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时间酿造的芬芳
杨宇心黄国光
时间,既严峻又宽厚且有着奇伟的活力。
时间,犹如一间魔力无穷的神话里的作坊,人世的一切都在那里酿成: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城市,乡村,花园,道路,启程与回归,烦恼与欢乐,还有种种光荣与梦想……总之,时间留下的杰作,无不深深地浸淫着人的心血与汗水,铭刻着人的不倦的奋斗和追求。
是的,是时间孕育了人的生存的全部意义。
但奋斗者的回望更显现着时间的珍重。
此刻是1995年的岁尾。时间正飞逝于一个新的路口。对于地处长江腹地第一城——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的6000职工来说,即将过去的一年无疑是辉煌的,值得纪念的。这一年,他们的日子过得何等红火何等惬意呵!从春到秋,喜讯频传,好戏连台,就像节日的欢悦擂响了世间的锣鼓,迸发出一连串的震颤与激动。人们高兴地称之为“五喜临门”。请看这时间的记录,这自豪的回望:
3月。“五粮液”东渡大洋彼岸,在1995年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倾倒各国客商,摘取了博览会酒类唯一金奖。这是五粮液继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之后,再圆金奖梦。
5月。中国轻工总会发布评选上年度全国轻工业200强企业公告。五粮液酒厂因销售、利税两项总额之巨,列于全国酒类行业之冠。
6月。国内贸易部评出中国商办工业100强企业,按利税总额排序,五粮液酒厂居100强之首。
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上,又被大会中国组委会、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评价中心授予“中国酒业大王”桂冠。同时,授予厂长兼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王国春以“中国经营管理大师”称号。
9月。国家统计局、《管理世界》、中国企业评价中心评出1995年度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按销售额排序,五粮液酒厂名列第263,并为中国酒类行业的状元……
蓦然回首,五粮液人咀嚼的,正是时间酿造的芬芳,是自己艰辛劳作的欢愉。
以历史的名义创造历史。
五粮液人唱着一支奋进不息的歌!
   名牌,不只是老牌
五粮液这块牌子,可谓老矣!
它原名姚子雪曲,又称杂粮酒。
北宋诗人黄庭坚贬居戎州(宜宾古称),忧时伤世,沉湎于诗酒。他遍尝戎州佳酿,偏偏对荔枝绿极感兴味,曾有“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的咏叹。除了荔枝绿,他推崇的还有姚子雪曲,赞其“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当时产酒以家酿为主。到明初,始有批量生产的槽坊出现于宜宾。独占鳌头的杂粮酒是“温德丰”,它的成功有赖于“陈氏秘方”。这个秘方,在陈氏门中相传六代,直至陈三一代,因膝下无子才把秘方交给爱徒赵铭盛。后来传至邓子均手中,已经是光绪去世后的末代皇帝宣统时代了。邓子均出身贫苦,却富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杂粮酒好就好在它杂。生物界凡近亲繁殖的便日趋退化。邓子均反其道而行之,在“杂”字上做文章。经过多少次组合和筛选,才留下今天酿造五粮液的五种粮食比较科学的比例和配方。
邓子均的“杂粮酒”,生产规模很小,但在宜宾城里极具盛名,举凡大的饮宴,席间用酒皆出自他的槽坊。有一次,晚清举人杨惠泉在座,当众人品尝啧啧称赞之际,他忽发奇想,说:“如此佳酿,其名凡俗。既是集五粮之精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五粮液?”邓子均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于6年后的1915年带着五粮液,远涉重洋去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参加了美国国会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而同意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五粮液因其精良的品格,脱颖而出,夺得金奖,从此,扬名于世。
然而,生存竞争是严酷的。名牌并不专属于老牌。曾经显赫于中国土地上的老字号,何止万千!而今安在?有的连影子也找不到了。五粮液人懂得这一点,他们说:“老牌只有焕发青春、蓬勃生机,才能老而不朽!倚老卖老,只能自取消亡!”他们强化着自己的忧患意识,居安而思危。虽然有着600余年的老窖,有着黄庭坚在《安乐泉颂》一诗里极力赞誉的安乐泉水,但他们决不躺在安乐泉边睡大觉。他们的信条是:“只能安乐生,不能安乐死。”老牌不倒生而不死的关键是保持高水平的质量。
