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边远人家

  一个普通的壮族老共产党员,先后送七个儿孙去参军。二十六年来,这个光荣之家出现了“妻送郎”参军,兄弟同年入伍、儿孙同日出征的动人情景——
麦茂桐:壮乡“军人之父”
覃文武何载福黄雪倩
广西忻城县安东乡新桥村甫上屯,有一位被人们称为“军人之父”的壮族老共产党员麦茂桐。他先后把六个儿子、一个孙子送去参军,其中四人驻守在边防。26年来,这个光荣之家出现了“妻送郎”参军、兄弟同年入伍、儿孙同日出征的动人情景,在当地传为佳话。
    “好钢也打钉”
麦茂桐一共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
1969年的3月,村头桃花映红了人面,20岁的大儿子麦美意披戴着大红花参加了解放军。当时,美意已经成家,还有了孩子,他下面的几个弟妹中,老二不幸夭亡,其他年纪都还小,未能成为家里的劳动力。这样的农村大家庭,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又要走一个壮丁,困难可想而知。大儿子临行前,麦茂桐对他说:“你参军是家里的光荣,到部队要努力上进,不用挂念家里,现在是社会主义,总会有办法的。”大儿媳是个勤劳贤惠的壮族妇女,她不善多说,但理解丈夫的选择,参军报国是他从小的愿望。美意去参军,她没有阻拦和埋怨一句话,而是默默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麦美意在部队没有辜负家里的期望,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认真学习文化,一年后当上了副班长,第二年又提升为副排长,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六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到连、营嘉奖14次。他认为:“党和部队培养了我,部队需要我一天,我就要在部队干一天。”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1974年老三麦美耀也光荣入伍,美意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热情鼓励他:“军人就要追求军人的理想,但起码的是当一个好兵!”这封信在战士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美耀复员两年后,广西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一辆接一辆的军车日夜从忻城县驶过开往前线,目睹此景,美耀热血沸腾,他瞒着家里接连向武装部写了三份决心书,要求返回部队参战。父亲麦茂桐知道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说服了老伴:“保卫祖国,成千上万的人都去了,又不只是他一个。”当参战通知书传到家里的时候,麦茂桐沉着地把亲戚朋友召集在一起,为美耀摆壮行酒:“有国才有家,男儿有志气就当报效祖国!敌人如果打进来,不光是你,连我这把老骨头也会拿起枪的。”老大美意端起一杯酒:“争取立功,奋勇杀敌,假如我们家里有了一块烈士牌,也是我们最大的光荣!……”老三去到前线炮兵连,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1978年,老五麦美俊,老四麦标也先后在春冬两季征兵中参军。麦标与大哥一样,兢兢业业当了六年兵,先后受到17次连队嘉奖。
1982年,老七麦军入伍,驻守在那坡边境检查站。
1987年冬,老八麦美佳和老大美意的二儿子麦成彬同一天参军。麦茂桐与乡亲们把儿孙送到村口,情绪也不禁激动起来,他紧握着他俩的手叮嘱:“一定要听党的话,到部队好好工作。”麦美佳参军的第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军事院校,毕业后,本来上级把他分到内地部队,但他坚决要求回到了边防;现担任驻广西边防某部队的中尉排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老六麦美征和老大的大儿子也都参加了陆军预备役部队。
麦茂桐一生含辛茹苦,勤俭持家,为了让儿子在部队安心服役,他从未向部队和政府诉说过困难。1970年他母亲去世时,他向大队借了几十块钱安葬,一直到1979年才还清了这笔欠款。有的人在背后议论:一家人有这么多人参军,这老头到底图个啥?也有人问麦茂桐:“好钢不打钉,好崽不当兵,你的娃崽是不是太多了,所以要送去当兵?”麦茂桐理直气壮地回答:“好钢也要打钉,好崽也要当兵,水泥钉要用好钢来打,才不会生锈,才打得进水泥桩!孩子到部队是锻炼他们自己,再说也是为了保家卫国!”
