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亚特兰大倒计时
许世铨
1996年7月19日,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拉开战幕,主办地美国东南名城亚特兰大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倒计时阶段。然而,亚特兰大奥委会新闻主任布莱南先生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微笑着不肯回答关于准备工作进展的问题,但他告诉我们:自今年7月以来,在亚特兰大已进行过游泳、跳水、手球、赛艇、摔跤、举重、马术、乒乓球、自行车等20多项美国的或世界性的比赛,试用了奥运会的有关场地和设施,参赛运动员表示满意。他特别提到,游泳池的底部是可升降的,可根据不同赛事,调节水的深度,很受游泳运动员的欢迎,因为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成绩。很明显,他是要通过这些事实说明,他们有把握按期完成奥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实际上,当我们来到这座以火凤凰为标志的都市时,就感到它正准备为奥运会而振翅奋飞。已投资近两亿美元的奥运会主赛场坐落在市中心南部,椭圆形外壳已显现出恢宏的身姿;在市中心修建奥运100周年公园的拆迁和土地平整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建筑施工和草木移栽;将接待1万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各奥运村的改建和装修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亚特兰大奥运会的15个赛场和70%的赛事都集中在市中心周长约5公里的所谓“奥运环”内,对运动员生活和参赛都相当便利。奥运会新闻中心设在奥运环的中心位置,有350个工作台,由IBM公司提供数据检索系统,届时记者们可以查阅到所有比赛项目和参赛运动员的介绍和背景材料。中心还设有记者餐厅。但和巴塞罗那奥运会不同,亚特兰大没有记者村,记者将分散住在旅馆或自选的住所。本报的记者组被安排在距市中心18公里的哈特菲尔德机场附近的一家旅馆。这种情况是否会影响记者们的采访?布莱南先生一再表示,奥委会将为记者提供充足的交通工具,便利他们的采访活动。市交通当局将租用1000辆大轿车作为穿梭班车,把记者和运动员从各住处接送到新闻中心或赛场。他们也可免费使用地铁。奥运会期间,市区主要街道将禁止私人车辆通行,以便利运动员和记者们的活动。但是,布莱南也承认,当200多万来访者涌入40万人口的亚特兰大时,交通问题在所难免,记者们要做好奔波劳累的准备。旅馆的房费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奥运前后老板们会不会乘机狠狠地“宰人”?布莱南说,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亚特兰大已制定了法律,在奥运会期间,旅馆的价格不能超过1990年9月该市获得举办奥运权时的最高价加上到1996年7月因通货膨胀而上涨的部分。但他又意味深长地笑着说,市场是受供求关系左右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旅馆都会尽其所能获取最大利润。言下之意大家还是得小心自己的钱口袋。接着我们提到气候问题。奥运会期间是亚特兰大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平均最高温度超过31摄氏度,而且常有阵雨。布莱南认为,对运动员来说,气候不会带来大的不利影响。他们唯一担心的是马术比赛的马匹可能难以承受酷热。亚特兰大一家工厂特别为赛马场制作了喷雾风扇,经试用效果还可以,奥委会已决定采用这种风扇。
亚特兰大的“奥运热”迎面扑人,但是采访中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亚特兰大奥委会在争办和筹办明年奥运会的整个过程中,突出而又明确的指导思想:促进亚特兰大和佐治亚州的经济发展。在办奥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亚特兰大商会市场和联络部主任克瑞恩告诉我们,实际上,他们在争办奥运时即开始利用“奥运效应”吸引投资、活跃经济。市奥委会核准的预算为16.1亿美元,奥运会后,亚特兰大将得到5亿美元的不动产,而从1991年到1997年亚特兰大和佐治亚州因奥运而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收入将达51亿美元。