这思想的共识集中体现在五粮液人为山九仞的精神上。无论技术干部、管理人员,还是生产工人,都为营建质量的高峰倾注着自己的全部力量。勾兑大师范玉平,宛如杜鹃啼血,甚至为此支付了自己的生命。他1952年进厂,担任酒库保管员兼搞调酒。品酒之初,他并不懂壶中奥秘。但是无数次的试验,长期的实践与思考,使他登堂入室了,成为品酒行家。他勾兑一桶1万公斤的酒,只须舌头一沾,酒的成色即了如指掌,然后注入两滴种子酒,便风格骤变,绝香绝醇。真是一粟而改沧海。勾兑,在范玉平手中化为玄妙莫测的精灵。为了保护舌头的敏感,他摒绝了川南人从小喜爱的麻辣酸甜,甚至一度与水果绝缘。人世间许多美妙的口福离他越来越远。勾兑的苦累辛劳却与他终生相伴。40年里,他用舌头调理的酒,何止千吨万吨,除了一次偶然不慎,他平生未曾咽下第二口酒。但他的心肺仍然受到严重的损害。他终于病倒了:
“这样的病,要绝对戒酒!”医生告诫说。
“医生,可我是酒厂的呀!”
“是命要紧,还是酒要紧?”医生继续劝说。
“对我来说,酒很要紧呢……”
医生责备范玉平好酒贪杯,可何曾知道他心中珍藏的神圣。1992年12月,一个冷风冷雨的清晨,这位名震神州酒界的勾兑大师,在弥留之际,凝视着病榻旁的女儿、后起的勾兑精英范国琼,断断续续地说出他一生最后的遗言:
“质量是五粮液的命根子。你,你不要辜负五粮液……”
女儿含泪点首,悲壮之气直达心底。
“质量即生命!”
前辈的誓语融入后来者的血液!
五粮液将确保不衰的青春!
    名牌,不只是金牌
邓子均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摘取第一块金牌后,空寂无声的日子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五粮液才枯木逢春,相继获得了振兴与发展。在轻工部于1956年主持的全国名优酒质量鉴定会上,五粮液一鸣惊人,拿了质量第一。又经过七年的磨砺,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和“中国名酒”称号。接踵而至的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它都高居榜首,蝉联殊荣,从而确立了五粮液的质量地位。
然而,金牌是不是就是名牌?
五粮液人认为:金牌并非名牌,不倒的金牌并非不倒的名牌。因为抱着金牌要饭的,大江南北何其多也!尤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金牌反映的只是质量概念,而名牌反映的则是包含质量在内的信誉度、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以及综合价格、性能、包装等一系列商品概念。
名牌由谁判定?必须走出专家钦定的圈子,置身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由人民大众即广大消费者来认可。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推动名牌生产最直接的动力。为了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五粮液人组织了一系列拓展市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行动:
消费者挑剔包装,他们就改变包装;消费者挑剔瓶形,他们就改变瓶形;消费者不满五粮液供不应求,厂里就成立五粮液勾兑技术研究小组,破译了勾兑中深不可测的微量元素成份的奥秘,提高了优质酒的生产。有些消费者喜欢五粮液的香型和味感,但不习惯它的酒性的强烈,厂里就成立低度酒攻关小组,总工程师刘沛龙和科研所长唐万裕曾为此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刘沛龙也有一股子范玉平那样的“不到黄河心不甘”的韧劲儿。2000多个黎明与黄昏伴着风霜和雨雪,在他身畔悄然逝去。他最终依靠华罗庚教授创造的优选法,攻下了38度和35度两种低度酒。华老得知喜讯,挥毫寄诗一首:“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节粮500担,产量添五成。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后来刘沛龙精益求精,又把38度改为39度,口感更好,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外销订货更是猛增。西方国家对酒税的征收,随酒的度数的增加而增加。度数减少了,出口酒税也相应降低了,厂里因此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面向工薪层的消费,这也是五粮液酒厂拓展市场的决策之一。过去本是大众杯中物的五粮液,近年来身价大增,一斤装的售价已越过200元大关,这对工薪层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筑起了一堵高墙。厂里分析了这种状况,决定另辟蹊径,在已有的五粮液和尖庄之间,寻求发展几个中间档次的产品,于是又有了五粮醇的投放市场,还有了五粮春、五粮神……当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在各自的餐桌旁浅斟慢饮,品尝着不同品种的五粮佳酿的时候,谁能说,他们不是在认同着同一种文化孕育的醉人的美味呢?!
