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闻随笔

  广州美院的气派
本报记者余继军
身材并不魁梧,在南方人中却可称得上豪爽的广东人,在接近岁尾的时候,给美术界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震撼:广州美术学院一九九五年院展于十一月十五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个地方美术院校进京“汇报”并非稀奇之事,可一下子将中国美术馆两层所有展厅“买断”,独家展出它的近八百件作品,恐怕就是绝无仅有的了。这种派头,就连一向以老大自居的北京美术界也有些咋舌,有人不无羡慕地说:“甭管怎样,要搞就搞它个这样的。”
与广州美院的青年教师交谈,你也能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气派。他们一改高校文化人的穷酸与局促,眉飞色舞地向你介绍他们运送展品进京的长达五十米的集装箱车队,得意洋洋地夸耀他们自筹的二百万元展览经费,而言谈话语中总流露出一副“舍我其谁”的志得意满。
广州美院的如此气派得益于南中国经济改革的热潮,来源于它自身对高等美术院校教育的颇具力度的改革。它将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广阔联系的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中分离出来,把设计作为与传统的美术学科(国、油、版、雕等)并列的独立学科来建设。今天,广州美院已有工业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印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十个设计专业,并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拥有一百余名设计人员和一千余名施工人员的庞大的广东集美设计工程公司。当你漫步广州美院一九九五年院展的设计部分时,当你发现小到一只电话机的外型设计,大到某些豪华建筑广场的内外环境设计均出自集美时,你也许会为自己找到了广州美院“大动干戈”的坚强后盾而会心一笑。
广州美院此番大举北上,证实了“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文化坠落”的荒谬。相反,它也许提供了一条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经济转型时期塑造大众的文化品格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即高雅艺术以实用的“低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介入社会的日常生活,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熏陶,进而使高雅艺术的发展获得更广泛的基础。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国有企业当后卫
——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区区委书记张德欣一席谈
本报记者戴鹏
张德欣,39岁,河南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平顶山市西区区委宣传部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
平顶山市西区是因煤而设,因煤而兴的工业新区。辖区只有3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0万。但在这“巴掌大”的地盘上却有属于西区的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上千个,还有四座年产量均超过百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矿。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区委、政府把国有企业看得重,工农关系摆得正,为四大煤矿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它们能够安心发展自己,每年为国家贡献数百万吨的“工业食粮”。
作为西区的书记,西区企业的发展我要关心,要负责。但我是共产党的地方官儿,是国家派来的干部,辖区内的国有企业我更应该关心,更要负责。手背手心都是肉,先国后家才是理儿!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够难的了,咱们说啥也得保证它们后方稳固,以免分心!
做就做实事,帮就帮真忙。为协调错综复杂的工农关系,区里特意成立了工农关系协调办公室,由一名副书记任主任,我亲自过问,定期不定期走访国有大矿,化解矿地矛盾,确保平安无事。
在警力紧张、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在每个矿设置了公安派出所,清理保护矿区治安环境,连续几年杜绝了危及大矿安全的事件发生。为了解决矿区行路难、购物难、子弟上学、就业难、文化闭塞等生活不便,我们千方百计筹资5000万元,大修了矿区公路和主要桥梁,规划了矿区居民住宅区,建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石龙河综合市场和一批养鸡场、养猪场、冷库,大大地丰富了矿工兄弟的菜篮子。区里用最大的努力,完善了小学、中学、职业中专等基础教育体系,为矿工子弟上学、就业创造了条件。
