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选评征文

  坚持正确导向的成功艺术实践
——评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电视剧入选作品
仲呈祥
荧屏欲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电视艺术创作中就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即坚持思想上、艺术上的正确导向。1994年度精神生产“五个一工程”入选的25部333集电视剧作品,标志着这一年度中国电视剧创作所达到的较高思想、艺术水平。它们不仅正确体现了党对繁荣电视剧创作的思想导向和艺术导向,而且在实践中为丰富社会主义荧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伴随着现代化电子传媒技术的普及和我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剧艺术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文化鉴赏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一部如《三国演义》、《上海大风暴》、《九·一八大案纪实》、《潮起潮落》这样的优秀电视剧,都能拥有数以亿计的观众。这是书籍文艺作品所拥有的读者面绝难企及的。因此,荧屏播出的电视剧作品思想内涵深刻、文化意蕴丰富、审美情趣高雅,作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的鉴赏心理,就产生正面效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反之,则产生负面效应,有悖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坚持思想上、艺术上的正确的创作导向,乃是人民的电视艺术家的一种最为可贵的自觉的时代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识之士又不无忧虑地纷纷指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主要优秀成果,主要还是积累在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里,而电视机已经把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调离了图书馆和书案,将大量的休闲时光消磨于荧屏前。这一严峻的现实要求电视节目在满足广大观众审美娱乐需求的同时,不仅不应忘记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文化内蕴和品位,而且理应为普及人类书籍文化中的经典名著并通过荧屏去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重新学习研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做出积极的贡献。
正是从这一视角看,长达84集的鸿篇巨制《三国演义》作为领衔入选的扛鼎之作,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导向意义。首先,它成功地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世界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搬上了荧屏,普及到亿万观众中去,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十余个购买了此剧播映权的国家和地区,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三国文化热”。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无疑是一次足以载入人类文化发展史册的了不起的艺术实践。其次,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历史题材长篇连续剧创作说来,它又旗帜鲜明地与时下颇为流行的所谓“戏说”风,形成了对照,从而为广大观众从鉴别、选择中吸取历史营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高雅健全的文化鉴赏心态,提供了准确的参照系。我们并不一概排斥“戏说”,但“戏说”须有“度”,倘肆意戏说到令后代对本民族的历史都难免产生误解和谬传的时候,那后果是决不能用“娱乐”和“消遣”来加以搪塞的。须知,一个不能深刻理解并真正懂得自己历史的民族,乃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其余的24部入选作品,都在实实在在地体现着正确导向的鲜明而丰富的内涵。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精品意识的强化。在这里,有内涵丰富、叙事流畅、形式独特、制作精良、画面讲究的《雪震》、《农民的儿子》、《大老板程长庚》;有把原本看似枯燥的重大题材拍得颇具艺术魅力、既好看又耐看的《苍茫》、《京九情》;有把少数民族的领袖或平凡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乌兰夫》、《走进香巴拉》、《朗莎雯波》;还有为广大少年儿童献上的佳作《多思年华》、《无声的歌》、《我的妈妈在西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山西锡崖沟人传神写貌、树碑立传的《沟里人》。这部作品,既是张绍林创作集体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一次新的飞跃,又是这个创作集体刻意追求精品的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沟里人》显然已从一般意义上的“纪实”,发展到仅仅具有纪实风格的超越了真人真事局限的审美创造。
艺术历来以质取胜。年产量已逾6000集的我国电视剧创作,尤应强调质量第一。数量不多的精品被数量不少的平庸之作冲淡、淹没,是损坏我国电视剧创作整体形象的主要缘由。马克思曾精辟阐明:任何精神生产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在生产自己的欣赏对象。平庸之作只能培育一种浮躁不安、浅尝辄止的社会鉴赏心态;而精品才可望铸就一种深邃、沉稳、高雅、幽默的社会鉴赏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的25部入选电视剧对创作精品的执著追求,必将促进我国电视剧的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尽快形成良性循环的健康机制,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第12版(副刊)
专栏:

