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点透析

时装申请专利是喜是忧
本报记者彭嘉陵
近些年来,许多人的专利意识逐渐增强,有了发明创造,往往不会忘记尽快申请专利。但在服装行业,似乎很少听说有人申请专利。其实,服装设计申请专利也早已有之。
有的设计师有了好的构思或创意,新颖别致的衣领、花边、点缀甚至钮扣等,也申请过专利。只不过,很少有设计师(或服装企业)为成套(件)的服装申请专利。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因为没有先例,连设计师自己也没意识到这是一种发明创造,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再就是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服装款式花样翻新很快。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界已经有人认识到申请专利的重要性。最近,薄涛制衣(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为其刚刚申请专利的20多款’95秋冬职业女装,举办了一场时装发布会,在我国成为首次。这在我国服装界和服装经销商中激起一层涟漪。有人不以为然,而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和生产厂家走向市场的一种自觉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
服装仿冒严重
薄涛制衣公司为什么要为自己生产的女士大衣和西服上衣的外观设计申请专利?年仅28岁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薄涛先生对记者说,我们是被迫这么做的。近年来,这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比较好销的服装,总是刚一上市就被人仿造,并立即投放市场,搞得他们很被动。仅北京就有10多家企业仿冒薄涛的产品,有一家公司从十几万元起家,一直仿冒薄涛,现已扩大到几百万元。这不仅使薄涛公司的利润受到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薄涛公司设计人员的积极性。
一款时装设计出来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并承受不小的市场风险。设计师每设计一款服装,至少作十几张图,打几次版,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而仿冒则根本无需花费这些功夫。有的商场,导购小姐为了促销,对顾客明言用的就是薄涛的版型。仿冒者和销售者不仅不以为侵权,反以为荣,影响了服装业的健康发展。
专利意识有待增强
就在薄涛专利产品发布会后的第二天,有人找到薄涛公司在外地的一家面料供应商,要求其提供面料以便生产薄涛刚发布的专利产品。人们不得不惊叹他们对市场反应之快,但也不得不为此感到悲哀——他们缺乏起码的专利知识。薄涛先生得知此事后,只有苦笑。他没想到的是,本想借此次专利发布会告诉某些人,这些产品已申请专利,仿冒违法;不曾想,却为假冒者提供了方便。
难道这些人真的不知道专利产品受法律保护吗?恐怕不是,关键是没有专利意识,而且,社会缺乏对侵权行为惩治的机制。有些商家只要卖得出去,管它是不是仿冒品,反正发生纠纷推给厂家完事——只考虑效益而不顾及信誉。而且,有些进货员得了人家的高额回扣,不得不做仿冒者的保护伞。
中国缺少设计师吗?
有人认为,造成服装仿冒现象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服装设计人员奇缺。果真如此吗?应该说,我国服装设计人员并不缺,缺的是在市场上真正有竞争能力的设计大师。
近年来,各地办了不少服装节,每次都评选出数名甚至数十名优秀服装设计师,比较有名的如大连的金剪奖,每年一评;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每年一度的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特设“兄弟杯”,以推出国内外设计新秀,而且该评选三届中有两届是国内设计师夺魁,说明国内年轻设计师中不乏人才;半官方的组织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今年起也开始评选中国十佳设计师,初选合格者就有数十人。
问题是,设计师的作品能够走入市场并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的比较少。有的设计师只把服装作为一种纯艺术的东西。应当承认,不少服装设计得确实很美,也有中国民族特色,但很难为生产厂家和消费者接受,最终难以摆上产品柜台。国内不少年轻的设计师或服装院校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创意上,不设计出新奇特的服装样式誓不罢休。这种刻意创新的精神不错,只是多年下来,因得不到市场回报而怅然若失,才思也逐渐枯竭。有的人干脆转行搞绘画、装潢,甚至搞房地产,开汽车,做生意。据了解,北京某职业高中服装设计专业某一年级23名毕业生中,现仅有一少半人还在服装行业,而且真正搞服装设计的仅有三四人了。