不过,消费者意见最大的,还是有钱买不到真货。假五粮液,假尖庄,伸出一只一只黑手,掏了消费者的腰包,坑了消费者的利益。五粮液职工听到假冒的消息,无不疾首痛心。但是五粮液酒厂不是执法部门,他们只能反求诸己,坚决把住自己的质量关。1988年春天,因四川各地大办酒厂,酿酒主要原料四川红粮频频告急,外省的红粮却十分充裕。生产部长、供应部长急忙找到质量管理部长甘茂瑗请求同意使用外省红粮:
“现在是火烧眉毛了,再不用外省红粮,停产了谁负责?”
甘茂瑗说:“外省红粮多为粳高粱,谷单宁含量高,会影响五粮液的质量,我不同意!”
问题吵到厂长、总工那里。
厂长说:“为了保住质量,即使等米下锅,不合标准的原料一粒也不能进。”
为此而减少几十万元的收入,也在所不惜。
此外,厂里还成立了“打假办”,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全国各地建立“打假”网络,全力协助政府部门“打假”。为了更有效地制服假冒伪劣产品行销市场,最近又从意大利重金购买了一个厂商全球独有的瓶盖技术,投产后,将成为假冒伪劣者的克星。
    名牌,应是中华牌
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什么?
是人。
是注入了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塑造的人。
是被崇高的目标组织起来激励起来,在生产活动中忠于职守勇于创新的人。
名牌,就是这样的人的产品,是国格与人的文化结晶,那是放射着人的光辉和民族色彩的企业之星。因此,尊重人,关心人,便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的最鲜明的特质。
走进酒香扑鼻、花香四溢的五粮液酒厂,随处都能感到这种可贵的人文精神。而在厂长任上已逾10年的王国春,更是这种精神的最积极的播种者。经过10年的辛苦劳作,五粮液酒厂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石上,营造出了现代气息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把人的追求、人的价值、人的奋斗与光荣同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占地数千亩的厂区就是一座洋溢着蓬勃生气的文化的宫殿。走进工厂大门,迎面升起的是王国春亲自设计的象征着全厂职工团结奋斗的厂旗和厂徽。那飘扬在风中的潇洒,顿时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随即耳边仿佛响起厂歌的旋律:“岷江水,金沙浪,流淌着甘露琼浆……”在酒文化博览馆里,聚结着历史上我国酒文化的一件件风流美事;那一排青石浮雕的长廊,则展示了五粮液的来龙去脉。五粮液人还为他们的先辈邓子均、杨惠泉和前些年逝去的战友范玉平塑像。他们的形象屹立在五粮液人中间,既是一种历史的召唤,更是一种现实的激励。让历史走进现实,眼前五彩纷呈。而最醒目最引人的却是屹立在厂区前方的那座“金杯柱”。这是五粮液人的英雄榜,造型大方,气势浩然,年复一年地标榜着酒厂先进工作者的英雄事迹。每年的先进工作者都会得到物质奖励,同时被送往疗养胜地疗养。从1993年起,还要组织他们出国旅游观光,借以开阔视野,今年“金杯柱”下的玻璃窗内展出了33位生产技术能手,36个先进班组的彩色照片和事迹介绍。工程技术人员赵东和王永珍榜上有名,因为今年他们各自领导的科研小组取得重大突破,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分别获得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金。王国春坚信科技的伟力。10年来,他广揽人才,开发技术,引进设备,投入是巨大的,而回报也是巨大的。如今,五粮液酒厂拥有着堪称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的设备,而人才资本则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王国春尊重职工,关心职工,但绝不苟同于时下某些企业人奉行的只顾眼前利益和一时成功而放弃长远目标的杯水主义。