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论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时代特征
涉濂
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各单位都十分重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普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爱祖国理所当然,但不一定要爱社会主义。要解决这一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就必须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基本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要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时代主题的不断转换,爱国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基本的时代特征,就是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几代中国人苦苦追求的强国之梦,振兴中华的爱国理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在今天的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总是与时代主题密切相联,在解决时代主题过程中体现出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规定了当代中国最大的时代主题是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也规定了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时代特征是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发展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的时代主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刻阐述了解决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发展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认为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为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事实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是促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唯一发展之路。正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或理想。现今时代的主题规定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即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现代爱国主义的追求目标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追求目标,则主要是尽快改变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这一追求目标同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
在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上,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认识一度曾发生过偏差,将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追求目标。“四人帮”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极左的口号,致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使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与当代爱国主义的追求理想发生了严重的偏离。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他指出,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其次,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历史命运。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同追求目标,使得两者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历史证明,近代爱国者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而无论是拜上帝会的天国之梦,维新党人的大同理想,五权宪政的民主共和,还是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方案、主张,最终都归于破灭或失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近30年的艰苦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赢得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联,还表现在近代许多先进分子从爱国思想出发,在长期的爱国斗争实践中,逐步接受社会主义,直至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共同成长历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前,都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从近代中国人民爱国斗争失败的教训中,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爱国理想,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经过不断探索与反复比较,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社会主义,并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孙中山晚年,顺应历史潮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反帝爱国斗争中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孙中山的不少追随者和后来的许多爱国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逐步转变成为社会主义者或成为社会主义的朋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历史证明,坚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都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爱国主义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能闪耀出自己的光辉。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今世界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要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必须明确自己的追求目标,牢牢把握发展的时代主题。这是关系社会主义命运的大问题。中国如果不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落后就会受制于人,就要挨打,这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真理。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每一个胜利,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胜利;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三,当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即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是一种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相联的。集体主义是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并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原则。这种价值原则目前体现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处理个人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倡平等协作、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倡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问题上,它提倡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要求人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由此可见,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本身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将祖国利益置于首位,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很难设想,一个缺乏对祖国的正确认识,不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独立、繁荣富强联系起来的人,能够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总之,在当今的条件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三者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反过来说,爱社会主义也就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就是最大的集体,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也就是从根本上维护了集体利益。社会主义运动是集体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而集体主义则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所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这说明,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必须在思想领域深入地批判个人主义价值观,否则必将影响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从根本上影响社会主义祖国的巩固与发展。
社会主义体现着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与爱国主义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但作为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又有着区别。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但也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因为作为体现人民与祖国、民族之间关系的范畴,爱国主义比社会主义有着更广泛的普遍性或群众性;而后者作为具有内在崇高价值的社会制度比前者有着更高的要求。当代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与台、港、澳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我们尚未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为此,爱国主义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也就是说,对生活在大陆的公民与港、澳、台及海外同胞,爱国主义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前者,由于个人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联,因此爱国主义要求人们与社会主义祖国同命运、共呼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对港、澳、台与海外同胞,我们不能作这样的要求。我们主张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只要拥护祖国统一,并为此多做工作,作出贡献,我们都表示欢迎。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忽视时代特征,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偏离主题。邓小平同志针对一个时期放松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提出过十分尖锐的批评:“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时代性,必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也随之乘机而入。一些意志薄弱者崇洋媚外,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有的人对社会主义发生了动摇,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羡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信奉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在市场经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权钱交易者有之,投机倒把者有之,唯利是图者有之,弄虚作假者有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的扭曲。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有力地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振奋艰苦创业精神”;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时代性,还必须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作为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离不开各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教育,包括提倡必要的礼仪,如唱国歌、挂国旗等,以及通过爱国主义者先进典型的宣传,发挥榜样的力量。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要把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有深刻理解,对祖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存在问题及发展目标有理性认识。这样,就不会因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暂时挫折,民族发展中的暂时困难,而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也不会因取得一点成绩与进步,而盲目排外,夜郎自大,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概采取排斥和否定的态度。