有人把设计与市场脱节,看成是设计师的一种自杀行为,最终造成了设计师的大量流失。这也许正是我国至今还没能产生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服装企业很少有适合市场的款式,只要适销的款式一露面,仿冒者便跟踪而至。据了解,一些销售好的服装公司,款式几乎相同。结果,市场上的服装款式大同小异。有专家惊呼,告别蓝灰色调没几年的中国消费者,又面临着款式的趋同,设计师和服装企业都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消费者期盼服装款式更加丰富多采,这种丰富多采应该是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设计师创造并形成的。而这种独特风格和个性不应是个别设计师苦思冥想出来以奇特为美的“惊世之作”,应是真正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的“迎合之作”。因此,设计师应把自己的设计定位在大众化上,顺应市场需求。这样,服装市场就将不再缺少设计,服装仿冒之风当可刹住。但在目前,设计师只能借助于专利来保护自己。
压题照片为北京国贸商场秋冬时装展示会一景。李维娜摄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济茶座

从票贩屡抓不绝想到
冉永平
前一段从一则电视新闻中看到,火车票涨价后票贩子们仍很猖獗,车票的涨价只是减少了贩票业的利润而已(原来一张票加价100元,现在只能加60元),但生意还是照做的。从抓住的一个票贩身上,一次就搜出20多张紧俏线路的卧铺票,票款上万元,可见生意依旧红火。为了打击票贩,公安人员很辛苦,想了不少办法,也抓了不少不法分子。可是,票贩似乎总是抓一批又冒一批,打击成了“长期事业”。
由此又联想起前一段有个话题:城市井盖不断被盗问题。当初各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也很重视,公安、联防昼伏夜出,也抓获不少偷盗分子,但井盖不翼而飞之事仍时有发生。
笔者想,类似上述两种恶劣行为,既然屡禁不止、屡打不绝,能否换个思路考虑如何解决呢?
现在,打击票贩和盗井盖者,主要办法是在他卖票、偷盗时抓获他们,这样往往牵扯精力不少,而效果并不理想。如果首先斩断票贩子的票源,他也就失业了。票源只有一个,即车站。我们在这个“源头”上多动动脑筋,使流出去的每张票一旦出了问题,都能找到出处,效果会好一些。如用电脑售票,在每张票上打上号等。而盗井盖呢,盗者的出口主要是收购站。一旦管住收购点,盗者费了半天力气换不来钱,自己留着占地方又没有用,井盖公害就可能得到解决。因此,前者要管住“源头”;后者宜堵住“出口”。
现实生活中,抓一项工作是从源头入手,还是从结果或其它什么方面入手的情况还很多。前一段,一位资深的新闻界权威人士谈到这一问题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粉碎‘四人帮’后,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教育工作怎么抓?结果小平同志抓住了一个‘考’字,使教育改变了面貌,考就是牛鼻子。很多很复杂的工作都存在牵一发动全局的牛鼻子。如打假,与其打源头不如抓出口,因为假货也要卖,抓好流通环节,假货就没了市场。而流通领域那么大又怎么抓?同样有牛鼻子,那就是大商场。大商场没了假货,把消费者吸引去,中小商场也就会带动起来,假货的市场就会越来越萎缩。”
一些工作抓不住牛鼻子,恐怕与我们总习惯于旧有的一贯做法,缺乏新思路有关。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消费证据”要保全
邱曙东
面对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现象,消费者一定要树立两道防线:一是在选购商品时,学会识别假货,严加抵制;二是选好商品之后,索要“消费证据”,准备日后对簿公堂,取得合法赔偿。
如果消费者在第一道防线失误,那么,取得“消费证据”后,还可在第二道防线进行补救,挽回损失。由于消费者大多不是专家,经验有限,加之新产品新规格层出不穷,往往容易在第一道防线留下隐患,因此,构筑第二道防线十分重要。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据上海闸北区法院统计,近年来受理的质量纠纷案中,有10%以上的消费者败诉;全国各地消协受理的投诉中,有的处理结果“令人遗憾”。如,河南洛阳退休女工董淑贞被“洛阳宫”瓶啤炸残右手小拇指,被法院以“证据不足”驳回上诉,未得分文赔偿;江苏盐城一位23岁的姑娘因电梯出现故障,导致坠井身亡,但因“证据不充分”导致处理结果不合理。
“消费证据”有哪些呢?消费者如何进行搜集和保全呢?
