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疆尼雅考古有重大发现
掘出古墓葬八座殉葬品丰富完好
本报北京12月22日讯记者卢新宁报道: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庞培”的新疆尼雅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今年入秋以来,这座湮没于沙漠中的“梦幻古城”,在中日文物考察队员手中显露出近百年来该遗址考古挖掘最丰硕的成果。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是相当于中原汉晋时期尼雅河绿洲上的精绝王国故址。精绝,《汉书》、《后汉书》均见著录,坐落于昆仑山下,汉代是受西域都护统领的绿洲小国。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要站,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在本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的尼雅探险之后始为世人瞩目。遗址在东西7公里、南北25公里的广阔领域里,拥有70多处住居遗址和坟墓、畜舍、庭院、水田等大规模的古城遗迹,人们将它比作古罗马的庞培城。
此次挖掘发现了8座古代墓葬,其中尸体均成干尸,随身衣物、殉葬品保存良好。墓葬分两种类型。一是以巨大胡杨木树干掏空而成的独木棺,单人葬;另一种为外有木椁的“箱”式木棺,男女双人合葬。
这批墓葬中,男女主人身盖彩色斑斓的锦被,穿着锦袍、锦裤、丝绵短袄、绸衣、绣鞋。女主人头戴的丝绵风帽上还扎系一条纹饰艳丽的几何纹带,生前使用的龙纹铜镜,光可照人。保存完好的一件陶罐上,书有汉文墨书“王”字,墨迹清晰。织锦品种较多,且绝大部分为过去未见的新品种,幅边完整,色泽如新。其中有的织锦有瑞兽云气图案,8号墓一件色彩艳丽的锦袋上织纹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男主人的配弓、圆筒形箭囊、绘彩箭杆等,都具地方特点。随葬木盘内,置羊腿、配小刀,还有糜谷饼、葡萄等,均生动再现了当年尼雅绿洲农业牧业生产、园艺及贵族集团的日常生活景况。部分墓葬中有颜色绚丽的晕染纹毛织物。毛织鞋的花卉图案,配饰的蜻蜓眼料珠,显示着来自西亚地区的信息,是分析、研究汉晋时期丝绸之路南道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的珍贵资料。
有关专家推测,这是汉晋时期尼雅绿洲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它是近百年来尼雅考古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周原挖出个“太阳”
 ——西周“阳燧”发现纪实
本报记者孟西安
“周原挖出了个太阳!”这惊人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宝鸡,在三秦大地传扬。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既普通而又非凡的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青铜器之乡”的周原,发现了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的“阳燧”。
燧,古代的取火器;阳燧,又名“夫遂”、“阳隧”,是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用具。此器乍一看好似一面青铜镜,不同之处是镜面为打磨、抛光后的凹镜,凹面为球面体的一部分,把它置于太阳之下,能聚阳光生热取火。
关于阳燧,古书典籍上多有记载。《周礼·秋官》云:“司烜①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疏》又说:“以其睹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燧者也”;《淮南子·天文训》还说:“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王充《论衡》也云:“验日阳遂,火从天来”……今天的人们虽然在古书中多次看到阳燧的记述,但却未曾见过实物,阳燧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个谜。
10月26日,记者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卢连成和从事高科技开发的电子专家宋令淼等一起,驱车前往扶风法门寺北约5公里的周原博物馆。阳燧的发现与研究者、周原博物馆馆长罗西章给我们讲起了阳燧的发现经过。
今年4月18日,扶风黄堆乡黄堆村农民发现一座被人窃盗的中小型古墓。罗西章闻讯,就带领几名考古工作者前去抢救清理。该墓长约3米,宽2米,深7米,墓室棺椁头部的礼器陶器已被盗走,所幸的是墓主弯在腹部的右手下,压着3件文物:一为双龙纹玉璧,二为玉柄形器,三为貌似青铜镜的东西。从墓的形制和墓中出土文物看,此墓为西周中期偏早时的墓葬(距今3000年左右)。根据《周礼》中关于“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的记载,罗西章认为,墓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担任管理阳燧的“司烜氏”官员。
罗西章等对这面“铜镜”仔细进行了观察。经粗测,“镜”面呈凹状,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钮高0.9厘米,钮长1.8厘米,“镜”面光可鉴人处和翠绿色锈斑各约占一半。罗西章取出出土的阳燧原物让我们看,果真镜面绿锈斑斑,中间仍保留着片片光洁如新的镜体。老罗说:“考虑到文物的珍贵,不可轻易除锈、打磨和抛光,就在我们的文物复制厂,按原文物翻模复制了一件和它一模一样的铜凹面镜,经过打磨、抛光,置于太阳之下,果然能聚阳光取火,我们才确认它为阳燧。”
经西北光学仪器厂粗测,阳燧曲率半径为19.8至20厘米。专家认为,这个阳燧若经除锈,测量会更精确。当时能造出如此水平的球面体已属奇迹,若经科学除锈精测后,属理想的球面镜,那科学价值就更高了。
“我们祖先在3000年前能造出阳燧,这不愧为世界的奇迹。现代科学制造的雷达、电视接收天线以及医生用的窥测镜等等,都是用同一原理研制出来的呀!”宋令淼欣喜地说,“阳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突出重点坚持“扫黄”促进出版繁荣
于友先就“扫黄”“打非”专项斗争答本报记者问
本报讯近来,又一个全国规模、声势浩大的“扫黄”、“打非”斗争的高潮正在逐步形成。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扫黄”工作小组副组长、新闻出版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于友先同志。
记者:这次“扫黄”、“打非”专项斗争有什么特点,总体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于友先: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扫黄”、“打非”斗争的重要批示精神,“追根究底,穷追猛打”,书报刊音像市场的面貌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促进了出版物的繁荣和发展。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支持,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势头,没有出现大的反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出版物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因此,“扫黄”、“打非”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以来,利用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手段“制黄”、“贩黄”的活动越来越猖獗,宣扬封建迷信的出版物有所抬头,侵犯知识产权的盗版盗印活动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其中音像及电子出版领域中的“制黄”、“贩黄”的非法出版活动尤为突出,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诱发犯罪、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坚决的打击。
