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贵有“占先意识”
——评话剧《国魂》
李祥林
“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艺术家的独创精神往往体现在“先占意识”上,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推出的话剧《国魂》的成功,我看首先奠基于此。
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文艺工作者作为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国家同命运,同人民共呼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独特的不朽贡献。岁月流逝,斗转星移,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当年那一幕幕动人场面迄今让人感念不已,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戏剧舞台上一直鲜见有反映这段壮美历史的剧作亮相。成都话剧院推出的大型无场次话剧《国魂》再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抗战史迹,这在当今中国剧坛应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的。
《国魂》一剧,并没有泛泛地去展示50年前那段历史。扎实的创作积累和敏锐的审美嗅觉,使该剧创作者及策划者们为本剧结构定位选择了通往成功的两个基点:其一,以“抗战戏剧”为切入视角。其二,以“大后方戏剧”为切入视角。抗战时期,在左翼剧联的号召下,一大批影剧界编剧、导演、演员组成13个抗敌救亡的演剧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激励民众,尤其在以重庆、成都、桂林、昆明、贵阳为中心的大后方(又称“国统区”)留下了斑斑足迹,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大后方,剧团如林,明星云集,戏剧演出蔚为大观。仅以成都上演话剧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就达160多场,并在1938年和1943年形成两次演出高峰。这,无论在巴蜀文化史还是在中国戏剧史上,均为值得铭记的。
《国魂》的故事发生背景是抗战时期的四川成都,中心内容描述的是一群来自上海等地的影剧明星组成的“国魂”剧社为宣传抗日、感发民众而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排演《屈原》一剧的斗争历程。显而易见,这属于一部历史题材剧作,但它绝非像常有的历史剧那样是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的直接搬用。然而,剧中那史诗般悲壮的时代画面,那赤金般闪光的明星风采,那催人泪下的生活细节,那撼人心魄的人生追求,一场场,一幕幕,又分明让人感受到它的的确确是那段特定历史、那群特定人物的活生生的体现。该剧并未亦步亦趋地现成摹写已然的某具体历史事实,但它通过对历史的娴熟把握和精心的艺术提炼,创构出一个于事虽无而于理可有的中心事件和舞台意象,从而向今天的观众逼真地复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艺术家的高明处就在基于历史而不拘于历史,《国魂》孜孜追求的是在总体精神脉络上“神似”于历史,这是一个从历史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而进行可喜审美创造的例证。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忧虑与希望
——浅谈1995年儿童剧的创作与生产
阮若琳
1995年初,江泽民同志与中央宣传部领导同志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会议上,一再强调要重视儿童影视艺术的生产,并说这是一件功在千秋之事。但是这一年并没看到儿童电视剧的繁荣与发展,相反却令人感到更加被冷落了。
以今年的“飞天奖”为例,往年总有长篇、短篇近二十几部,数十集作品参评,但今年送上来参加终评的不过一部长篇、四部短篇,共17集。而这几部短篇中有些不属儿童剧,大家甚至开玩笑说应属“儿童不宜”。评选的结果,只选了一部长篇,两部短篇,是历年来最低的纪录。为什么儿童剧的生产,却落得如此结果呢?有人说是因为拍摄儿童剧筹不来资金,有人说是因为拍儿童剧的导演流失,有人说播儿童剧拉不来广告,因此不能在好的时间播出。我以为这都是原因,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当说是领导的重视和认识问题。
比如说历年的题材规划会上都要求儿童电视剧的数量至少应占总量的5%,但今年春天的规划会上,总数量只占0.8%。就这样一个低的标准吧,实际也没完成,以年产6000集计算,今年也应该有480集吧,可远远没达到这一数量,执行规划的情况并没有人查问。
以筹集资金而言,确有困难,但每个摄制单位拍摄一二集总还可以筹到吧,但有些生产大户历来都是儿童剧的获奖单位,可现在却说,“儿童剧得奖算什么”,并不鼓励生产儿童剧的导演,这样怎么不造成人才流失呢?