都说当地方企业与国有企业发生利益冲突时,地方长官难做难断,我不这么看。只要你胸中有杆秤,没啥难断的。前几年,小煤矿上得猛,有的在大矿煤田上乱采乱挖,危及大矿利益。有人说,国家的资源,咱挖了富地方,富百姓,大矿挖了咱啥也不落,睁只眼闭只眼算了。我和区长态度明确,采取断然措施,一下子关死30多个非法小矿,宁可地方背点亏,也不能让国有大企业受损犯难。(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竹乡新“竹经”
本报记者赵鹏
汽车左一拐右一拐地在林区山道上疾驰,道旁幽深茂密的竹林,渗出一股绿汪汪的秋意,使人仿佛置身于竹涛秋波之中。
闽北建瓯市,是全国著名的毛竹之乡。全市毛竹面积102万亩,居全国县(市)之首,占全国毛竹总面积的1/40。笋、竹加工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去年全市竹业总产值高达3.36亿元。现在,建瓯种竹的家家户户都时兴念一本新“竹经”。
车刚一进房道镇,张道授镇长便迎了出来。从张镇长的介绍中,记者知道,竹乡的变化来自科技进步。过去,建瓯的竹林“矮小、老、黄”,每亩才百八十根,风一刮直打晃。房道镇领导组织各村干部三次北上浙江安吉拜师,学习那里闻名全国的发展竹业经济的成功经验。
在竹乡人的诚邀下,中国林科院、福建林学院的十几位专家教授,挨村挨户进行现场指导、讲解、示范。种了几辈子竹的竹农们开窍了,学会了深翻垦复、浅锄除草、砍密留稀、砍四不留七等等一整套新的科学种竹之道。每亩竹达到170根,亩均产值超过了500元。科技兴竹,加速了房道镇脱贫致富步伐。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其中1/3来自竹业经济。镇里有个名叫冯东窠的村子,是个坐落在大山里面的穷村,最近该村靠竹致富,今年上半年全村46户人家一齐搬出了深山,建起了新村,远近的人都称它们是“毛竹新村”。1992年,房道镇荣获全国星火计划银质奖。
暮色渐浓,四下里炊烟袅袅。指着镇里一幢幢新式的二层小楼,张道授自信地向记者说道:“再好好念几年这本新‘竹经’,到时候咱竹乡都会变成‘毛竹新镇’哩!”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粤北山道“生命墙”
本报记者吴坤胜
“生命墙”,是如今过往司机对107国道粤北大岩山路段一条水泥防护墙的誉称。然而,仅仅在半年以前,这里却因频繁发生车毁人亡的重特大伤亡事故,被过往司机称为“死亡路段”。
这是北京至深圳107国道2000多公里中一段长不到4000米、路宽平均仅8米的水泥公路,地处广东北部清远市清新县境内。这里山峦起伏,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区。从大岩山腰穿过的这一路段,弯多且急,路窄坡陡。公路一侧为平均80米高的峭壁,一侧则是45米深的悬崖。尽管公安交通安全部门增加警示标志,实行全天候监控,但由于路况险恶,加上路边的警示墩不牢固,汽车一碰即断,交通事故依然不断。每年该路段都发生数十宗车辆翻落悬崖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今年三四月间,这一普普通通的路段,更使国人及海内外同胞刻骨铭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该路段接连发生了两起大客车翻落悬崖的特大事故,造成55人死亡,53人受伤。
广东省交警总队领导坐不住了,他们及时将事故原因上报省政府领导,请求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省人大为此也举行专题会议,听取省公安厅、省交警总队、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此路段交通安全情况的汇报。政府高层和交通安全部门经过“会诊”,认为大岩山路段频繁发生翻车的特大事故,主要原因是路段缺乏防护措施。省里接受省交警总队的建议,由省、市拨款300万元,在大岩山路段靠悬崖的路边修筑钢筋混凝土防护墙。
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总长2740米、高0.9米、宽0.3米的坚固防撞墙,今年6月底竖起在大岩山路段。让公安交警欣慰的是,自从路段筑起这条防护墙后,交通伤亡 事故明显减少。至今路段所发生的8起事故,因有防护墙的保护,没有发生汽车冲下悬崖、车毁人亡的惨剧。8月26日,一辆开往广州的军用面包车途经大岩山路段时,因下雨路滑,刹车失灵,失控的面包车撞了别的车后冲向悬崖。庆幸的是,面包车被防护墙牢牢挡住,车上6人安然无恙。当地交警告诉记者,由于有防护墙的保护,8起事故至少避免了65人伤亡。
深秋的粤北,风轻气爽,群山苍翠。十多个省区公安交警部门的代表驱车来到大岩山路段,参加公安部交管局在这里召开的现场会。站在公路边“生命墙”旁,记者看到,弯弯曲曲的防护墙虽被汽车碰撞得伤痕累累,却仍“岿然不动”;公路上的安全标志、标线夺目耀眼,巡逻交警在严肃执勤,各种类型的汽车在逶迤的107国道上有序行驶。公安部交管局局长蒋秉洁很有感触地说:广东公安交通部门发挥职能作用,配合当地政府整改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的做法,值得提倡。类似重特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的危险路段全国还很多。如果在这些路段上修筑更多的“生命墙”,车毁人亡的惨剧将大大减少。(附图片)
“生命墙”戴自力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从龙羊峡到李家峡
本报记者陈勇进
翻过日月山,汽车在一座山头上嘎的一声停住了,车上的人把目光投向那水光接天处。曾在龙羊峡工作19个年头的焦永才对我说:那就是龙羊峡水库。它拦蓄了黄河上游的洪水,可蓄水247亿立方米呢。水库里放养的虹鳟鱼,刺少肉肥,味道鲜美啊!