他们实施的一系列“促销”计划之一称为“奥运遗产行动”,该计划利用办奥运而显示出的亚特兰大经济优势,邀请有可能到该市投资或搬迁到该市的企业前来访问,向他们介绍奥运会准备的情况;比赛开始后,他们将作为贵宾观看比赛,以此加深他们对亚特兰大的了解和感情。现在已有200家企业参加了这一计划,他们的目标是2000家。对奥运会的设施,赛后他们也将按经济原则处理。奥运主赛场将被改建为棒球场,因为维持一个综合性体育场费用昂贵,而亚特兰大人喜欢棒球,这样有利可图。射箭、场地自行车等赛场将被拆除。克瑞恩的介绍使我们看到,亚特兰大这只火凤凰正千方百计地要乘明年奥运会的长风一飞冲天,使它的经济跃上一个新水平。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听怪乐有感
何刚
在荷兰采访,适逢留美的中国音乐家谭盾来此演出,早听说其独创的“新音乐”在西方引起轰动,我便欣然前往阿姆斯特丹市中心音乐厅听其作品演奏会。
演奏会果然不同凡响。谭盾打破了音乐的传统创作和演奏方式,在台上以不同姿势发出各种声音,或念念有词,或高声啸叫,与钢琴、大提琴、竖琴相配合,便成为一部作品。乐器的声响也很怪,多是不和谐音和怪异、神秘的曲调,有的只能算是声响甚至噪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现代音乐意识”的观众,如此前卫的“新音乐”开始觉得新鲜,继而便昏昏欲睡了。
接下来一部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名曰《19种“操”》,节目单介绍,这部作品主要是19种语言的脏话。演出时,一架钢琴和一把大提琴分列两端,谭盾从幕布后探出头,缓缓走上台,靠近麦克风,用我最熟悉的母语狂喊出北京最流行的粗话,我浑身一激灵,前排懂汉语的荷兰翻译回头直乐,他也听明白了这个字!接着便是谭盾风格的怪异神秘曲调加上一些不和谐音和敲击钢琴三角架等声响,衬出谭盾那忽高忽低,伴以捂嘴、弯腰等夸张动作的各语种脏话,除了汉语,我听出了英语,有观众告诉我,还有法语、德语等。我目瞪口呆,这就是所谓“新音乐”?
谭盾曾谈起这部作品的创作原由,说是为全世界人性受压抑者呐喊,替他们进行发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探索,这似乎可以解释得通,因为20世纪以来,西方各种怪诞艺术形式和流派层出不穷,谭盾的“新音乐”与这些东西多有近似。这就是所谓“非主流艺术”,在这个范围里,良莠混杂,流派众多,花样百出。非主流艺术也曾在西方掀起一次次热潮,但终未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具体到每一种非主流艺术,其生命力大都不长,流行一段便销声匿迹。
究其原因,正是非主流艺术形式至上,摒弃可以传而不朽的内涵的结果。记得西方有位“现代音乐大师”多年前演出了一部“伟大音乐作品”:他坐到钢琴边并看了一下时间,观众静下来,恭听其“不同凡响”的新作。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师”并未开始演奏,观众开始不耐烦,有人发出嘘声,终于有人大声责问,剧场里一片混乱。这时,大师看了一下时间,站起谢幕,说这就是他的新作,这一小段时间里风吹动琴谱、观众的各种反应及场内的一切声响共同构成了他“伟大音乐作品”的内容。这就是被一些非主流艺术评论家大肆吹嘘的“现代音乐名作”《四分三十三秒》。形式上标新立异,以求哗众取宠的轰动效果,这正是相当多“前卫艺术”的通病:剔除其玄而又玄的外壳后就所剩无几了。
再看谭盾这部“为受压抑者呐喊”的作品。他不过采用了连见怪不怪的西方人也觉得新鲜的极端形式,那些伴奏,则是一系列怪异的杂乱声响组合,他的“新音乐”应换一个更确切的名字,且称之为“响乐”。至于用19种语言的脏话搞成一部作品,笔者更是不敢恭维,因为这是公然将丑恶塞进音乐里,污染听众的灵魂。这让人想起了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西方摇滚乐的批评,色情、暴力、吸毒、同性恋、性虐待等种种丑恶现象是摇滚乐的主要内容,麦当娜、王子乐队演出时作出种种下流动作,进行性挑逗,其状令人作呕。
谭盾在西方音乐界享有一定的声誉,今年还被BBC苏格兰交响乐团聘为留团作曲家兼副指挥。他的许多作品,如《九歌》、《纸乐》等,取材于中国古文化和文学作品,风格新奇、怪诞,受到一些音乐界人士推崇,说他的作品里有“人类灵魂的声音”和“久未闻之的自然之声”。但西方人的赞许,是否正为其标新立异的形式所吸引呢?换言之,谭盾在创作诸如《19种“操”》这类东西时,是否在有意无意地以玄妙怪诞的形式迎合某些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呢?