在安排儿童剧的播出方面,更令人心寒。从国家电视台来说,基本上没有一个固定的合适的时间安排儿童电视剧的播出。比如《我的妈妈在西藏》这部儿童剧安排在夜晚11点钟以后,真是大人不愿看,小孩子看不到。还有一个台为了赶在“六一”给孩子们送上一部电视剧,真是起早贪黑,在“六一”之前送到了播出线上,苦苦要求希望给个时间播出,可一直拖到“六一”之后二十多天的一个下午3点,分两天播完了,也是一个大人不去看,孩子看不到的时间。这些确实令创作者们寒心。
这些难道都是克服不了的困难吗?我想只要领导加以重视,情况是可以改善的,但近年来,由于领导没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拍摄儿童剧的导演纷纷转行了,比如在儿童剧比较繁荣鼎盛的时期,不只有富敏、金萍、张慧娟、潘小杨在拍儿童剧,就是电影界颇有成就的导演冯小宁、陈胜利、尹力等等也都拍过不少出色的儿童电视剧,而现在他们都没有作品送来,这难道和领导的关注、重视、鼓励没有关系吗?
令人庆幸的是今年下半年,儿童剧的拍摄和播出有了转机,已经播出的《盐丁儿》就是一部比较好的儿童剧。这部戏是老艺术家颜一烟同志创作的,她已年逾八旬,早有志于把她传奇的一生搬上银幕。她写一个从满清王爷府出身的格格,如何追求真理,历经坎坷,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了拍摄这部戏,她苦苦寻觅,十年奋斗,终于完成了这一夙愿。还有一部已经播出的《回溯》,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孩子剧团的经历,他们在周恩来、郭沫若同志的支持下历经颠沛,在血雨腥风中锻炼成长,甚而贡献出自己稚嫩的生命。它告诉现在的孩子们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即将播出的《邓颖超和她的妈妈》,写了邓颖超的幼年、少年、青年,写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支撑和陪伴女儿走上革命的大道。
今年7月在长沙召开的创作会议上,把长篇小说、影视剧和儿童艺术当成重点工程的“三大件”来倡导,目前有些摄制单位开始抓儿童电视剧的生产。今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中国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中国视协儿童艺术研究会,在老艺术家谢添、于蓝的倡导下发起了对儿童影视剧和动画片的征集和评奖活动,并且得到珠达工贸总公司、亚洲电视艺术中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和深圳电视制作中心的大力支持,我们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孩子们的关切,我们愿以每一个实际行动,为儿童艺术创作开辟一条蹊径,哪怕是小路也比没路要强,我们企盼和希望儿童艺术能走向康庄大道。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现代愚公精神的赞歌
——观豫剧现代戏《王屋山下》
牛学武
来自“愚公之乡”的河南省济源市豫剧团,为首都观众送上了一台大型现代戏《王屋山下》。该剧题材新颖,立意高远;表现手法独特,观赏性强;看后令人振奋,耳目一新。
《王屋山下》以招商引资,发展民族工业为背景,表现了当前企业改革中王屋山人与小农观念、守旧思想的决裂和他们面向市场,走向世界的勇气与决心,讴歌了愚公后代、炎黄子孙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创业精神。
反映企业家的作品,往往容易陷入描写生产流程和“说教”,《王屋山下》独辟蹊径,侧重在创造人物个性和表现人与人之间心理矛盾方面下功夫,以情动人。既表现了厂长金东方勇敢、果断、无私奉献和作为新型企业家特有的气质和魄力,又塑造了厂长妻子梁淑娟、秘书姜艳和副厂长司马贵等一群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许多场面使人难以忘怀,如金东方在工厂大院处理赖子闹市一场,义正词严,入情入理,令人折服;在办公室深夜谈心一场,三组人物内心活动和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都倾吐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如何把当代生活在舞台上“戏曲化”,使现代戏的当代审美情趣与古典戏曲美学精神融合在一起,现代艺术语汇与传统戏曲手法融合在一起,这是我国戏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王屋山下》的编导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在舞台设计方面一改那种过分强调生活真实和布景堆砌的繁琐的做法,运用戏曲本身虚拟、夸张的特征,虚实结合,整个舞台氛围与剧情、“戏魂”、风格、表演达到了协调一致的完美契合。追光灯下,金东方驾摩托车边唱边追玛丽小姐乘坐的“的士”,在同一转台上流星般的运动,真是神来之笔!可谓将当代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创新和改造,将现实生活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舞台形象和程式语汇,都显示出了创作者的艺术功力。把以歌舞演故事、载歌载舞的传统表现手法在现代戏里运用得如此自如,产生优美、动人、抒情、寓意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值得称道的。(附图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北京电影学院成立董事会