   “保持改天换地的本色”
老人的奉献只是在送七个儿孙参军吗?不。
天高、云净,风清凉。南方特有的瓦房庭院,一条潺潺小溪从屋前绕着流过,门前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和连绵起伏的青山,这便是麦茂桐的家。深秋的一天,我们来到新桥村,访问75岁的麦茂桐,他身骨依然硬朗,清癯的脸上两眼炯炯有神,谈起话来清晰稳健。老人劳动惯了,至今还和老伴料理着六分水田,养着一群鸡鹅。
谈到他的出身和经历,在老一辈人中颇有一点典型性:麦茂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11岁就成了孤儿,去地主家打长工,从小学会了自强自立。他常对孩子们说:“共产党是劳苦人民的救星,是党和人民军队让劳苦人民翻身解放过上了好日子。”他和人民军队的感情,是可以想见的。他认为:“我的文化不高,孩子又多,有时管教不了那么多,其中六个参了军,是党和军队教育他们成长的。”
在新桥村采访时,村支书韦洪枝告诉我们,麦茂桐老人保持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大家说是“改天换地的本色”,在村里威信很高,群众之间有什么纠纷,往往找他帮助调解,村干部遇到什么问题,也常常找他商量。他还是村里的党小组成员,坚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缴党费。村里开党小组会,他每次必到,认真听党的政策和会议文件精神,发表自己感想和体会。虽然他不再担任村里任何职务,但总是很关心村里的事情。甫上屯村民黄树勇是计划生育的“落后户”,村干部几次动员他去结扎,他硬是顶着不去。麦茂桐去做他的思想工作,黄树勇有点扭捏:“我45岁了,年纪不小了,别人见了笑话。”麦茂桐说:“老思想老观念要转变,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你不去,甫上屯人人都看着你呢!”黄树勇服了气,第二天就自动到县城做了结扎手术。村里哪段路不好,哪段水渠坏了,麦茂桐都惦记着。前两年村里大路长年失修,于是他找村干部反映:“这条路是我们天一亮就要走的呀,不是别人走的呀!出门赶圩要走,我们的后代要走,是不是该修一下了?”村干部有点为难:“现在这么多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群众不好发动呀!”老人说:“我们共产党员带头!”在村里党员带动下,全村老少一起上阵,很快把路修整一新。
在麦茂桐的家,我们仰望着门前挂着的一张张新旧不一的“光荣之家”牌子——这些牌子有的锈迹斑斑字迹已经消失不见,有的依然红艳夺目像一面燃烧的小旗帜,使人分明感到了一颗老共产党员炽热的心在有力地跳动。
    “舞龙要把龙头摆起来”
去年7月的一天,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经济开发区内,一辆满载乘客的中巴客车从车站发车后,混坐在乘客中间的七名歹徒突然站起来,对车上的20多名乘客实施抢劫。一个小学教师拒绝交钱,当即遭到歹徒们殴打,满脸鲜血直流。在这紧急关头,一名乘客发现前面有座军营,不顾一切从车窗上跳下来,边跑边喊:“解放军同志,救命啊……”正在午餐的排长麦美佳和战士们闻讯丢下饭碗,奔赴现场。正当一名丧心病狂的歹徒下车搬起大石头往教师头上砸去的时候,麦美佳及时赶到,一个箭步抱住歹徒的腰,救下了教师。随后,官兵们把这伙歹徒全部擒获。
现担任某边防一连中尉排长的麦美佳,荣获连、团、师嘉奖12次,一次三等功。谈起父亲,麦美佳很动情:“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从小就常常听他讲革命经历,讲没有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就没有今天的道理。本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放宽后,许多人都劝我们家不要再去当兵了,去搞生意发家致富。父亲讲,如果我们都闹着富自己,谁来保卫祖国的安宁?另一方面,从我本人来讲,几个哥哥也是我的榜样,军营生活一直是我所向往的。”
1989年老八麦美佳考上军校,五个复员的哥哥到部队为他送行并对部队的培养表示感谢,受到部队领导的亲切接见,这几个复员军人硬是拒绝了部队的接待安排,坚持自己在外解决吃住问题。老大说:“我们都当过兵,晓得部队经常有任务,家属来多了,部队上接待也忙不过来,还是要顾全大局。”部队领导不禁感动:“你们虽然已经复员,但还保持着如此严以律己的作风,应该成为我们战士的学习榜样。”
村里人都说,麦茂桐复员回来的几个儿子都是好样的。
大儿子麦美意至今在家务农,是村里有名的“秀才”,为人谈吐不凡,喜欢谈诗论词。而原来他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进步很快,成了连队的文艺骨干。复员后,他当过生产队长,也是乡里活跃的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
老三麦美耀和老四麦标如今都在大塘镇镇政府担任干部。老五麦美俊现在是新桥村副村长,父亲麦茂桐常对他说:“舞龙要把龙头摆起来,现在搞改革开放,时代不同了,你要跟上形势,带领群众走好路子。”
老七麦军在大塘镇开了个汽车修理铺,生意颇为红火。他言语不多,但为人正直,乐于助人,镇上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麦老七”。
在访问这个光荣之家时——这个家有五个党员,他们朴实无华和充满感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麦茂桐——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在党的旗帜下扎扎实实奋斗了大半生的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军人保家卫国的重任,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职责,却铭记在心,未敢稍许懈怠。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宋顺女的心愿