其实,人们更能接受这样的观点,“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卡拉扬、伯恩斯坦、梅塔、布鲁诺指挥演出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大师的古典音乐名作,曾令多少人陶醉其间、身心俱爽。因为这是美的,音乐本就应当给人以美感,而不是宣扬丑恶和阴暗。数百年来,那么多不朽音乐名作留在世界人民心中,给人以美感,透过其作品形式,其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前卫音乐家们好好琢磨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开一窍

  “小说旅馆”
左文恕
美国西里维亚有家独特的“小说旅馆”。旅馆内每个房间都以一位世界著名作家或小说的主人公为主题。如在“福尔摩斯客房”内,衣帽钩上挂着的那顶半圆筒状的帽子和披风,桌上放的大烟斗,令人感到这位驰名世界的“神探”好像就在身边。此时此景,如果翻看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则有参与破案的感觉。在“海明威客房”内,人们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景象,看到房间中的一架残旧打字机和挂在墙上的一只羚羊头,人们一定会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战地钟声》等著名小说的深刻哲理和动人情节。这里所有房间内都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游泳池、酒吧间、赌场以及健身房、网球场等,看不见拿着酒杯嬉笑作乐的人。而成千上万酷爱读书的人,则以在此住一宿为乐。一些新婚夫妇还乐意在这家旅馆的法国女作家科利特客房中欢度蜜月。据说,小说旅馆生意之兴隆超过当地任何一家旅馆。
不言而喻,“小说旅馆”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文化消费巧妙地引入到经济消费,使经济活动承载了传播文化、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同时也使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利人而益己,可谓一举两得。
依照传统的观念,经济与文化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领域。世人犯过许多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教训,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社会后果。所幸的是,时光流转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不遗失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并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这个问题上,小说旅馆可以给人一些有益的启发。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橱窗与明码标价
易之
现代商店都在门脸和橱窗上狠下功夫,橱窗艺术也由此步入“黄金时代”。一位跑过许多国家的旅游者对笔者说,看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样,可先窥其大城市商店橱窗艺术之高下。笔者在巴尔干转悠,从南往北,“窥”了从雅典到布加勒斯特等不少大城市商店的橱窗,觉得此话有点道理。然而,笔者感触更深的是,各种各样的商店,橱窗大都明码标价,在橱窗前一站,里面卖什么,价多少,尽可一目了然。
巴尔干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在欧洲处于末流。但城市里的商店却多如牛毛,从某种意义上说,竞争离不开橱窗。入夜,商店都关张了,但橱窗的灯都亮着,成了活广告,引来大批看橱窗的“顾客”,等于是逛商店的继续。说不准哪位看中了一双鞋、一块布料,第二天就会把钱送上门来。欧洲人的星期天“神圣不可侵犯”,除少数卖食品的外,商店全部关张,星期六也要早早打烊。用商店的橱窗吊吊顾客胃口,也算是一点补偿吧。
据说,天下顾客有两种人之分:一种人先看货色,只要中意,多少钱也肯掏;另一种人则先看标价,只要贵,再好也不买。以笔者在巴尔干的城市里观察,关心价格者显然更多。那么把标价摆在橱窗里,岂不吓跑了大批顾客?笔者问贝尔格莱德一家玻璃器皿店的老板,顾客们看了他那些水晶具的价格,谁还敢走进来?他倒是老实巴交,两手一摊说,有什么办法,价格迟早得面对顾客。也有油头滑脑的店主说,商品总是摆在橱窗里时最漂亮,这时把价格向顾客摊牌,恰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时候,因为他们多少总要受点橱窗艺术的“迷惑”。布店老板更是说,把布缠在模特身上时,顾客容易以“买一件衣服的决心”去看那个价签,而让他们在店里的成匹布前面对同样的标价时,他们总是去想“还有更便宜的布”。说得倒也让人愕然。
且不说在橱窗明码标价签是否真的有利于销售,还是明码标价在这里是约定俗成,笔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这些价签,觉着的确不错。一条街走下来,常常不用张口,甚至不进店门,就可“货比三家”,虚价便难站住脚了,因为在别的橱窗虎视眈眈下,相同的商品标上高价等于自杀。此外,对于笔者这种脸皮薄,很怕在店里空受人一番热情,最后一走了之的人更是方便。说到底,商业的公理在于方便顾客,多在这方面下功夫,到头来总会有回报的。橱窗“明码标价”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例子。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拿摄影机的“猎手”
刘华新
当人们从电视和书报上看到那些猛虎扑食、群兽斗法的精彩镜头时,在惊叹之余都为摄影家的独具匠心而啧啧称赞。可有谁知道,摄影家又为之付出了多少艰辛和牺牲呢?