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影公司、中国电影合拍公司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的负责人,将成为中国电影最高学府的北京电影学院董事,这是日前于北京电影学院召开的董事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电影学院董事会的成立,旨在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针对影视事业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广电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何栋材分别担任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和董事长。(向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群星出演《北京深秋故事》
拍了大半辈子电影的滕文骥也要拍电视剧了。兴许是由于电影界知名导演的号召力,或者是因为他第一回涉足电视界,想帮衬他一把,眼下,陈宝国、方子哥、姜文、葛优、谢园、巍子、李强、冯远征、牛振华、陈红、宁静、剧雪、丁嘉莉、肖雪、吴月等众多正走红的男女“星”们,汇集在了滕文骥新开拍的《北京深秋故事》里。
这部20集的电视剧讲述的是在北京最美的季节,发生在一群普通老百姓中间的故事。银行信贷员、驾校司机、服务公司经理还有报社记者等等角色组成这部电视剧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恩怨、平凡而普通的生活,构成了该剧的主要内容。这部20集的连续剧,讲述的是他们中20天的故事,一天一集自朝至夕。其意欲通过生活流程中的一个切面,映照出今日丰富多彩的社会和变化万千的世象。滕文骥称,他力图使这部电视剧以其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活、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人物语言的精练风趣、细节行为的真实可信,为电视艺苑增添一部佳作。(西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北京电视台推出《长青藤剧场》
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将于1996年元旦起向广大观众推出《长青藤剧场》,这是一个长期、稳定的专门播放国产优秀电视剧的大型栏目。剧场安排在北京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晚8点的黄金档位。
《长青藤》以中长篇电视连续剧为主,同时兼顾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其它形式的剧作。为加强与电视观众的双向交流,《长青藤》对作品播出后产生的关注焦点反馈将进行板块化、节目化设计,使观众不仅看、听、议,还可以参与评、编、拍。《长青藤》的问世,将电视剧生产与播出、生产与市场结合起来,改变了分散经营、粗制滥造的“小作坊”式的电视剧生产方式,开始走向栏目化、规模化、集团化。对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质量都十分有利。将首批进入《长青藤》的剧目有《情殇》(冯小刚执导、徐帆主演)、《无言的旅程》(林兵执导)、《耍叉》(鲁晓威执导)、《风华绝代》(刘晓庆主演)等。与北京电视台同步播出《长青藤剧场》的还有东方电视台等10几个省市电视台。(易凯)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宋春丽——黑土地上演“九香”
赵薇
“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爹养活了娘,养活了一群小儿郎。过了一条河,过了一条江,我捧着玉米上山岗,站在山岗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
童谣在雪原深处响起,一个母亲的身影蹒跚着从黑土地的山村向我们走来,她带来的一段辛酸的真实故事,和其间那份质朴、伟大的母爱,构成了长影新片《九香》厚重的内含;而母亲的扮演者宋春丽出色的表演,更增添了《九香》的感染力。
可宋春丽却说,九香是她捡来的角色。今年2月,长影厂导演孙沙打来电话:“我这儿有个挺好的角色,你来演吧。”“可我连剧本都没看呀!”“来不及了,可你信我的没错。”凭着这句话,宋春丽急忙赶往拍摄地。那是吉林郊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为要抢雪景,摄制组全班人马谁都不敢耽搁。宋春丽一到那儿看过剧本,便不禁暗自庆幸自己又撞上了个好角色。第二天她穿上破旧的黑棉袄,便全身心扑在了九香身上,很快进入了角色。
影片撷自吉林农村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丈夫不幸遇难之后,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五个子女,将他们先后都送进大学。为此她心力交瘁,并付出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情感生活。影片以朴实自然的手法在坚忍中塑造了一个平凡却伟大的女性形象,同时在对传统道德力量的展示中,提出了该如何看待母爱和牺牲这一现代话题。