“消费证据”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购买证据,行使法定权利,向经营者索要“四证”:发票、保修卡、合格证和说明书。这“四证”要一应俱全,认真检查其真实性,妥善保管。尤其是购买大宗和高档商品及量少价低但质量事故隐患多的商品时,切莫忽视“四证”。“四证”中的发票最重要,对购买货名、日期、单价、数量以及印鉴等都应要求经营者准确填写,清楚可辨,明白无误。不法经营者往往在这些因素上做文章,以逃避赔偿。如,有的故意在发票上不写“何年”,有的悄悄写上“处理商品”,有的故意模糊印鉴。对保修卡,要做到保修卡上所载的机号、型号与商品的机号、型号绝对一致。“消费证据”的另一方面是实施消费时的现场证据,特指商品在使用时造成人身伤害的证据。这类证据由于不可预知,而且多数是消费者、受害人、见证人三者合而为一,因此,要格外注意保护这类证据的现场,及时取得人证物证,及时向消协和有关部门起诉。
哪些商品和服务应该是消费者注意获取证据的重点呢?据中消协披露,三季度的投诉热点仍然是5个“老大难”问题(空调质量不佳,瓶啤爆炸伤人,医疗质量下滑,伪劣食品猖獗,居室装修质次价高),消费者购买接受这些商品和服务时,绝不要忘记索取“消费证据”。此外,对一些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的商品更要倍加注意。
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又公布了商品实行“新三包”的规定,使消费者又多了一道“护身符”。但消费者的“消费证据”意识仍要及时跟上。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中国质量万里行

工程业主:行为当规范
——建筑工程质量巡访录之二
中国建设报记者董子华
戒备森严的上海五角监狱,当记者在这里见到囚衣号码为“16641”的犯人时,感慨万端。他叫冯百辉,原上海船厂总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在担任船厂改造工程副总指挥期间,与工程领导小组其他5名干部,前后共接受个体建筑包工头陈月康贿赂款20万元,冯一人达10万元,被判12年徒刑。
上海船厂改造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全部被包工头“拉下水”一案,发人深思。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市场的三方主体即投资业主方、工程承包方和中介服务方尚未发育成熟。尤其代表国家和企业的工程业主,仍未真正走向市场。作为市场运行的驱动力量——投资方的市场不规范行为,对工程建设进程和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据有关专家分析,其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现阶段我国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负责工程发包和工程款支配的管理人员与工程建设的效益缺乏直接的利益关系,因而就造成了工程业主方一部分管理人员营私舞弊。他们有的内外勾结,利用工程发包索取和接受回扣;有的肢解工程,多方发包,招投标中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有的指定质次价高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使用不合格的施工队伍等等,严重地危害了工程质量。广东省某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时,有意多列工程款61.26万元,然后再签一个“技术服务合同”,让对方将61万元全部返回。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工程“回扣”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发包单位或其委托的中介人一般都要收工程总造价1—5%的“回扣”或称“信息费”,有的甚至高达10%。近年来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每年约一万亿左右,按上述的比例计算,有多少亿元资金流入私人腰包了呢?
