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筑无锡经济新优势
洪锦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展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联系无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认真领会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深切感到,要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必须切实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
    更新发展思路是实现转变的前提
无锡经济的主体是工业。过去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基础较好,乡镇企业机制灵活、市场意识较强、以多以快取胜的发展策略。进入90年代的经济工作实践表明,现代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质量、效益和市场的竞争,是经济整体素质的竞争。因此,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此,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转变”:
抓政策导向转变。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要解决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必须改变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分配办法。新的考核分配办法,取消了产值考核指标,突出了经营承包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考核,以防止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的倾向。为了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又进一步改承包经营责任制为资产经营责任制,突出了资产增值和两项资金占用的指标考核。新的考核办法在把经营者分配收入与考核实绩紧密挂钩的同时,还规定了对经营者年度业绩必须进行专项审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虚盈实亏的现象。
抓企业机制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选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去年,我们在全市全面推行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一切围绕市场转”的企业经营机制,对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具体要求,建立了一整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操作办法和评价体系,使全市工业企业面向市场的功能和机制逐步强化,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市区工业产品的产销率达到了96.3%。
抓投资结构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获得高增长的格局。为此,就要从投资源头入手,改善投资结构,优化投资重点。近年来,我们通过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使全市过高的投资积累率下降到比较合理的30%左右。同时严格控制新开项目,投资总量向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抓经济支撑点的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必须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我们实施“科教兴市”战略6年来的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逐年提高,去年在工业中达到39.5%,在农业中达到51.8%。无锡市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教兴市”先进市。
    搞好国有企业是实现转变的重点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命脉。无锡市国有企业具有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人才优势,有20多万名职工,是全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要把搞好国有企业看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和依托。我们的工作思路是:“三靠三改一加强”,靠改革、靠科技、靠开放,进行改制、改组、改造,加强经营管理;“抓大放小带中间”,整体增强活力,全面提高素质。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全市有37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较快转变,资产优化组合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共实施重大技改项目44项,总投资37.92亿元;开发新产品109个,大多具有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建立了市级国有资产管委会,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组建了首家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试行国有资产委托经营。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培育和组建高水平、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是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去年全市按照“国际化、规模化、多元化、现代化”的要求,以资产一体化为特征组建了首批18家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成为国有经济的支柱企业和行业排头兵。
实施“名牌产品工程”。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素质最终都集中到企业产品能否成为市场畅销的名牌。因此,我们制定了“名牌工程”实施管理办法,通过严格评选,评出小天鹅洗衣机等33个星级名牌产品,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
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求得发展,同经营者的素质有直接关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产生的方式可以多样,但标准必须坚持“德才兼备”,把政治坚定、勇于开拓、廉洁奉公、决策管理水平高的人才推上企业领导岗位,并引入竞争机制,对中小型困难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公开招标和竞聘上岗的方式产生。
强化内部管理,狠抓扭亏增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企业苦练内功必须强化营销、质量、成本、资金管理,政府部门积极做好宏观指导、监督检查、外部配套等项工作。同时狠抓亏损企业的扭亏增盈,建立管理网络,按市属亏损企业情况分级明确责任,限期扭亏。
减轻企业负担,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了减轻国有企业人员众多、债务沉重、企业办社会三大负担,我们出台了关于妥善分流富余职工、保障基本生活问题的办法,同时拓展较早实行的职工养老、失业两大保险制度。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转变的关键
无锡工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61.6%。根据无锡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环节。为此,我们着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1.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配套、高档纺织、精细化工、特色冶金、医药生物工程等领域突破,加快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新兴主导产业。2.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逐步收缩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以骨干企业、龙头产品为主体,提高产品技术档次和加工附加值,推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集约型、效益型的支柱产业。3.打破城乡、行业、所有制界限,推动资本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结,加快发展规模经济。
