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小忠”与“大忠”
商正
我国春秋时期,在古代中华原始苍莽的荒野上,曾发生了一场著名的鄢陵大战,交战的双方是楚国和晋国。酣战之时,楚国元帅子反“渴而求饮”,身旁年轻的侍仆谷阳“操觞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弗能绝于口,而醉”。直醉得再也不能参战,最后,楚国大败,不得不饮恨还师而去。为了惩戒这个贪杯误国的元帅,楚王对子反处以极刑——斩首陈尸。
后人韩非在评价鄢陵大战这段史实时,既没有论及双方的胜败与得失,亦没有批评子反的贪杯误国,却分析了子反被“大戮”的原因,他指出了一个人们根本想不到的小人物——谷阳。韩非说,“谷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以杀之。”并由此得出一句传之千古的名言:“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韩非子《十过》)
韩非认为,楚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是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行小忠”帮倒忙的结果。谷阳为元帅进酒,本是部下对上级的忠诚表现。岂不知,“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谷阳当初进酒,绝想不到这酒与战争胜败的关系,更不会料到元帅因酒而被杀,只是想到了自己对元帅的“忠”。韩非说,谷阳只想到了“行小忠”,没有从大局角度考虑到对国家“行大忠”,才造成了如此惨痛的悲剧。“行小忠”的恶果虽然触目惊心,可历史的教训却在不断地重复。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然会看到各种形形色色的“行小忠”现象,而又有多少人,能像我国古代哲人韩非那样意识到或一针见血地指出“行小忠”的危害?
时下,“行小忠”的例子,俯拾即是。
一对恋人,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男方“下海”,赔个精光。“忠”于爱情的女方,利用掌管财务之便,偷挪巨款,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此“忠”能说不“贼”?
有个单位设小金库,截留国有资金私分,该领导拍着胸脯,振振有词,“我为职工群众谋利益,个人没多拿一分钱。”此话乍听,冠冕堂皇,往深一想,这对本单位职工的“忠”,其实是慷国家之慨,去哗众取宠。此“忠”岂能提倡?
“打假”打到了某地,地方主义出来保护,明明是坑人的“假冒伪劣”,就因为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当地就包庇、纵容,甚而与国法对抗。他们在国家和人民利益——“大忠”、局部的地方利益——“小忠”之间,选择了哪一头?
这些“行小忠”的现代“谷阳”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带来的恶劣后果,正像当年谷阳未曾料到进酒会导致兵败一样。
一些人之所以“行小忠”,剖其根本,是对“大忠”的不忠。再者,“行小忠”,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暗,都有功利色彩,往往与切身利益相关。故可说,“小忠”在利,“大忠”在义,重利而忘义,岂有不“贼”之理!
读罢韩非子《十过》,掩卷沉思,浮想联翩。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熙熙攘攘中,有多少人像那个位卑职小的谷阳?在形形色色手段各异的“行小忠”中,这些干不成大事的小人物,却又实实在在能坏不少大事。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帅星升起
魏巍
《帅星升起丛书》就要同全国的青少年见面了。
在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中,充满着人生的哲理与生活的智慧。用这些活生生的榜样来影响我们的青少年,使其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吸取足够的上等的营养,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因此,当广东教育出版社提出这个倡议的时候,我就是非常赞成的。何况现在我们的孩子正处在拜金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腐朽文化的影响中,那就更为必要了。
本丛书收入的几位元帅,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而且是追随毛泽东使我们的民族重新崛起的民族英雄。更可贵的,他们还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的先行者。他们都具有以解放全人类为职志的高尚胸怀。这是与前一代革命家不同的地方。人之一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也可以说了不起了。但是,我们同时又看到,他们原来不也是些普通人吗?他们的青少年时期不也和我们的青少年差不多吗?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他们的处境,比起现在的青少年恐怕要困难千百倍,凶险千百倍。请问,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何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呢?他们对人生的道路究竟是怎样选择的?他们对个人的幸福和祖国的前途是怎样思考的?他们对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怎样分辨和抉择的?他们何以要选择共产主义作为终生的信仰?这些都是饶有兴味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的青少年认真研读,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而且会兴致盎然。外国有句谚语说“好人说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我注意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战略中,他们是很重视改变社会主义国家青年的价值观念的。为什么呢?这里自有它的深意在。因为价值取向是人生观的核心。如果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抛弃了集体主义,抛弃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变成个人主义的信奉者,那他就不会热切关心祖国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了;那他就会把个人私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也因此不会再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了。一句话,帝国主义者企图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是要从根本上摧毁马克思主义,连根拔掉马克思主义。
但是在价值观念上,我们的革命前辈却提供了光辉的榜样。例如,在九位元帅中,至少有三位在革命前已经有了较高的地位,假如仅从个人利害考虑,那他们是不会参加革命的。像朱德同志,参加革命前就任过滇军的旅长,要金钱有金钱,要地位有地位,参加革命岂不等于先革自己的命吗?然而他却偏偏要找共产党,跑到北平找不到,又跑到上海,最后又跑到法国,才找到周恩来参加了共产党。又如贺龙同志,南昌起义前已经是军长了,在军阀横行的时代简直可以独霸一方了,要什么没有?但他却宁愿投身革命,不惜冒最大风险,最后不得不单枪匹马,提一个小皮箱跑到湘西深山里过最艰苦的生活。还有彭老总,革命前是旧军队的一名团长。团长不算甚高,但在旧社会要作威作福,要搂钱,还是很有办法的。但他却要搞平江起义,把部队拉到共产党那里过最艰险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使我们的受苦受难的人民得到解放吗?还不都是为了我们的民族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吗?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这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换取人民的幸福与尊严。同时,我们也看到,这几位元帅虽各有性格,各有风采,并经过不同的道路走进革命行列,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转变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刘伯承同志曾说过,如果我死后,我的墓碑上能写着“马克思主义者刘伯承之墓”,我就此生足矣!可见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怀着何等深沉炽烈的信仰!为什么他们会由一个爱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呢?为什么他们会从五花八门五光十色的学说中,单单要挑选马克思的学说呢?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年深长思之的。这套丛书也将给我们以启迪。
本书的作者,多数是各元帅传记组的成员,或者是熟悉这方面情况的人。因此,他们提供的材料翔实可靠,写的也都生动活泼,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文为《帅星升起丛书》的序言)