  《春秋魂》印象
田本相
我喜欢《春秋魂》。这是一出令人回肠荡气的戏!
我们看过郭沫若的《屈原》,那是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杰作。
《春秋魂》也是写屈原。剧作者面对的是很难逾越的高峰——《屈原》。这里,暂且不必比较其高低,但可以说,《春秋魂》成功了,它带着与《屈原》不同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貌屹立在舞台上。单是这点,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
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编剧导演都竭力透过屈原这个历史人物,寻找到同今天观众进行心灵的和美学的对话契合点。如果说,郭沫若的《屈原》,是把他对“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那么,《春秋魂》,则是编导把自己的深刻感受和美学沉思熔铸于屈原的灵魂、人格和行迹之中。作者表示,要十分真诚地“同屈原作一次直率的对话”,这是面对一个伟大灵魂的探问和交融,同时,也借此同观众展开会心的对话。他们所注目的,或者创作的兴奋,不像《屈原》专注于屈原同亲秦派的斗争,而是把重点放在屈原矢志于改革上,其矛盾冲突主线也环绕着制定改革方略的《宪令》展开。此剧成功之处,在于对这场改革的艰难和复杂性作了深刻的历史开掘。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上层权贵如南后、靳尚之流,来自外来势力张仪;而且也展示了下层的愚昧迷信也是阻碍改革的惰性力量。
对屈原的刻画,作者不仅要把他写成一个正道直行,质洁性清,蜕于浊秽,皭然不浑的形象;而且其创意更着重于揭示屈原伟大性格中所呈现的矛盾复合的性格因素。他执著理想,但却不能迂回;他正道直行,宁折而不屈;他一生清醒,也带一生的悲忧。正是这些,造就了屈原人格的辉煌。作者把屈原作为一个人,一个诗人,一个政治家,正如黑格尔老人说的“这一个”,它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成功地刻画出来了,也是它不同于郭沫若笔下屈原的创新之处。
值得称道的,是屈原的扮演者潘伟行,他是剧作者之一。据我揣度,他不愧是一个屈原的迷恋者,他好像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这个角色创造之中了。他的舞台动作具有雕塑般的造型力,他的台词汹涌着浑厚深沉的激情,犹如大江大河,奔腾起伏,跌宕有致,他给这个历史人物带来新的光彩新的力度。
《春秋魂》的成功,也得力于著名导演艺术家徐晓钟及其弟子王晓鹰的二度创造。这是大手笔下的舞台大制作。徐晓钟的导演美学追求之一,在于追求呈现剧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震撼。而此次创作,则锐意创造一种舞台气势和深刻的历史感,是一种黄钟大吕般的历史气势和历史意蕴。如殉葬、为河神送女,融歌舞于戏剧仪式之中,加上舞台设计的庄严古朴,形成了一种广袤沉雄的历史氛围,或者富有深刻历史感的舞台意象,使屈原置身在这样一个有别于郭老《屈原》的舞台空间,因而也就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新气息。
如果还要挑剔的话,我希望在结构上再作些推敲琢磨。如今的结构是不断递进的交替倒叙的结构。这种结构法不是不能用,而是要交代清楚。我在看戏时,总觉得屈原被逐后的戏,给人以欲了未了的拖沓感。这些,影响戏的整体结构力量。此外,虽然十分重视了场面的气势,但仍嫌在局部上缺少精神震撼力。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出版
由于是之主编的《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一书,已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话剧舞台艺术研究的又一新的成果。
该书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到心象说、现实主义美学特色、民族化、意境、风格、修养、观众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学派的理论体系,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曹禺先生为该书写了序言。
该书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重点研究项目,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慕菊)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耿莲凤演唱专辑面世
《耿莲凤演唱专辑名曲十四首》最近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这是耿莲凤从艺以来的第一盒专辑,收有《逛新城》、《藏族人民纵情歌唱》、《祖国一片新面貌》等曲目。(初亚闻)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电视剧《南天飞虹》拍摄完毕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电视部摄制、殷乔方执导的六集电视剧《南天飞虹》最近拍摄完毕。该剧表现了引进外资投资建设广东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的曲折故事,透视了我国过去计划经济模式和国际化的金融惯例接轨时所产生的种种碰撞,宣扬了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和巨大成就。
(晓季)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五十二集电视文艺片《中国电影》拍成
自从90年前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呱呱坠地以来,中国电影已走过了极其辉煌的历程。为了纪念她的华诞,同时也纪念世界电影的百年诞辰,一部介绍中国电影文化,展示中国电影艺术家的风采,总结、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规律,促进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的52集电视文艺片《中国电影》目前已摄制完成。该片以中国电影发展的轨迹(包括台湾、香港的电影)为线索,精选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经典镜头和珍贵图片、文物等,较全面地介绍中国电影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拍摄技法、艺术渊源及其影响,为观众提供一套融史实、知识与欣赏性于一体的高品位系列文艺片。
该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创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市金桥市场联合创作。将于本月起陆续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
(刘火)


第12版(副刊)
专栏:

秦桧:难得800年后遇一知己。
××:那倒未必,俺是另有盘算。
夏清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