由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农业在无锡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相对下降,但其基础地位没有丝毫动摇。稳定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在五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加速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良种和先进技术推广运用。三是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粮、菜、副食品生产基地。四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流通、深度加工拓展,形成贸工农科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土地利用,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
发达的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无锡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依托发达的第三产业,形成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区域性的贸易、金融中心、交通信息枢纽和旅游度假胜地。我们的做法是:大力发展商物流通业,加快建设一批大市场、大商社,形成大流通,满足重要商品的供应需求。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发挥区域性资金配置的中心作用。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加快高速公路、地方航空、运河运输建设,积极实施国家信息“金桥工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建设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加快开发市(县)各种人文自然景观,形成新的三产支柱产业。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实现转变的重大战略
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是无锡在本世纪从小康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进入新的经济增长阶段,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有助于解决经济生活中资金、市场和机制等突出矛盾,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们在整体推进开放中,重点抓四项工作:1.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管理要形成新的机制,以项目带开发,坚持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以海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大财团投资大项目为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外资到位,先进技术到位,严格管理到位。2.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对国际著名公司大规模投资、高新技术、国际名牌、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采取有力的扶持措施。招商引资要注重实效,对重点项目明确责任,跟踪落实。3.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在继续抓好利用外资兴办高新技术项目的同时,还要向农业、第三产业领域拓展。重点在农业综合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途径和方式。4.扩大出口创汇。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要把创名牌工程与出口创汇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国际名牌产品。要建设一批境外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形成无锡经济新优势。


第9版(理论)
专栏:

  京九铁路建成通车的重大战略意义
佐牧
近日,举世瞩目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了,这是我国交通建设史上的大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大事,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
京九铁路,分别从北京和天津南下,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七省直达深圳、九龙,正线全长2381公里,加上连结天津和武汉的联络线,共长2536公里。这是我国投资最大、一次性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工程。
兴建京九铁路的构想,最早是由铁道部在1958年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酝酿、论证和不同意见的争论,中央才在1991年秋做出正式决策。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同志在当年9月6日的一次关于京九铁路建设情况的汇报会上郑重宣布:“国家已决定修建京九铁路!”
现在,数十万筑路大军和沿线人民一道,进行了3年奋战,业已提前铺成了京九铁路。这条铁路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京九铁路,改善了铁路网络,从整体上增强了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京九铁路是介于京沪、京广两条铁路干线之间的第三条南北大通道,北段的年运力达到7000万吨,这将大大缓解南北客货运力的紧张状态。京九主要做货运,京广主要做客运,客货适当分流,可以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
京九铁路跨越黄河、淮河与长江,并与已建成或准备修建的东西向的多条铁路交叉,形成衡水、菏泽、商丘、阜阳、九江、南昌、龙川(河源)、常平(东莞)等10多个铁路枢纽城市,形成了10多个黄金十字道。这就优化了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铁路网络。通过东西向的新(乡)石(穴)铁路、陇海铁路、长江航道、浙赣线等,可以直达石(穴)港、连云港、上海等沿海港口。南端的九龙、深圳和惠州,北端的天津,也都有通向世界各地的海港。可以说,上了京九,就可以通向全国,走向世界。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的增强,必然会从整体上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应变能力。
京九铁路,将在我国中部地区形成一大批投资新热点,形成一条最长的经济增长带
京九铁路沿线,大都是我国最丰饶的农业区,沿线省市出产的粮食和棉花,大致占全国的15%左右。从近期看,开发农业生物资源,根据大市场需要扩大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的生产,潜力很大。赣南地区的乌鸡系列产品,樟树的药材,宜春的苎麻,麻城及大别山区的丝绸、板栗,淮北的薄荷、黄牛,鲁西北的阿胶系列产品,等等,都可以根据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增加生产。各地都强调以商贸起步,这就可以把本地区的名特优新产品运销出去,把大城市价廉物美的工业品运进来。这一进一出,将使城乡市场繁荣起来,使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并能促进资金积累,促进资源开发,首先是促进轻工、食品、建材、纺织行业的发展,较快地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
从远期看,京九沿线的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同样很好。其中,江西省已探明储量的85种矿业中,在国内占第一位的有铜、银、铀、钽等11种,占第二位的有钨矿与金矿等8种。在华北平原与鄱阳湖地区有丰富的油气田,黄淮平原地下煤矿的埋藏量也很可观。开发矿产资源,将会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促进重型工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的全面发展,所以,今后5到15年期间,相当大的一部分海内外资本将会逐渐流向京九沿线地区,投资热潮会此伏彼起。京九,将会成为我国最新最长的经济增长带。