第12版(副刊)
专栏:得乐园

  汕头老人钟情潮乐
林伟光
清晨,当绚烂的霞彩捎来第一声问讯的时候,美丽的海滨城市汕头的海滨长廊处处荡漾着生机和欢乐。清新的空气传播着花草的芬芳,同时也传播着悦耳的潮曲。
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一群老人自发组织的潮乐曲艺组正在“自娱自乐”。鼓、锣、筝、钹、二胡……林林总总十几种民族乐器在老人们的手中汇奏出动人的乐韵,是那么柔婉,那么清丽,如黄鹂鸣啭,似流泉丁冬……
瞧,他们有的唱得有板有眼,珠圆玉润,再伴以灵巧的手势,兴起时也来几个漂亮的身段,而演奏者又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一声“春风践约后园中”清丽婉转,一句“王金龙命中不幸”音质清醇。熟悉的曲辞,优美的旋律牵动了多少老年朋友的心。于是,不少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忘却了岁月的流逝、年华的逝去,一个个脸上流转着红晕,仿佛身心都飞回到了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昨天。一对家住几里外的老人对我说:“我们天天都赶来听曲,因为在这里我们寻找到了欢乐,日子过得格外滋润。”
一位离开潮剧界几十年的老人,如今竟又拾起了老本行。她感慨地说:“做梦也想不到竟然在这里重温我青春的梦!”这个老年人潮乐曲艺组的演唱还吸引了回乡探亲和观光的香港、台湾同胞。一位原籍潮阳贵屿的台湾同胞听了他们的演唱后,竟特地制作了一面“潮艺超群”的锦幛送给他们留念。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四十二万字的《管桦文集·诗歌散文卷》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是继管桦文集《长篇小说卷》、《中短篇小说卷》出版后的新集。
△武际良撰写的《斯诺传奇》,已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立)
△由北京市杂文学会主编的《北京杂文选》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系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作品的结集。全书共收入一百二十五位作者的二百九十七篇杂文,共四十五万字。 (子)
△新华出版社新近出版李尧的《基础教育管见集》。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既当过教师,又担任过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
△沈彦的叙事长诗《海芦魂》,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青年诗人杨秀丽的处女作《梦中的新嫁娘》,已由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选收了近八十首作品。 (光)


第12版(副刊)
专栏:

  家有秦腔迷
吴志新
每到星期三晚陕西电视台秦腔专场节目“秦之声”栏目开播,妻子准端坐在沙发上,不管手中活儿忙完没忙完。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还是关中一带风土人情的教化,妻子从小就酷爱秦腔。她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看秦腔是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可进城几十年了,这习惯还总是那么执著,有时高兴了还哼上几声。为此家中的秦腔磁带是不可少的,闲了没事,她总要打开录音机听上几段。日子久了,我这个本不太喜欢秦腔的门外汉也受了感染,经常陪妻子看看秦腔或听上一小段。
由于妻子爱看秦腔,经常把持着“秦之声”栏目,天长日久,也常常弄出一些家庭别扭。记得有天晚上各频道节目好戏连台,中央二台转播米兰队对圣保罗队的足球比赛,有线电视台播出香港故事片《小飞侠》。而“秦之声”栏目的折子戏妻子早就看过电视报,说6岁小孩唱得如何好,70岁老翁声音多宏亮,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儿子是个足球迷,女儿偏爱港台片,三人各取所需,都要抢频道,争得不亦乐乎,互不相让。争看电视的现象与日俱增。为缓解矛盾,也为丰富家庭文化生活,我们只好筹备再买一台彩电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京味小吃(漫画)冯春生


返回顶部