当前的这场“扫黄”、“打非”斗争,重点是打击音像及电子出版领域的“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同时对盗版盗印活动予以严厉的打击。要针对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生产、流通、销售、放映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突出重点,查办大案,管好生产,规范发行,整顿放映,打击走私。通过集中治理,使音像、电子出版物市场上淫秽、反动、非法出版物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使音像、电子出版物市场进一步改观,推动整个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记者:你们准备如何通过“扫黄”、“打非”斗争来促进出版繁荣?
于友先:“扫黄”、“打非”是促进出版繁荣的重要手段。严厉打击“非法”活动,才能有效保护“合法”行为。抓出版繁荣是我们工作永恒的主题。去年冬季,我们也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专项斗争,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全国许多出版社的订货码洋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充分说明,进行“扫黄”、“打非”斗争,能够有效地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当前,在进行“扫黄”、“打非”斗争的同时,我们也在不失时机地抓出版繁荣的工作。由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共同组织的少儿“动画图书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全国音像出版工作会议正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制定“九五”期间的全国音像出版事业繁荣发展规划。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出版工作会议也即将召开,这些会议将对繁荣发展科技出版工作和民族出版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新闻出版署正在根据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制定新闻出版事业“九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九五”重点图书选题规则。新闻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目标体系也正在设计和起草的过程中。
记者:如何巩固和发展“扫黄”、“打非”斗争取得的成果?
于友先:“扫黄”、“打非”斗争是一场文明战胜腐朽,正义战胜邪恶的长期斗争。集中的专项斗争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经常性的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有关的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治本与治标相结合,“堵源”与“截流”相结合,建立专职队伍与实行社会监督相结合,集中整治与经常管理相结合,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与协调行动相结合。要解决好经常性管理所必需的机构、经费、技术装备等问题。要很好地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扫黄”、“打非”斗争,同时希望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支持“扫黄”、“打非”斗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和舆论监督体系,上下努力,反复抓,抓“反复”,逐步建立起繁荣有序的出版物市场秩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型科研攻关新模式结硕果
 我通信传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本报讯记者杨健、王清宪报道:在90年代的今天,“两弹一星”研制时的会战方式是否还继续有效?科研院所与产业部门的“自由恋爱”能否结出甜蜜的果实?邮电部科学研究院和邮电工业总公司在国产同步数字系列(SDH)光传输项目的攻关中,在探索市场经济下大型科研攻关新模式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并使我国在该领域内赶上了国际90年代初的技术和生产水平。
交换和传输是电信技术的两大基础组成部分。如果近似地把交换设备比作铁路网中的交通枢纽——编组站,把信息比作旅客和货物,传输设备及技术则是连接各车站的铁路线和往返其间的机车。
因为正在全球蓬勃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干道均由SDH设备组成,所以谁掌握了它就等于掌握了未来信息产业的一大关键。为了不放弃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1992年10月,邮电部第五研究所联合重庆、眉山、广州、上海4大通信设备生产厂家的研究人员,开始了一场国产SDH光通信系统研制的大会战。
这场会战并非上级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而是邮科院和邮电工业总公司密切注视国际通信技术发展动态,进行的一场“自由恋爱”。
会战各方紧密结合,攻克155Mb/s和622Mb/sSDH光传输系统的技术难关,而且研制出了可以立即投入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成型产品,为占领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科研产业攻关,关键之一在于经费支持。在这一点上,会战各方没有在经费问题上消极等待。除了从各自紧张的经费中提取出约800万元资金外,他们重点在“省”和“争”字上下功夫。他们自行开发了20种专用集成电路,节约了大笔资金。争取科研经费时,他们不是“又哭又闹”、“软磨硬泡”,而是沉住气一步一步开发出高质量的样机,用自己的雄厚实力赢得了邮电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