这虹鳟鱼,是龙羊峡电厂与联合国粮农署合作试养的,产量很高。目前,水库里尚有200吨鱼待售。虹鳟鱼从北欧的挪威引进,在这里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这库区有30万亩水面可养虹鳟鱼哩!
八年风雨龙羊峡
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个梯级电站,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处,坝高178米。由水电第四工程局建设。
从1987年10月到今年5月,龙羊峡电站累计发电325亿千瓦时,产值23亿元,它为西北电网的稳定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仅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由80年代初的6.5亿公斤,增加到90年代的10亿公斤。此外,它还有效地缓解了黄河下游的冰凌灾害。
龙羊峡是个十分险峻的大峡谷。在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多次经受了洪水和地震的考验。1981年9月,黄河上游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流量达5570立方米/秒。水电四局上万名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日夜抗洪抢险,实现了国务院指示的保住龙羊峡围堰、保住刘家峡电站、保证青、甘、宁、内蒙古等四省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0年4月,青海塘格木、河卡发生了6.9级地震,震中距龙羊峡仅58.5公里。在强震中,龙羊峡地动山摇,房屋倒塌,山体迸裂,严重地威胁到大坝的安全。此时,龙羊峡大坝已拦蓄122亿立方米的黄河之水,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连续9个小时监测,大坝等各种水工建筑物竟安然无恙。
焦永才来自辽宁省,曾是龙羊峡砂石厂的党委书记,建设电站期间腰部有伤,走路艰难。在拦河大坝上,他指着对面的山谷说,那是葫芦峪。为建设龙羊峡电站,四局有128名职工安葬在那里。
此时,虎山坡上传来隆隆的炮响,焦永才给我介绍龙羊峡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刘金峰。他比焦永才壮实,也是第一批来龙羊峡参加建设的。刘金峰说,1989年7月,坝后虎山坡开始塌滑,直接威胁电站的运行。现在,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完工后,电站就安全了。
山谷竞吹改革风
又一个巨大的水电工程,在龙羊峡下游110公里处的李家峡正在紧张施工。
1987年6月,来自龙羊峡的水电四局的职工们,开进李家峡,拉开了电站建设的序幕。
李家峡水电站在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处,是黄河上第一个全面实行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的电站。
在黄河上,具有30年施工经验的水电四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于1987年夺得李家峡导流洞工程标。其后,又连中3标,包括电站枢纽工程在内,成为李家峡主要施工单位。李家峡电站,由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建设局负责控制投资、工期、质量,以及工程协调,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理。
李家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为59亿千瓦时。龙羊峡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发电量为60亿千瓦时。参加建设龙羊峡电站的四局职工为1.5万人,年人均产值1万多元,而四局在李家峡参加施工的职工为5000人,1994年人均产值5万多元。李家峡电站施工质量好,进度快,预计可比龙羊峡工期缩短一年。
早在1986年,龙羊峡电站进入发电机安装阶段,改革之风震惊了四局上下。高级工程师张儒林大胆地在机电安装处进行改革,制定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应用施工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3年间,先后夺得一、二号机提前3个月,三、四号机提前6个月并网发电的好成绩。装机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工程质量之优是前所未有的。四台机组都是一次安装、一次调试、一次启动成功。安装处的体制改革,激励着四局职工,决心把李家峡的建设完成得更好。
李家峡水电站引水压力钢管总长度920米,钢管净重5197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钢管制作中,发明了“巨型引水压力钢管整体卷制”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瓦片组圆制作钢管的旧工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两倍多。不久以前,这项新技术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李家峡建设中,除积极推广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外,水电四局还从欧、美、日、俄等国购置各种先进设备。从此,导流洞开挖进度加快了,从打眼放炮到出渣的循环周期,由最初的20多个小时,缩短到9.5小时。
