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录

  市场经济需要现代经济精神
——与孟宪忠教授对话录
本报记者张玉来
近日,记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我们民族精神提出了哪些挑战,我们民族需要树立什么样的现代经济精神问题,访问了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孟宪忠教授。
记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在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牟取暴利、投机致富、商业欺诈、损害环境、挥霍浪费等不良倾向,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孟宪忠:这些现象的产生,说明我们一些人在经济活动中尚缺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识。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怎样才能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孟宪忠:精神文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文化精神、政治精神,经济活动也应有一种精神。今天,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内在地统一起来,使我们的经济活动本身就有精神规范,即要在全部经济活动过程中贯注一种现代经济精神。
记者:你提出的“现代经济精神”这一概念,包含哪些内容呢?
孟宪忠: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的高尚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我们民族能否形成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内在地统一起来,怎样才能树立起现代经济精神?
孟宪忠: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树立现代经济精神。第一,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经济行为要获取利益,但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能成为一个民族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因。全部近代史都已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成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因,经济活动将失去理性,人们只想从市场经济中得到什么,而很少想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正像一位国外著名学者所言:当追逐利益、追求私人财富的聚集成为组织生产过程的内在原动力的时候,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伤害就不可避免。事实上,现实生活已毋须再做证明: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不但不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只能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显然,有社会责任感、社会成就感的经济活动,才能有质量、有效率、有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记者:这么说来,现代企业必须采取正确的经营意识,才能发展自己。这就是只有重视社会效益、顾客的利益,公司才能在凝聚中得到发展;只有发展,公司才能有长久的企业信誉。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公司长久存在比一时的利润更为重要。
孟宪忠:第二种转变,就是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务实精神。这关系到经济活动的主导取向问题。经济活动主导取向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一个民族经济实力是否能得到切实增强,经济是否能得到真实发展。在历史上,某些国家凭强力掠夺、商业投机、高利贷敛财虽然也曾积累下大量金钱,但是却未能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使民族工业、科学技术获得发展,使经济组织得以完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并且难以培植起一个民族的实业精神。同时,投机、暴发极容易导致挥霍与奢侈,这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的历史中不乏其例。而18世纪美国对西部的开拓,19世纪日本的振兴经济,则都因重视实业、重视工业而推进了整个民族经济发展。
记者:历史之镜,可照现实之影。在今天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投机色彩和泡沫经济成分,如长此下去,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实业精神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
孟宪忠:第三种转变,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经济活动应遵循公平竞争与互惠互利原则。但在当前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不少人却抱有这样的错误心理,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只有你死才能我活,即认为只有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能致富。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产生了逃税漏税、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假冒伪劣、随意惩罚工人等大量不正当的经济行为。上述这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不但破坏市场规则,侵蚀国家的整体利益,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事实证明,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因为,不正当经济行为不会依靠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效益,而是只想多占别人经济利益,所以根本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
记者:据我所知,您所谈及的经济行为问题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国家政府和国际学术机构对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所以,当前我们不但亟待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还必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结构,大力倡导正当的经济行为。
孟宪忠:第四种转变,就是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把自然作为劳动对象、资源对象,功利主义地掠夺自然,不但破坏了可持续再生产的条件,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几十年来世界环境状况、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启迪人们,再不能只把自然作为劳动对象、资源对象。人们应当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掠夺自然就是剜肉补疮,就是自伤我们人类的无机身体;破坏自然,就是破坏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环境状况是这个国家的道德之镜,我们应正确地对待自然生态环境。
记者:从近代以来的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情况来看,愈来愈有必要倡导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意识,即树立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的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比治理环境污染更重要。这应是新的环境意识。