鵟是一种形似老鹰的猛禽。德国墨尔恩的布赫霍恩先生为了拍摄它的饮食习性,把相机埋在雪地,镜头前不远处放上一只被打死的家兔作为诱饵,自己则藏在一个几米高的尖塔之中。布赫霍恩在冰天雪地之中耐心等待,终于有一天,一只鵟瞄准那只死兔,俯冲而下,布赫霍恩精神大振,远远地从尖塔中遥控相机,摄下了一组难得的镜头。
最有意思的是,迪特里希先生花了整整192天才捕捉到翠鸟吃食的镜头。迪特里希今年43岁,为了拍好翠鸟,曾用6年工夫研究这种红绿相间、长相可爱,但又非常“腼腆”、濒临绝种的鸟类。他拍了无数有关翠鸟生活习性、“恋爱”方式镜头,也拍过它的饮食习惯,包括它在俯冲时收紧羽翼、如箭矢一般冲向目标的英姿,但对它在水底擒拿鱼类的功夫却始终未能得手。他不肯罢休,这最后的一张“未竟照片”对他来说,就像登山爱好者攀上珠穆朗玛峰一样重要。他在汉堡自然保护区翠鸟出没的一个湖畔为自己设了一个“掩体”——一个不大的帐篷,在附近架起一个大玻璃缸,里面放置翠鸟爱吃的一种容易腐败的青草及鱼类,每天清晨5点翠鸟还在熟睡、尚未醒来时,他蹑手蹑脚地来到帐篷窥视,一蹲就是15个小时。第192天,终于大功告成。经过特殊处理的那张照片上,翠鸟像疾风一样跃入鱼缸,用它那长长的喙一下子夹住一只可怜兮兮的小鱼,颇有一种蛟龙入海、气吞万里的气势,把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表现得非常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是世界上第一张翠鸟擒鱼的照片,引起很大轰动,被广泛刊登。但迪特里希当初“守株待兔”的情景,一般人是想象不到的。他说,他在零摄氏度的时候像海狸一样蹲伏在那里,腿冻得发僵,却又不敢动弹,连小便都是轻而又轻地撒在一个空罐头盒里。
德国自然摄影家协会的300名会员每年聚会一次,交流成果,也互相倾诉他们为事业成功而尝到的辛酸苦辣。他们有的在土堆下面一蹲数月,有的饱受蚊虫叮咬,有的在南极忍饥挨冻,有的在热带地区挥汗如雨。每人经历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钟爱动物和大自然,也钟情于他们的事业。最近刚刚由特克伦伯格出版社出版的“大自然照片”一书凝聚了他们对大自然全部的爱,也饱含着他们对摄影事业的苦苦追求。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非洲文身现象今昔
黄泽全
文身现象存在于世界各地,尤以非洲地区最为普遍,被各类报刊渲染得神乎其神。我到非洲后不久,便发现那一些黑黝黝的面孔上、甚至前胸后背以及胳膊上刻画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图案:有人脸上带着一个或数个三角形,有人双颊布满一道道横向刀痕,有人胳膊上刻着蝎子……。后来,随着对这种现象的了解,我便不再感到奇怪了。
文身是非洲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人们喜爱,并流传下来,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尤为盛行,有的部族男女老幼几乎无一例外。男性一般从四五岁甚至二三岁就开始划纹,女性一般十一二岁或者再大一点儿进行,这是因为要等少女开始发育后才能在身上划纹。刀纹的深浅、宽窄、长短、数目等都有一定的规矩,带有某种含义,不得随意刻画。本部族人相见,即使互不相识,只要瞧瞧对方脸上或手上的花纹,便会知道对方的有关情况。在当地人看来,文身既是勇敢的象征,也是美的标志。文身的男子走在大街上,会招来人们敬仰的眼光,文身的女性更是备受人们爱慕。