从1993年3月开始,李家峡施工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生产指挥、工程技术、物资管理、人财管理、后勤事务、党政系统六大办公室,取代了原先30多个处室的建制。改变原来三级管理二级核算为施工局直接管理一级核算。在分配制度上,把劳动成果和分配直接挂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按月核实完成的产值,扣除支出,核算出盈亏,与工资挂钩。还推行项目负责管理,把主要施工项目分解到个人,明确提出质量、安全、效益的具体目标。这样,减少了办公层次,压缩了非生产性人员,理顺了分配关系,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李家峡上英雄歌
我到李家峡工地后,不少人要我访问王冰,说王冰懂技术,又能干、肯干,群众关系好,等等。王冰今年33岁,是李家峡施工局局长。他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自己要求到艰苦的龙羊峡工作。一天,我路过施工局门口,看见一个年轻人端着碗蹲在地上吃饭,一只手里还拿着蒜瓣。和他正说笑的职工告诉我,他就是王冰。
王冰和我谈话,一开头就说,施工局始终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对李家峡每一项工程的要求和检查十分严格,浇注的每一方混凝土都经过认真检查,不合格就返工,绝不含糊。
在李家峡工地上,我碰到不少意想不到的事。
工人们在左右坝肩的岩石上打孔,有的正往孔里插钢筋。人们说,这叫岩锚,是李家峡施工局的一项新技术。李家峡电站所处位置的地质结构松散,岩层容易滑坡塌陷。为此,施工局的职工在岩石上钻出一个个十几米、几十米深的洞,把锚杆、锚索深深插进去,再用水泥砂浆把洞填实。岩锚就像“纳鞋底”一样,一排一排,密密麻麻,把整个山头和开挖断面牢牢固定住。
在机械厂工地上,我看到那巨大的钢管里,竟有两个姑娘在焊接,火花在她们胸前闪烁。她们休息时,我问那个面带笑容的圆脸姑娘唐琼英在焊什么。她说,这是引水压力钢管。那个白净面孔、腼腆的崇丽娟说,这钢管直径为8米,周长25米多。李家峡的设备,多是从龙羊峡搬来的,机械虽然陈旧,经过改造,干的活儿还是符合标准的。小崇说,厂里对焊好的钢管,要用超声波检查,还要用射线拍片检验,严得很啊!我问两个姑娘最高兴的是什么?小崇说是焊接合格。小唐笑着说,一旦检查合格,全班就唱歌。
今年7月4日,我到李家峡工地,计划访问4天,结果延长到7月14日,觉得还不够。离开李家峡的前一天,他们邀我到大坝前看看。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来到水库库底。坝已接近百米高,大家正为1996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而努力。仰望大坝高处,但见白云在工人们身边飘动。(附图片)
左上图:龙羊峡水电站大坝全景。
左图:正在建设中的李家峡水电站。
下图由刘小青绘制。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山东省高密市委书记张建国一席谈
本报记者马世琨
张建国,45岁,大专文化。1970年参加工作,1973年起任基层单位的党支部副书记,曾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1993年1月起任高密市委书记。
为官一任,总想多干点事。1993年初到高密工作后,满鼻子满眼都是活儿,心里很急,唯恐干慢了、干不好辜负了组织的期望,贻误了一方的事业,对不起高密84万父老乡亲。怎么干?我用了最“笨”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高密地多、粮多、草多,发展养殖业特别是搞规模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几年部分群众也确实由此致了富、发了家。当时我就琢磨,既然有条件,又有典型,只要措施跟上,规模养殖就一定能在面上搞起来。认准这点后,我们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突出抓了“典型引、政策导、服务保”三条措施,即靠典型教育群众认识规模养殖,靠政策引导群众参与规模养殖,靠服务扶持群众规模养殖。特别在服务方面,健全和完善了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并统一进行种苗供应、饲料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同时还扩建和新建了一批集加工、储藏、销售于一体的较大型龙头企业,为群众大搞规模养殖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市养殖业一年上一个大台阶,1994年畜牧业增加值达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对看准该办的事,不管有多难,决不打折扣,头拱地也得办成。为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1992年我们着手兴建高密外向型工业加工区。这是个新事,办起来困难很多。这当中既有缺钱少物的难处,又有思想不跟趟,七拉八扯的阻力。由于这些原因,一段时间加工区建设缓慢。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动员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人人为加工区建设排忧解难,献计出力;另一方面加强领导力量,安排一名常委专项负责。对加工区建设遇到的一些需要各方协调解决的大事、急事,采取领导现场办公的办法,及时拍板,从而加快了加工区建设的进度。这几年,我们在抓好一些见效快的事情的同时,还组织协调各方干了一些从眼前看不干也能凑合过去,从长远看则非干不可、而且越早越好的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继完成了城北调蓄水库、平日公路高密段拓宽改造、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新增万门程控电话、600条长途线路和乡镇村程控电话开通等一批较大的建设项目,为高密经济的大发展、大振兴积蓄了后劲。(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闻随笔