孟宪忠:第五种转变,就是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国家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属发展中国家。可是,这几年来某些人的超前消费、奢华享乐却在一些发达国家之上。“挥霍即是气派”,比阔攀富、沉湎感性的氛围一度玷污了我们的社会风气。一些人患上了“贫困国家的富贵病”、“游戏人生”,滋生享乐主义。从经济学角度看,享乐主义是一种浪费和对再生产资金的侵蚀,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扰乱;从文化学角度看,它是一种畸形文化现象,在无度消费与挥霍享乐中,一个民族将丧失更高的精神追求。
记者:对此,许多人也同样深有感触。挥霍绝对引不起人们的尊重,因为它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格格不入。一位经济学家如此说,挥霍不会使一个民族成熟和伟大,将一个民族锻造成熟和伟大的是创造。这值得人们深思。
孟宪忠:随着财富的相对增多,随着获得财富手段的相对强大,我们必须警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泛起,走出“享乐就是幸福”、“金钱万能”的误区,树立起“节俭就是美德”、“人生应有追求”、“金钱买不到尊严”的新意识,树立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记者:以上我们从经济行为动机、经济活动特点、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关系、物质生产中对自然的态度和对待经济财富的态度,讨论了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有的精神内涵和精神规范。如果我们建立起现代经济精神,就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切实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内在地统一起来,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略论弘扬精神文明的主旋律
沙英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很广泛,但首要的是抓好主旋律。这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对广大干部与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并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有力地抵制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是我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它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们对这个关系中国命运的大问题绝对不能忽视或放松。
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经济建设,而且可以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其他方面的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思维、新观念。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抓好主旋律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但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从综合到分类,从宏观到微观,从继承到发展,从普及到提高,以及如何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等复杂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把几千万党员、干部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动员和组织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也是弘扬精神文明主旋律的关键。只有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站得高,看得远,有理想,有信念,才能掌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进而弘扬主旋律,发展主旋律,使主旋律占领文化思想阵地,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有许多层次、渠道、形式和方法,也有许多困难,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多想办法,才能收到实效。这要求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根据现阶段中国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联系当前的实际情况,探索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找到解决的办法。
精神文明建设如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都要生产大量优秀的精神产品,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初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生产了一批优秀的精神产品。但是,总的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与我们时代的需要与人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扬主旋律,解决深层次问题方面,高质量而富有强大感染力与凝聚力的佳作,还是为数不多的。今后,我们应当在现有基础上,抓住机遇,进一步努力,多推出一些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弘扬主旋律的力作与精品,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要生产出大量优秀的精神产品,一方面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素以精神文明的历史遗产特别丰富著称于世。中国人民历来具有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绝不容忍那些损害我们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存在。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文明遗产之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那些杰出的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豪言壮语,给后代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近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艰苦卓绝,就是一部爱国主义运动史。特别是我党我军近几十年来的革命斗争历史,那些为党为国牺牲的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们继承、歌颂、学习和发扬。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外国的经验,加强文化交流,以科学的分析的态度,对他们先进的、科学的文明成果,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优秀的遗产和传统,都要加以吸收和借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当然,不论对祖国的遗产和传统,还是对外国的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科学的分析,根据我们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加以批判地消化、吸收和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与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对外来的东西,我们要加以正确引导,对那些错误的、不健康的东西,特别是那些腐朽的思想作风,要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加以抵制。当前报刊上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批评,正在日益深入开展的反腐倡廉的教育与斗争,对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们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各地广大群众创造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例如军民共建、学雷锋树新风、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活动、道德评议会、组织读书会、创建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评选“五好家庭”等,使主旋律有了许多载体,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真是百花争妍,异彩纷呈,表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弘扬主旋律的精神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创建明清档案学