在切实关心职工们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他总是以一种博大深沉的使命感和爱国激情去激发职工心中最庄严的情感最珍贵的力量,以追求崇高的目标。会上会下,人前人后,他常说:“我们五粮液人,一定要有中华意识,一定要打中华牌。一个国家没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没有一大批自己民族的名牌,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便无法挺起腰杆,只能永远被动,永远落在人家后边。名牌,象征财富,证明品格,积淀文化,引导时尚,激励创造,超越国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五粮液这个声誉卓著的品牌,是五粮液人为国家为民族创造的中国名牌,它不仅是五粮液酒厂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国家和民族所拥有。我们只有维护、创新、宣扬这块牌子的义务,谁也无权把这个牌子砸了。”在王国春和他的战友的率领下,五粮液人不胆怯,很自信、很顽强地使中国这个名牌走出国门,投身世界的竞争。早在1987年,五粮液酒厂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工厂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产品质量标准同国际标准接轨。1991年“五粮液牌”被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即实施了驰名商标国际延伸,先后在美、德、法、前苏联、蒙古和朝鲜等国注册。1994年,又率先通过了法国国际质量检验局的BVQI国际质量认证,标志工厂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宣传、捍卫自己的商标的同时,五粮液酒厂还在德国、美国等地投资兴建了4家大酒店,实行跨国经营,更深地走向国际市场……
这就是五粮液人的中华牌!
这就是五粮液人心中的憧憬!
五粮液人最钟爱的还有一样东西。那是厂里的一座高达50米的大型雕塑《奋进塔》。矗立在厂区五粮液人面前的这个宝物,由分别象征着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五个多面体画面构成。塔尖是一头扬鬃奋蹄昂首蓝天的骏马,塔肩有一挂送走过去迎接未来的石英钟。飞光争流,马蹄声急。骏马在与时间赛跑。这独具风采的创意,似乎正宣告着五粮液人最得意的拥有:
时间,永远是他们最忠诚的朋友!
时间,将为他们酿造新的欢愉新的芬芳!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夜里的大河
孙大梅
我童年的梦留在乡间小道上。尽管用童年的梦编织的美丽的花环,已被岁月的烟雨冲淡,但每每回想起,情感的源头总有一些纯真而神秘的画面,在渐已平静的心中掀起一些往事的波澜余韵。
五岁那年春天,地里的野菜仿佛已没有能力唤醒人们脸上的笑容了。外祖母与外祖父为了我能长得胖一点,把一只正生蛋的母鸡给宰了。晚饭的香气好像长了翅膀,平日几乎没有任何往来的两户邻居,早早地就把他们的孩子放了出来。三个挂着鼻涕蓬头垢面的农家孩子,探头探脑地围着外婆家的房前屋后转。当时我并未想到他们是为炖鸡的香气而来,还以为他们是不好意思地前来与我玩耍,所以就嚷嚷外祖母把门打开,放他们进来。一贯善良和蔼的外祖母却将一脸的不悦给我:“你的心又野了,我管不了你了……如果再不听话,就送你回家算了……”听到这样的话,我只能默默地哭泣。外婆见我这般又马上蹲了下来,为我擦眼抹泪。然后哄着我,让我提条件。我用眼睛看着窗外的他们,并努力地做出一种伤心的神态。最后外祖母还是无可奈何地把门打开了,那三个流着口水的小家伙蜂拥一般地钻了进来,但并没有马上走近我,而是靠在了外屋的锅台边。并没有向我这个为他们争来进屋权利的城里孩子献上点什么殷勤。我想得到骄傲一下的希望,在他们漠然的神态里破灭了。