面对宋春丽饰演的质朴而内含丰富的九香,人们不禁会想起她不久前在《风雨丽人》中扮演的另一位母亲岳秀清。宋春丽说:“这两个人物确实有相同的地方,都是时间跨度很大,从青年演到老年,并且都是善良、慈爱、坚韧的母亲。但她们到底是不同的,一个是有文化的干部夫人,一个是关东农村妇女。按理说,演员挺忌讳重复角色,所以当演了《风雨丽人》之后,人家再找我演母亲,我拒绝了,而在《杀人街的故事》里扮演了一位女老板。于是又有人找上门来让我演女强人,我不干了,我要找一个反差大的角色。至于九香,虽然依然是演母亲,但并不是重复,九香是一个很有嚼头的新角色。”
宋春丽属于那种可塑性强,很有激情的演员。当她化好妆往镜头前一站,便仿佛人物附体,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影片里有几场不同的感情戏,宋春丽都处理得准确、到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丈夫突然去世,九香面对众乡亲的嚎啕大哭,那是厄运突至时控制不住的悲痛;上学路上三儿子天阳返回家中,发现母亲没有吃饭正在舔食碗边的剩糊糊,他边哭边拿出母亲给他放在书包里的苞米面饼子求母亲吃下,九香心疼地哄劝儿子别哭,自己脸上却不住地流淌着强做欢颜的泪珠;由于生活所迫,九香不得不把小儿子天星卖给镇上的掌柜,骨肉分离,坚强的九香悲从中来,终于忍不住背过身去,伤心至极地失声痛哭。
在这三场戏里,感情的表达方式虽然都是泪水和哭声,宋春丽的处理却不一样,她以外形表演的细腻变化,传达出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她说,我没有刻意去区别这几种哭,在反复读剧本时,这几场戏不同的情感内含,已酿成了一种艺术感觉,有了这种烂熟于心的感觉就不必要事先设计好表演时的眼神、动作等,这太匠气,不会有活力。在表演上我喜欢即兴发挥,拍摄时我很投入,全身心都变成了戏中的人物,当我面对丈夫、孩子,面对角色生活中不同的打击时,不同的表现就和着泪水从心头涌了出来。只要按生活逻辑走,按人物情感走,表演就不会失去分寸。
从艺30年,宋春丽曾成功地塑造过众多的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但她很看重这次出演九香的艺术经历,她偏爱九香,她以为,能演好一位平凡而又不凡的母亲,对一位女演员来讲尤其重要。(附图片)
图为影片中九香剧照。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刘燕
有朋友同我商量,问我愿不愿搞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歌曲回顾录像片。说实话,我从未涉足过那个领域,心里茫然。但这个题目对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中国有过那么一段苦难的历程,在那场以土枪土炮去拚搏的年代里,整个民族所表现的精神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可歌可泣,一个字冲出口:“搞”!我们商定精选十几首抗日战争时期的歌,重新配器,重新演唱,以抗战时期留下的资料镜头为画面,让人们再次重温那场战争,让人们不要忘记在那场民族解放战争中流血牺牲的烈士们。
我找到了作曲家孟卫东、丁小里,两位中年作曲家听完了我们的构想以后说:“这是件好事,应该做”!
《大刀进行曲》是入选歌曲,作曲家的创意是用类似安塞的腰鼓,由远至近敲出全民族抗战的气势,这就非要用中国大鼓敲才行。鼓敲响了,响得震天动地。录音时歌唱队员用足了激情去唱,最后一个“杀”字喊得痛快,喊得解气。
《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采用了无伴奏童声合唱,几十个可爱的孩子来到录音棚里,一声:“牛儿正在山坡上吃草”把我们的心紧紧的抓住,抓到了那条山沟,抓到了那沾满鲜血的石头旁边……一曲曲赋有新意歌曲在所有参与创作人员的努力下诞生了。
我似乎看到了所有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们,在缓缓地站起向我们走来。我从录音棚出来,双手紧紧地抱着录音带,像抱着孩子一样的精心。此时,老将军们为歌曲的题名也全部拿来了,刘华清副主席为我们的录像片题写了片名《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8月30日,我们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筑起我们新的长城》首发赠送仪式,30多位当年抗战的老将军们出席了,100多位各界朋友来了,会场一片凝重。此时我心里感到一种慰藉,我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尽到了我们能尽的力量。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纪念电影系列邮品发行
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邮电部日前发行一套两枚电影纪念邮票,同时广电部电影局、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全国各大电影系统单位联合发行系列邮品。系列邮品主要以广电部电影局、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市电影公司发行的一套邮折为主,它包括邮电部发行的一套两枚电影纪念邮票,中国集邮总公司、北京市邮票公司首日封各一枚,纪念张一套两枚,其中一枚编为中国集邮总公司系列纪念张第三号。邮折内还包括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北京市东区邮票公司发行的原地极限明信片一套两枚及电影系统单位的纪念封二十九枚。此系列邮品。其参与单位之多,资料之宝贵,制作之精美,实为一部纪念电影百年暨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不可多得的珍藏品,也是中国集邮史和电影史上的一大创举。
