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纪念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李岚清
(1995年12月25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40周年纪念大会。40年前,中央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一个是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这两个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40年来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敬意。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的发展。从清末以来,许多爱国先辈和有识之士致力于语言文字改革,改文言为白话,提倡汉字的读音统一,实行汉字横排,使我国的语言文字发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巨大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统一政治、经济的艰巨任务,但当时汉语方言严重分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交往。我们要加快经济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但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这是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推广全国共同使用的语言,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而且具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把文字改革和语言规范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40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在全国广泛展开,取得了显著成绩。汉字简化,方便了初学文字的人特别是儿童识字,对于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发展文化事业起了促进作用。现在,简化字作为规范的现代汉语用字,不仅在国内全面普及,而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联合国文件的中文文本用的就是规范的简化字。推广普通话已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普通话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通用语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扩大国际交往。《汉语拼音方案》在帮助识字、推广普通话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汉语的国际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也进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国家颁布了一些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为解决汉字的输入、存储、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水平也有提高。回顾过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字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已经并将继续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部分农村和偏僻地区,甚至是一些中小城市,普通话还没有普及,必须继续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有些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还不太明显,还没有形成社会风气,这些地方要再加把劲,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带个好头。我们正在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和频繁,大力推广和普及共同语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关于使用繁体字问题,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有些年龄比较大的人不会写或不习惯写简体字,书法中有些繁体字比简体字可能更便于体现其艺术性,因此而用繁体字是许可的。但是有一些同志怕写简化字影响对外开放,在公开出版物中滥用繁体字,甚至因此写了不少错别字,这是需要改正的。我国政府公布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通行时间久远,流行范围广泛,经过多年推广,已经相当普及了。现在的中青年人,一上学认的就是简化字,海外学习、掌握简化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已将我国的简化字作为他们华文的规范文字。从发展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程度越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高,简化字推广的速度就越快。担心推行简化字、汉字规范化会影响对外开放,是不必要的。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心和重视语言文字工作。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报告,提出“文字改革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号召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1992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语言文字工作时讲了三条重要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二、海峡两岸使用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我们要全面理解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方面,当前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继续大力推广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不是禁止方言,但方言的使用范围要受到限制。要经过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校园语言,党政机关公务员执行公务时使用普通话,交通、邮电、商业、旅游等行业普通话成为主要服务语言,省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主要用普通话播音,部分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普及普通话。
第二,坚持汉字简化方向,促进全社会用字规范化。认真贯彻语言文字的各项规范、标准,逐步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现象。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实现影视屏幕用字规范化,出版物、商标广告、街头招牌、表演竞赛、证件证券,以及外宣、外贸和旅游等各种涉外活动的用字,也要逐步实现规范化。书法作为艺术,可以使用包括繁体字在内的各种字体,但提倡书法家写规范的简化字,特别在书写招牌时要使用规范字。
第三,认真搞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要增加投入,加快中文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工程建设,抓紧制定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立有效协调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抓紧做好键盘输入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优化统一。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需要宣传教育。学校要教育,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志要宣传,各部门、地方政府的同志也要宣传,逐步造成一种有利于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社会风气。领导同志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的职能部门,工作难度大,很辛苦,有成绩,大家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继续做好现行汉字的研究整理工作,按照语言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归纳总结,积极而慎重地出台有关规范和标准,进一步促进汉字规范化,方便社会应用,以满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抓紧语文立法工作,把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管理转移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同时要加强监督,使语言文字法规得到落实。
同志们,朋友们!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语言文字的改革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加倍努力,勤奋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措施
五大作物两高技术开发协议签订
本报北京12月25日讯为推广国家“九五”科技计划重中之重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大面积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今日国家科委会同农业部、水利部、供销总社、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与河南、湖南、黑龙江、吉林、新疆5省区在人民大会堂签订了联合研究与开发协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姜春云、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务委员陈俊生出席签字仪式。姜春云、陈俊生在会上讲了话。
我国的粮食生产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实现2000年粮食生产目标,解决未来13—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亟需一套先进、适用、配套的种植业技术。经过认真测算与分析,国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水稻等5大作物,分别在河南等5省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把现有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术为龙头,以产业化为目标,边研究边推广,形成了一套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体系。这项协议包括建立1万亩代表21世纪生产水平的高产、超高产样板田,使粮、棉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同类型生态区世界先进水平,建立10万亩试验区,100万亩示范区,1000万亩辐射区。项目完成后,推动5省区年增产粮食100亿公斤,占国家“九五”末增产500亿公斤粮食的20%,年增产棉花61.8万吨。
姜春云对这种新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国家科委会同农业部等部门与河南等5省区就5大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进行联合研究开发签订协议,是一件富有开拓性的、意义重大的工作,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良好开端。
姜春云还指出,各级农业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重视科技、支持科技、应用科技。要提高自身科技意识,当好学科学、用科学的表率,当好科技人员的好后勤。支持农业科技,就是支持农业。
(何黄彪冯晓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支持基础研究培养青年人才
“八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投入逾16亿元
本报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温红彦报道:“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一步持续稳定地支持基础性研究,5年累计科学基金总投入超过16亿元,比“七五”期间增加约10亿元,支持面上项目1.7万余项,重点项目300项,重大项目38项,各类项目的资助强度都比“七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三届一次全会上获悉的。
“八五”期间,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原子尺度操纵技术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八五”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结合我国大庆等石油基地的重大问题,已获得63项可实用化的成果。
据介绍,“八五”期间,用于人才培养和资助中青年的科学基金也有大幅增长,择优资助了约6万科研人员和2万多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还开拓了针对人才培养的专项基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纪念冯友兰诞辰一百周年
本报讯记者林薇报道:为纪念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外学者150余人聚会清华大学,共同探讨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在近代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就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与创新展开对话。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曲格平继续在联合国任职
本报讯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日前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来信,邀请曲格平先生继续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曲格平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科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出版
本报讯在周恩来逝世20周年前夕,《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运用大量历史档案材料和生动事例,介绍了开国总理周恩来在伟大历史转变时期,以他卓越的才智,杰出的领导艺术,组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并领导政府除旧布新,治理国家的光辉思想。(钟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余项成果纳入国家推广计划
我国化工科技投入喜得回报
本报北京12月25日讯记者杨健报道:“八五”期间,我国化学工业对科技进步的空前重视和在技术改造、科研开发上投入的630多亿元资金得到了可喜的回报:它带来了113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使国产尿素在氮肥中的比重由33%提高到52%、精细化工在全行业所占的比率由25%上升到32%。
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工业以开足马力、满足国家需要为己任,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为资金投入和技术来源“瓶颈”的限制,化工行业技术、设备老化落后严重,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只有10%,达到六七十年代水平的占了75%,其余的甚至只够50年代水平。为改变这一状况,从90年代初开始,化工部党组向全国化工战线发出了“科技兴化”的号召,努力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整体水平。
“八五”以来,化工部共组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16项,取得了近200项科研成果。5年中,100项技术成熟可靠的重大科技成果被纳入国家级成果推广计划,在450家企业得以推广,其中仅稀土复合肥生产技术等3项成果的推广,即可年均创经济效益30亿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女美术家向外国使馆赠画
本报讯为促进我国美术、出版界和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增强各国人民对我国当代女美术家群体实力的了解,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和当代女美术家作品编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向驻华使馆文化处赠画集仪式”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宋木文等出席了赠画仪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新闻摄影竞赛

来自延安等革命老区的一批学生,日前进入北京十多所重点中学接受义务培养。图为学生们正与北京圆明园学院院长和101中学校长亲切交谈。 科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