——第二届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俞玉储李国荣
第二届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0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中外专家学者提交学术论文105篇,从各个侧面对明清档案工作和明清历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是一次具有相当水准的国际性的学术盛会。
一、一项新的学术工程:创建明清档案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曾有三项轰动世界的历史文献大发现,其中的殷墟甲骨、敦煌文书业已形成独立的学科,惟明清档案虽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广泛开发利用,却一直未能成为一个学科。此次会议,学者们首次提出创建该学科的系统设想。
学者认为,创建明清档案学的条件已经成熟。现存于世的约2000万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1000余万件)明清档案真实系统地记录了明清两朝国家机关、地方政权、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外交等所有社会活动情况,有着几乎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明清档案在为科研、建设服务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著,钜量珍档是明清档案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明清档案工作历经70年经验积累和建设,已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业务规律,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了大批论著。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建立了现代化的明清档案管理系统和目录数据库,计算机、缩微影像技术已应用到明清档案业务工作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清档案工作正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迈进。同时,明清档案编辑出版成果蜚声中外,近10年出版的档案史料就达28种1.6亿字,其中有些是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所有这些为明清档案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者们强调,科学实用的明清档案学及其缜密的知识系统,决定了创建这样一个学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学术工程,约需两年时间构建起该学科的基本框架,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充实完善。明清档案学的建立,必将促使明清档案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开发明清档案信息资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各界服务
与会学者充分阐述了开放利用明清档案的重要意义,指出一史馆所藏清代中外边界档案和舆图,在划分中印、中缅、中俄、中越等边界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关确凿档案,在解决我国在国外动产和不动产问题中,成为保护我国权益的有力佐证。在我国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中,有关部门先后查阅利用了清代治理黄河、长江、永定河、洪泽湖等方面的水文资料,特别是查得黄河、长江历史上的最大洪水量和最小枯水量,成为设计三门峡水库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依据。在发展我国农业中,曾广泛查阅清代晴雨录和雨雪粮价单等档案材料,掌握了近300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和水旱灾害情况,为制订我国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清代地震档案》的编辑出版为防震抗震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原始材料。各地在发展旅游业如重建颐和园苏州街及修缮故宫、圆明园等名胜古迹中,都曾查阅利用清代内务府、奉宸苑等有关资料。通过开发清宫医案和膳谱,研制出一批医药、茶饮等保健用品。丰富的明清档案还为大量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据统计,一史馆先后接待中外读者12万人次,在国内外举办了22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大型历史档案展览。明清档案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已收到了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学者们指出,明清档案作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一史馆已先后同日本冲绳县图书馆合作出版清代中琉关系史料,并联合召开了三次学术研讨会;与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共同开发清代家谱档案文献;与法国社会科学机构合作编辑出版马戛尔尼使华档案史料。前来查阅利用明清档案的外国学者约5000人次。随着明清档案对外开放,对外业务交流和合作正日益扩大。
三、以档治史,拓宽深化明清史研究领域
与会学者指出,一史馆为史学研究“提供史料,促进研究,加惠学子”,所藏明清档案丰富、系统、直接,成为编写研究明清历史,撰修各种方志的第一手史料。
中英香港问题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有的学者利用大量原始档案寻绎香港问题的来龙去脉,指出早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国使臣就窥视香港,向女皇报告这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可谓垂涎已久。西藏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桑结嘉措长达15年“秘不发丧”,对此众说纷纭,与会学者依据档案揭示,此举是为稳定当时西藏局势所作出的有胆识的正确选择。有的学者结合档案考察清代边疆政策,认为清政府从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到设立驻藏大臣,历经四个阶段,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并进而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
全面反映清代社会的清宫档案,为宗教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与会学者详细考察了青莲教的源流,认为该教是从无为教演变而来。《续金瓶梅》一书,以往认为顺治十八年(1661)写成,共12卷,有的学者根据满文档案考证,提出成书于顺治十七年,应是13卷。还有学者通过对奏稿与奏折的比较分析,提出为维护史料的权威性、客观性,整理出版清人全集应以奏折为主体,须克服以往以奏稿为底本的缺陷。
在明清历史人物研究上,由于清宫档案的挖掘利用,不断有新的突破。与会学者依据档案详细论述了雍正帝在用人行政上力反虚诈、迎合、粉饰、浮夸,以务实精神兴邦治国,指出其务实思想对“康乾盛世”的维持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和生父一直是个谜,有的学者以确凿档案否定了丰润说,认为其祖籍在辽阳,论证了曹寅的亲生长子珍儿即是曹雪芹生父。慈禧出生地,解放前有芜湖、呼和浩特之说,后有北京、长治、乍浦、兰州诸说,学者利用翔实的档案文献论证,慈禧生于北京。