京九铁路,将会加快我国中部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过程,缩短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头发达,中间比较落后。南端的港澳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的津、京、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中间的大部分地带都属历史上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比较低。以江西省井冈山老区(赣州、吉安地区)为例,199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9%和48.3%,人均工业产值仅占21.3%和30.4%,人均财政收入仅占24.6%和26.5%。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沿海地区发展加快,与内地省份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但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后,情况很快便会发生变化。
促进这种变化的有利条件主要是:①南北两端发达的工商业、科技、资本及经济管理人才,在铁路通车后必然会向中间低谷地区辐射和扩散,从而促进后进地区的经济发展。②各地积极移植了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且工资等成本低廉,有利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③各省市领导机关正在抓住京九机遇,调整省区的发展战略。有的省委省府领导同志还强调指出:京九沿线地区的战略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应当在九五计划中给予京九沿线地区以更多的关注。关于区域经济指导思想的调整,将从客观上促进我国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的缓解,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提供有利的条件。
京九铁路,开拓了港澳地区通向祖国心脏北京的又一通道,有利于发挥港澳与内地经济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京九沿线地区,将为海内外资本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投资空间,为港澳企业家提供更多的经贸合作机会。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后,沿线许多基础设施尚未配套,公路等级不高,电力缺乏,储运设施不足。据有关专家估计,为了基本解决与铁路配套的电力、电讯、公路及公路桥梁的建设,到本世纪末至少还需投入资金400亿元以上。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银行业的海外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五。香港在内地的投资占外资的2/3。而京九新线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必将为香港的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京九沿线地区,从半封闭转入全方位开放,许多地方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很大。香港是京九线南端的主要吞吐港,转口贸易和中转运输必会因京九通车而持续大幅增长,这对促进香港的经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京九南端与广梅汕铁路同线,汕头港距离台湾基隆港最近,在海峡两岸最终实现直接通航之后,京九线通过汕头港,可能成为连结两岸市场最便捷的通道之一。
京九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为港澳台同胞提供一个来内地旅游、观光的新天地。这里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名山大川,如赣州、南昌、九江、商丘、聊城等地以及井冈山、庐山和大别山,都将在短期内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所以,京九全线通车,也会给香港的旅游行业带来勃勃生机。
一条新路动九州。京九铁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过几年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对它的战略意义的评价,也许会显得非常的不够。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评介
章百家
战时中国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的重要篇章,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由陶文钊、杨奎松和王建朗三位学者撰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一书,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该书指出,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中国外交主要取得了5项成就:
第一,抗战之初,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迅速将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并通过艰苦的谈判,先后促使苏、美、英等国政府采取援华制日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国得以坚持四年半的抗战,最终推动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取得世界四大国之一的地位。
第三,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
第四,1943年10月,中国与有关国家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国又与美、英、苏一起参与筹建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第五,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由此得到庄严的国际保证。
该书作者认为,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在外交方面取得这样的成就是相当不易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坚持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华民族以坚韧顽强的精神赢得了世界各国进步人民的尊重。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中国取得大国地位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挣脱殖民枷锁、争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期斗争的结果。
这部书有3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这部书第一次对战时中外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论述。长期以来,对战时中外关系的研究是很不平衡的。比如,对中美、中英、中日关系的研究比较充分,比较深入,而对中德关系、中苏关系的研究就很薄弱,近些年也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对一些薄弱环节,这部书可算是补白之作。抗战爆发之前,德国是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的西方国家,日、德两国虽都侵略成性,但在中国问题上有所矛盾。如何利用日德矛盾,延长德国中立,是抗战之初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中德关系的演变,该书作了饶有趣味的叙述。关于中苏关系,这部书首次披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复杂过程;对于抗战后期中苏在新疆的矛盾和摩擦,对于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等以往著作通常加以回避的问题,也如实作了记述。
其次,在评价中国及有关国家外交政策时,该书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标准。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争取本民族的利益。外国与中国的关系或亲或疏,或友或敌,无不以这些国家自身的民族利益为转移。
最后,作者十分注意分析外交与内政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用两章篇幅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活动。抗战期间,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政权,这种情况不可能不对中国外交产生重大影响。抗战后期,美国介入国共矛盾又是外交影响内政的典型事例。一般地说,在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政府采取的有利于抗日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措施取赞成和支持的态度,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一斗争也反映在外交领域。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并于抗战后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