  广州美院的气派
本报记者余继军
身材并不魁梧,在南方人中却可称得上豪爽的广东人,在接近岁尾的时候,给美术界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震撼:广州美术学院一九九五年院展于十一月十五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个地方美术院校进京“汇报”并非稀奇之事,可一下子将中国美术馆两层所有展厅“买断”,独家展出它的近八百件作品,恐怕就是绝无仅有的了。这种派头,就连一向以老大自居的北京美术界也有些咋舌,有人不无羡慕地说:“甭管怎样,要搞就搞它个这样的。”
与广州美院的青年教师交谈,你也能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气派。他们一改高校文化人的穷酸与局促,眉飞色舞地向你介绍他们运送展品进京的长达五十米的集装箱车队,得意洋洋地夸耀他们自筹的二百万元展览经费,而言谈话语中总流露出一副“舍我其谁”的志得意满。
广州美院的如此气派得益于南中国经济改革的热潮,来源于它自身对高等美术院校教育的颇具力度的改革。它将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广阔联系的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中分离出来,把设计作为与传统的美术学科(国、油、版、雕等)并列的独立学科来建设。今天,广州美院已有工业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印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十个设计专业,并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拥有一百余名设计人员和一千余名施工人员的庞大的广东集美设计工程公司。当你漫步广州美院一九九五年院展的设计部分时,当你发现小到一只电话机的外型设计,大到某些豪华建筑广场的内外环境设计均出自集美时,你也许会为自己找到了广州美院“大动干戈”的坚强后盾而会心一笑。
广州美院此番大举北上,证实了“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文化坠落”的荒谬。相反,它也许提供了一条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经济转型时期塑造大众的文化品格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即高雅艺术以实用的“低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介入社会的日常生活,使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熏陶,进而使高雅艺术的发展获得更广泛的基础。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国有企业当后卫
——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区区委书记张德欣一席谈
本报记者戴鹏
张德欣,39岁,河南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平顶山市西区区委宣传部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
平顶山市西区是因煤而设,因煤而兴的工业新区。辖区只有3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0万。但在这“巴掌大”的地盘上却有属于西区的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上千个,还有四座年产量均超过百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矿。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区委、政府把国有企业看得重,工农关系摆得正,为四大煤矿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它们能够安心发展自己,每年为国家贡献数百万吨的“工业食粮”。
作为西区的书记,西区企业的发展我要关心,要负责。但我是共产党的地方官儿,是国家派来的干部,辖区内的国有企业我更应该关心,更要负责。手背手心都是肉,先国后家才是理儿!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够难的了,咱们说啥也得保证它们后方稳固,以免分心!
做就做实事,帮就帮真忙。为协调错综复杂的工农关系,区里特意成立了工农关系协调办公室,由一名副书记任主任,我亲自过问,定期不定期走访国有大矿,化解矿地矛盾,确保平安无事。
在警力紧张、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在每个矿设置了公安派出所,清理保护矿区治安环境,连续几年杜绝了危及大矿安全的事件发生。为了解决矿区行路难、购物难、子弟上学、就业难、文化闭塞等生活不便,我们千方百计筹资5000万元,大修了矿区公路和主要桥梁,规划了矿区居民住宅区,建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石龙河综合市场和一批养鸡场、养猪场、冷库,大大地丰富了矿工兄弟的菜篮子。区里用最大的努力,完善了小学、中学、职业中专等基础教育体系,为矿工子弟上学、就业创造了条件。