看着他们不断的口水与眼神,我终于明白了外祖母与他们之间围绕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外屋,用力地把木制的锅盖掀起了一半,可看到的却是一小碗鸡肉。我心里有些纳闷,想质问外婆,可外婆这时已将这碗鸡肉全盘端出了。我只好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们几个狼吞虎咽,在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把那碗鸡肉吞吃得一干二净了。他们的目光终于从空空的饭碗转向了我。其中一个大我一点的女孩,将她手腕上缠着的一根红线绳,友好地递向了我。其实我一点也不稀罕,但我接受了,这毕竟是我们纯真友谊的开始。
也许就从那天开始,外祖母再也拴不住我野起来的心了。从村子里的果园到村外的河套,从河岸踏过那根歪歪扭扭的独木桥到开着满山野花野果的山前岭后,我与他们不知穿越了多少个神秘的美妙的晨风暮雨的世界。特别是雨后的夜里,河水哗哗地从你似睡非睡的梦境里流过,小小的心境又被涨水的河套旁的泥洞深深地诱惑着……那是只有外祖母家乡才有的那种青蛙里的一种,名叫哈士蟆的蛤蟆,它会在雨水暴涨的夜里,从田地里回到河边的泥洞里。这时你只须用手电和一个面袋子,就可以将这些可爱的哈士蟆统统引入你的袋子里。特别是春天的雨夜,即将产卵的雌性的哈士蟆,每个都是圆溜溜地肥。捕捉回来以后,将它们用油烹一下,再用火慢慢地炖上,在乡下也可算得最美的佳肴。那些坐月子的女人,常常靠它补养身体。到了秋天,它们的命运,往往是一串串地挂在了农家院子的栅栏上。用盐腌过后,在秋阳的晾晒下,它们的小小身躯黑得发亮,在秋风中悠悠地荡来荡去,直到彻底风干后,才从院子里把它们收回,留着冬天享用。遇到雨夜里捕捉它们的时候,也是我们几个小伙伴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候。大人们虽然不带上我们,可我们几个小家伙依旧陶醉在一种忘情的兴奋中。我们会在村头的路口,每人顶着一个草帽,任雨水哗哗地从帽子上流下,耳朵十分灵敏地倾听着满载而归的大人们是如何把战利品送到我们手上的。我们又把它们的不同种类,大的、小的、母的、公的,放到盆中,然后进行一场小小的久久的观赏游戏。
童年的梦,随着小学生涯的开始,被彻底地留在了乡下。在我走上工作岗位的前一年夏天,也就是祖母病故的那年暑假里,我又有幸回到了外祖母家。外祖母同我记忆中的形象相比,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可已分明地感到她只能步履蹒跚地领着我重温我童年的梦境了。昔日的几个小伙伴,都已面目全非了。那送我红头绳的女孩,已走出了封闭的山村,在40里外的镇上药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其余那几位已在我的记忆中,消失得太远了,即使擦肩而过我也不会有任何感觉。外祖父也明显地衰老了,他和外祖母在乡下孤独地生活着。山村的夜,宁静而神秘。满天的星斗就挂在你的眼前,夏月娇媚而清秀。可是就在我即将离去的前夕,山区的雨季提早到来了,河水又开始暴涨。哗哗的水声,使我夜不能寐,童年生活的许多画面又一一浮现在眼前……若是当年,外祖母准会在这样的雨天非常激动地怂恿外祖父与邻院的友人,去河边大干一场,可今天的雨夜以及夜里的大河竟然对他们变得那么陌生,仿佛只是一种守在回忆与无奈中的平静。
望着漆黑的雨夜,听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一种沉浸在往事烟雨中的情愫,又被唤醒……外婆与外祖父已酣然入梦,我想叫醒他们,让他们知道我童年遇到的这样的雨夜、使他们兴奋的哈士蟆,今天已成了我们国家对外出口换取外汇的产品之一,它的油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可我最终还是没有打扰他们的清梦,任河水哗哗地再次从我似睡非睡的梦境流过,夜里的大河送远了童年的岁月,迎来一个全新的早晨。
这是我与山村与童年岁月的最后一次重温。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隔窗读雪
刘宝田
好一派交响乐般恢宏壮丽的雪的舞蹈!