本报记者吴坤胜张玉来
长白山下,海兰江畔,一位朝鲜族妇女的名字在边防部队和各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她的闪光心灵、高尚情操和动人事迹令无数人激动不已。
宋顺女,吉林省延吉市民政局优抚科长,以她24个春秋年华述说了一个双拥模范感人至深的心愿。
    为奉献者做出奉献
24年前,宋顺女年轻的生命经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结婚一年,刚刚生下一个儿子的宋顺女还未来得及品尝初为人母的喜悦,便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成都部队某部任指导员的丈夫李龙禹,在一次国防施工中,因抢救战友,身负重伤,造成高位截瘫。她不顾女人坐月子的禁忌,抱着孩子,日夜兼程赶到了部队。望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和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宋顺女难以自持,几次昏倒在丈夫的床前。
在成都军区举行的庆功大会上,宋顺女亲耳听到了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友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感人事迹,听到了中央军委命名丈夫为模范共产党员、荣记一等功的决定,这位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朝鲜族女干部两眼溢满了泪水,她为有这样一个英雄丈夫而自豪,决心挺起腰板,照顾好受伤的丈夫,使他得到最大的精神安慰。
一次,丈夫把宋顺女叫到床前,忐忑不安地说:“顺女呀,你才20多岁,应该再成个家。我住在医院,有国家照顾,你不用牵挂,我不能误了你的幸福和前程,咱们离婚吧!”
宋顺女知道丈夫是在为自己着想,深情地对丈夫说:“看你都说些什么呀!你是共产党员,我也是共产党员。你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和奉献,我有什么理由不能为你做出牺牲和奉献呢?再说公婆年事已高,你的伤已够他们痛苦的了,我怎么忍心再给他们受伤的心灵再添新伤呢?从现在开始,谁也不许提离婚二字,有天大的困难我们共同承担!”
花开花落24载,宋顺女对丈夫倾注一个妻子的深情,对公婆献上一个晚辈的孝心,对儿子履行一个母亲的责任。1981年,宋顺女把丈夫接回家里。虽然组织上为丈夫专门派了一个护理员,但只负责白天8小时护理,其余16小时和年节假日的护理便全落到宋顺女身上了。超负荷的劳累使宋顺女落下许多病,但她无怨无悔,她就是要让丈夫在病床上感受到:久病床前有贤妻,床前贤妻胜良医。看到丈夫病情稳定,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起来,宋顺女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军官家属的“娘家人”
宋顺女是一位对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的女性。一肩挑着沉重的家庭,一肩挑着繁重的事业,她靠自身的努力为世人树立起一个军人妻子的美好形象。
优抚工作平凡而辛苦。宋顺女天生一副热心肠,看到军官家属有了困难就坐不住,就动感情。她天生一股犟脾气,越麻烦,越棘手的事越想干。1991年,驻延吉市某省直单位集资建房,规定对女职工不予考虑。两名军官家属找领导诉说困难,她们丈夫所在部队也来信过问,但均被拒绝。两位家属抱一线希望找到宋顺女,宋顺女听了骑上自行车便来到这个单位。单位领导以“土政策”为挡箭牌,第一次谈话就顶了牛。宋顺女毫不灰心,坚信只要工作做到家,“不信春风唤不回”,她又坚持去了第二趟,第三趟,前后跑了8趟,这位领导终于被她的精神和道理所打动:“看在宋科长的面子上,就破例一次吧!”宋顺女立即纠正说:“不是破例,形成惯例就好了,也不能是看我的面子,而是看在对军人事业的理解上!”多年来,宋顺女就是这样为解决军官家属的困难辛勤奔波忙碌,不怕跑断腿,磨破嘴。当地驻军领导和军官家属都亲切地称宋顺女是军官家属的“娘家人,好大姐”。
对优抚工作倾注全部心血的宋顺女,不满足于军官家属找上门来再为她们排忧解难,她在思考着怎样更加主动地从根本上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为把遍布全市城乡的几百名随军的、未随军的、本市部队与外地驻军的军官家属情况归纳整理出来,建立起军官家属档案,以便更加规范、系统地做好服务工作,从1990年开始,她和科里的两名同志一道开始了走街串巷,走村串户的调查走访工作。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宋顺女和科里同志硬是把延吉市269名未随军的和随军未随队的军官家属跑了个遍,对他们的住房、工作、子女入托入学情况分门别类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起正规的军官家属情况档案,为系统规范地开展优抚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9年,儿子刚满18岁,她和丈夫就把他送到了部队,现在儿子已提干当了排长。有人劝她说:“这些年你受的苦太多了,孩子大了就留在身边帮帮你吧!再说,你这唯一的儿子咋还舍得往部队送,你到底图的啥呢?”
