文章。与第1版相应时期各卷相比,增加了新文献21篇,其中有马克思的文章3篇:《弗莱里格拉特抨击金克尔》、《〈选举。——托利党和辉格党〉和〈宪章派〉两篇文章的德文手稿片断》、《针对科隆案件结束发表的声明》。另外18篇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帮助或参与下写的有关经济问题、有关评论路人附录。原收入第1版的《马志尼和科苏特的活动》非出马克思之手笔,而为德纳所写,现编人《附录》中。第30卷大致相当于第1版第46卷(上册),包括马克思为他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撰写的著名《导言》,未完成的手稿《巴师夏和凯里》以及《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前半部分。
三卷的译文都根据《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并参考德文版、英文版或俄文版重新仔细作了校订。译文的质量有很大提高。首先纠正了原译的错误。例如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有这样的句子:在伊壁鸠鲁那里,“真实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这里的“原则”是从外文“Prinzip”硬译过来的。在伊壁鸠鲁看来,宇宙是原子和虚空构成的,这反映了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按照上引译文很难理解到这一点。经过仔细考证,发现“Prinzip”这个词在拉丁文和希腊文里有“本原”、“原初”之意。这次校订把上述句子改为“真实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这样就既符合原意又容易理解了。其次,修改了不确切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译文。这里也举一个例子。马克思在1847年7月在《莱茵报》发表的评论《〈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一文中有一句话常为我国学者所引用。这句话在原版本第1卷中的译文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这个译文并不确切,至少是容易产生歧义,因而被误解成“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原译者始料未及的。原意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或在精神方面的精华。现在改译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虽然只加一个“的”字,但一字这差却涵义相差甚远。至于文字上的修改,那就比比皆是。像马克思青年时代写的诗作就是如此。这些诗作原来的中译文经过从德文到俄文、再从俄文到中文的转译,与原文出入很大。这次实际上全部根据德文重译。
三卷书的注释都比第1版增加了1/3以上,每篇文章都加了题注,弥补了原中文版很多文章没有题注的空白。所有原有的注释都逐条作了订正、修改和充实。
各卷人名索引中的人名都经过重新审订。第1卷和第11卷增设文献索引,这也是对第1版的一个补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总计超过60卷,从今年开始每年出版2—3卷,预计20—25年出齐。这项艰巨工程的完成,将为读者提供一套文献更全、译文质量更高、资料更齐备、编排更合理的全集本。
中央编译局供稿周亮勋执笔


第9版(理论)
专栏:

  培育发展名牌推动国企改革
张家岭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在于培育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运行与发展机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就是要顺应市场需要,培育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并使资产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保值增值。10年来,中国轻骑集团以微弱的基础为国家净赚8亿元固定资产,其切入点就在于培育和发展名牌。
    立足科技进步,培育名牌产品
培育“轻骑木兰”这个名牌产品是从引进技术起步的。80年代中期,国际上摩托车工业开始走向衰落,而在中国大陆,它却以新兴工业的英姿崭露锋芒。当时,轻骑集团还只是一个年产几千辆“黑老鸹”的国营小厂,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引进高新技术,实现高点起步、大步跨越。
1985年,我们冒着亏损500万元的风险,将积压的5万辆摩托车全部降价处理,收回了宝贵的3000万元资金,接着又贷款1亿多元,引进日本铃木公司K90、K50摩托车生产设备,随之又引进木兰TB50生产技术。日本铃木公司的系列产品升功率较大,板式结构,维修方便,结实耐用;既可代步,又能运输;城乡皆宜,用户面广。木兰50车踏板式造型,价廉物美,瞄准了城市妇女这一广大空白市场。这两项产品的成功引进,使轻骑集团一个箭步,跨越30年,产品接近国际水平。
轻骑集团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根据市场情况,改造新产品。我们在不改发动机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车体开发出K90—A、K90—C、K90—B三个产品,然后又进一步对发动机进行扩缸改造,派生出雄风100型。仅此两步,使轻骑集团的市场拓宽了,销售收入增加了,轻骑壮大了。
之后,轻骑集团又引进了AG50、AG100、司库达系列豪华木兰、铃木王等生产技术,并结合引进开发出潇洒木兰、金鸟助力车等,形成了8个系列、50多个品种。
自“七五”以来,轻骑集团技改投资已近10亿元,引进了西欧、美国、韩国、台湾等地有关厂家的技术和零部件,轻骑产品系列之宽,品种之多,目前居国内同行业之首。现在,轻骑集团生产的木兰50通过了德国TUV认证,美国交通部DOT认证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1993年起,轻骑牌摩托车连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技术引进,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轻骑的产品质量,改造了企业装备,而且增强了开发研制能力,奠定了轻骑产品——中国名牌的良好形象。目前,轻骑牌摩托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8%,木兰在踏板车市场中占有率达60%。