先是一片一片地袅袅娜娜地飘,一点一点地渐次濡湿了窗外的水泥路面。我正饶有兴味地隔窗读着它们轻轻盈盈飘洒的曲线,不知不觉中,一片片变成了一朵朵,满空中款款摇曳而下,给窗外的梧桐树、香樟树,给路边坡地上的草叶子缀满了一簇簇晶莹洁白的花朵。视线正渐次迷茫,一阵风来,呼啸着,一大团一大团棉絮也似的飞花弥漫空际,翻卷着,涌动着,一会儿便不见了天,不见了地,不见了峭壁也似耸立的楼群,也不见了青枝绿叶,只见白茫茫混沌沌的一片,深邃无边,在你的感觉里强劲而缓慢地腾挪,旋流……雪越下越厚,窗外是一片耀眼的银白。风从窗棂缝隙间挤进来,透露着寒意。我想,待会儿,该有红衣红帽的小仙子走进这白茫茫的童话世界里来,我该会看到一场堆雪人、滚雪球的嬉戏了。
果然,一个红影出现了,从迷蒙中姗姗而来。可惜只有一个,那红帽也不是尖顶的,臂弯挎着菜篮子,径直走进路边坡地上的菜园,拨开积雪,拔出白白胖胖的一个大萝卜来。原来是一位主妇寻菜来了。我幽幽地叹了口气,觉得小仙子是不会出现的了。
呆呆地望着茫茫的一片,远处似乎蹒跚着走来一个小人儿。我依稀看到他一双冻得红彤彤的小脚穿着一双小草鞋,一担小小的畚箕挑着两个白白胖胖的大萝卜,沙沙沙地在雪路上颠簸着行进。雪花飘在脸颊上,他觉得凉沁沁的好舒服,竟至伸出小小的舌头吮舔和着汗水一起流下来的雪水,一丝丝的甜净浸着一丝丝的咸味……我下意识地舔了舔双唇,眨眨眼,窗外的幻影消失了,我想起那是我九岁时一段白雪插曲。大年二十九了,漫天飞雪,滴水成冰,屋檐瓦垄里挂下来的冰箸子二三尺长一条。爸妈在家准备年事,我跟哥到小溪市去挑船萝卜。家乡的风俗,过年煮鸡煮肉的油汤,要煮开一鼎萝卜片,荤菜待客,没有客时自己吃萝卜,一直要吃到出元宵。我们山村的萝卜特小特小,最大也只有小墨水瓶大一个,且涩涩地带点儿苦味。小溪市的船萝卜一尺多长一个,白胖胖脆生生的,生吃都有一股甜净净的味儿。所以,大家都到小溪市去挑过年萝卜。那萝卜是用船运到码头上卖的,十乡八里都叫它船萝卜。小溪市离家十里,是个集镇,我从未去过,只听说好热闹好热闹。听说去那里挑萝卜,我高高兴兴出发了。一路上冰天雪地,我只觉得好干净好漂亮,并没感到冷。小镇上果然人来人往,弯弯曲曲一条街的铺面,看得我脚步都挪不动了,常常要哥催。哥给我一头放了三个萝卜,我嫌轻,挑了就走。谁知越挑越重,浑身汗涔涔的;换一下肩,肩膀针扎一样痛。哥给我一头拿走一个,轻了一会儿,又重起来,下山坡时,从雪窝里一个滚子摔下去哥又给我一头拿走一个,我顺手抓把雪塞进口里,一股津甜清爽直透肺腑,我似乎增添了力气,爬起来,一头一个萝卜地挑回了家里。
那以后,我一直对雪怀有一种近乎亲昵的感情。初中时,和同学们一起打过雪仗、堆过雪人。我们给雪人戴上红帽子,堆出高鼻梁,用红墨水涂唇。可惜红墨水一沾雪,只剩下淡淡的一抹红影儿,并不鲜艳。以后年岁渐大,雪中的嬉戏也就很少了,但对于冰天雪地中自己参与编织过的童话,却仍然保持着鲜活的印象、亲切的感情。