宋顺女由衷说道:“我图的就是让那些军人妻子们,那些与我有着相似生活经历的姐妹们脸上多一些欢笑,少一些愁容;图的就是我们的军人兄弟在部队多一分安稳,少一分牵挂!就为这,吃苦受累一辈子,我也心甘情愿!”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都市里的“村庄人”
田宏亮
在北京,有一块多情的土地。
这里有富于民族情韵的建筑布局,有古朴的民俗民风,还有那少年的歌、老人的乐、姑娘们缤纷的彩衣……
这里就是北京中华民族园。这里生活着一群质朴乐观的各族兄弟姐妹,他们用歌、用舞、用浓浓的情意传递着美好的祝福。
民族园里的演员来自各民族地区,是一群“都市里的村庄人”。在目前已建成的16个民族景区内,景区的演员都是从各民族地区招聘来的。一个苗族演员告诉记者说,他们是凭真实本领选上的,因为演员必须得熟悉本民族的民俗风情,还要能歌善舞哩。
藏族演员格桑说:“我来这里不仅是为了开眼界,挣几个钱。我是想把我们民族的风情歌舞带出来,带给首都人民看看。”她还动情地说她来民族园后不仅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而且还了解了其他民族的不少民俗文化。
歌舞表演是演员们的主要任务,他们的演出时间多是在上午和晚上。每到迎宾时刻,部分演员便聚集到那棵榕王树下载歌载舞,有的击大鼓,有的敲大锣,有的吹着民间乐器如苗族的芦笙,好一幅欢欣热闹的画面!那些表演舞蹈的演员们,跳起古老的民族舞,神情是那么专注而热烈,动作是那么奔放有力,充满着洒脱和热情。
表演是很辛苦的,铿锵的节奏、剧烈的动作,个个演员直跳得大汗淋漓。即便如此,他们却是充满兴奋与喜悦。表演台湾山地歌舞的一个叫阿美的小伙子说得好:“只要游客对我们的民族歌舞感兴趣,我就感到快乐和自豪。”是的,这里充满快乐和自豪。来自九寨沟的一个羌族演员谈到自己的收获时说,以前在家时她性格腼腆,来园后她学到了不少社交礼仪知识,人也开朗多了。她说她将来打算回家作一名导游。有的演员完成表演任务之余,还做了家乡某些单位的信息代理,干起兼职工作哩。
尽管这一群年轻人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文化程度偏低,但来园以后,他们通过参加岗位培训,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更新了不少陈旧落后的观念。现在,很多演员还准备参加园里开办的“民族青年培训中心”,学习一些文秘知识、英语和打字呢!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三峡库区古今文化
关联研究获重大进展
本报讯长江三峡工程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而由之带来的库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更为世人瞩目。受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小组委托,由中央民族大学庄孔韶教授负责承担的《三峡库区古今文化关联研究规划》已于近日圆满结束。该项目在理论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的探索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它有望对三峡地区的种种历史文化之谜作出科学阐释。
从1994年开始,该小组即荟集了我国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历史学、分子生物学、地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三峡地区进行大规模实地考察。他们多次深入到偏远山区,考察古今经济与文化通道及某些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如通过对“跳丧”、“转丧”、“坐丧”及其民间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分析和文化地理的考察可以勾勒出“丧舞”的纵式发展、平面分布以及与地方族群的古今关联;再如对古“栈道”、“盐道”的人类学与文化地理学考察,已可能提供古代诸种类型通道在人地关系以及社会与文化多元结构中的作用,这已不仅仅是单线“栈道”之谜的简单答案。这些都为理解三峡库区人文景观和古今社会系统提供了多维的视角。(乙永)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香港企业家为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捐款
本报讯日前,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专程来京,为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捐款50万元人民币,用以启动该研究会的研究工作。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注册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在国家民委和中国社科院指导下开展活动。它的宗旨是:组织各民族专业研究人员,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维吾尔历史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研究会成立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关注,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新疆党政领导的关心和多方面的支持。(艾宣)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走向共同富裕笔谈征文

  长阳兴办了一个高山“旅游农业”
黎尚金
地处三峡腹地的长阳县城,是湖北著名的山区县之一,高山区面积广阔。居住在海拔1800米的火烧坪、乐园山区农民素以不甘落后,勤劳勇敢著称。他们利用高山特有的农业资源,创造性地发展商品生产,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继1988年12月批准在这里建立草地畜牧业基地之后,今年又发文建立高山无公害菜篮子工程示范区,并以该区域的民间文化发展为重要依据,命名长阳为民间歌舞之乡,同时县政府已向省申报建立旅游农业开发区。
