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管见
曲青山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及其不断扩大,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看问题的视角、方法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的关节点,在于怎样把握时机,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办法,以什么样的方针为指导,去逐步缩小和消除差距。现在总体思路终于基本明朗。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系列重要方针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指导方针,为我们重视和解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统一思想,在大局下行动,提供了必须恪守和遵循的理论和政策依据。这里就如何坚持这一指导方针,推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个顾全大局的问题
早在1978年,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大政策。这一政策对改革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通过部分先富的“捷径”和手段,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允许部分先富,必然产生差别。合理的差别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允许部分先富,就区域来讲就是让东部(沿海)优先发展。1988年,为了在这个问题上统一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中提出了两个顾全大局。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可以说,没有中西部的顾全大局,就没有东部的起飞;没有东部的顾全大局,也将不会有中西部的赶超。那么,在什么时候提出和解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设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时机,果断作出决策,决定“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当前,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统一思想认识。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个继续发展的问题
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是像过去那样搞“一平二调”,抽肥补瘦,抑富济贫,而是从经济发展战略上,做到全国一盘棋,使各地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换句话说,就是东部地区继续前进,在不丧失活力的前提下,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前进中,发挥优势,努力拚搏,自强自立,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其阶段性的目标是:第一步中西部在中央支持、东部帮助的外力推动下,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得以缓解和遏制;第二步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内在的经济制约和依存关系,中西部在自强中加速发展、跳跃式前进,逐步缩小乃至最后消灭差距。值得提出的是,解决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因此,东部与中西部要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协调发展。东部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继续发挥优势,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科技,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改革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中西部则应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改革开放的步子更快一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水利、交通、通讯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及加工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和中西部的两个继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从长远看,东部的发展所形成的活力以及建构的强大经济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也有利于对中西部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中西部的发展和与东部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也有利于东部发展后劲的增强。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个优势的渗透和互补问题
我们说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是以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总体实力作为参照系,相比较而言的。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发达与落后、优与劣、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是相对的。这些矛盾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统一体,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这种矛盾决定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优势的互渗和互补性。譬如,在区位上,东部靠海,中西部沿江、靠边;在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上,东部人口众多,面积狭小,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在生产经济要素上,东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具有优势,资源较为贫乏,中西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处于劣势,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产业、产品结构上,东部加工工业发达,产品附加值较高,中西部能源、原材料比重大,初级产品多,等等。辩证地看待东部与中西部的优势与劣势,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变化中的优与劣,为双方在市场机制运行中珠联璧合,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大,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必定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造成东部与中西部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伯仲难辨”。这种要求和趋势,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矛盾运动所提出和展现出来的。