非洲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文身的动人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部落间常为争夺土地发生战争,为了防止在混乱中伤害自己人,有的在脸上涂上有颜色的泥土,有的在手臂或腰间系上有颜色的布条,但这些标志都不理想,因泥土遇汗水就脱落,布条在慌乱中容易丢失。公元7世纪中期,在今天的苏丹境内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部族之间的战争,由于参战双方势均力敌,激战数天难分胜负。有一天,一方士兵人人满脸带着鲜血淋淋的刀痕上阵,敌方从未见过这种场面,很多人吓得不知所措,阵势顷刻大乱,溃败而逃。从此,文身艺术很快流传开来,初期仅仅限于面部,后来渐渐发展到手臂、前胸、后背等部位,远看近观,十分醒目。据说,每个部落在设计标志之前,都要搜肠刮肚地思索一番,以防雷同,有的甚至召集全族人在一起反复商议,力求图案新颖奇特。于是,“兀鹰”、“雄狮”、“青龙”、“黑蛇”等便成为一些部落的标记。
非洲学者告诉我,文身还是各教派相区别的标志。文身在非洲历史上曾经长期被当作宗教的标记,用于避邪。患有某种疾病的人们,总是将安拉的名字刻在自己的脸上,祈求在安拉保护下摆脱病魔缠身之苦。若一对夫妇连续夭折几个孩子,他们便在新生儿的脸上刻画几道花纹,改变孩子的面孔,以求逃脱死神的盘查,平安地生活下去。
非洲的文身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失去部落标志和宗教印记的意义。人们对文身图案的崇拜心理也渐渐消失了,它作为文化遗产和爱美装饰沿袭下来,成为非洲一种别有情趣的风俗。文身又是一种异常残酷的习俗,受文者要经受极大的痛苦,有意让伤口溃烂,形成永恒印记。施行之前,首先要用火炭在脸部或身上烫印标记,再用瓷片或刀片刮,不能忍受疼痛是难以想象的。非洲医疗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农村地区用来划纹的工具一般都没有经过消毒,溃疡、化脓时有发生,因而今天乐意文身的人数已经大为减少,只是某些部族或某些地方比较顽固地保持着这种习俗。令人惊奇的是,今天非洲女性对文身艺术比男性更热衷,大街上文身的女性显然比男性多,而且各地女性的文身艺术各具特色。西部非洲的女性文身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图案,例如鼻梁上方竖着“大”字花纹表示吉星高照,在太阳穴和眼角之间有一排平行的花纹,意为慧眼识破邪恶,两颊上两条直线刀纹表明充满青春活力等。东部非洲女性一般在脸部划纹,线条明快,常常在旁边加上数条辅助线条,并在两颊涂上显眼的蓝点,更显得婀娜多姿。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向垃圾挑战
现代社会,易拉罐也成为一种令人头痛的垃级。东京新宿中央公园内的用易拉罐堆成的金字塔,警示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保护环境。
林昶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文明施工保护市容
巴黎某建筑工地前,置放一巨型木板,上面精心绘制一座楼房,既使施工不损市容,也给美丽的“花都”增添了一处景致。刘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