经营旅游农业,高山人进行了细心的规划与布局,进行多形式、多元化、多种类的开发,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工程项目已见雏形。首先是利用开发“四荒”地,实施林菜间作工程。利用一部分人工栽培落叶松幼苗行株间的空隙地和连片的荒地、荒山开发种植适合大中城市蔬菜淡季需要的球白菜,把荒沟水滩顺势培植成速生丰产林带,促进林菜协调发展。另一工程是发展高山草地畜牧业,营造“南方草场”。利用飞播和人工种植生黑麦草、红三叶等多种优良牧草,形成标准人工草场5万亩,引进美利奴细毛羊、德国西门达尔牛、萨伦奶山羊、德国良种猪等优良品种进行繁育,草地载畜量达4000个黄牛单位。三是实施优质高产的田园图画种田模式。县里为此建立了文家坪农业科研所,指导农民对已形成的耕地加以改造,进行适合高山生产的多种农作物混合深度开发,形成不同类型的庄稼图案。近几年出现的地膜玉米、马铃薯、朝天椒综合培植与田园地形组成的立体彩色图画,可谓典型的观光图景。四是利用原始森林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对乐园近三万亩的成片“中国鸽子树”珙桐,以及掺夹生长的水青、连香、银鹊、领春木、鹅掌楸、红豆杉等“活化石”珍贵树种进行保护,开发地球物理学、生物进化论学术研究等多种旅游项目。五是进行居住改良,开发民间娱乐文化。这里保留了大量的农民分散居住的原始草房,统一规划建设具有高山特色的火烧坪现代农民街已逐步建设到位,山民们可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实行一户两居,同时发掘长阳山歌、巴山舞等土家族歌舞文化,开展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每年集中举办一次民族文化节,为本土及外来客商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食宿娱乐空间。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扶贫扶志扶本输血活血造血
刘德政
对老区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其思路和方式根本的一条就是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具体而言有三点:
一是扶贫,注重有的放矢,优化“输血”方案。对贫困地区开展扶贫要立足资源优势,选准扶贫项目有的放矢,优化“造血”方案。因地制宜,选择优势项目、支柱项目,优先扶持,优先发展,切忌“一刀切”或“一锅端”,千篇一律,而要突出区域特色,在农、林、牧、渔中选择它们优势结合点、共同点、突出点,建立“一村品、一乡业”的支柱型、龙头型产业集中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准能动性强、辐射点高、后劲足的产业和项目,县级则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再进行优化组合,再突出具有县及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化“输血”方案,选准扶贫开发项目,建立一批“公司+基地+农户”、“财政+基地+农户”一条龙农业格局,实行农工贸、政技物、农工商一条龙服务模式。
二是扶志,重在提神鼓劲,起动“活血”源泉。贫困地区经济贫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进步因素相对落后,生产力低下,发展科技扶贫则是扶志,起动“活血”源泉,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起到提神鼓劲作用。一是加强科技副县长、副镇长的选拔和任用,形成科技扶贫领导体系化建设,把一批年富力强、有能力的科技副县长、副镇长推向科技扶贫的领导岗位;二是注重实用科技培训,结合“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因地制宜选择一些见效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实用技术进行系统培训,每户培养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树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发展;三是加大科技成果的嫁接和转换,以“农业+科研+基地”为模式,广泛与大、中专学校建立合作联系,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与农、林、渔、牧进行科技嫁接,整体推进科技扶贫,提高科技覆盖面。
三是扶本,力求事半功倍,强化“造血”功能。老区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多,人口素质低下,一方面要积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方面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加大教育扶贫,强化智力扶贫,形成阶梯式职业教育,第一是选派一批拔尖青年农民进入大专院校进行学习,形成骨干人才;第二是对一批回乡大、中专生和高中毕业生进行安置,借智力形成带头人才;第三是在一些十分落后的地区,对初中毕业生加以培养,精心组织学习,形成智力扶贫后备人才。通过三种形式教育扶贫和智力扶贫,彻底连根拔掉贫穷根子,强化“造血”功能。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南漳县委副书记、南漳县县长)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白族姑娘喜迎宾。郭培华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瑶山老农致富忙。赵坚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