系统翔实的档案史料对经济史研究尤为重要。与会学者依据清代户部档案,对有清一代人口分布和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人口1740年前后为2亿,1820年前后达4亿,1850年已达4.5亿。有些学者对乾隆朝诸多贪污案分别解剖,认为乾隆敛财加剧了地方督抚的贪欲。还有学者依据大量档案揭示,清政府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军费,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10多年的捐输活动,败坏了吏治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近代战争赔款总值究竟是多少,向来说法不一,有的学者以档案为依据统计出其总数为12.95亿银元。
挖掘石室瑰宝,弘扬祖国文化。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性的保存和研究明清档案文献的基地,在繁荣传统文化、推动历史研究、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应注重管理信息
李春国在《管理者应注重管理信息》一文中指出:管理信息是从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特性的客观反映。人们正是通过管理信息来认识和把握管理活动的规律的。管理信息是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管理活动是管理系统和管理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活动。它渗透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之中,发挥杠杆的作用。列宁在谈到信息的作用时说,没有信息,我们就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双手。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朵不灵。军事信息关系到千军万马,经济信息关系到经济效益,管理信息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在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都需要信息。成功的管理者特别注重管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获得管理的最大成功。计划在管理中很重要,但计划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信息,依靠各种数据,没有准确的信息,没有系统的信息,是根本制订不出科学的计划的;组织是管理的重要保证,而组织的核心内容,一是机构设置,二是人员配备。要科学地设置机构,合理地选拔干部,都离不开信息。离开了信息,就难以找到科学的标准,只能凭主观想象来设置机构,凭一些印象来选拔干部,这是一定要出问题的;控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协调好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就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标准,根据科学的标准来适当控制,这也需要信息,没有信息,也协调不好各种管理关系。作为一个管理者,没有真实可靠的管理信息,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当前,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无论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都将产生大量的信息。管理者,尤其是领导者,应抓住这一良机,组织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队伍,积极开展信息活动,真正做到及时、准确和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管理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新经验、新方法,使管理信息真正成为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决策依据,以便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
(摘自《管理信息》一九九五年第十二期)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现代化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评介
傅殷才陈昭方
樊亢、戎殿新主编的《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完成的中华社科基金项目。
该书深入分析了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农业怎样从自给自足型向商品农业型转轨,怎样在战后进入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商品农业,乃至最终形成美国发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历史进程,使人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农业在其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农业生产规模巨大,而且还因为它的现代化水平极高。从组织和经营角度来说,美国农业的高度现代化,同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发达密不可分。在美国,农业生产和为它提供的一切服务活动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美国的“食品——纤维体系”,并使之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正是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没有发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没有美国的农业现代化”。美国农业证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商品农业的产物,它的萌芽、发展和形成以及走向完善和成熟,同商品农业的演进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商品农业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则以商品农业为其自身价值存在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和推动,使农业进入了以工业式生产为特征的一体化阶段。
作者着重指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下,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表现在:1.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2.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又表现在全面机械化、农业化学革命、农业生物技术革命、农场管理革命等方面;3.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美国发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把农业推向了高度现代化,而且也使农村生活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经济系统,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比如,就生产过程而言,可分为产前服务、产中服务和产后服务;就服务项目而言,可分为科技服务、市场信息服务、采购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信贷服务、生活服务,等等;就组织制度而言,它又分为公共的服务系统、集体的服务系统和个体私人的服务系统。该书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各类组织机构的设置、运行机制及其内在的联系,这可以使人们对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从组织系统入手的分析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这就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把组织制度的建设作为工作的入口和重点,这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核心。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如果没有组织上的落实,便不会有社会化服务的落实,没有组织制度的建设,便不会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