在产品取得效益之后,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的合作怎样进行下去,成了双方面临的更大挑战。邮电工业总公司张庆忠总经理指出,联合之路是在国外公司的激烈竞争中逼出来的,也是市场经济下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的必然选择,“走到今天,谁离开了对方都将在严酷的竞争中无立锥之地,这方面已有前车之鉴。”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熊秉群院长则认为,联合不是权宜之计,应当创造一种双方利益共享、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目前双方正在邮电部科技司的帮助下筹建一个股份制的联合公司,以将科研产业部门的这种有效形式稳固化、日常化。一些专家认为,这也许是科研院所进入企业的一种最自然的方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社科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颁奖
 76位青年社科学者走上领奖台
本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颁奖会12月22日在京举行。76位青年社科学者走上领奖台,他们的一批研究方法新、质量水平高、选题重要的专著、译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受到表彰。专家认为,这次获奖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突破和建树,标志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已进入生机勃勃的创新时期。
这次评奖活动被称为“世纪之交社会科学的检阅”,获奖成果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金融改革、人口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经济改革、投资问题与基本建设、宏观调控、新闻事业发展、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中国工业发展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研究》、《新闻侵犯公民隐私权行为研究》、《崛起的中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等多项成果以其鲜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起了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晓闻)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贵州省展览馆成为看黔窗口
本报讯过去曾是“有展开门,无展养神”的贵州省展览馆,如今成为展示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重要场所和与国内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1984年6月,这个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的展览馆根据贵州省政府提出“敞开大门,发挥优势,引进外资,开发贵州”的战略思想,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贵州省资源开发展览》,将本省丰富的资源及其名、特、优产品,高新技术成果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等共计880多项展览内容向外展出,成为打开贵州山门,全面介绍贵州、了解贵州、展示贵州的一个缩影。这个展览至今已历时10年,产生了巨大影响,引来了大批全国各地各行业专家、学者和商贾、企业家,以及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光考察团,参观总人数达150多万人次。在此期间,他们还承办了国际性科技商贸展览交易会7个,全国性和地区性订货会、交易会250多个,成交金额达数百亿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贵州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这个展览馆还不断地对自身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贵州国际经济技术贸易中心”,展览馆和“贸易中心”统一经营管理后,业务得到大发展,现在这座展览馆常年展户不断,顾客盈门,成交额平均每天达四五百万元,每年展户为国家创税金在千万元以上。同时,展览馆的经济效益也逐年成倍增长,今年总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创历史最高纪录,基本上扭转了靠吃“皇粮”过日子的被动局面。 (章传根)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刘君自费订报11年
本报讯山西省青年刘君坚持11年自费订阅《人民日报》,将读报用报与日记相结合,收获颇大。12月12日,刘君又来到太原市邮政局钟楼街支局办理了征订1996年度《人民日报》的手续。10年来,刘君每天用3个小时阅读党报,至今已累计写下130余万字的日记。他在16种省级以上的报刊发表各类稿件219篇。(郭华荣)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陕西杨陵举行农业科技博览会
本报讯为进一步发挥陕西省杨陵农科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届中国杨陵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日前在陕西杨陵开幕。15个省区的代表团参加了本次农博会。
杨陵农科城是全国著名的农业科研、教学基地,建国以来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其中70多项获国家奖,800多项获部省级奖,10多项居国际领先水平。
本次博览会在展馆内展出3000多项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大会就参展项目评出“后稷金像奖”。(祁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制成高性能水情测报系统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动化所研制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经过在湖南、云南、广西、江西、陕西等地几年的防洪实际使用,证明其性能稳定,预报准确,在功耗和防雷击两项指标上,优于国外先进水平。这是笔者从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村电气化县10年成就展览会上获悉的。
水情测报系统一般安装在库区或江河湖泊附近,它可以自动对水情进行监测,并用无线电台将监测数据传回中心站。中心站通过对周围多个系统传来的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在大洪水到来七八个小时之前准确地测出洪水的大小,为指导防洪工作和水电站合理调节水位提供科学依据。(肖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上地杯”教科文卫新闻摄影竞赛

近日,广西桂林市驻阳朔县城关乡农村工作队和该乡樟桂村委会共同主办“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培训班”,第一天开课就来了一百五十多人,教室里坐不下,后来者只好站在教室外听。图为县科委主任黎兴国正在讲课。 刘金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