第二,我国的工程投资业主,尤其是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投资的项目业主,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往往享有对工程承包方进行行政干预的权力。加上目前施工力量远远大于工程任务量,这就使一些工程业主在发包工程中随意压级压价;工程竣工后,又长期拖欠工程款。河南某高校一礼堂工程,投资仅250万元,但招标书中居然写明:一类工程按二类工程收费。施工企业须垫资80万元才能拿到工程。湖北宜黄公路二标段,总造价为1008.6万元,参加投标的水电十一局以617.7万元中标,标价下浮39%,计390.9万元。结果施工企业亏损107万元,工程拖期一年。
由于行政干预,使一些工程业主也难凭借市场机制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河南某工程,发包时一家素质较好的集体建筑企业中标,但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这项工程交给了地方某大型施工企业。
上述问题,已引起建设部和各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去年建设部提出了“三治一求”的战略方针,其第一条就是“建筑市场治乱”,而治乱的首要着力点,就是规范业主行为。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打工仔“取经”归故里
刘开洪
地处东江源头的江西安远县,一批批学有所成的打工者在历经磨难后纷纷返乡,悄悄地点亮了那五彩缤纷的“企业星座”。
到目前为止,安远县有15000名打工者返乡,办起各类企业518家,投入资金8567万元,实现利税6849万元。这些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安远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安远属赣南地区唯一“三不靠”的内陆县,有5万外出打工大军。如何让外出打工者们感到山里的世界也精彩,最终变“打工潮”为“创业潮”呢?
为此,安远在赣南独树一帜地推出“吸引力工程”。在硬件上,投资近2亿元,铺设了境内113公里的柏油路和水泥路,兴建电站,开通了县城和14个乡镇近万门程控电话;在政策上,出台了包括土地、场地、能源、交通、通讯、办照、税收等10大项88条系列扶持措施。
精心的扶持,使打工者们深切感到,家乡在变化,月亮不一定是“特区圆”。
重石乡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十年前,他在“丝绸之乡”的浙江一家缫丝厂打工,熟练地掌握了整套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本领,也了解了沿海市场行情。他回到家乡后于1991年冬投资247万元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千万元产值的私营缫丝厂。目前,该厂员工发展到300多人,年产值达2600多万元,今年又将新上一条生产线,力争为国家创税百万元以上。
在安远县芸芸打工者中,最让人惊羡的是荣获全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新龙乡农民欧阳海华。1989年,他跨出县职业中学大门到福建短期打工回来,便把目光盯向村后荒芜的鹅公山。他带着全家人安营扎寨、顶风冒雨,创办起全县最大的私营农牧场——容纳“百头猪、千羽禽、千条蛇、万尾鱼、十万株果”的“华鑫农牧场”,综合开发出430亩在赣南独领风骚的千景百宝山。
安远打工者回乡办企业,使县内5万剩余劳力实现就地消化。目前,安远以“打工企业”为龙头,形成了安远、坪寻、盘牛、天版四条工业走廊。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我身边的故事

母亲三次失业山
西省横峰县委宣传部余国章
商家有条公理:顾客就是上帝。可母亲不信这个理,结果上个月因为和顾客大吵了一顿,很快被老板炒了鱿鱼。这已是她第三次失业了。
母亲本是一家国营饮食店的服务员,可她脾气不好,常和顾客吵架。经理也拿她没辙,因为母亲端的虽是瓷碗碟,吃的却是铁饭碗——正宗国营企业的人。几年前母亲退休了,在家忙着照看我儿子,去年孩子读小学,不再需要太多的照料,母亲便闲不住了。今年初,非要我帮她找份工作,让她尝尝“打工”的滋味。我深知母亲如果不改掉那种吃皇粮时的旧脾气,肯定会碰壁的。但经不住她软缠硬磨,我费尽周折帮她在一家朋友开的餐馆里谋到一个端盘子的活儿。可没过两个星期,朋友哭丧着脸找上门来诉苦,状告母亲因为看不惯一个小年青的表现,狠狠地教训了人家一顿,结果弄得不可开交,那天的生意全砸了。朋友递上母亲的工钱,边道歉边走开了。
母亲失业了,我怕母亲伤心,忙又联系了另外一家。一个月后,母亲又被炒了鱿鱼。我有些泄气,可担心母亲心里难受,东奔西走托朋友又替她寻了一份工作,结果又因为同一个原因,母亲再度失业了。三次失业后,母亲很失望,不再提打工之事,也许她能够明白自己失业的原因,也许她至今还不明白。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营之道