同时,广电部电影局、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市电影公司及影视界集邮联谊会特别绘制巨大纪念封数枚,纪念封上贴有电影纪念邮票一百枚,并请电影界知名人士签字,十二月份将委托拍卖公司对两枚纪念封进行拍卖,并当场销毁其余纪念封。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珠光杯”群众影评征文揭晓
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配合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映活动,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影公司、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总政文化部文化影视局、江苏珠光实业公司联合主办的“珠光杯”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征文比赛,历时一年,于近日在京揭晓。全国三十九个赛区有五百五十二名作者获奖,其中获得特别奖四名,一等奖二十名,二等奖一百二十名,三等奖四百零八名,七十八个基层单位获优秀组织奖和组织奖。
此次全国参加征文比赛的有千万之众,为历届全国影评征文之冠。七大军区、二炮、国防科工委、武警部队至少有三十万以上的指战员看片作文,仅长沙炮兵学院就收到应征稿件三万篇。湖南省衡阳市看片的群众和中小学生达五百八十七万,写出的影评观后感有九十多万篇。吉林省四平市是全国最早开展爱国主义影视教育的地区之一,这次活动中,仅全市的中小学生就写了六十余万篇影评、观后感。(柏青)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故事
电视剧《何长工》在华容开机
艳阳高照、碧空如洗。青松翠柏的何长工塑像披一身秋日的金辉,默默接受着人们用鲜花和礼炮献上的敬意。塑像前正举行隆重庆典,庆祝电视连续剧《何长工》开机。
“拍摄《何长工》电视剧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县委书记熊金香代表华容全县人民这样说。湖南华容,革命先辈何长工的故乡。当年这一方英雄的土地上,站立起多少仁人志士,多少人英勇捐躯血沃大地。如今这方洒满先烈鲜血的土地,已建成全国百强农业县之一。饮水思源,“拍好《何长工》深化革命传统教育”,飘扬在华容县城的巨幅标语,正好点明了华容县和八一厂合作拍摄这部《何长工》的意义。
这部8集电视剧撷取何长工1924年赴法勤工俭学归来,到1934年参加长征的革命生涯中的华彩乐章,通过其组织秋收暴动、创制第一面镰刀斧头旗、联络朱德促成井冈山会师、改造王佐部队、创建第一所红军大学、为红军长征打开道路等业绩,在纪实性的艺术风格中,塑造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红军领导人形象,并展现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革命家的历史风貌。该剧由阿黄、杨蕴共同编剧、联合执导,王健饰何长工,王大力、王任福、郭伟毕、谷伟、宋立群饰该剧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彭德怀。(向兵)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印度影片《假戏真情》将公映
由中国电影公司引进的印度故事片《假戏真情》,近日将在全国公映。以行骗为生的瑞奴、西玛及其叔叔想方设法混进了富翁夫人的庄园,并设计使夫人深信西玛就是她失散多年的孙女,从而成了财产继承人。如此一来,夫人的侄儿贝文特想独吞夫人财产的计划泡了汤。几经周折,贝文特杀害瑞奴、西玛和夫人的阴谋破产被绳之以法。夫人找到了儿媳,得知瑞奴是自己的亲孙子,爱心使瑞奴等人改邪归正,一家三代欢聚在了一起。该片故事曲折,情节紧张,演员表演载歌载舞中不失幽默风趣。(钟轩) (附图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人皆有姓 百姓一家
电视系列片《百家姓》首推100集
无疑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姓和名,然而,却未必知晓本姓氏的由来,始祖是谁,发源于哪里,郡望在何处,历代演变繁衍的踪迹怎样,涌现过哪些先贤英烈,留下多少万古传颂的嘉言懿行,在海外还有哪些同胞兄弟?一句话,我从哪里来?我去何处寻根?
由广州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系列片《百家姓——寻根问祖》,以纯纪实的电视语言,形象生动地解开所有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姓氏“迷宫”。在寻根问祖的同时,还可领略到中华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的绚丽景观。
在电视片《百家姓——寻根问祖》首批100集里,科学地排列出100个常用大姓,以每姓为一专集,每集皆有姓氏渊源、姓氏文化和姓氏人物三大部分组成。
《百家姓——寻根问祖》,每集长度为25—30分钟。它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运用电视特长将姓氏与文物名胜、诗文画艺、民俗风情熔于一炉。(岸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