都说当地方企业与国有企业发生利益冲突时,地方长官难做难断,我不这么看。只要你胸中有杆秤,没啥难断的。前几年,小煤矿上得猛,有的在大矿煤田上乱采乱挖,危及大矿利益。有人说,国家的资源,咱挖了富地方,富百姓,大矿挖了咱啥也不落,睁只眼闭只眼算了。我和区长态度明确,采取断然措施,一下子关死30多个非法小矿,宁可地方背点亏,也不能让国有大企业受损犯难。(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竹乡新“竹经”
本报记者赵鹏
汽车左一拐右一拐地在林区山道上疾驰,道旁幽深茂密的竹林,渗出一股绿汪汪的秋意,使人仿佛置身于竹涛秋波之中。
闽北建瓯市,是全国著名的毛竹之乡。全市毛竹面积102万亩,居全国县(市)之首,占全国毛竹总面积的1/40。笋、竹加工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去年全市竹业总产值高达3.36亿元。现在,建瓯种竹的家家户户都时兴念一本新“竹经”。
车刚一进房道镇,张道授镇长便迎了出来。从张镇长的介绍中,记者知道,竹乡的变化来自科技进步。过去,建瓯的竹林“矮小、老、黄”,每亩才百八十根,风一刮直打晃。房道镇领导组织各村干部三次北上浙江安吉拜师,学习那里闻名全国的发展竹业经济的成功经验。
在竹乡人的诚邀下,中国林科院、福建林学院的十几位专家教授,挨村挨户进行现场指导、讲解、示范。种了几辈子竹的竹农们开窍了,学会了深翻垦复、浅锄除草、砍密留稀、砍四不留七等等一整套新的科学种竹之道。每亩竹达到170根,亩均产值超过了500元。科技兴竹,加速了房道镇脱贫致富步伐。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其中1/3来自竹业经济。镇里有个名叫冯东窠的村子,是个坐落在大山里面的穷村,最近该村靠竹致富,今年上半年全村46户人家一齐搬出了深山,建起了新村,远近的人都称它们是“毛竹新村”。1992年,房道镇荣获全国星火计划银质奖。
暮色渐浓,四下里炊烟袅袅。指着镇里一幢幢新式的二层小楼,张道授自信地向记者说道:“再好好念几年这本新‘竹经’,到时候咱竹乡都会变成‘毛竹新镇’哩!”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粤北山道“生命墙”
本报记者吴坤胜
“生命墙”,是如今过往司机对107国道粤北大岩山路段一条水泥防护墙的誉称。然而,仅仅在半年以前,这里却因频繁发生车毁人亡的重特大伤亡事故,被过往司机称为“死亡路段”。
这是北京至深圳107国道2000多公里中一段长不到4000米、路宽平均仅8米的水泥公路,地处广东北部清远市清新县境内。这里山峦起伏,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区。从大岩山腰穿过的这一路段,弯多且急,路窄坡陡。公路一侧为平均80米高的峭壁,一侧则是45米深的悬崖。尽管公安交通安全部门增加警示标志,实行全天候监控,但由于路况险恶,加上路边的警示墩不牢固,汽车一碰即断,交通事故依然不断。每年该路段都发生数十宗车辆翻落悬崖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今年三四月间,这一普普通通的路段,更使国人及海内外同胞刻骨铭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该路段接连发生了两起大客车翻落悬崖的特大事故,造成55人死亡,53人受伤。
广东省交警总队领导坐不住了,他们及时将事故原因上报省政府领导,请求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省人大为此也举行专题会议,听取省公安厅、省交警总队、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此路段交通安全情况的汇报。政府高层和交通安全部门经过“会诊”,认为大岩山路段频繁发生翻车的特大事故,主要原因是路段缺乏防护措施。省里接受省交警总队的建议,由省、市拨款300万元,在大岩山路段靠悬崖的路边修筑钢筋混凝土防护墙。
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总长2740米、高0.9米、宽0.3米的坚固防撞墙,今年6月底竖起在大岩山路段。让公安交警欣慰的是,自从路段筑起这条防护墙后,交通伤亡 事故明显减少。至今路段所发生的8起事故,因有防护墙的保护,没有发生汽车冲下悬崖、车毁人亡的惨剧。8月26日,一辆开往广州的军用面包车途经大岩山路段时,因下雨路滑,刹车失灵,失控的面包车撞了别的车后冲向悬崖。庆幸的是,面包车被防护墙牢牢挡住,车上6人安然无恙。当地交警告诉记者,由于有防护墙的保护,8起事故至少避免了65人伤亡。
深秋的粤北,风轻气爽,群山苍翠。十多个省区公安交警部门的代表驱车来到大岩山路段,参加公安部交管局在这里召开的现场会。站在公路边“生命墙”旁,记者看到,弯弯曲曲的防护墙虽被汽车碰撞得伤痕累累,却仍“岿然不动”;公路上的安全标志、标线夺目耀眼,巡逻交警在严肃执勤,各种类型的汽车在逶迤的107国道上有序行驶。公安部交管局局长蒋秉洁很有感触地说:广东公安交通部门发挥职能作用,配合当地政府整改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的做法,值得提倡。类似重特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的危险路段全国还很多。如果在这些路段上修筑更多的“生命墙”,车毁人亡的惨剧将大大减少。(附图片)
“生命墙”戴自力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从龙羊峡到李家峡
本报记者陈勇进
翻过日月山,汽车在一座山头上嘎的一声停住了,车上的人把目光投向那水光接天处。曾在龙羊峡工作19个年头的焦永才对我说:那就是龙羊峡水库。它拦蓄了黄河上游的洪水,可蓄水247亿立方米呢。水库里放养的虹鳟鱼,刺少肉肥,味道鲜美啊!