   强化管理保住名牌
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涵,也是企业保住乃至发展名牌的关键。只有在名牌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造出一套适合实际的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方法,不断激发职工的活力,才能稳定并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
80年代末,在引进日本铃木公司技术的同时,轻骑集团还引进了其先进的“5S”现场管理方法,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5S”管理实行后,轻骑集团生产环境焕然一新,职工精神面貌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轻骑集团还推行工位器具定位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理不漏项,所有工具全天受到全方位的控制。要加强科学管理,就需要培养成批的懂得现代管理的人才。为此,轻骑集团每年都派出大量工人及一些管理人员去日本研修,到目前为止,已有2000余名员工参加过日本铃木公司的轮训。
引进科学的管理只是一个基础。然而,我们要创造的是中国的名牌,因此,管理也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科学管理就是为了实现人财物的最佳组合,核心是人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实现人的自管。实践中,我们把建立一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能不断激发职工活力、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管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这种具有轻骑集团特色的管理文化主要是通过“树梢工程”来实现的。“树梢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用3—5年的时间,逐步把全体员工尤其是600多名干部从安稳牢固的树杈推到颤悠悠的树梢,使其时时处处有逆水行舟之感,让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工作成效和他的饭碗紧密相连,以增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严考核是“树梢工程”的基础。考核就是管理,考核上的心慈手软无异于营私舞弊。几年前,我们就推出“三三制”月度考核,即每月对全体人员进行分类考核,高中低档各占1/3,不同的档次拿不同的报酬,从而避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杜绝了考核走过场。1994年7月下旬,我们又成立质量工作罢官(岗)委员会,对公司全体干部每月实行严格考核,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或罢免、或降职、或降薪,有重大失误的留厂察看直到开除厂籍,工作无进展的干部也在罢免之列。如果委员会工作不到位,也将受到处罚。
为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我们实行岗位流动制。除少数岗位外,对岗位一季一微调,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销售面每3年更换一次,海外公司每5年更换一次,经营面与生产面之间、分厂之间、分厂与部室之间普遍实行岗位交叉轮换制。岗位流动不仅消除了惰性,而且增强了各岗位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同时形成了岗位竞争。最近,我们又推出新举措,全体干部普降一级,上至总裁下至班组长全部下降一级,然后视工作表现分级分批逐步提升,全体干部中最终将有10%的人员由于工作无起色而不能“官复原职”。
为实现职工自我管理的目标,我们以提高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为目的,成立了16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必须有工人参加。此举大大增加了工人参与决策、参与管理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他们关心企业、爱护企业的主人翁精神。今年下半年,我们又在全公司广泛、持久地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厂、爱岗、爱轻骑事业”等“六热爱”活动,并结合实际规范职工的具体行为,从而激发职工完成目标的向心力。今年8、9两个月,工人们出现了自愿加班的良好现象。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目标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所制定的一系列严格科学且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制度,已深入到每个职工的潜意识中,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轻骑产品——中国名牌的形象也由于这种企业管理文化的逐渐成熟而更具长久的生命力。
   形成规模拓展名牌
规模是形成名牌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经验表明,摩托车工业的最大经济效益来自规模经营。10年来,我们无时不在思考着轻骑集团如何加快发展,怎样更多地占有中国这个方兴未艾的摩托车市场。