雪花也似乎依然对我情意绵绵,或者它也在隔窗读我,认出了我就是当年那个挑船萝卜堆雪人的孩童,因此不停地扑向我的窗口,似乎想挤进窗来与我谈心,再度亲昵。不过,我又想即使是当年在我的童话里活跃过的雪花,经历无数次液化、气化以后,又变成今天我窗外的飞雪,看到鬓发已经发白的我,也未必还能认识。如果认出了我,它又该向我倾诉什么?是感叹浩茫的沧桑,还是呼唤我当年的童趣?面对它活活泼泼亲亲切切地敲打我的窗棂,我觉得从蛮荒的旷古到精巧的现代,亿万斯年以来,经历了多少雪化为水水化为汽汽化为雪的劫难,它依然洁洁白白晶晶莹莹。人类与之相比,是过于容易老化了。你看,窗外雪地上,拔萝卜的主妇已经归去,连一个流鼻涕撒野嬉戏的红衣红帽或者白衣白帽的小人儿也没有。也许是现代文明使他们不敢离开屋顶下的舒适,也许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珍爱使他们不能走到雪地上来。我不知这是进步,还是退化?难道我们已进化到一个没有童话的年代?我不甘。于是我套上一顶红绒帽,围上一条红围巾,拉开门,向雪的怀抱走去,加入那雪的舞蹈……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梦见阳光[外一首]
剑峰
把私心杂念从脑海里
赶出去就梦见阳光
 落雪的日子
 那阳光其实还跋涉在千里之外
 片片翎羽于季节深处
 翩翩起舞一树梨花
 为谁白描插图
 让我们感受阳光最初的温暖
 梦中的阳光
 常常使我想起火炉和友人的手
 漫漫长夜
是他们
 挡住了我生命中最寒冷的雪
 在梦中最难忘的是乡亲们的目光
 阳光一样从他们的瞳孔里
 溢出熠熠生辉地疗治
 我的乡愁
 现在我正走在冬天的路上
 一尘不染的内心
 是太阳的客栈
 有谁知道我的梦
 是阳光开出的璀璨之花
    拥抱音乐
 触目可及的宽阔地带泊着宁静
 亲切无比的村庄是原野最大的琴键
 站在你的节拍中
 脚下的土地便可听见种子萌芽的
 亘古音响那是
 比乐章更辉煌的春光
 从二月的底部进入
 洁净的音乐和花香
 在绿焰之上淬出金属的光芒
 让生命之核裂变
音符挂满枝头
 于风中对着走远的春天
 叮当而歌
 高处的果子在你的尾音里
 擦亮前额使我的忧伤也楚楚动人
 伸向琴键的十指
抚摸隔世而来的千古音色
 谁的内心与阳光
 经历空前的痛苦令我想起
 夕阳的最后拥抱
 而河水源头的母亲
 纯粹得像一支透明的小夜曲
 朵朵音符使闻者遍生欢悦
 于心头开放永不凋谢之花
 拥抱音乐有一曲震撼肺腑的歌谣
 在千里之外
 照彻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