这虹鳟鱼,是龙羊峡电厂与联合国粮农署合作试养的,产量很高。目前,水库里尚有200吨鱼待售。虹鳟鱼从北欧的挪威引进,在这里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这库区有30万亩水面可养虹鳟鱼哩!
八年风雨龙羊峡
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个梯级电站,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处,坝高178米。由水电第四工程局建设。
从1987年10月到今年5月,龙羊峡电站累计发电325亿千瓦时,产值23亿元,它为西北电网的稳定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仅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由80年代初的6.5亿公斤,增加到90年代的10亿公斤。此外,它还有效地缓解了黄河下游的冰凌灾害。
龙羊峡是个十分险峻的大峡谷。在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多次经受了洪水和地震的考验。1981年9月,黄河上游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流量达5570立方米/秒。水电四局上万名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日夜抗洪抢险,实现了国务院指示的保住龙羊峡围堰、保住刘家峡电站、保证青、甘、宁、内蒙古等四省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0年4月,青海塘格木、河卡发生了6.9级地震,震中距龙羊峡仅58.5公里。在强震中,龙羊峡地动山摇,房屋倒塌,山体迸裂,严重地威胁到大坝的安全。此时,龙羊峡大坝已拦蓄122亿立方米的黄河之水,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连续9个小时监测,大坝等各种水工建筑物竟安然无恙。
焦永才来自辽宁省,曾是龙羊峡砂石厂的党委书记,建设电站期间腰部有伤,走路艰难。在拦河大坝上,他指着对面的山谷说,那是葫芦峪。为建设龙羊峡电站,四局有128名职工安葬在那里。
此时,虎山坡上传来隆隆的炮响,焦永才给我介绍龙羊峡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刘金峰。他比焦永才壮实,也是第一批来龙羊峡参加建设的。刘金峰说,1989年7月,坝后虎山坡开始塌滑,直接威胁电站的运行。现在,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完工后,电站就安全了。
山谷竞吹改革风
又一个巨大的水电工程,在龙羊峡下游110公里处的李家峡正在紧张施工。
1987年6月,来自龙羊峡的水电四局的职工们,开进李家峡,拉开了电站建设的序幕。
李家峡水电站在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处,是黄河上第一个全面实行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的电站。
在黄河上,具有30年施工经验的水电四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于1987年夺得李家峡导流洞工程标。其后,又连中3标,包括电站枢纽工程在内,成为李家峡主要施工单位。李家峡电站,由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建设局负责控制投资、工期、质量,以及工程协调,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理。
李家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为59亿千瓦时。龙羊峡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发电量为60亿千瓦时。参加建设龙羊峡电站的四局职工为1.5万人,年人均产值1万多元,而四局在李家峡参加施工的职工为5000人,1994年人均产值5万多元。李家峡电站施工质量好,进度快,预计可比龙羊峡工期缩短一年。
早在1986年,龙羊峡电站进入发电机安装阶段,改革之风震惊了四局上下。高级工程师张儒林大胆地在机电安装处进行改革,制定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应用施工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3年间,先后夺得一、二号机提前3个月,三、四号机提前6个月并网发电的好成绩。装机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工程质量之优是前所未有的。四台机组都是一次安装、一次调试、一次启动成功。安装处的体制改革,激励着四局职工,决心把李家峡的建设完成得更好。
李家峡水电站引水压力钢管总长度920米,钢管净重5197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钢管制作中,发明了“巨型引水压力钢管整体卷制”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瓦片组圆制作钢管的旧工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两倍多。不久以前,这项新技术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李家峡建设中,除积极推广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外,水电四局还从欧、美、日、俄等国购置各种先进设备。从此,导流洞开挖进度加快了,从打眼放炮到出渣的循环周期,由最初的20多个小时,缩短到9.5小时。