酒“香”客自多
樊潞
1994年近半数名酒厂效益下滑,而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却以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元、利税4.02亿元的业绩,坐上了中国酒业规模效益的第一把交椅。作为一个有几百年传统工艺的酒厂,生产少量优质酒没问题,但要形成规模上批量,最大的考验就是质量。面对五粮液产品质量高与生产力水平低这个尖锐矛盾,从80年代初开始,五粮液酒厂先后成立了以厂长为主任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有70多人的质量管理部,厂内各部、处、室还设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配备了357个质量管理员,制定了各类质量管理制度528项和各类标准95项,形成了规范化质量管理系统,并制定了“质量管理向国际标准靠拢,有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的方针。
酒的发酵过程是一次性投料,初始状态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酒的产量和质量,五粮液酒厂因此形成了预防为主,超前管理,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五粮液酒厂将微机技术大量运用于生产过程控制,揭开了五粮液几百年来传统勾兑技术的奥秘,用科学方法和原理指导勾兑技术,开发了“微机勾兑系统”、“微机配料系统”和“五粮液发酵微机控制系统”及制曲新工艺,建起了一座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工窖泥生产基地,并成为国内首家获得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的企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五粮液将质量金牌发展成为世界名牌。五粮液在我国首家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五粮液牌商标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今年又在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再次夺冠,重圆巴拿马金牌之梦。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消费者说

莫让导游变“导购”
浙江衢州日报徐勤
导游与导购,本是两个行当,然而眼下在一些旅游区,一些导游却往往就是“高明”的导购。
近日有幸去了趟“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对这种“导购”又加深了点印象。那天我们下火车已是晚上,去住地的路上,导游小姐就殷殷叮嘱我们,不要随便上街以免发生意外;不要上街吃东西以免染上疾病;不要买东西以免上当。那恳切的语言和态度直说得你心里暖暖的,只是在心里嘀咕:桂林怎么就这么可怕?连续两天,导游千叮咛万嘱咐:风景点和大街上的东西或者是假的,或者要挨“斩”,万万不可买。
经过两天的充分铺垫之后,晚上导游说送我们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去,请“专家”教给我们鉴别真假珠宝的方法。一位年轻女士在灯光下讲了一下什么是真宝石,什么是假宝石后,便叫我们看她的柜台里的真珠宝。原来这是一个珠宝商场。有这么细致反复的工作,有灯光下那灿灿光芒,我们这个旅游团有近一半人动心了,掏出从那萝卜白菜中抠下的钱买了珠宝。
笔者在出门之前就筑起了一道不要上当的心理防线,但这防线还是被导游安排设计的小圈套慢慢摧毁了,等回过神来,发现早已踏入了人家的包围圈。
导游变导购,损害的当然是游客的利益。游客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在心理上带来被愚弄的懊恼。旅游的时间本来就有限,把这有限的时间过多地消耗在商场中,更是一种损失和浪费。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暖气安上计价器
在北京一些新建住宅小区,入住居民发现他们的暖气上多了个节能控温热量计费装置。过去的采暖收费制度是以居室面积为单位收费,对暖气实际温度的高低却没有衡量标准。由北京市热力公司研制的这套计费系统,控制供水温度,以室内实际消耗的热量为收费标准,大大提高了采暖合格率,同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目前该系统已在北京市600多个热力站使用。
本报记者李舸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