中国的摩托车工业从50年代末起步,发展了30年,总产量不过1.2万辆,就是因为发展时期未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但眼下大多数人还买不起汽车。然而,发展摩托车工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虽不说我国与世界千人占有25辆摩托车有很大的差距,单是就我国的国土面积、道路条件、经济水平、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摩托车市场前景实在是广阔无垠。
辉煌的前景给我国稚嫩的摩托车工业带来无限的机遇。然而,摩托车工业资金、技术含量高,一辆摩托车有1500多个零部件,涉及到几十个专业和工种,光靠每个企业自身力量要迅速上批量,实在难于上青天。因此,轻骑人下定决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名牌为龙头,推动兼并联合,组成联合舰队,共闯市场。
1984年济南缝纫机零件厂和八一农机厂并入轻骑集团,由此拉开了轻骑集团兼并扩张的序幕。90年代初期,济南市又有15家亏损企业在轻骑名牌产品的感召下,并入轻骑。今年,轻骑集团又跨地区、跨行业兼并了日照裕华机器厂。在消化这些企业数亿元亏损的同时,针对薄弱环节,轻骑集团加大投入、培植了一大批配套零部件骨干企业。目前,轻骑集团已形成塑胶、压铸、磁电机、发泡等多个零部件加工生产基地,保持了与主机厂的同步发展。轻骑集团用几百万元的存量资产培育了轻骑名牌,并以此激活了数倍于己的即将流失殆尽的国有存量资产,并使之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同时,这些企业起死回生,继而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小巨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名牌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血液,才会有更大的带动作用。几年来,轻骑集团在改造老企业,兼并亏损企业的同时,还投巨资新建了一些骨干企业,以股份合作方式加紧进行布局调整和实力扩张,如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轻骑联营公司,顺德轻骑联营公司,以及青岛、乳山公司,同时,还与日本、香港、台湾等合资建立了十几家合资企业。
轻骑集团在国内大步前进的同时,海外建厂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与产品出口同步,轻骑集团的技术输出也有了良好的开端。海外的产品销售和生产基地建设,为轻骑走向跨国经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轻骑集团十分注重拓展产品的适用范围及提高档次,使每一次改造都成为一次产品质量升华、工艺改进、能力扩大的机会。轻骑集团已从外延式粗放式扩张转向内涵型集约式扩张的方向上来。同时,随着国内与国外摩托车生产基地的不断拓展,轻骑把如何管理好企业集团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目前,轻骑集团已成为国内摩托车行业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认证的企业,此举为轻骑实现规范化的大型跨国企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场需要名牌,中国需要名牌,国有资产需要壮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推动,轻骑集团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一点。


第9版(理论)
专栏: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简介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七册,278万余字,选辑档案史料3200余件。第一册为元代、明代有关档案史料。第二册至第五册为清代有关档案史料。第六册、第七册为民国时期档案史料。《汇编》所辑档案史料,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和记载了长达700余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历史面貌,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其中绝大部分档案是第一次公诸于世。这些档案文献,充分证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始终是政治隶属关系。虽然在700多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央政权迭经改朝换代,西藏地方政权亦历经变更,甚至还经历了帝国主义的多次侵略和离间分裂,在一段时期内出现过某些不正常的状态,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政治隶属关系一直未变,历代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管辖。帝国主义势力和西藏分裂分子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正式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西藏地方也从来没有脱离中央政府的主权管辖而“独立”。
近些年来,达赖集团大肆进行反对祖国的活动,出版了大量书刊报纸歪曲西藏的历史,诬蔑西藏现实,宣传分裂祖国的观点,鼓吹“西藏独立”。国际反华势力也推波助澜,对西藏的历史进行歪曲和捏造,煽动“西藏独立”。《汇编》所辑有关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档案史料,将客观地、多方位、多角度地印证和澄清历史真相,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把西藏与祖国的关系回答清楚,明证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并对达赖集团和国外反华势力制造的“西藏独立”等种种谬论,予以有力批驳。(刘丽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