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时代性,还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义务感和责任感。爱国主义不仅是感情、思想,同时更是行动,是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应从我做起。《建议》提出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这是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情系祖国,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9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谈地区经济管理
云公民
如何促使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是目前地区经济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有一个现成的地区经济管理模式,只有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找到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管理方式。这里仅就伊克昭盟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地区经济管理作一初步探讨。
经济增长的战略与策略
伊克昭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4万,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224亿吨,天然碱储量4800万吨,食盐储量1000万吨,芒硝储量70亿吨,高岭土储量65亿吨,石灰石60亿吨,年产绵羊毛750万公斤,山羊绒75万公斤等。但伊盟又属于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伊盟8个旗市中,3个为自治区贫困旗县,5个属国家贫困旗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截至1991年底,全盟工农业总产值仅25亿元。伊盟的工业基础基本上是以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煤炭、纺织、化工、建材四大资源形成的产值就占整个工业产值的50%。经过40年的建设,尤其是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伊克昭盟已积累了资源转化必备的人才和经验,具备了大规模深度开发资源的条件,因此,在短期内,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选择只能是依托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资源吸纳资金、人才,逐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使经济持续增长,达到经济起飞,伊盟政府的经济管理必须紧紧围绕资源转换战略来进行。
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必须以国有企业为依托,将资源转换战略与搞活国有企业,盘活资产存量结合起来,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路子。截至1994年底,伊盟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7.7亿元,占伊盟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的80%,其中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3%,因此,国有经济在伊盟地区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尽管如此,国有企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小”“单”“低”“散”。企业规模小,积累发展能力弱;单一经营,承受风险能力差;企业技术、管理水平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低,许多企业一直在低水平,低档次,低效益,甚至长期亏损中徘徊。因此,只有紧紧围绕资源转换战略,盘活8亿元的存量资产,才能使伊盟地区经济持续增长获得强有力的保证。
经济增长方式与方法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着重指出,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根据这一精神,伊盟地区的经济增长,重点是以主导产业群和骨干项目群为依托,促使经济不断沿着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一)确立主导产业群,强化经济增长带。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确立了羊绒、煤炭、化工、建材为伊盟地区的主导产业。这是因为,山羊绒被称为软黄金,伊盟大约占世界产量近1/4,国际、国内市场对羊绒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产品供不应求。随着山西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伊盟将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国家对伊盟的煤炭资源开采的投资力度将逐渐加大。伊盟的化工产品成本比国内同行业低20%以上。伊盟的建材资源是全国最好的资源之一,国内建材工业近年持续升温,市场看好,伊盟丰富的能源资源为发展建材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构造骨干项目群,强化经济增长点。根据资源转换战略与策略,构造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骨干项目群,重点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通过“重塑、重构”的经济工作思路,组建以企业集团为核心的骨干项目群。重塑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塑造企业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搞活资产存量。重构就是围绕资源转换,资源优化配置,重新构筑产业体系,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目的是优化增量,以企业集团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带动一大批产业、产品等相近的小企业向其靠拢,形成以大带小,以小壮大,整体搞活,良性循环的局面。
目前,伊盟的四大产业已形成三大集团。截至1994年底,三大集团的产值占盟级工业总产值的74%,利税占盟级财政收入的65%以上。今年以来,三大集团的效益继续呈高速增长。三大集团的组建,是从伊盟整体经济结构上提高国有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折,使国有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使小规模、初加工、粗放经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初步向大规模、大公司、大集团、深加工、集约经营、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造就企业家群体,推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变“低能激励、软性约束”为“高能激励、刚性约束”,把厂长经理“请出防空洞,戴上风险帽”,奉行你有多大能耐,就给多大舞台,没有能耐请你下台的政策,以此,造就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
经济管理特点与方法
(一)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第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这是地区经济的长远目标管理。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后,不管各级领导如何变化,战略目标和方针不变,这样可使全盟干部群众心里有清晰的蓝图,明确的目标。第二,围绕长远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和企业都还必须有本地方和企业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应具体且富有操作性,具体到亏损企业要限期扭亏增盈,各旗县要把财政增长幅度、财政自给率、工农业效益指标增长率、脱贫率作为短期目标,限期完成。连续两年没有达到目标且工作实绩不明显的,即视为不能胜任工作,降薪或免去职务。
(二)地区经济管理既是直接管理,又是间接管理。直接管理,一是指必须保证地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始终沿着高效率的方向进行。二是通过相应的管理手段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预定的目标奋斗。
间接管理是指,管理者不直接参与经济运作,微观经济决策全部由企业家自己作出。管理者通过战略目标、规划,人员配置等方面管理经济。
(三)地区经济管理是服务型管理。管理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服务关系。政府应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排忧解难,以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地区经济管理是协调型管理。地区经济内部存在着多种利益主体,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需要进行协调,以符合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市场、人才的各种竞争需要协调,避免盲目竞争带来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的巨大损失。地区与外部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联系和协作,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
伊盟地区这几年的管理实践,使我们深刻懂得一条真理:只要加强科学管理,就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1994年与1991年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1.01%,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平均递增83.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0.9%。今年以来,经济继续呈效益型快速增长。


第9版(理论)
专栏:

  吴邦国同志的一封信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组委会: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以强化经济管理作为一九九五年调研宣传的主题,并正在开展和实施“堵管理漏洞增经济效益”宣传计划。我认为,这一宣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而资源的这种合理有效的配置最终要通过科学细致的管理来体现、来贯彻。在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下,企业效益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情况看,多数企业效益不高的问题确实出在内部管理上,当前尤为突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不严格、不科学。必须把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效益是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结果,是经济运行的综合指标,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大家都能从自身抓起,从身边做起,在每一个细小环节上都注意效益问题,堵塞管理漏洞时,提高经济效益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祝九五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并向参加“纵深行”活动的所有同志问好!特别向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同志们问好,他们在效益宣传中作出了良好的成绩。
                        吴邦国
                  一九九五年九月五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