从1993年3月开始,李家峡施工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生产指挥、工程技术、物资管理、人财管理、后勤事务、党政系统六大办公室,取代了原先30多个处室的建制。改变原来三级管理二级核算为施工局直接管理一级核算。在分配制度上,把劳动成果和分配直接挂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按月核实完成的产值,扣除支出,核算出盈亏,与工资挂钩。还推行项目负责管理,把主要施工项目分解到个人,明确提出质量、安全、效益的具体目标。这样,减少了办公层次,压缩了非生产性人员,理顺了分配关系,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李家峡上英雄歌
我到李家峡工地后,不少人要我访问王冰,说王冰懂技术,又能干、肯干,群众关系好,等等。王冰今年33岁,是李家峡施工局局长。他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自己要求到艰苦的龙羊峡工作。一天,我路过施工局门口,看见一个年轻人端着碗蹲在地上吃饭,一只手里还拿着蒜瓣。和他正说笑的职工告诉我,他就是王冰。
王冰和我谈话,一开头就说,施工局始终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对李家峡每一项工程的要求和检查十分严格,浇注的每一方混凝土都经过认真检查,不合格就返工,绝不含糊。
在李家峡工地上,我碰到不少意想不到的事。
工人们在左右坝肩的岩石上打孔,有的正往孔里插钢筋。人们说,这叫岩锚,是李家峡施工局的一项新技术。李家峡电站所处位置的地质结构松散,岩层容易滑坡塌陷。为此,施工局的职工在岩石上钻出一个个十几米、几十米深的洞,把锚杆、锚索深深插进去,再用水泥砂浆把洞填实。岩锚就像“纳鞋底”一样,一排一排,密密麻麻,把整个山头和开挖断面牢牢固定住。
在机械厂工地上,我看到那巨大的钢管里,竟有两个姑娘在焊接,火花在她们胸前闪烁。她们休息时,我问那个面带笑容的圆脸姑娘唐琼英在焊什么。她说,这是引水压力钢管。那个白净面孔、腼腆的崇丽娟说,这钢管直径为8米,周长25米多。李家峡的设备,多是从龙羊峡搬来的,机械虽然陈旧,经过改造,干的活儿还是符合标准的。小崇说,厂里对焊好的钢管,要用超声波检查,还要用射线拍片检验,严得很啊!我问两个姑娘最高兴的是什么?小崇说是焊接合格。小唐笑着说,一旦检查合格,全班就唱歌。
今年7月4日,我到李家峡工地,计划访问4天,结果延长到7月14日,觉得还不够。离开李家峡的前一天,他们邀我到大坝前看看。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来到水库库底。坝已接近百米高,大家正为1996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而努力。仰望大坝高处,但见白云在工人们身边飘动。(附图片)
左上图:龙羊峡水电站大坝全景。
左图:正在建设中的李家峡水电站。
下图由刘小青绘制。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山东省高密市委书记张建国一席谈
本报记者马世琨
张建国,45岁,大专文化。1970年参加工作,1973年起任基层单位的党支部副书记,曾任中共潍坊市委副秘书长,1993年1月起任高密市委书记。
为官一任,总想多干点事。1993年初到高密工作后,满鼻子满眼都是活儿,心里很急,唯恐干慢了、干不好辜负了组织的期望,贻误了一方的事业,对不起高密84万父老乡亲。怎么干?我用了最“笨”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高密地多、粮多、草多,发展养殖业特别是搞规模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几年部分群众也确实由此致了富、发了家。当时我就琢磨,既然有条件,又有典型,只要措施跟上,规模养殖就一定能在面上搞起来。认准这点后,我们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突出抓了“典型引、政策导、服务保”三条措施,即靠典型教育群众认识规模养殖,靠政策引导群众参与规模养殖,靠服务扶持群众规模养殖。特别在服务方面,健全和完善了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并统一进行种苗供应、饲料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同时还扩建和新建了一批集加工、储藏、销售于一体的较大型龙头企业,为群众大搞规模养殖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市养殖业一年上一个大台阶,1994年畜牧业增加值达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对看准该办的事,不管有多难,决不打折扣,头拱地也得办成。为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1992年我们着手兴建高密外向型工业加工区。这是个新事,办起来困难很多。这当中既有缺钱少物的难处,又有思想不跟趟,七拉八扯的阻力。由于这些原因,一段时间加工区建设缓慢。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动员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人人为加工区建设排忧解难,献计出力;另一方面加强领导力量,安排一名常委专项负责。对加工区建设遇到的一些需要各方协调解决的大事、急事,采取领导现场办公的办法,及时拍板,从而加快了加工区建设的进度。这几年,我们在抓好一些见效快的事情的同时,还组织协调各方干了一些从眼前看不干也能凑合过去,从长远看则非干不可、而且越早越好的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继完成了城北调蓄水库、平日公路高密段拓宽改造、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新增万门程控电话、600条长途线路和乡镇村程控电话开通等一批较大的建设项目,为高密经济的大发展、大振兴积蓄了后劲。(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