总之,正确地处理好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已无可争辩地作为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看,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看,从全党全国当前的大局看,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看,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依赖性、制约性,既是现存的客观事实,又是未来将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向。我们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按照党中央的整体部署,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从现在起,在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东部的发展离不开中西部的支持,中西部的发展离不开东部的帮助的指导思想,衔接两个市场,发挥两个优势,挖掘两个潜力,调动两个积极性,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建设燕莎商德
坚持文明经商
郝树仁
北京燕莎友谊商城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在推进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中外合资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以中方为主。开业3年多来,为了促进燕莎商城经营的健康发展,我们联系实际,在广大员工中努力培育和树立有燕莎特色的商业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商城有员工近3000人,绝大多数是青年,大专文化和中级职称以上的占30%,一线员工中90%以上会一门外语,文化素质是好的。我们通过学习班、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以及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职工培训中心,进行商业知识、外语、操作技能等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基本素质的提高,为培育市场经济实践中所需要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一个企业的经营作风、经营思想取决于决策层。领导班子的职业道德水平,包括思想理念、道德境界、纪律观念、文化素质等因素,决定着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准。燕莎商城领导班子成员多数从事商业工作三四十年,对商业的传统道德、经营思想和职业责任有着深刻的理解,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通过学习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去外国考察参观,借鉴了国外的管理思想和科学方法。中外结合,兼收并蓄,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予以具体化、标准化、定量化,制定出500多项、7000多款的规章制度。燕莎商城的领导层始终坚持用确定的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规范指导经营活动,不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而且言传身教,广为宣传。概括说来燕莎商德主要有以下内容:顾客至上,信誉为本;文明经商,诚实守信;源于社会,报效社会;科学管理,遵纪守法;敬业乐业,爱岗尽责等等,核心是文明经商。回顾燕莎商城走过的道路,我们深深体会到,商业企业必须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结合点就是文明经商,我们建设燕莎商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深化文明经商的过程。
顾客至上,信誉为本。信誉高于一切,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燕莎商城的销售额逐年递增,主要靠的是信誉。商城开业伊始就以精美的商品、高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物美价实、诚信无欺的特色树立了美誉,赢得了顾客的喜爱。
我们在北京率先实行敞开售货,开架品种达90%,营业员为消费者现场导购,出谋划策,消费者自由自在地观赏、选择商品,审美心理和自尊心理得到满足。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从各方面为顾客提供便利。每个楼层都设有休息室,让顾客品茗小饮;洗手间专人保洁、免费开放;设立幼儿托管处,解决带小孩顾客的后顾之忧;为残疾人设专用厕所,提供轮椅、坡板,达到无障碍通行的国际标准。这些便利顾客的手段,无不蕴含着对顾客的脉脉温情,体现着顾客至上的思想。
文明经商,诚实守信。这实际是经营思想的问题,公平交易、服务周到、童叟无欺、恪守信用等等原则都得到具体体现,闪烁着精神文明的光彩。在燕莎商城,掺杂使假、蒙骗欺诈、假冒伪劣是绝对没有市场的。实,指的是货真价实。为实现一流商店必须是一流商品的目标,我们严格执行进货管理制度,防假、识假、打假并举,严把商品质量关,对质量和原材料进行严格验证,主动邀请十几个专业质检站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商品质量,接受顾客现场咨询,确保商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则严肃处理。信,则包含对内对外两方面内容。对内,指的是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相互信任,诚恳相待,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对外,指的是对顾客讲信誉,对业务单位守信用,对上级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实事求是。今年春节开展有奖征求意见活动,1000多名本市、外埠顾客提出了中肯意见和宝贵建议。几年来与商城发生业务联系的厂家单位有几千家,我们以诚相待,一视同仁,严格执行合同,兼顾双方利益,从不拖欠货款,建立了良好工商关系。
源于社会,报效社会。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企业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我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例如残疾人事业,儿童福利事业,3年来共捐资300万元。燕莎商城回报社会不仅仅是物质,还把在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模式也奉献给社会,先后为本市及山东、辽宁、江苏、宁夏、新疆、海南等省市新开业的大中型商场培训了上千名管理人员。
科学管理,遵纪守法。科学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我们汲取传统管理的精华,融会贯通发达国家科学管理的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完善,总结出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直接指挥;计划定额、数学管理;量化指标,严格考核;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初步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既是企业管理的要求,也是道德规范的约束,把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和职业道德要求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使燕莎商德的落实有了纪律上的保证。
敬业乐业,爱岗尽责。一流的商店,要有一流的商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员工。燕莎商城员工通过自身学习和道德、纪律的约束,思想觉悟提高,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从商城筹建到现在的六年多时间里,员工们吃苦拚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涌现出一大批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先进人物。
燕莎商德推动了商城整体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使燕莎商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业三年多来累计接待国内外宾客3000多万人次,入境旅游团队100万人次,营业额25亿元,实现利税近2.8亿元,创汇3000万美元。燕莎商城连续两年被命名为“首都文明单位”、1993年度1994年度“首都经济百强企业”之一、北京市商贸系统“最佳形象企业”、服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内贸系统“打假”先进单位,北京市“商品质量好、售后服务好”双好单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